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誰才是真正的金獎獲得者?
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榮和燒坊」與「榮和燒坊」兩家應徵送去自家生產的茅臺酒參展,除標以「王」、「華」一字相別外,名稱相同,包裝相同,而且兩家都冠有「茅臺燒房出品」字樣,這與國際上其他各國商品稱謂極不協調。於是省府將兩家茅臺酒作為一個產品,統稱為「茅臺酒」,以「茅臺造酒公司」為生產廠家,以「貴州公署」的名義送去參展。
以農業產品為主力的中國展品,一開始並沒有多少特別吸引力,每日參觀者不是很多,茅臺酒更是裝在一種深褐色的陶罐中,不僅包裝本身就較為簡陋土氣,而且又是陳列在農業館,雜列在綿、麻、大豆、食油等產品中,一點也不起眼。
茅臺酒因在南洋勸業會獲獎,所以很受中國代表團推重,怕這樣有競爭力的展品被埋沒在農業館,於是有代表提出將茅臺酒移入食品加工館陳列,突出其位置。手動時,一位代表不慎失手,一瓶茅臺酒從展架上掉下來摔碎了,陶罐一破,酒香四溢,中國赴賽監督陳琪等人見此不免靈機一動,於是建議不必換館陳列,只需取一瓶酒,分置於數個空酒瓶中,並去掉蓋子,敞開酒瓶口,旁邊再放上幾隻酒杯。正好利用農展館展品氣味不濃,閒人不多的特點,任茅臺酒揮灑香氣,隨專人品嘗。
此舉果然非常奏效,博覽會會場裡的參觀者們紛紛尋香而來,更有好奇者順手拿起酒杯,爭相倒酒品嘗,一致交口叫絕。農展館裡因之一時人頭躦湧,熱鬧非凡,很快產生了轟動效應。
最終,茅臺酒以其特有的優點徵服了各國的評酒專家而獲金獎,被譽為世界名酒,與法國科涅克白蘭地、英國的蘇格蘭威士忌並稱為世界三大蒸餾名酒,蜚聲中外。
消息傳回國內,轟動朝野,在偏遠的貴州,就更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了,「成裕燒坊」與「榮和燒坊」兩家的酒立即成為貴州及全國各地商販爭相搶購的對象,也成為資本家和官僚爭相投資的對象。
重利之下,茅臺酒獲獎這件天大好事,引發了一場「成裕燒坊」、「榮和燒坊」兩家對茅臺酒品牌、金獎歸屬權之爭。兩家爭執不下,縣商無法裁決,官司打到省府,1918年由貴州省公署下文調處:「成裕燒坊」、「榮和燒坊」兩家均有權使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字樣,獎牌由仁懷縣商保存。
判決書及內容如下:
民國七年六月廿日 貴州省長公署指令
令仁懷縣知事覃光鑾:
呈一件。呈巴拿馬賽會茅酒,系榮和、成裕兩戶選呈,獲獎一份,難於分給,請核示由。
呈悉:查此案出品,該縣當日徵集呈署時,原系一造酒公司名義,故獎憑、獎牌僅有一份。據呈各節,雖屬實情,但當日既未分別兩戶,且此項獎品亦無從再領,應由該知事發交縣商會事務所領收陳列,勿庸發給造酒之戶,以免爭執,而留紀念。至榮和、成裕兩戶俱系曾經得獎之人,嗣後該兩戶售貨仿單、商標均可模印獎品,以增榮譽,不必專以收執為貴也。仰即轉飭遵照,此令。
中華民國七年六月十四日
省長 劉顯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