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一個美麗而又貧窮的國家。它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麓,除北面與中國西藏隔山相望外,剩下的東、西、南三面均被印度包圍,如同印度的囊中之物。
這兩個國家就像老鼠和大象,各方面都十分懸殊,又因為歷史原因,關於領土問題的爭端更是不計其數。
01-被蠶食的領土
如果梳理印度和尼泊爾之間的關係,會發現自古以來這兩個國家的聯繫都異常緊密。
首先,在地理位置上,二者是南亞地區緊密相依的鄰居。
尼泊爾三面都被印度環繞,唯一沒有和印度接壤的北部則有一座綿延萬裡的喜馬拉雅山脈,簡直是一座天然屏障,將尼泊爾與其他地區的聯繫完全隔絕。因此,尼泊爾對於印度有著高度的依賴性。
其次,由於地形的原因。
尼泊爾的經濟十分落後,一度無法滿足自己國家的財政支出,只能依靠國際社會的援助。印度作為尼泊爾的鄰居,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最大的貿易夥伴,對於尼泊爾的經濟影響很大。
由此可見,尼泊爾和印度,就像老鼠和大象一般,實力懸殊極大,因此,關於領土問題的爭端,尼泊爾過去幾乎完全被印度壓制。
十九世紀初,英國開始向亞洲擴張,印度淪為英國殖民地。英國將印度作為亞洲地區的橋頭堡,準備以印度為核心,建立地區霸權,並為此制定了"大邊疆"政策。在英國的控制下,印度開始向東擴張領土。
1814年,英國以印度和尼泊爾的邊界糾紛為藉口,分別從印度的東、西、南三個方向向尼泊爾發起進攻。在強大的大英帝國面前,弱小的尼泊爾完全不是對手,於1816年3月4日籤訂了《薩高裡條約》,割讓特萊平原約1萬平方公裡土地給英屬印度。
這些土地幾乎佔據了尼泊爾三分之一的領土,如今已經全部併入印度的多個邦。面對領土不斷的被蠶食,它該何去何從?
02-壓制和反擊
在過去,尼泊爾對於印度的態度一向是比較軟弱的。
作為世界上最貧窮的幾個國家之一,尼泊爾與印度的實力差距十分懸殊。
據兩年前的數據統計,當時印度國內生產總值為2.7萬億美元,尼泊爾的國內生產總值則為300億美元,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其次,尼泊爾至今工業水平極其不發達,只有農業和旅遊業可以勉強維持經濟。
再加上尼泊爾沒有出海口,在貿易上很大程度都要依賴印度。在這樣的情況下,印度便掌握了一個針對尼泊爾的殺手鐧,那就是"封鎖邊境"。一旦尼泊爾有什麼小動作,印度便會藉此敲打對方。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一旦經濟命脈被別人捏住,其他的東西自然也很難反抗,甚至連內政都可能被對方幹涉。尼泊爾身為一個主權國家,奈何"人窮志短",只能忍氣吞聲。
但如今尼泊爾卻突然覺醒,一反常態地開始了對印度的反抗。
當初,尼泊爾籤訂的《薩高利條約》中,印度和尼泊爾兩國邊界大部分並非硬性規定,而是以兩國交界處的馬哈卡利河劃分的。但馬哈卡利河有多個源頭支流,由於兩國雙方對源頭的認定有所不同,這就導致很多地區的歸屬權變得模糊不清。
譬如,位於尼泊爾的東北部的卡拉帕尼地區,是一片三角形高山區域,恰好夾在兩個源頭之間,是一片充滿爭議性的地區。雖然卡拉帕尼佔地只有75平方公裡,但卻因地處中國、印度、尼泊爾三國交界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在南亞地區,印度的野心從來沒有減退過。印度幅員遼闊,同時經濟實力、軍事力量均十分發達,在獨立後的72年之內,印度幾乎將相鄰的小國全部收復,錫金、不丹、孟加拉國、斯裡蘭看和馬爾地夫,全都十分聽話。小小的彈丸之地尼泊爾,印度自然也不放在眼裡。
前年11月,印度發布新版政治地圖,將一直存在爭議的卡拉帕尼地區劃為印度國土。
地圖引起了尼泊爾國民的極大不滿,人們在加德滿都街頭舉行抗議,反對印度對尼泊爾國土的佔有。
但印度並未放在心上。去年5月8日,印度防長辛格通過視頻為印度內地至立普列克山口的一條道路進行剪彩。這件事在尼泊爾引起了軒然大波,因為這條路將會橫穿爭議地帶"卡拉帕尼"地區。
尼泊爾政府作出了行動,他們於5月18日發布了新版國家地圖,正式將卡拉帕尼等尼印爭議地區納入尼泊爾版圖。同時,尼泊爾十分強硬地派出軍隊進駐爭議地帶,還破天荒地向侵犯領土的印度人開槍,尼泊爾人的決心可見一斑。
印度終於意識到,尼泊爾不會再像過去那樣任人宰割。
03-不屈的小國
為何尼泊爾突然從一個"軟柿子"變得強硬起來了呢?綜合分析,有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尼泊爾人骨子裡是十分勇猛不屈的,並且有著極強的戰鬥力。
尼泊爾的地理環境特殊,大部分都是丘陵地帶,有一半的土地都在海拔1000米以上,到處都是雪山、丘陵和森林,氣溫差異巨大。在這樣惡劣的自然環境下,尼泊爾人早就練就了強悍的意志。
早在十九世紀英國當初與尼泊爾打仗時,英國就領教了尼泊爾人的堅韌,本以為會很快結束戰局,沒想到尼泊爾人頑強抵抗,甚至創造出120人殲滅了2400英軍的輝煌戰績。有一位英國元帥曾感慨:"如果一個人說他不怕死,他要麼是在說謊,要麼就是廓爾喀人(尼泊爾人)。"
清朝時,尼泊爾人甚至還覬覦過的中國土地,雖然徹底失敗,但這麼一個小國卻想要入侵中國,可見其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
因此,面對印度明目張胆的恃強凌弱,動不動就封鎖經濟、斷絕輸送能源等行為,尼泊爾人內心自然極度不滿,早已萌生過擺脫印度的念頭,只是礙於實力差距,只能悄悄地尋找著各種自立的方式。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尼泊爾提出過"和平區域倡議",變相地想要在地理位置上爭取更多的權益。同時,尼泊爾也在逐漸縮小對印度的貿易額度,避免依賴,同時也會從別的國家進口武器,尋求一切方式向印度抗爭。
第二,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尼泊爾內部政局發生了劇烈的變化。2008年,尼泊爾君主制被取消,正式成為尼泊爾聯邦民主共和國。
在這樣的情況下,尼泊爾再次重新審時度勢,試著改變現有的狀態。對於尼泊爾來說,國家所在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天生就必須要在夾縫中求生存的狀態。面對強勢的鄰居印度,如果不想徹底淪為附屬品,那就必須加以抗爭。但又不能徹底翻臉,因為那樣只會兩敗俱傷,甚至自己國家要承擔的風險更為巨大。
很明顯,尼泊爾需要印度,但是又不想被印度牽著鼻子走,這樣僵持的狀態如果不能從內部得到改善,那就只能積極尋求外部的幫助,與更多的合作夥伴建立貿易關係,從而多方面地平衡與印度的關係。
近年來,中國推進"新絲路"計劃,中尼鐵路的修建也在逐漸提上日程。如果建設成功,在一定程度上確定能減少尼泊爾對印度的依賴。
第三,而對於印度來說,吞併尼泊爾也並非最佳的選擇。
如今的世界格局,早已變得十分多元。國際局勢複雜多變,國與國之間的利益聯繫比過去都緊密,極有可能"牽一髮而動全身"。印度高速發展的同時,自身國內問題也不少,民族衝突頻發,此時貿然對尼泊爾採取強硬政策,並不是什麼好的時機。
縱觀整體局勢,尼泊爾對於印度的依賴是客觀因素決定的,這一點幾乎不可能改變。在這樣的局勢下,如何去與其他的國家建交,減少對印度的依賴,就變得十分重要。
同時,有句老話叫做"打鐵還需自身硬",對於尼泊爾來說,除了尋找外部援助,努力發展經濟才是硬道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硬氣"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