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文明——埃蘭文明

2021-02-23 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埃蘭(英語:Elam),又譯以攔或厄藍或伊勒姆,是亞洲西南部的古老君主制城邦國家,在今天伊朗的西南部,波斯灣北部,底格裡斯河東部,現為伊朗的胡齊斯坦及伊拉姆省。

埃蘭是伊朗的最早文明,起源於伊朗高原以外的埃蘭地區。一般認為埃蘭國名出自境內Haltamti城邦(意謂「神的國家」)。此名在聖經廣為流傳,故沿用至今。公元前三千年以前,在底格裡斯河東岸建國。以善戰的人民著稱,聖經記載是諾亞兒子閃的兒子和後裔。

埃蘭地區曾有許多君主制城邦國,其中最重要的有阿萬(Awan),蘇薩(Susa),西馬什(Simash),安善(Anshan)等。

埃蘭歷史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古埃蘭時期、中埃蘭時期與新埃蘭時期。

1、埃蘭文明

埃蘭(Elam)是伊朗的最早文明,位於卡魯恩河(karun river)與(kerkheh river)河谷中,這兩條河流入底格裡斯河東部波斯灣的鹹水湖(現已乾涸);具體位置在今天伊朗胡澤斯坦省境內。蘇美爾人稱他們為「NIM ki」,阿卡德人稱他們為「Elamtum」,哈塔提人和哈坦提人是其主要居民。

《聖經·創世紀》第11章提到,埃蘭是諾亞兒子閃的後代。但是貝希斯敦銘文破譯後,我們得知埃蘭語與塞姆語系的希伯來人語言有較大差異,所以可以確信埃蘭人並非閃族人。

公元前4千紀中葉的埃蘭文獻上出現了馬的圖案,這可以證明埃蘭人已經開始使用馬匹。我們不應過高的估計蘇美爾對埃蘭的影響,埃蘭文明與蘇美爾文明一樣古老,甚至有更古老的文字,埃蘭文字是最早為象形文字。語言稱為埃蘭語。

埃蘭地區有許多城市國家,其中最重要的有阿萬(Awan),蘇薩(Susa),西馬什(Simash),安善(Anshan)等。

2、埃蘭歷史

埃蘭歷史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古埃蘭時期(約公元前2700-1600年)、中埃蘭時期(約公元前1400-1100年)、新埃蘭時期(約公元前800-600年)。埃蘭豐富的森林資源和礦藏,是兩河流域各邦掠奪的對象。富饒的兩河流域平原,也是埃蘭各邦掠奪的對象。因此,埃蘭在歷史上很早就受到兩河流域國家的侵略和徵服,但也多次侵略和徵服過這些國家。

(1)古埃蘭時期

據《蘇美爾王表》記載,基什第一王朝國王恩美巴拉格西(en mebaragesi,約前2700年),曾入侵埃蘭,將埃蘭的武器作為戰利品運走。公元前26世紀初,埃蘭的阿萬第一王朝擊敗烏爾,稱霸兩河流域。公元前2550年,阿萬第二王朝建立。希塔(約前2280-2240)在位時,國勢日盛,連阿卡德王納拉姆辛(Naram-sin)也不得不遺使前往蘇薩訂立友好同盟條約,以抵禦庫提人進攻。公元前23世紀末,埃蘭人攞脫阿卡德統治,建立統一的埃蘭聯邦國家。阿萬第二王朝滅亡後,西馬什王朝立。約前2006年,西馬什攻滅烏爾第三王朝,將其都城九為平地。前16世紀,帕帕提王朝滅亡,古埃蘭時期結束。

(2)中埃蘭時期

中埃蘭時期以安善王朝的崛起為開端。蘇薩王朝時期,國王舒特魯克-納洪特(Shutruk-Na-hhunte,約公元前1185-1155年)擊敗加喜特巴比倫王國,將著名的漢謨拉比法典石柱及許多珍寶掠往蘇薩。西爾哈克-印舒希納克(Shil-hak-inshushiNak,約公元前1150-1120年)時,埃蘭佔領兩河流域許多重鎮及扎格羅斯山東部地區,成為古代軍事強國。此後,埃蘭被巴比倫第四王朝擊敗,中埃蘭時期結束。

(3)新埃蘭時期

公元前8世紀,埃蘭與巴比倫共同對抗亞述帝國。不過,埃蘭國內這時發生嚴重分裂,王室內部出現親亞述派與反亞述派,各地分裂成許多獨立王國,難以集中全國力量反抗外來侵略。埃蘭與盟友巴比倫也不能很好地協作。加之伊朗語居民這時作為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出現在西亞政治舞臺上。特別是波斯部落在由高原西北部向西南部遷徙的過程中,逐漸佔領了埃蘭的高山地區,切斷其平原地區與戰略後方的聯繫。因而埃蘭屢為亞述所敗,都城蘇薩多次遭到洗劫。前639年,埃蘭被亞述所滅。在經歷了亞述、新巴比倫和米底王國的短暫統治後,埃蘭成為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一個重要行省,稱為胡澤行省,居民被伊朗語居民同化,稱為胡澤人。蘇薩成為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行政首都,並且作為西亞重要都市存在了上千年之久。

3、埃蘭文字

埃蘭文字受兩河流域影響較大。其文字最早為象形文字。前30世紀出現線形文字。前30世紀末開始使用兩河流域楔形文字,這是由埃蘭地區的阿卡德傳入的。平原地區的埃蘭人大概都會使用埃蘭語和阿卡德語兩種語言,這是楔形文字在埃蘭能順利傳播的原因之一。

4、埃蘭語言

古代埃蘭居民稱為埃蘭人,語言稱為埃蘭語,埃蘭語和古達羅毗荼語是親屬語言,可以想像古代埃蘭人和達羅毗荼人關係十分密切。

已發現的埃蘭語文獻可分為三個歷史階段。最早期文獻可追溯到公元前第三個千年中葉,使用象形文字;第二個時期文獻屬公元前16~前8世紀,用楔形文字書寫,這些文獻的語言有時被稱為古埃蘭語;第三個時期為公元前6~前4世紀波斯阿赫美德王朝統治期間,當時的銘文中埃蘭語與阿卡德語、古波斯語對照使用,仍用楔形文字書寫,被稱為新埃蘭語。

雖然這三個時期的埃蘭語仍未完全解讀出來,可是學者們已知道這種語言的一些語法特徵。如有一種複數的形式是用後綴-P.構成的;另外,學者們還發現諸人稱代詞形式和某些動詞的詞尾形式。

5、埃蘭人民

古代的埃蘭王國位於如今的伊朗國家的南部省區。埃蘭人就象他們南部的鄰居美索不達米亞人那樣,一直為一系列的朝代所統治著。埃蘭人的文化從公元前2,000年起,一直得到不斷的發展,到公元前650年的時候,埃蘭文化的發展被迫中斷,此時,埃蘭人已經被阿舒爾(古代亞述人崇拜的主神和戰神)人所徵服了。

埃蘭人的文化藝術特色是與眾不同的,這一點人們可以從那些在遺址中已經發現的藝術品上得到證實。這些獨特的藝術品,充分展現了埃蘭人獨具匠心是藝術風格。埃蘭圓柱上的封印生動的描述了埃蘭人日常生活中一些情景。比如:打獵,編織以及彈奏音樂儀器等等。這些描述性的封印也成為考古學家推斷當地人個人裝飾的信息來源。封印上顯示出一系列的珠子項鍊,這說明在當時,無論男女,都非常喜愛珠子,並願意將它作為個人裝飾物品。這些珠子的製作需要一系列的原材料,其中包括石頭、泥土、精巧彩色陶器以及骨骼等等。埃蘭文化中如果某條項鍊是由赤褐色珠子串成,那麼它大概製作於公元前l,200年到公元前l,000年。土色的珠子都是由烘乾的泥土製作成的;藍色的珠子則是由彩釉黏土製作成的;淺黃色的珠子是由雕刻的骨頭製成的。這些珠子都被精心的重新串在一起,從而形成了一條長達20英寸、緊密連在一起的項鍊,頗具有現代化的韻味。 溫塔舍·納皮爾沙國王的古代亞述及巴比倫之金字形神塔(頂上有神殿)被當地人稱為「喬加·贊比爾」或者「土墩籃」,這是由於它看起來象一個倒置的籃筐的緣故。這塊遺址佔地面積約為250英畝,主要發掘工作是1951年至1962年在法國考古學家羅馬·吉舍曼的帶領下進行的。如今,這塊古代城市的廢墟,仍然聳立於地面,高達82英尺。據悉,在溫塔舍·納皮爾時期,該城市的高度曾經達到了170英尺。這處埃蘭王國聖城的遺址,建於公元前1250年,在遺址所在處,人們還發現了幾千塊未經使用過的磚,這個事實表明,在遭到阿舒爾巴尼帕爾的侵略後,喬加·贊比爾還沒有完全建成。 該遺址具有極大的文化保存價值,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對喬加·贊比爾來說,具有重大的發展意義。

相關焦點

  • 埃蘭文明:伊朗文明的曙光
    :伊朗文明的曙光》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多少王侯將相,像歷史上的匆匆過客一樣,很快被人遺忘,但只有人們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制度文明被後世的人們繼承下來。而且也只能從這些繼承下來的文明中認識先人的豐功偉業。所以,王朝興亡、英雄成敗的過程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對後世的影響。人們力圖探知歷史的真實存在,意在探知古國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真實影響。政治制度、社會經濟、文化現狀往往是人們悉心研究的重要內容,因為這些與人類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
  • 古代西亞文明:亞洲文明大花園的絢麗花朵
    西亞地區是古代世界體系的樞紐地帶,這裡民族遷徙流動頻繁,文明形態多變,文明交融密度很高,尤其兩河流域地區,次第出現的文明形態有蘇美爾文明
  • 微視頻|走近亞洲古代文明③:埃蘭文明
    近日,《同在東方——亞洲古代文明展》在河北博物院13號、14號展廳正式開展。190餘件(套)凝結著亞洲古老文明精華的精彩文物藏品正式亮相。本次展覽將持續開放至2021年2月28日。
  • 世界古代文明——米諾斯文明
    米諾斯文明,也譯作彌諾斯文明,是愛琴海地區的古代文明,出現於古希臘,邁錫尼文明之前的青銅時代,約公元前2000年—前1450年。
  • 韓國歷史學家:古朝鮮文明先於黃河文明,是世界第三大古代文明
    韓國一直是一個十分「尊重」歷史的國家,每年都要申請很多的「世界遺產名錄」,不過因為有很多太過於誇張不真實,導致被世界人民「嘲笑」。近日,又有韓國的歷史學家慎鏞廈聲稱古朝鮮文明先於黃河文明,是世界第三大古代文明。
  • 西亞文明與亞洲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鑑
    原標題:西亞文明與亞洲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鑑   人類的精神氣質往往取決於生命的早期,文明的特性也往往取決於文明的初期階段,古代西亞文明概莫能外。古代西亞文明發源於三大洲十字路口和古代世界體系的樞紐地帶,即小亞細亞、兩河流域、敘利亞、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島地區。由於民族遷徙流動頻繁,使得古代西亞文明呈現出形態多樣的特徵。
  • 中國古代文明是不是一直都領先於世界?
    雖說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是怎麼說呢,如果要說中國古代文明一直領先於世界,這個說法其實是很片面的。無論是開始時間上,還是到了人類史後期,中國古代文明都有落後於世界的時候,所以不能一概而論。不過綜合來說,中國古代文明還是相對很有優越性的。
  • 【前沿探索】西亞文明與亞洲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鑑
    古代西亞文明發源於三大洲十字路口和古代世界體系的樞紐地帶,即小亞細亞、兩河流域、敘利亞、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島地區。由於民族遷徙流動頻繁,使得古代西亞文明呈現出形態多樣的特徵。在西亞兩河流域地區除了最早出現的以烏爾城為核心的蘇美爾文明,還依時間軸次第出現了阿卡德文明、巴比倫文明、亞述文明、新巴比倫文明,這些文明形態基本上都是沿著兩河流域自南向北傳播至巴比倫和亞述地區,並影響到北非的埃及。
  • 世界歷史005 古代兩河流域文明(下)
    阿述爾巴尼拔是亞述王中最傑出的一位,他年輕的時候就精通數學和書吏技術,後來他在首都尼尼微籌建世界上第一個規範的圖書館。國王下令全國上繳各個時期各類泥板圖書。現存的三萬多塊泥板,大多是圖書管理員複製的,泥板文書幾乎涵蓋了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所有精華,包括文學作品、法律條文、合同契約、宗教祭文等等。
  • 世界古代文明——古羅馬文明
    古羅馬在在建立和統治國家過程中,吸收和借鑑了先前發展的各古代文明的成就,並在基礎上創建了自己的文明。古羅馬文明對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發展進程中最重要的貢獻有兩方面:前半期的羅馬律法和後半期的基督教。在西方文明發展史上,古羅馬文明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古羅馬通常指從公元前8世紀在義大利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歷羅馬王政時代、羅馬共和國,於公元前1世紀前後擴張成為橫跨歐洲、亞洲、非洲的龐大羅馬帝國。
  • 太和·世界古代文明保護論壇將在故宮博物院召開
    [摘要]2018年9月16日至18日,「太和·世界古代文明保護論壇」將在故宮博物院召開。自2016年起,「太和·世界古代文明保護論壇」在故宮博物院已成功召開兩屆並發表了《太和宣言》,開啟了古代文明保護國際合作的新曆程。
  • 世界古代文明——印加文明
    印加文明,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印加為其最高統治者的尊號,意為太陽之子。
  • 古代農業文明對人類文明的四大貢獻
    長期以來,我們在工業文明給定的單一時空中,存在著兩個傾向:一是對工業文明價值的過多追捧,導致對其存在的弊端認識不足;二是對古代農業文明的過度批評與否定,導致對其合理的歷史價值認識欠缺。  當談到農業文明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時,我們都會想到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印刷術、火藥、指南針。其實中國對世界文明最大的貢獻不是這四大發明。
  • 真人圖書館丨第41期 陳文杰:世界古代文明之旅
    【主題】陳文杰:世界古代文明之旅【索書號】CWJ【書籍介紹】陳文杰先生,旅行達人
  • 告訴孩子,除了四大文明古國,世界上還有這些燦爛輝煌的古代文明
    不僅中國的燦爛文明需要了解,世界其他地域的文化也得有所涉獵才算完整。提起四大文明古國,不少人往往都能張口就來:中國、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倫,但是你知道什麼是文明麼?這些文明的起源又在哪裡呢?生活中當我們需要跟孩子解釋這些抽象概念的時候,相信不少家長都會犯難,抓耳撓腮。
  • 張伸虎:《第二講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提綱
    提綱 中外歷史綱要 第二講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 課標要求 認識古代各大帝國的區域性影響和不同文明之間的早期聯繫。
  • 大鬍子Henry環球旅行探險之亞洲文明——西亞文明(1)
    人類在經過漫長的進化後,從食物的採集者變為了生產者,而農業帶來的定居生活又催生了城市的出現,由此沿著大河流域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光。
  • 世界古代文明——邁錫尼文明
    邁錫尼文明是愛琴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繼承和發展了克裡特文明。約公元前1900年左右,邁錫尼人開始在伯羅奔尼撒半島定居到公元前1600年才立國。邁錫尼文明從公元前1200年開始呈現衰敗之勢,後多利亞人南侵,宣告了邁錫尼文明的滅亡。這是古希臘青銅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包括《荷馬史詩》在內,大多數的古希臘文學和神話歷史設定皆為此時期。
  • 世界體系理論與古代地中海各主要文明的興衰
    近年來,一些學者將沃勒斯坦的「現代世界體系」理論用於研究更廣泛的領域和更早的歷史時代,強調在1500年以前的若干時期內,歐亞大陸和非洲各主要文明之間的相互影響構成了一種世界體系。古代世界體系的主要特點表現為:(1)通過貿易、戰爭、移民等手段,古代世界體系逐漸形成了不同的社會分工區,亦即核心區與邊緣區的差異。
  • 希波戰爭——世界文明劃分為東方和西方的分水嶺
    近代世界歷史的概念由歐洲人所建立,所以從小亞細亞開始向東都被稱為「東方」,所謂的四大文明古國其實最初指的就是與西方相對的東方四大古文明,而東方一度成為了落後和專制的代名詞。為了行文方便,本文仍然使用了歐洲人眼中的西方和東方概念——歐洲是西方,中東是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