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漫談 | 一個古代酒杯背後的產品腦洞

2021-02-13 檸檬two

文/PM十二

編輯/李老太、小太陽

做考古工作的各位也需要產品思維呢!學歷史就是為了了解用戶場景從而更好的理解當時的產品設計😂

Hello大家,上周末十二和小夥伴去逛了國家博物館,雖然一直歷史不太好,年代什麼的也背不明白但是對於博物館裡面的文物和各種文物背後的歷史故事卻很感興趣,所以會經常去打卡博物館,上周和小夥伴打卡博物館有了一些新的發現,所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小太陽拿出壓箱底照片假裝和十二一起去了

我們都知道,從商周的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像大家平常聽過的后母戊鼎,四羊方尊都是很出名的青銅器,這兩個都是鼎,鼎是很出名的禮器,除此之外,青銅主要是用於鑄造兵器以及其他雜器。

今天要介紹的就是一件酒器,古代的酒器分類有24種之多,有爵,斝(jia,三聲),尊、壺、角、觥(gong,一聲)、觚(gu,一聲)、彝、卣(you,三聲)、罍(lei,二聲)、瓿、杯、卮、缶、豆、盉等等。下圖給了幾個示例(後邊幾個字我也不認識。。。不標了

在參觀的過程中,我發現爵和電視裡面見到的古代的酒杯非常相似,而斝更像現代的杯子。並且爵和斝有個共同的特徵是上面會有兩個立柱,後面不用看介紹也能大概推測展品的名稱和用途(不信的話你們下次去博物館好好觀察一下~)。不過,這兩個立柱立刻勾起了一個產品新人天然的好奇心。

 

這兩個立柱是啥?幹嘛的?看起來不太實用的亞子。🤔

爵和斝的演變/圖源水印

作為古代的一個酒器,且區別於其他酒器,為什麼會演化出如此特別的設計呢?我們從一個常規的用戶視角去推測一下,這個古代酒杯背後的設計思路

實用性,我能理解下方三足是用於立起來,並且方便溫酒,上方容器可以盛酒,但是這兩個立柱能用來做什麼呢?或許掛茶包?掛過濾網?掛肉?掛小吃?製作工藝,或許在製作過程中,這兩個立柱能夠幫助工匠批量處理?方便運輸?方便懸掛起來晾乾?方便從火裡取出來?美觀性,或許這兩個立柱能夠符合美學構造,或者符合當時人的審美?陰陽之美?衍生意義,有兩個立柱象徵威嚴,或許上面還畫了什麼圖騰或者符號,用來區別貴族和普通人?用來闢邪?

 

但是看起來好像上述腦洞都解釋不通的亞子,因為上述內容是從現有的生活環境去推測的,由於缺乏歷史背景和常識,所以很難得到有效的結論。實際上,對於任何一個產品底層的邏輯的思考,還是得運用萬能的用戶場景需求的思路。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1️⃣    這個酒杯是給誰用的,皇帝,大臣還是普通士兵,還是普通百姓2️⃣    在什麼場景下使用這款酒杯,是宴請賓客給別人用,還是自己祭祀的時候用,還是自己吃飯的時候用3️⃣    在不同場景下存在什麼樣的需求,普通的需求是喝酒,其次是作為社交價值,和大家選用同款酒杯,又或者是彰顯自己的定位,以及國家的國力之類的。

 

基於用戶場景需求框架,我查詢了一些資料,得知爵是古代的青銅酒具,屬貴族階層使用,在結盟、會盟、出師、凱旋、慶功、宴會時,貴族階層就用這類酒具飲酒,是十分珍貴的文物。此外還查到了歷史學家們的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推測,給大家呈現如下:

 

腦洞一:用來頂住鼻子


有一些學者認為當飲酒人仰首傾爵之時,兩枚立柱便會頂在鼻子兩翼,進而提醒飲酒人淺嘗輒止,切不可貪杯失態。(也有說用來抵住雙眼的🙈)

這一假設聽上去合情合理,但是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這個推理不太成立,商代人以豪飲著稱,講究「卒爵」,即現在所謂的「乾杯」🍻,杯中剩酒是失禮的。所以更不會特意設計一個立柱來讓人少喝酒,而且像馬王堆出土的漆盤之類的上面都是寫的「君幸酒」,勸君好好喝一杯酒,所以這個假說的真實性有待考究。(而且我覺得頂住鼻子或者眼睛喝酒的場景有點怪怪的)

 

腦洞二:用來掛過濾網


◆  上海博物館原館長、青銅器專家馬承源先生曾提出,爵柱可能是用來固定過濾網的。現在的酒當然是不用過濾,但是夏商周時期的酒是釀後連糟混置的黃酒,用於祭祀時,還須將搗碎的香草添入後煮汁。所以喝之前需要過濾,那麼有沒有可能在飲酒的爵、斝之上放置濾網,以立柱固定,以便在飲酒的同時過濾渣滓。

雖然有人會覺得,這未免也太麻煩了,但是在當時,喝酒是很重要的場景,畢竟沒有電視和手機,主要靠喝酒作為消遣,所以酒儲藏在酒桶裡面,喝之前先溫酒,然後用東西盛出來,倒進酒杯,再一飲而盡,多麼有儀式感!🆒

◆   臺灣學者傅曄還提出了具體的操作方法。並且,有研究者指出,這種精緻的飲酒方法是王公貴族一種很好的消遣,別富情趣,如同後人煮茶品茗一般。不過這個假說也有人質疑,因為學者認為過濾完了之後應該有配套的杯子來盛酒。

 

腦洞三-方便溫酒


也有部分學者指出,如果爵、斝並非飲酒之器,而是起到為酒加溫的作用,或者在下面點一把小火,在宴飲時邊溫邊飲,那麼其上的立柱或許就像鼎上的雙耳一樣,起到從火上取出酒杯的作用。該學說的證據來自以下兩點:

首先,爵有三足,在早期文明中,三足器常用於加熱; 其次,考古發現的部分爵底部有煙燻的痕跡,表明曾用於加熱。

不過,這個猜想也被質疑了,因為爵的體積較小,作為溫酒器未免過於不便,以及這個酒倒進爵裡面,應該是已經經過了溫酒器這一步的,其次,如果立柱是作為取酒的把手,那立柱應位於爵、斝等器物的中軸線上,以達到取酒時酒杯的平衡,事實上立柱多位於前端,若真用於取酒,是很容易傾灑的。 

 

在查詢資料的過程中,一位知乎er給出了不同的意見,即這兩個立柱的作用是:束茅灌屍,示意圖如下。

這個假說的推理依據是,爵是酒器,但是,不是給人喝酒的,而是給神喝酒的。作者推測這兩個立柱不像是一個單純的象徵意義,更像是原有的一個功能部件,不斷加強,不斷演化,最終固定成一個形制。同時聯繫到史料中提到的很多次提到茅與祭祀、佔卜相關的信息,因此作者通過史料記載加上自己的腦洞,推測出下圖的祭祀畫面。

 祭祀分為灌屍+灌地。不過這個屍不是真的屍體,是由兒孫扮演的死去的先祖來享用祭祀品。這個過程不難理解,類似神靈附體的過程。忽而一下,祖先上身,被附體者語音變調,開始用祖先的口吻向現場的其他人訴說。整個氣氛神秘而靈異,充滿著原始巫術的黑暗壓抑感。(這個場景在鬼片裡面似曾相識。。)

爵是祭祀中專用的禮器,用來灌屍,而爵柱用來系香茅葉,把酒滴注到屍的口中。注意,不是簡單的喝。而是讓另一個人,手持爵的鋬,緩緩滴注到屍的口中。滴注是關鍵問題。讓酒順著香茅葉,一滴滴的滴注到口中。爵柱就是用來束茅的,茅草葉子可以簡單扭一下,卡在柱子上。

圖片來自知乎er:大川

 

 

原答案的連結貼在文後了,大家可以去查看細緻的推理過程。以上說法均來自於資料,由於十二不是專業人士所以搬運資料,僅供參考哦~

通過今天的腦洞,我們也得到一個結論……

就是不想當產品經理的歷史老師不是好的考古學家。

hhh開個玩笑,由於商周時期離我們目前的時代相距數千年,因此對於當時的生活場景我們只能根據史料的記載和各種文物碎片化的傳遞信息來進行大致的推測(大膽的推測),推測當時人們的日常,推測每件物品的使用方式。

儘管只能看到最後經歷風雨滄桑留下來的文物,但通過產品思維倒推歷史和其背後的承載的整個系統,使用者,使用場景,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過去。(此處應該有掌聲)

 

所以下周有人再約國家博物館嘛~

去了兩次結果古代中國這一個館我都還沒逛完,太大了T_T

 

http://www.360doc28.net/wxarticlenew/694105634.html#

相關焦點

  • 朱元璋有一件「黑科技」酒杯,其背後卻隱藏了殺機,至今下落不明
    朱元璋是我們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農民出身的皇帝,有人說劉邦也是,其實劉邦可不是什麼農民,真正農民出身的皇帝可是朱元璋。但是朱元璋在歷史上卻被抹黑成一個殘酷的暴君,建國之後對曾跟著自己的那些開國功臣進行逐一殺害,再加上後來朱元璋對官場非常的嚴酷,因為朱元璋非常憎惡貪汙的官吏,只要被抓到證據,砍頭都算是輕的。正因為這樣,朱元璋才被明代的文人給抹黑了,說他是殘暴不仁、忘恩負義的人,其實歷史並非是非黑即白的,真正的朱元璋可不是那樣的人,只不過被無恥的文人污衊罷了。
  • 腦洞大開!為不勝酒力的人設計酒杯,浙大學子斬獲國際大獎
    「Alcohol Less(少點酒精)」是一對玻璃杯設計,看起來和普通酒杯差不多的它暗藏玄機。酒杯的底部設計了不同程度的凹凸造型,令酒杯的容量減少。怎麼才能少喝點酒,卻又「夠意思」呢?設計這一對酒杯的學生不怎麼會喝酒,每一次參加聚會,總有人被勸著多喝幾口,喝得實在多了,甚至還會引發健康問題。「我們觀察到美麗的水晶球,中間有一個卡通造型,球的本身透明又好看,液體在裡面流動,像極了裝滿酒的玻璃杯。底部中間凸起的造型正好能夠擠掉一些液體的容量,靈感便來了。」設計團隊隊長、軟體學院工業設計工程2019級研究生施雨虹介紹。
  • 漫談古代著名書法家及其作品之八-楊凝式
    自從開始練習書法,也閱讀了不少和書法相關的書籍,對古代書法家的事跡及作品的興趣尤其濃厚,遂寫下了一系列的「漫談古代著名書法家及其作品」的文章。周顯德元年去世,終年82歲,這在古代已經是相當高壽了。楊凝式性格本就狂放不羈,再加上處於亂世,為了避禍幾次裝瘋賣傻,世人送其外號「楊風子」。楊凝式才華橫溢,擅長寫詩歌,喜歡書法。雖然楊凝式的詩成就很高,但和他的書法比起來,差距還是相當大的。他擅長顛草地書寫。
  • 朱元璋有一件「黑科技」酒杯,其背後卻隱藏了殺機,至今下落不明
    朱元璋是我們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農民出身的皇帝,有人說劉邦也是,其實劉邦可不是什麼農民,真正農民出身的皇帝可是朱元璋。但是朱元璋在歷史上卻被抹黑成一個殘酷的暴君,建國之後對曾跟著自己的那些開國功臣進行逐一殺害,再加上後來朱元璋對官場非常的嚴酷,因為朱元璋非常憎惡貪汙的官吏,只要被抓到證據,砍頭都算是輕的。
  • 大英博物館藏有一個怪器,誰要以為它是酒杯就錯了,它其實是香爐
    在遊覽這座博物館時,我們會看到一件「怪器」,雖然它的外形很像古代的酒器,但誰要以為它是酒杯就大錯特錯了。這件酷似酒杯的文物有什麼用途呢?(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正式揭秘前,小編先給大家介紹一下「香文化」。
  • 男子珍藏"古代酒具" 專家:與贈品酒杯相似(圖)
    劉先生收藏的酒杯     品鑑專家:張寶艦(呼和浩特收藏家協會常務副會長)  委託人:劉先生  這個小酒杯是我在幾年前收藏的,感覺他的造型與古代酒具十分相似最早的酒杯可以追溯到夏商時期,當時的酒杯還不叫酒杯,它有很多的稱呼,例如爵、樽、 觴等。我覺得我收藏的這隻酒杯特別像古代的爵,希望品鑑會的專家能夠幫我鑑定一下這件藏品的具體名稱和年代。  專家品鑑:劉先生收藏的這隻酒杯,從外表看光澤度非常好,看上去非常像銀質的酒杯。但是仔細一看就會發現不是純銀製造,而是鍍銀的工藝。而且重量也與銀質的酒杯有很大的區別。
  • 中國地名大會:古代山陰是哪兒,它背後有怎樣的歷史文化傳承
    地名只是一個載體,地名背後是歷史,是傳統,是鄉情,是信仰,是炎黃子孫的文化素養和家國情懷。《中國地名大會》為觀眾生動展現了中華大地的遼闊廣袤,地理地貌的多種多樣,歷史文化的豐富悠久,地名背後蘊含的尋根文化、孝親理念、安寧嚮往、奮鬥精神,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每一個地名都承載著一段歷史,每一個地名都留下一段佳話。
  • 漫談古代著名書法家及其作品之四-米芾
    米芾自稱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對古代大師的用筆、章法及氣韻都有深刻的領悟。他飽覽內府藏書,每天苦練,臨池不輟。他兒子米友仁說他大年初一也不忘寫字。米芾作書十分認真,一首詩寫了三四次,而只有一兩字自己滿意,可見他的創作態度十分嚴謹。米芾傳統功力最為深厚,尤其是行書。皇帝詢問他的書法,米芾自稱自己是「刷字」,雖明裡自謙,而實際點到了精要之處。
  • 成化雞缸杯一隻小酒杯背後的愛情故事
    成化雞缸杯一隻小酒杯背後的愛情故事時間:2018-12-24 14:42   來源:網易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成化雞缸杯一隻小酒杯背後的愛情故事 2014年,香港蘇富比春拍,一隻明成化鬥彩雞缸杯以2.8億港元的天價刷新了瓷器拍賣史上的最貴紀錄,在業內一直成為美談。
  • 美女畫家用浪漫想像,創造一個細膩露骨的腦洞世界\
    別看まるみち有一份光鮮亮麗的工作,可是設計工作背後的苦回到家裡也是面對一個空蕩蕩的房間當她舉著酒杯,>正好碰上了滿月,酒杯和屋外景色融為一體,這般景象也瞬間打開她的腦洞。
  • 酒杯的歷史
    最早的時候,酒杯還不叫酒杯,名字各式各樣,我們就統稱為飲酒器。據史料記載,中國飲酒器的種類繁多,有觚、觶、角、爵、杯、舟。您可能奇怪了,角、爵,這倆字是同音字,一個是爵位的爵,一個是角色的角。爵是古代的酒杯,一般是貴族使用,老百姓是不用的。爵一般用作祭祀時,飲酒也可以使用。
  • 腦洞大開!為不勝酒力的人設計酒杯,浙大學子斬獲國際大獎
    「Alcohol Less(少點酒精)」是一對玻璃杯設計,看起來和普通酒杯差不多的它暗藏玄機。酒杯的底部設計了不同程度的凹凸造型,令酒杯的容量減少。怎麼才能少喝點酒,卻又「夠意思」呢?設計這一對酒杯的學生不怎麼會喝酒,每一次參加聚會,總有人被勸著多喝幾口,喝得實在多了,甚至還會引發健康問題。「我們觀察到美麗的水晶球,中間有一個卡通造型,球的本身透明又好看,液體在裡面流動,像極了裝滿酒的玻璃杯。底部中間凸起的造型正好能夠擠掉一些液體的容量,靈感便來了。」設計團隊隊長、軟體學院工業設計工程2019級研究生施雨虹介紹。
  • 漫談古代著名書法家及其作品之六-黃庭堅
    漫談古代著名書法家及其作品之五-蘇軾漫談古代著名書法家及其作品之四-米芾漫談古代著名書法家及其作品之三:顏真卿漫談古代著名書法家及其作品之二:趙孟
  • 法治的突破·第3講實錄:中國法治文化漫談
    主持人:各位現場的朋友,歡迎大家來到我們法治文化宣傳月的現場,簡單地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這個活動是由四家主辦單位——福田區人民政府、鳳凰網、法治周末報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聯合主辦的。這個活動為期一個月,主要分成兩部分:線上的活動和線下的活動。
  • 漫談捷克啤酒
    漫談捷克啤酒        沐浴著早春的陽光,坐在伏爾塔瓦河岸邊,近看是古老的查理大橋,遠眺是布拉格城堡,拿著充滿質感、藝術品般的酒杯,欣賞著油脂一樣細膩潔白的啤酒泡沫,金黃色的酒液晶瑩剔透,酒未入口,我已經徹底沉醉其中。
  • 青銅永鑄:古代酒具漫談
    上博青銅酒具 樂藝會資料古代酒具漫談青銅永鑄青銅永鑄,男,漢族,山東淄博人氏,就職於山東省淄博市齊文化博物院,畢業於復旦大學文博學院文物修復與鑑定專業。意思是說,主客雙方在飲酒獻酢前,先要拜祭盛裝在斝裡的酒,然後再把喝酒的爵杯洗乾淨後才能斟酒互敬,這說明斝又是一種盛酒器;史載,商湯王打敗夏桀(jié)之後,把斝定為了自己的御用的酒杯,諸侯們則只能用角、爵等,說明它又是一種飲酒器,青銅斝的具體用途至今也沒有統一。
  • 細談威士忌酒杯的進化史,以及經典酒杯合集
    查爾斯王儲還用類似的杯子喝過酒呢,看圖:關於威士忌酒杯,從憨萌的木杯到漂亮的水晶玻璃杯,背後可有很多故事,快來圍觀呀。1.威士忌酒杯進化史16 世紀:一隻碗看穿你的身份地位威士忌酒杯史始於 16 世紀。
  • 一個酒杯竟然價值百萬,代表著「加官晉爵」的意思
    一個酒杯竟然價值百萬,代表著「加官晉爵」的意思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無數的寶貝,這些寶貝被當作各種家傳之寶,但是到了現在,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寶貝是真的是假的,所以就有了很多的專家,這些專家對古代的知識可以說是非常的了解,所以就給大家指點一下
  • 你以為在酒杯上加個圖案很簡單?
    在這個講究個性與私人訂製的時代,不少公司已經在酒杯和酒瓶的設計上動起了腦筋,小到簡單的酒杯雕花,大到木桐2000年份的金色綿羊,都是通過對玻璃器皿的直接雕刻,完成了產品的再包裝。但看似簡單的雕花或是設計,其實背後隱藏了諸多道工序,絕非簡單工藝。
  • 喝白酒為什麼要用小酒杯?
    喝白酒用小酒杯不單單是因為度數高,其實還有其他背後隱藏的意義。原來喝白酒用小酒杯是有講究的,使用小酒杯可以很好的聚攏白酒的香氣,讓香氣散得慢,能夠便於飲用者更好地品嘗酒。酒味豐滿醇厚、幽雅細膩、回味悠久、空杯留香,小酒杯能夠讓舌頭和味蕾得到更好的口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