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了解敦煌莫高窟,原因是它是中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它是融建築、繪畫、雕刻在一起的綜合藝術,它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可以研究不同時期的文化交融。
敦煌莫高窟開始鑿洞的時間是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其具有的藝術特色是將建築、繪畫和雕刻藝術融於一體的綜合藝術還吸收和加入了西域及外來的藝術手法。敦煌莫高窟的藝術價值在於它是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
莫高窟通俗的被叫為千佛洞,它是在敦煌城東南25千米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開鑿的,它整體長度大概是1600米,一共有上下5層,最高地方可能是50米。根據唐代碑文的記載,莫高窟開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在唐朝時期大力擴建它,到武則天時期的時候,已經一共修建了1000多佛龕,所以它當時又被叫做 「千佛洞」。又因為唐朝時期這個地方的名字是「莫高裡」,因為這樣又被叫為「莫高窟」。現在的莫高窟保留了有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 唐、五代、宋、西夏、元,經歷了一千多年,所留下來的多種類型洞窟共有735個,裡面帶有壁畫和彩塑的洞窟就有492個。
它裡面的壁畫約為4.5萬平方米,彩塑大概有2400個,唐宋木構窟簷有5座。1900年,在藏經洞(現在編號為第17窟)裡面發現了西晉到宋代的經、史、子、集各種類別的文書和繪畫藝術創造的成品大約5萬件。莫高窟是現在世界上規模最浩大、裡面內容最豐富、具有最精湛的藝術造詣還是保留最完全的佛教石窟寺。它和山西雲岡石窟、河南龍門石窟一起被稱為中國的三大石窟,同時還被叫作「三大石窟藝術寶庫」。1961年,莫高窟被國家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它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加入到《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裡面。
莫高窟的各個窟都是包含了洞窟建築、彩塑和壁畫。其中的洞窟建築式樣最重要的都是禪窟、中心塔柱窟、佛龕窟、佛壇窟、大像窟等等。雕塑和繪畫組合在一起幾乎都是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壁畫的內容種類十分的豐富,皆都能真實地反映了古代社會歷史。精美的彩塑和壁畫有條理地反映了每個時代不同的藝術風格和藝術的傳承及演變,都是擁有珍貴的歷史、藝術和科技價值。
佛傳「降魔成道」圖是唐代的壁畫,用的是絹本設色,全長144.4釐米,寬113釐米,現在被法國吉美博物館收藏著。這個圖屬於敦煌藏經洞裡面的壁畫,畫中所描畫的是釋迦降魔成道的故事內容。畫中佛陀坐在畫面的中央,手裡拿著降魔印,頭頂上有個巨大的華蓋。畫面左上方的雲彩上面有三面八臂的明王(降三世明王),整個壁畫的周圍描畫的是眾魔軍為了阻止佛成道並朝佛進攻的畫面。整圖的場景非常的浩大,用著很多的內容, 但是刻畫的細節並沒有缺少,而且人物的構圖和排列都是有條不紊的。
唐朝時期的佛像和南北朝時期的佛像是不一樣的,南北時期大多是「瘦骨清像」的,但是唐代的佛像一般都是「豐肌膩體」。就好比說第79 窟裡面的兩位菩薩,它們是屬於盛唐時期的作品,一個坐著一個站著,而且兩個佛像都是袒露著胸,裸著腳,形體不僅豐滿又圓潤,其神態上,顯得雍容華貴,它們採用的是唐代美人的經典形象,彎曲的美貌和豐滿的面部線條。原本在佛教中,菩薩就是不分男女性別的,而唐代的佛像通常是用美女作為雕塑刻畫的原型,明顯的是想要取悅大眾的意思,根絕世人的偏好而創作。這件作品在它們的衣著風格上依然還能看到是有受到印度佛像的影響,其餘佛像的整個人物形象都已經完全的偏向中原化了,這已經是中國佛教塑造佛像中非常優美的藝術作品了。
唐朝時期的泥塑佛像是極其著重刻畫人物的性格。比如迦葉、阿儺的塑像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第45窟中的阿儺像,整個身體側著倚靠著,兩隻手很隨便的放在肚子前面,儀態憨厚,意態憨厚,笑容滿面。 和阿儺像面對面的是迦葉像。第40窟中的迦葉像,身體姿態筆直,面部的眉頭緊鎖著,面容看著比較清瘦還是消瘦露骨的樣子、嘴角稍微帶著點嘲諷,仿佛它看著是一副讓人看著害怕的。
敦煌莫高窟是將建築、雕塑和繪畫匯集在一起的綜合藝術體,古代藝術家們在傳承了中原漢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藝術優秀傳統的基礎上,還吸收了外來的展現方法在其中,變成了現在的很有中國民族風俗特點的敦煌莫高窟,同時還為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 濟、文化、宗教、民族關係、中外友好往來等供給了珍貴資料,是人類的文化寶藏和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