谷饒的北門是谷饒五寨門中最有文物價值卻又最可惜的地方,北門也稱為乾美門,位於赤寮老寨北門頭的乾美門,其歷史悠久,意義深刻。話說元末明初,蝨母仙雲遊至赤寮時,為鄉赤寮賢達士聘請為地師,建造北門,據蝨母仙考察地形,必有玄機,問及主人,是否要日出千丁或年出千丁。主人答要日出千丁。蝨母仙應主人心意。按艮坤乾巽之卦法造北門。並於橫粱上刻下「乾美門」三字。永保赤寮為埠頭集市,與日俱增。時移世易已六佰餘年歷史。
再說赤寮張族直系「三世祖」長房祖姆攜子遷移大朥投定居創業,繁衍生息。傳至其裔孫。俗稱張「三爺」聲名威振,橫直三十裡周圍,見之敬之。時有赤寮張族裔孫前往他鄉做買賣經商,常遇到不測,或遇搶奪或遇困難,可向張三爺求助,只要張三爺應承,有求必應,但卻有一例,只要求助之人能道出赤寮北門橫粱上三字,便認族親,自當鼎力相助。如若說不出此三字,卻難以相助。究其實三字,便是「乾美門」三字,時至今日,「乾美門」三字卻已損失無法追復歷史。至前幾年,汕頭潮陽文物保護單位,為追復歷史作為史記,前來赤寮考察,發動族老了解搜尋,可惜難見字跡。方知「乾美門」三字真乃無價之寶。
但這麼出名的谷饒乾美門如今在哪裡呢?這倒是無從處尋,谷饒的後身人只知道有一個地方叫北門頭,卻不知道北門具體到底身在何處。按老一輩人講北門就在這塊招牌的對面。
北門伯爺,威靈祠。雖說東南西北,北門伯爺是四門頭伯爺中排行最小的伯爺宮廟,但是每逢鄉裡老熱,各鄉迎請各廟伯爺的隊伍都必須會齊與北門,再送往各鄉供奉。所以北門的地理位置確實十分重要。
谷饒50歲以上的老人回憶,北門就在小編拍照的這個地方。至於北門為什麼被拆除,眾說紛紜,有說年久失修,接近倒塌,無奈拆除,據說北門的踏鬥石由於每天進出的人灰常的多,以至於踩出了一個大坑。有說毀於文革時的破四舊,也有說被有心的外來風水師蠱惑拆除,據說拆除北門之後,赤寮北門為埠頭集市的地位一落千丈。這就足以見得蝨母仙造乾美門的高深之處了。
解密!風水大師「蝨母仙」何野雲
1. 火地龍張氏古墓
潮陽沙隴白宮仔村山上有一處火地龍,葬有一口古墓,乃是當地著名的張氏古墓,名「燈火塢」,相傳是蝨母仙何野雲所建。古墓的構建獨具一格,圓形的墓管內面寬闊,卷柱卻收縮得很狹窄,只可供一人出入,墓前面埕地短狹。
據說,當年古墓主的裔孫仰慕蝨母仙精通堪輿之術的大名,特請求其為先人修造此墓。蝨母仙詳細勘察地形後,為其修成此墓。裔孫對墓地構造建成如此模樣,很不順眼,便問蝨母仙:「先生,您造這墳如此奇怪,墓前埕地短狹,到底好在什麼地方?」蝨母仙悠然地答道:「好在將來掃墓之時,竹箸須用筐籮擔來」。
因蝨母仙精通天文地理,深知天機不可洩漏,而且一方面也要順其自然,看看這家人家是否真正有此福祿,不便將話語完完全全說明白,只能含含糊糊地這麼說,其實這句話隱含的意思是「子孫興旺」。
裔孫資質魯鈍,不解個中三昧,反問道:「這埕地狹窄,三個人拜就夠擠了,如何擺得下整筐籮的竹箸?」,蝨母仙聽後,不耐煩地回答道:「也好,那麼就三人拜後拜三人吧。」這句話竟然矢口成讖,之後該戶人家一代三丁,代代相傳,不多也不少。
2. 鄭南山夫婦合葬墓
鄭南山夫婦合葬墓位於廣東省汕頭市金平區蓮華居委桑浦山南麓蜘蛛山,建於明洪武九年(1376),墓葬主體坐北向南,兩進階形制,貝灰砌築。通面闊26米,通進深23.5米,佔地面積611平方米。
墓碑陰刻正書:明 考處士南山鄭公墓 妣孺人順德李氏妣孺人隆德陳氏。上款為地師何野雲。鄭南山,生於元朝,葬於明朝,該墓系由潮汕歷史上著名之地師何野雲(又名:蝨母仙)主持建造,墓葬形制為明代墓葬形制,歷史悠久,保存基本完整。該墓葬對於研究潮汕明代古墓葬有一定歷史價值。
3. 蝨母仙與桑浦山坡林獅子剔牙風水地
相傳明初蝨母仙在潮為人看風水極靈驗,日久更現盛名,盛名之下更是有很多人上門請求其幫忙。其時,榕江南河之濱,有一小村莊歐厝村,村中一戶人家因世代皆平平淡淡,傳至這一代歐家有兩兄弟,均是有志向之人,大哥比較安於本份,為人誠懇孝順;小弟則天資聰穎,精通堪地理看風水之技,曾求教於蝨母仙,與其頗有深交,深得風水學精髓,後在當地為人看風水擇墓安葬,多靈驗,幾乎可追蝨母仙,故人稱「歐半仙」。
且說這歐半仙為人看風水多靈驗,名聲甚盛,慕名而來請其擇地者絡繹不絕,然而其家族卻平平庸庸,窮困潦倒,其親屬就怨他:「虧你號稱『半仙』,枉為一代著名地師,平常所尋風水寶地全獻給了別人家,卻從沒為自己家尋擇過一處來福蔭後代。
你這是『半仙』還是『半傻』呢!」歐半仙心下雖很不是滋味,但他深得蝨母仙的絕學,通達天命地理,就耐心地告訴家人:「非我歐半仙不為自家謀求利益,只是我精研易理,又得蝨母仙指點,深明『天下唯有德者居之』的道理,這風水寶地也同樣得有福之人家才能得之,這也是我多年來為人擇地看風水的心得體會。
我家祖上不注重積德,今無福可得風水寶地。凡事強求不得,何況這風水關乎天理,更是求之不得啊!」其家人還是不信,冷嘲熱諷,想用激將法激歐半仙為自家擇一塊寶地。歐半仙知道解釋也沒用,也想再試一試自家是否有福氣可得風水寶地。
他想起蝨母仙曾告訴他坡林村後桑浦山大崬峰落脈處是活獅地,活獅子六十年一次剔牙,每次剔牙都是端午節在雙溪嘴那裡進行。他推算出這一年端午節日正是一甲子後的又一個獅子剔牙日子,於是便鄭重其事地告訴家人,可於端午節前將父母屍骨起出,用船運至榕江雙溪嘴,等待某時刻一到即果斷將屍骨拋入江中。家人不信,細問其故,他笑而不答,只稱「天機不可洩漏」,要求家人一切照辦就是。
光陰似箭,轉眼已到「獅子剔牙」之日,這歐半仙與家人便按照原先計劃行事,祭拜後將父母屍骨起出,用船運載到雙溪嘴。當時船到雙溪嘴,正好時辰剛到,天色突然大變,原本陽光明媚,瞬間變為黑天暗地,並且狂風暴雨大作,船在江心打轉不停。
歐半仙見時機已到,急忙催大哥把父母屍骨拋入江中。一貫以孝順聞名的大哥本來就是安於現狀的,而且對歐半仙的道行不甚信任,故在此關鍵時刻當頭卻突然失去主意,不知如何是好!任憑歐半仙怎麼催促,他最後說道「哪裡有將父母屍骨拋入江中之理?」還是擔心萬一父母屍骨被拋入江後不但對歐家風水不起作用,反而葬身魚腹,屍沉泥漿中,落下個不孝之罵名。
歐半仙焦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擔心再拖一會兒就錯過時辰不起作用。苦勸老大無效之下,他無奈地告訴老大:「大哥,你若真的不信,我也不好強迫,或許正如蝨母仙所言——我們家無此福祿得此福報啊。為了證明蝨母仙的本領確實高強,所言不虛,我現在把隨帶來的一疊碗乘此時刻拋入江心」。
說完將一疊十二個碗扔進江中。說也奇怪,一疊瓷碗剛掉入江心,立即被波浪旋卷下去無影無蹤,而天空也立刻風雲變幻,霧消雲散,雨停放晴,風平浪靜。歐半仙長嘆一聲說:「蝨母仙真神仙也!他說『風水必有福者得之』,真理啊!我說我家無此福氣嘛,你現在信了吧?」隨後,歐半仙帶著哥哥護著父母屍骨,寸步不離,一直守到第二天天亮時,帶著哥哥,護著父母屍骨徑直上桑浦山大崬獅子峰檢驗。
當兩兄弟趕到大崬峰上一看,峰頂兩塊巨石並列,中間一道裂縫狀的痕隙,即所謂之「獅子喉嚨」,歐半仙叫人在該處獅子口挖掘,不一會兒就見到那一疊昨天扔下江中的新瓷碗,十二個碗整齊排列於該處,如同十二顆排列整齊的潔白牙齒。其家人見狀不由嘆悔不該不信歐半仙,以至於錯失良機,白白浪費一塊風水寶地。歐半仙不由得仰天長嘆「天命如此,我歐家確實尚無此福分享受此福祿!」
此活地已廢,父母屍骨再葬下去也無益,但屍骨既然已起出,歐半仙說道:「既然活獅子葬不了,那麼就葬在死蟹地吧。」家人也只好相信他的話了。所葬之地形如一隻螃蟹,伏在山坡,此蟹原為活蟹,一旦葬入屍骨即變成死蟹。說也奇怪,當屍骨剛葬進去,地面馬上流出黃泉,狀如螃蟹裡的黃色泉水,當其時,歐半仙村裡出現雞不鳴狗不叫的奇怪現象。
隨後,村民大驚,暗請先生問其詳,先生觀察前前後後所有情況,發現該村的田地象一隻大蟹身,田間小堤路卻活象蟹腿,遂告訴村民,歐半仙父母屍骨所葬乃蟹地,活蟹已變死蟹,如今補救全村之法就是把田間小堤路全部削去,即砍掉所有蟹腿,這樣一來全村可保平安。
經歷此事後,歐氏兄弟倆更堅信一個道理——世間福祿唯有德者居之,從此不強作非份之想,踏實創業,行善積德,後來家族也日見興旺發達。
4. 錦鷓鴣古墓
蝨母仙何野雲精通天文地理,達人知天,隱居潮汕後,以青烏之術行世,為百姓看風水、堪地理、建寨門、修墓**,造福潮汕百姓,而其師尊更是神通廣大,精通青烏之術,是一代堪輿大師,也曾經為潮汕人看風水修墳墓。傳說潮陽沙隴著名的錦鷓鴣古墓就是蝨母仙之師父所建。
一日,蝨母仙雲遊至沙隴,天氣炎熱,爬山走得累了,坐在樹下乘涼休息,無意間看見不遠山坡處有一座古墓,構建甚是奇特,形似大樹枝頭棲息著一隻鷓鴣鳥。仙師被吸引過去,前後左右細細察視一番,嘖嘖稱妙,對建造此古墓的先賢師尊大加讚譽,並上前由衷地五體投地頂禮跪拜。
適逢墓主鄭氏的裔孫前來祭拜,該裔孫見蝨母仙如此舉動,不由得大為奇怪,起先見蝨母仙在古墓前後左右來迴轉悠,還以為是遊手好閒者要損壞古墓,但繼而又見蝨母仙走到墓前五體投地頂禮膜拜,甚是虔誠,更是大惑不解,忙上前扶起蝨母仙,問道:「先生何故如此?」蝨母仙答道:「此墓擇地極勝,構建奇特,形如鷓鴣,天地人相配,墓主後代子孫必定財丁興旺事業發達。
建此墓的乃是在下的先師尊,如此才華實在令我佩服得五體投地,故此一拜乃是拜先師之賢!」裔孫告訴蝨母仙此先人古墓名「錦鷓鴣墓」。蝨母仙有感於此,遂欣然揮筆為古墓題贈一副對聯:「龍虎伏降常不老,子孫拜掃永無疆」。裔孫將聯刻於古墓的卷柱,至今尤在。
5. 興隴鸕鷀祖墓
潮陽興隴溪拍望族黃氏子孫,聞說蝨母仙精通風水地理,擇地為墓皆為吉地,非常靈驗。故備厚禮專程前往野雲巖請求仙師下山為其先祖堪輿建造祖墓。仙師感其真誠,算其德行,便欣然答應下山幫忙擇地修建祖墓。
他到該村後山上轉了一大圈後,在一處小山坡上選擇了一塊地,稱該地形如一隻鸕鷀鳥,靈氣活現,是塊難得的風水寶地,可將先祖葬於該地,日後子孫必將興隆。黃氏子孫依蝨母仙吉言,擇日修建祖墓。後來其家族果然日見興旺繁榮,在當地傳為一段佳話。
至今在興隴溪拍黃氏四世鸕鷀祖墓邊,還立有何野雲仙師的碑碣。
6. 桑浦山「拍碰墳」古墓
明初有一戶大戶人家請風水先生在桑浦山上為祖先擇地建墓。但所請來的這位風水先生對風水一知半解,是典型的「肚子餓了膽子就大」,為了餬口而出來當地師的。雖然歪打正著為這戶人家擇的這塊地很不錯,卻因為定分金不準確,無論怎麼建都不成功。
俗話說無巧不成書,也合該這戶人家祖上積德有福得此風水寶地。這一天,這戶人家正在山上為修不成墓而發愁,恰巧蝨母仙雲遊至此。他一見此地本來是塊好地,卻被這名濫竽充數的風水先生所誤,建造多日無成。於心不忍,就主動上前助一臂之力。
當然,蝨母仙每次幫助別人時都有一個習慣,就是先不表明身份,而試探對方是否真的有誠意。他一身邋遢地走過去,稱爬山至此肚子甚餓,要求主人給他飯吃。主人見他人可憐兮兮,就邀請其入座吃飯。
蝨母仙為進一步試探,就稱他胃口大,必須一人吃一桌飯菜。僕人聽了頗感為難,就跑過去報告主人,主人一聽覺得奇怪,但見這麼一位可憐的糟老頭在這深山上要想找一頓好飯吃也不容易,於是就爽快地供一大桌飯菜請他吃。
蝨母仙見主人有博愛同情之心,已知道這戶人家是好人家,必有福氣。一大桌飯菜很快被蝨母仙吃個精光。只見他飯飽菜足地起身,順手拿起八雙筷子和八把湯勺,走到墓地別具匠心地擺布起來,擺完就揚長而去。
大家定神一看,感覺甚是奇特,主人是見過世面的人,見多識廣,一見之下明白那是風水格局,再回想剛才此人的衣著相貌,頓時大悟此人就是蝨母仙,忙叫人去找他,但已無法找到啦。主人忙叫齊大夥共同研究此八雙筷子和湯勺擺出的風水格局,然後按照這個格局定好分金,重新修墓,墓前立三塊石碑,每塊碑高寬有度,整個格局如同三個人圍成一桌在吃飯,墓地很快修建成功。
這就是著名的桑浦山「拍碰墳」古墓。古墓建成後,這戶人家果然子孫繁衍發展,事業興旺發達,合族共享福祿,在當地傳為一段美談。此古墓後被毀於開荒運動。
7.「關爺看書」古墓
揭東名山桑浦山海洋峰上有一處名為「關爺看書」的風水寶地,該地被遠近著名地師公認列為桑浦山風水寶地十盆芝蘭之一。該十盆芝蘭至今僅被人們葬了兩盆,此乃其中之一,據說也是蝨母仙所建。
相傳墓的主人是福建漳浦一蔡姓大戶人家,因漳浦比較靠近潮汕,且蝨母仙當年隨陳友諒兵敗後從江西徒步經福建到潮汕定居,地師之名也是在潮汕廣為流傳,故漳浦很多人也都久聞仙師大名。一日,漳浦蔡家老主人歸仙,臨終前囑咐子孫到潮汕請蝨母仙為其擇地安葬。孝順子孫依照老人家之言,趕到潮汕打聽蝨母仙下落,方知其時蝨母仙正在桑浦山野雲巖洞中修真。遂備厚禮上山向蝨母仙訴說先人臨終囑咐,懇請其幫忙了卻先人心願。
蝨母仙感其先人明德、真誠,佩其子孫之孝道,便欣然出洞上山為其擇地。當行至山上海洋峰處,放眼而望,前面遠處正是榕江雙溪嘴,風景秀麗,特別是每有船隻經過雙溪嘴,船帆必隨風轉向,遠看如同讀書人在翻書頁。蝨母仙告之:「此地叫『關爺看書』,是塊難得風水寶地,你家有福,就將你先人葬於此地吧,他日必出賢達之人。」蔡氏子孫遵其言葬先人於此。
風水墓穴修成後,不久果真出了一位賢達蔡新。據說此位蔡新天資聰穎、博學多才,在明朝時名聞朝野,乃三朝元老,曾與皇帝同窗、同眠,教過太子,天子是其門生。現在揭東縣炮臺鎮石牌村蔡氏就是蔡新的後裔。(蔡新是清朝乾隆宰相,他是漳浦人沒錯,但是石牌村三世祖感隆公是元末明初過來開基的,他的爺爺是福建莆田人過來的。)
8. 門前榕竹葉的由來
在大南山北背下面一些鄉村,每到元宵佳節張燈時,還要在門頂掛上一把榕(念「成」)竹枝葉。
相傳元末農民義軍四起,江南陳友諒有軍師何野雲輔助,所向披靡,長驅來到潮陽境內。正月十四日早,有一女子來到義軍營帳,哭求義軍救她一命。這女子原是富豪之婢,富豪聞知義軍到來,畏懼家戶被抄,暗中派人與元軍聯絡,準備將婢子獻與元軍首領為妾,婢子聞得風聲,便夤夜趕來義軍營中,請求救護。陳友諒得知此訊,怒拔寶劍,下令出兵擒拿富豪,進擊元軍。那女子納頭便拜,感恩不盡。
傳令中軍正待離帳時,突然那女子跪稟道:
「義軍憐弱抗暴救奴婢一命,奴婢當銜環結草報答。只是奴婢鄰裡鄉親皆是善良之輩,恐怕義軍到時,錯遭連累。望三思而後出兵!」
陳友諒聽著,緊鎖雙眉,按劍不語。這時,軍師何野雲上前說道:
「此事不難。你回家之後,可告知鄉親良善之輩,在門上掛上榕竹枝葉一把為記號,義軍見有榕竹者便不進門驚擾為是!」
「好!」陳友諒囑咐那女子急速回家,暗中依軍師之計而行。
正月十四日下午,陳友諒義軍攻打元軍,擒捉富豪。面對門上有掛榕竹為記者果然秋毫無犯。從此,每到元宵佳節,這一帶鄉民在張燈時,也在門頂掛上一把榕竹葉。
9. 仙名由來
陳友諒兵敗,何野雲改名易姓,潛於民間,靠年青時所**天文地理、土木建築技藝謀生。然而民間多不知他身懷諸技,問律乏人。何野雲收入稀微,飢一餐,飽—餐,衣不蔽體,窮困潦倒。
一日,有人請他上大南山擇風水墓地。到了山上一看,主人聘來三個風水先生。其餘兩個是南郭先生,但口若懸河,衣著過人,深得主人賞識。何野雲雖有見識,只因鶉衣百結,卻被冷落在旁。一氣之下,跑下山來。
誰知天不作美。烏雲滿空,霹靂一聲,雷鳴雨至。何野雲沒法下去,只好閃進山邊破廟避雨,浙瀝浙瀝,雨似連珠下個不停。何野雲一早米粒未進唇嘴,身遭雨淋,又飢又寒。—不由自主暈眩於神壇之下。
叮叮噹噹,佩環響動,暗香陣陣,嫋嫋飄煙,哎呀!一位仙女冉冉從天而降。
「仙女在上,受何某一拜!」
「何野雲,你太大膽了,當今朝庭要捉拿你,你還敢在此拋頭露面!」
「仙女指點,感恩不淺。只是何某原思替天行道,今日卻落得如此境地,上蒼實是不公!」
「此話怎講?」
「仙女有所不知,何某自幼攻天文,觀得元室氣息奄奄,江浙上空,紫微星亮,正應在陳友諒身上,故而投奔於他。孰料天下為朱元璋所得,陳友諒失敗,何某落魄,豈非上蒼不公麼!」
「這個!何野雲你言道差了,枉你熟**天文,卻不曉得帝王之星輪轉之中,六十回中有一遭是天狗星犯紫微星君麼?陳友諒雖是紫微,此番卻是天狗星得正位哩!」
「啊,原來這等!」
「再說,天文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凡事還需世間而論。陳友諒得勝之後,只思榮華,你身為軍師未能諫阻,已誤眾望。朱元璋救民於水火之中,懲惡扶弱,深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可說是上蒼不公麼?」
「仙人明鑑,學生吧服。只是我今潦倒至此,難關重重,萬望仙女指點迷津!」
「善哉!今贈你仙衣一件,飢時可從衣上取物充飢,平日穿著於身,可隱變形骸。望你扶危濟困,造福黎民。」說完駕著祥雲,冉冉升騰上空。
何野雲睜眼細看,那裡有仙女影子,方知是南柯一夢。坐起定神之後,果然身邊有一破衣,衣上蝨子爭躍,伸手一抓,卻是芝麻一把,於是急送進口中充飢,抬頭一望,見神壇之上有「九天玄女」神位,方知是仙女為之指點迷津,納頭便拜。
從此,何野雲披上仙衣,外人見衣上蝨母亂跳,便稱何野云為蝨母仙,真名倒被人忘卻了。
10. 仙城創寨
蝨母仙從大南山下來後,便住在山門(今聞光)村,幫助建寨門了。蝨母仙在建寨門之餘,想起應該為這裡的人做點好事,摸摸袋裡有水銀杉種子,於是便在鄰近播種,至今,聞光鄉裡的水銀杉,聽說便是當年蝨母仙種植的呢!蝨母仙建寨門,不但畫圖紙,還動手幫助施工,和主人越來越熟悉了。
主人問他喜歡吃什麼東西,蝨母仙從江浙來,江浙**慣燒乳豬,蝨母仙以為熟人有話便直言,說要吃燒豬。並且親自動手燒乳豬吃。
主人當然滿足蝨母仙要求。一日,主婦偶然來到蝨母仙住處,見他將乳豬殺得嗷嗷叫喊,於心不忍,告訴丈夫,靠這個人是不能建出好寨門的!理由是殺乳豬無好頭彩,不吉利。主人聽了妻子的話動搖了,便封了幾兩銀子將蝨母仙辭退了。現在的聞光寨門只建一半,傳說便是當時留下來的呢!
山門辭退蝨母仙,蝨母仙立即被蝨城聘請來建「城」了。蝨母仙來到這裡,便把吃燒乳豬**慣改掉了,用心測量,繪圖。他計劃用一百方牆築接,圍成一個圓形的城寨。主人看了圖紙,十分滿意。蝨母仙便親自參加合灰沙土,指揮築城。
開始鄰近鄉村沒有什麼新奇的看法。後來一方方城牆按起來,有一些人便感到驚訝:了不得!城若建成,地理且不說,就實際來看,固若金湯,可守可攻,不簡單。
不知是誰到官府告密,說是蝨母仙建城是圖謀反,於是官府便下測禁止建城,這時,百方城牆已築了九十九方,無奈只得停工,至今仍沒有補上。因為城是蝨母仙主持建築,後人便稱這個鄉裡為仙城了。
11. 仙泉
蝨母仙建仙城未竣工離開之後,躑躅來到了河浦迭石山下,徘徊之際,猛然見林中有一婦女正往樹上結繩,準備上吊。蝨母仙一見,非同小可,急急趕到樹下,輕輕喊了一聲:
「大嫂你這是——」
那婦人聞得背後有人喚她,猛地回首,見是一個衣著邋遢的男子,不得不轉身回來答應:
「大哥,我可沒法活下去了!」
蝨母仙細問之下,方知是大嫂新寡,守一幼兒,耕種數畝水田。因天久乾旱,禾苗將枯,水源被強人霸佔,看看此造收成無望,便尋短見:蝨母仙曉得勸說不易,心生一計,說:
「大嫂,我口渴難耐,煩你燒碗開水解渴」。
那婦人看這邋遢男子在旁,短見已尋不成,倒不如做件好事,轉身上山寮燒開水去了。
等到那婦人捧著開水來到田邊時,滿田灌滿清水,好了,禾苗得救了!
「大哥!大哥,開水燒好了!」
任憑婦人叫喊、尋找,不見邋遢男子身影。他放下碗,到田邊一看,田塍一個小眼裡清水汩汩冒出。婦女恍然大悟剛才這是遇見神仙來救活禾苗。救活她一家!
原來泉眼是蝨母仙趁大嫂燒開水之時,用拐杖捅開的!後人便稱此泉眼為仙泉!
12. 抱大石
蝨母仙行乞來到登塘章厝,恰巧那裡要建大祠堂。鄉裡老大聽說他曉得地理風水,就請他來替祠堂大門樓定個方位,希望日後鄉裡能出些出人頭地的人才。
蝨母仙答應了,鄉裡老大便叫來一個力氣很大的壯漢給蝨母仙使喚,蝨母仙要壯漢把擱在鄉裡後面的一條大石坯,抱到鄉裡前面來,打算做大門檻用。石頭很笨重,那壯漢抱到半途便扔下了。蝨母仙看到這情形,便笑著對那壯漢說:「看來你們鄉裡只能出壯丁,不能出貴人了。」「為什麼?」「大凡祠堂越前越好。」「你為什麼不早說?我再抱前些!」「再抱就不算數了。」
據說,後來章厝真的應了這話。
來源:超良周易風水網
覺得內容不錯,請給我一朵小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