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有料哥
昨天深夜,一則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獲批建設的消息引起了廣泛關注。
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將「升格」為珠海校區,而珠海校區招生之後,珠海分校逐年調減招生計劃,於2021年停止招生,2024年終止辦學。
就在今天早上,省教育廳發文要求:
將獨立學院轉設擺在首要位置,優先支持條件基本成熟的獨立學院轉設納入設置規劃調整。
教育廳的文件釋放了什麼信號?獨立學院會走向何方?今天,有料哥就跟你聊聊獨立學院的「華麗轉身」。
全國獨立學院中的佼佼者
我們先來聊聊獨立院校中的「模範生」北師大珠海分校。
有料哥了解到,北師大珠海分校2015年率先實現在廣東本科2A批次招生。2018年該校面向內地27個省份招生,一本線(或優投線)上考生1234人(2017年為692人),創歷史新高。
十多年的辦學發展歷程,北師大珠海分校已成為廣東乃至全國獨立學院中的佼佼者,在廣東高考錄取榜上常年佔據獨立學院第一位。
學生的質量也是槓槓的。該校目前畢業的13屆近5萬名學生,初次就業率平均在96%以上,高於我省高校平均水平。近年來,畢業生中考取境內外研究生的比例均在10%以上。辦得如此成功的獨立學院,為什麼要尋求轉設?
首先,這是北京師範大學和廣東省、珠海市共同的需求。
北京師範大學是我國師範高等教育的高峰,這次「南下」建立校區,是對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等重大任務,將和北京校區組成「一體兩翼」的辦學格局。
而且,獨立學院轉設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格局優化調整的必然趨勢。
中國高等教育早已從精英教育階段邁入到現在的後大眾化階段。在後大眾化高等教育階段,高等教育規模擴張面臨終結,發展方式將從外延式發展向內涵式發展轉型。
2008年教育部頒布的《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26號令」),對獨立學院轉設給予了6條規範發展路徑。2010年,全國獨立學院總數量為323所,到2016年下降至266所,有57所轉設為獨立設置的民辦普通本科高校。
說到這裡,可能有網友會問,獨立學院是什麼?跟公辦高校有啥不一樣?
獨立學院是民辦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獨立學院是指實施本科以上學歷教育的普通高等學校與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合作,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舉辦的實施本科學歷教育的高等學校。獨立學院是民辦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公益性事業。敲黑板了,獨立學院可不是專科學校,而是是獨立的、民辦的、高階的本科高校。
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為擴大高等教育資源,在公辦普通高校體制之外產生了大量的獨立學院,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為解決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提高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作出了很大貢獻。
但是,獨立學院性質不夠清晰,長期陷入公辦民辦「兩不靠」的尷尬局面。此外,獨立學院往往辦學特色不突出,辦學師資上的依附關係和受傳統大學辦學文化影響,獨立學院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也難有大的創新。
隨著高等教育格局的進一步深化調整,2008年教育部頒布的「26號令」,對獨立學院轉設給予規範發展路徑。第一,轉設為民辦普通本科高校;第二,合併繼續舉辦獨立學院;第三,併入公辦高校,或引入新的出資方遷址規範發展;第四,由當地政府支持轉為公辦高校,轉設後繼續與政府合作;第五,轉為其他層次的民辦學校或終止辦學等。
獨立學院轉設卻沒有原計劃那麼順利,如今「26號令」頒布已經過去11年,但依然有許多獨立學院沒有通過驗收。據不完全統計,「26號令」頒布至今,共有66所獨立學院轉設成功,轉設進度比較緩慢。廣東在北師大珠海分校之前,只有一所獨立學院轉設成功的案例。
3月,省教育廳同意提請省政府向教育部申報「湛江寸金教育集團申請設立廣東寸金學院」事宜。這意味著,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轉設為廣東寸金學院即將進入最後審核環節,這距離我省第一所獨立學院轉設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已經過去5年。
獨立學院轉設障礙重重
獨立學院談「轉」色變,問題出在多方面。獨立學院是否轉設,最關鍵的在於投資方與母體學校能否算得清經濟帳。
部分獨立學院對轉設後出現名氣下跌、師資匱乏、招生困難等問題的擔心,如2011年,中國海洋大學青島學院轉設為獨立建制的青島工學院,隨後錄取分數線明顯下降。2010年前,其理科錄取的平均分均高於520分,2011年及以後則均低於500分。這些情況,構成了阻礙獨立學院轉設的主觀因素。
對有較強辦學實力的獨立學院而言,尋求地方政府的支持,轉設成為公辦普通本科高校不失為一條好的發展道路,在去年也有了成功案例。2018年4月,浙江省委常委會專題研究並支持作為浙江大學辦學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浙大城市學院、浙大寧波理工學院轉設為公辦普通本科高校。其中,轉設後的浙大寧波理工學院將由浙江省負責管理,寧波市出資舉辦浙江大學負責具體辦學工作。
要破解獨立學院轉設的難題,需要教育行政部門來統籌決策。「26號令」是當前推進獨立學院轉型發展的重要政策,但對轉型之後獨立學院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仍然需要教育行政部門完善相關輔助政策,給予持續的關注與推動。
【策劃】吳少敏 丁曉然
【記者】杜瑋淦
【校對】楊遠雲
【作者】 杜瑋淦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南方號~深度~粵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