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PM十二
編輯/李老太、小太陽
做考古工作的各位也需要產品思維呢!學歷史就是為了了解用戶場景從而更好的理解當時的產品設計😂
Hello大家,上周末十二和小夥伴去逛了國家博物館,雖然一直歷史不太好,年代什麼的也背不明白但是對於博物館裡面的文物和各種文物背後的歷史故事卻很感興趣,所以會經常去打卡博物館,上周和小夥伴打卡博物館有了一些新的發現,所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小太陽拿出壓箱底照片假裝和十二一起去了
我們都知道,從商周的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像大家平常聽過的后母戊鼎,四羊方尊都是很出名的青銅器,這兩個都是鼎,鼎是很出名的禮器,除此之外,青銅主要是用於鑄造兵器以及其他雜器。
今天要介紹的就是一件酒器,古代的酒器分類有24種之多,有爵,斝(jia,三聲),尊、壺、角、觥(gong,一聲)、觚(gu,一聲)、彝、卣(you,三聲)、罍(lei,二聲)、瓿、杯、卮、缶、豆、盉等等。下圖給了幾個示例(後邊幾個字我也不認識。。。不標了)
在參觀的過程中,我發現爵和電視裡面見到的古代的酒杯非常相似,而斝更像現代的杯子。並且爵和斝有個共同的特徵是上面會有兩個立柱,後面不用看介紹也能大概推測展品的名稱和用途(不信的話你們下次去博物館好好觀察一下~)。不過,這兩個立柱立刻勾起了一個產品新人天然的好奇心。
這兩個立柱是啥?幹嘛的?看起來不太實用的亞子。🤔
爵和斝的演變/圖源水印
作為古代的一個酒器,且區別於其他酒器,為什麼會演化出如此特別的設計呢?我們從一個常規的用戶視角去推測一下,這個古代酒杯背後的設計思路:
實用性,我能理解下方三足是用於立起來,並且方便溫酒,上方容器可以盛酒,但是這兩個立柱能用來做什麼呢?或許掛茶包?掛過濾網?掛肉?掛小吃?製作工藝,或許在製作過程中,這兩個立柱能夠幫助工匠批量處理?方便運輸?方便懸掛起來晾乾?方便從火裡取出來?美觀性,或許這兩個立柱能夠符合美學構造,或者符合當時人的審美?陰陽之美?衍生意義,有兩個立柱象徵威嚴,或許上面還畫了什麼圖騰或者符號,用來區別貴族和普通人?用來闢邪?
但是看起來好像上述腦洞都解釋不通的亞子,因為上述內容是從現有的生活環境去推測的,由於缺乏歷史背景和常識,所以很難得到有效的結論。實際上,對於任何一個產品底層的邏輯的思考,還是得運用萬能的用戶場景需求的思路。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1️⃣ 這個酒杯是給誰用的,皇帝,大臣還是普通士兵,還是普通百姓2️⃣ 在什麼場景下使用這款酒杯,是宴請賓客給別人用,還是自己祭祀的時候用,還是自己吃飯的時候用3️⃣ 在不同場景下存在什麼樣的需求,普通的需求是喝酒,其次是作為社交價值,和大家選用同款酒杯,又或者是彰顯自己的定位,以及國家的國力之類的。
基於用戶場景需求框架,我查詢了一些資料,得知爵是古代的青銅酒具,屬貴族階層使用,在結盟、會盟、出師、凱旋、慶功、宴會時,貴族階層就用這類酒具飲酒,是十分珍貴的文物。此外還查到了歷史學家們的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推測,給大家呈現如下:
腦洞一:用來頂住鼻子
有一些學者認為當飲酒人仰首傾爵之時,兩枚立柱便會頂在鼻子兩翼,進而提醒飲酒人淺嘗輒止,切不可貪杯失態。(也有說用來抵住雙眼的🙈)
這一假設聽上去合情合理,但是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這個推理不太成立,商代人以豪飲著稱,講究「卒爵」,即現在所謂的「乾杯」🍻,杯中剩酒是失禮的。所以更不會特意設計一個立柱來讓人少喝酒,而且像馬王堆出土的漆盤之類的上面都是寫的「君幸酒」,勸君好好喝一杯酒,所以這個假說的真實性有待考究。(而且我覺得頂住鼻子或者眼睛喝酒的場景有點怪怪的)
腦洞二:用來掛過濾網
◆ 上海博物館原館長、青銅器專家馬承源先生曾提出,爵柱可能是用來固定過濾網的。現在的酒當然是不用過濾,但是夏商周時期的酒是釀後連糟混置的黃酒,用於祭祀時,還須將搗碎的香草添入後煮汁。所以喝之前需要過濾,那麼有沒有可能在飲酒的爵、斝之上放置濾網,以立柱固定,以便在飲酒的同時過濾渣滓。
雖然有人會覺得,這未免也太麻煩了,但是在當時,喝酒是很重要的場景,畢竟沒有電視和手機,主要靠喝酒作為消遣,所以酒儲藏在酒桶裡面,喝之前先溫酒,然後用東西盛出來,倒進酒杯,再一飲而盡,多麼有儀式感!🆒
◆ 臺灣學者傅曄還提出了具體的操作方法。並且,有研究者指出,這種精緻的飲酒方法是王公貴族一種很好的消遣,別富情趣,如同後人煮茶品茗一般。不過這個假說也有人質疑,因為學者認為過濾完了之後應該有配套的杯子來盛酒。
腦洞三-方便溫酒
也有部分學者指出,如果爵、斝並非飲酒之器,而是起到為酒加溫的作用,或者在下面點一把小火,在宴飲時邊溫邊飲,那麼其上的立柱或許就像鼎上的雙耳一樣,起到從火上取出酒杯的作用。該學說的證據來自以下兩點:
首先,爵有三足,在早期文明中,三足器常用於加熱; 其次,考古發現的部分爵底部有煙燻的痕跡,表明曾用於加熱。不過,這個猜想也被質疑了,因為爵的體積較小,作為溫酒器未免過於不便,以及這個酒倒進爵裡面,應該是已經經過了溫酒器這一步的,其次,如果立柱是作為取酒的把手,那立柱應位於爵、斝等器物的中軸線上,以達到取酒時酒杯的平衡,事實上立柱多位於前端,若真用於取酒,是很容易傾灑的。
在查詢資料的過程中,一位知乎er給出了不同的意見,即這兩個立柱的作用是:束茅灌屍,示意圖如下。
這個假說的推理依據是,爵是酒器,但是,不是給人喝酒的,而是給神喝酒的。作者推測這兩個立柱不像是一個單純的象徵意義,更像是原有的一個功能部件,不斷加強,不斷演化,最終固定成一個形制。同時聯繫到史料中提到的很多次提到茅與祭祀、佔卜相關的信息,因此作者通過史料記載加上自己的腦洞,推測出下圖的祭祀畫面。
祭祀分為灌屍+灌地。不過這個屍不是真的屍體,是由兒孫扮演的死去的先祖來享用祭祀品。這個過程不難理解,類似神靈附體的過程。忽而一下,祖先上身,被附體者語音變調,開始用祖先的口吻向現場的其他人訴說。整個氣氛神秘而靈異,充滿著原始巫術的黑暗壓抑感。(這個場景在鬼片裡面似曾相識。。)
爵是祭祀中專用的禮器,用來灌屍,而爵柱用來系香茅葉,把酒滴注到屍的口中。注意,不是簡單的喝。而是讓另一個人,手持爵的鋬,緩緩滴注到屍的口中。滴注是關鍵問題。讓酒順著香茅葉,一滴滴的滴注到口中。爵柱就是用來束茅的,茅草葉子可以簡單扭一下,卡在柱子上。
圖片來自知乎er:大川
原答案的連結貼在文後了,大家可以去查看細緻的推理過程。以上說法均來自於資料,由於十二不是專業人士所以搬運資料,僅供參考哦~
通過今天的腦洞,我們也得到一個結論……
就是不想當產品經理的歷史老師不是好的考古學家。
hhh開個玩笑,由於商周時期離我們目前的時代相距數千年,因此對於當時的生活場景我們只能根據史料的記載和各種文物碎片化的傳遞信息來進行大致的推測(大膽的推測),推測當時人們的日常,推測每件物品的使用方式。
儘管只能看到最後經歷風雨滄桑留下來的文物,但通過產品思維倒推歷史和其背後的承載的整個系統,使用者,使用場景,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過去。(此處應該有掌聲)
所以下周有人再約國家博物館嘛~
去了兩次結果古代中國這一個館我都還沒逛完,太大了T_T
http://www.360doc28.net/wxarticlenew/694105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