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送大臣黃金,大臣出門卻說黃金是他偷的,反而保住全家性命

2020-12-12 小宋古事匯

在皇帝身邊工作絕對是提心弔膽了,稍有不慎就會小命不保,更別提是在猜忌心強的君主——朱元璋身邊了,更是要時刻小心謹慎。

今天筆者就給大家講述一個奇人,此人在歷史上名氣不大,但卻是明朝少有的能躲避過朱元璋清算的開國功臣,他的保命手段堪稱一絕,希望各位看完之後能有所幫助。

此人名叫郭德成,其父郭山甫善於看相。朱元璋還沒有什麼成就的時候,路過郭山甫家中,隨後被郭山甫驚為天人,認為朱元璋日後貴不可言,因此散盡家財資助朱元璋起兵。

不僅如此,他還讓兒子郭興、郭德成、郭英追隨朱元璋,甚至讓自己的女兒郭寧蓮侍奉朱元璋。

可以說,郭山甫一家人是朱元璋最早一批的班底,對於朱元璋而言很是重要。朱元璋也不負郭山甫的期望,最終成為大明開國皇帝,郭家也因此獲封,郭山甫直封到營國公,兄弟三人則封侯,妹妹郭寧蓮為寧妃。

可以說,以郭家的地位,他們幾乎可以在朝中橫著走了。

可郭德成是個聰明人,他並沒有因為自己的成就而飄飄然,大明建國之後就表現出不求功名的心態,自嘲庸暗無能,不欲做官,因此在官職上,只是驍騎舍人。郭德成對此毫不在意,整日酗酒,朱元璋笑稱他為「瘋漢」。

馬皇后病逝,李淑妃代掌後宮,不久李淑妃也病逝了,寧妃則成了後宮之主,郭家地位再次水漲船高。

朱元璋對寧妃很是寵愛,為了慶祝她,朱元璋專門召開了一場宴會,邀請郭家人都來。

宴會進行的很愉快,最後結束的時候,朱元璋單獨留下郭德成,說道:德成,當年你的功勞可是不小,我還是給你封個大官吧。

郭德成聽罷,腦袋要得跟個撥浪鼓一樣,拒絕道:

「臣性耽曲糵,庸暗不能事事。位高祿重,必任職司,事不治,上殆殺我。人生貴適意,但多得錢、飲醇酒足矣,餘非所望。」

這段話大意是說:我也就這一點兒本事,讓我當大官,我可做不了,人生只要有錢花,有酒喝足矣。朱元璋聽罷,也不勉強,就隨手拿出兩塊黃金,塞進郭德成袖口中,神秘兮兮地說道:「第歸勿宣(回去後不要張揚此事)。」

朱元璋的這一舉動很是自然,郭德成也是感恩戴德地收下了。

可走著走著,郭德成越想越覺得不對勁兒。

明明賞我黃金,為何還要我不要聲張?最重要的一點,出入皇宮的時候,侍衛都要搜身,走的時候多了兩塊黃金,郭德成作何解釋?

郭德成追隨朱元璋多年,開國之後朱元璋的種種行為他看得一清二楚,郭德成心裡對朱元璋的動機十分懷疑。

因此,郭德成故意裝成喝醉酒的樣子,走路東倒西歪的,並且在檢查之前,將兩塊黃金各自塞進兩個鞋子裡,檢查的時候,侍衛讓他脫鞋,郭德成又故意把黃金掉到地上,《智囊》中記載:

比出官門,納靴,佯醉,脫靴露金。

當侍衛問他黃金的時候,郭德成醉醺醺地說道:「我順手拿的,回去換酒喝。」

既然逮著郭德成的盜竊行為,侍衛們肯定要把他交給朱元璋處置。到了御前,朱元璋則面無表情的說道:這是朕賞賜給他的。

於是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這件事看起來平平無奇,可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這件事背後危機四伏,而郭德成在這件事上處理地堪稱完美!

為什麼這麼說?

首先,朱元璋怎會不知出入皇宮要搜身?他賞賜郭德成黃金,又讓郭德成不要聲張此事就是一個矛盾的事。

郭德成身為國舅,妹妹寧妃乃後宮之主,即便是被搜出兩塊黃金,以郭德成國舅的身份,他對侍衛施以臉色,謊稱這是妹妹寧妃送給他的,侍衛想必也不敢過問太多。

可郭德成不能這麼做,因為寧妃剛執掌後宮,很多雙眼睛盯著她呢,自己從後宮出來一次,就多了兩塊黃金,指不定會被某些有心人拿來大做文章,往再嚴重的地方想:

萬一是朱元璋故意試探他的呢?拿出兩塊黃金都無人知道,是不是還能做一些其它見不得人的勾當呢?這樣被扣「裡外勾結」的大帽子可不是鬧著玩兒的。

官場之上,稍有不慎就會萬劫不復,這絲毫沒有誇大。

另外,如果郭德成直接說這黃金是朱元璋賞他的,那麼豈不是違背了朱元璋專門交代的話?這對於郭德成而言,也是不利的。

因此,郭德成只能裝作喝多酒的樣子,然後聲稱這些黃金是自己喝多了隨手「偷」來的,因為郭德成知道,這件事鬧到朱元璋面前,朱元璋肯定不會不承認的。

那麼到了這個時候,就不是郭德成違背朱元璋的交代了,而是朱元璋自己說的,豈不美哉?可以說,郭德成的這一手做得相當完美,沒有留下任何把柄,朱元璋也無話可說。

這事兒,郭德成做的漂亮!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是一個猜忌心極重的帝王,為了穩固地位,他曾對功臣們進行一次清算。洪武二十六年,藍玉案爆發,受牽連者不計其數,前後共計1.5萬人被株連殺害。

藍玉案爆發後,朱元璋手中有一張名單,皆是被判定為與藍玉有牽連之人,但凡是上了這張名單上的,皆難逃一死。不過當朱元璋在名單上看到郭德成名字的時候,卻將他的名字劃掉了,說道:

「德成?這傢伙只會喝酒!」對此,史書記載道:「後黨事起,坐死者相屬,德成竟得免。」

讀完這篇文章,各位是否有感觸?這篇文章的故事出自《智囊全集》,郭德成的智慧就非常值得我們學習,他跟朱元璋這樣多疑的領導打交道,就是憑藉智慧方才得以善終,保住家族不滅。

明朝距今雖已久遠,現代社會也不會再有人一言既決定生死,但勾心鬥角、明爭暗鬥之事卻從來不會停止。職場中更是數不勝數,難保會遭到別人的暗算。

因此,保身的智慧絕對不能少。

若想提高智慧,筆者建議各位讀一讀這本《智囊全集》,像本文引用的郭德成的這種智慧故事,《智囊全集》中有1200多條!

這本書乃是明朝鬼才馮夢龍先生所寫,搜集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市井商儈等1000多則智慧故事,不僅對其加以注釋、分析,還例舉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相同、相反的故事,讓讀者更直觀地看到同樣一種情況,應對方式不同而產生的不同後果,以此來突出智慧的重要性。

曾國藩能以中人之資,而成一代「聖賢」,就在於日夜勤學苦讀。曾國藩的書桌上,就常年擺著這本奇書——《智囊全集》。

曾國藩日夜捧讀,紀曉嵐倒背如流,康熙只允許內部流傳,都是為了傳承《智囊全集》中智慧。因為,唯有智慧,才是「英雄不問出處」的立身之本。因此,筆者建議各位可以讀一讀這本奇書,唯有智慧才是處身不敗的第一要素。

不過原版的乃是文言文敘述,理解難度較大。因此,筆者在這裡向大家推薦一套,文、白對照版的《智囊全集》。需要《智囊全集》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橫條,進行購買~

相關焦點

  • 朱元璋的節儉,在歷代皇帝中也堪稱登峰造極
    朱元璋的節儉,在歷代皇帝中也堪稱登峰造極。在我看來有一部分原因來自他的出生和經歷。朱元璋生長在濠州鍾離孤莊村的一個貧農家庭,他的父親和祖父以及曾祖父等數輩人都是拖欠稅款者,在淮河流域到處躲債,想找一個地方做佃戶,能過僅能餬口的生活。
  • 朱元璋濫殺大臣是胡說八道:1368年1月23日朱元璋登基建立明朝
    朱元璋濫殺大臣是胡說八道:1368年1月23日朱元璋登基建立明朝1368年1月23日:朱元璋在應天登基,建立明朝。滿清奪取中國以後,系統的篡改了明朝的歷史。他們將朱元璋塑造成一個濫殺大臣,相貌醜陋,冷酷無情的人。實際上,朱元璋確實通過明初四大案殺了一些人,卻都被滿清誇大了。
  • 為什麼朱元璋要殺大臣?銅錢的背面就是答案
    為什麼朱元璋要殺大臣?銅錢的背面就是答案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裡面,明太祖朱元璋可以說是一個異類,他出身貧苦,甚至沒有一個正經的名字,因為他出生的月份是八月初八,他的父親就給他起名叫做朱八八。後來朱八八長大,認為自己的名字不好聽,就把名字改成了朱重八,後來參加紅巾軍,當了義軍首領,就改名為朱元璋。朱元璋至今都被很多人所詬病,原因就是他殺朝堂重臣,這一點讓很多人想不明白,其實在明朝銅錢的背面,我們就可以找到答案。
  • 朱元璋給大臣們炫耀新皇宮,少年朱棣一句話,嚇得他想立刻遷都
    朱元璋給大臣們炫耀新皇宮,少年朱棣一句話,嚇得他想立刻遷都朱元璋在建立大明朝的時候把國都定在了應天府,也就是現在的南京。朱元璋一生的功績毋庸置疑,北伐、西徵打的蒙古退出中原,也恢復了漢族往日的榮光。異族被迫回歸草原,中國再次被漢族王朝統治,這樣的功績在秦始皇面前也不遑多讓,但朱元璋卻不是沒犯過錯,他的一個決定就錯的很明顯,那就是把應天府立為首都。可是應天府確實是一個不錯的地方啊?從地勢上看,北有長江作為屏障,地勢還比較險要。而且這裡還是歷史以來許多王朝建立國都的地方,比如三國時期的東吳。而且最重要的是朱元璋建立大明並攻略天下就是以應天府為中心的。
  • 孟子如何得罪了朱元璋,被取消「飯票」?大臣們為何不惜以命抗爭
    這一天老朱讀的是《孟子》,跟大儒們比,他雖然近似於半文盲,但也知道孟子地位的重要,不背誦幾句格言,在朝堂上拽一拽,那幫人不服啊。老朱讀著讀著,臉色有點難看:「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仇)。」這是什麼話呢?大臣居然把君王當作「寇讎」,這不是犯上作亂嗎?
  • 大臣們半夜起來上朝,那早飯怎麼辦,紫禁城裡也有飯店
    而大臣們更是辛苦,一般都是早早的就站著開始等皇帝來了,皇帝來了需要跪下行禮然後再笑戰。明朝的時候,大臣們每天半夜就得起床,到了紫禁城三點開始等,五點入宮整隊。明朝的時候還有宮燈,到了清朝皇宮一片漆黑,不小心掉入水中淹死也不知道。日日如此,要是遇見朱元璋那樣的皇帝更是辛苦,簡直是要命。
  • 朱元璋請大臣吃飯,上菜之後,劉伯溫看到菜名後,嚇出一身冷汗
    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是我國封建帝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明朝終結了遊牧民族的統治,創立很多的新舉措。朱元璋一生披荊斬棘,靠著自己的努力,做什麼事都能夠稱心如意。但是這樣一個朱元璋臨走前還是有一個心事困擾著他。朱元璋在找繼承人的時候,深思熟慮,最後他讓朱標成為了太子。
  • ...貿易大臣福克斯:未來幾年英國在亞洲將迎來「黃金機遇」 香港是...
    英國國際貿易大臣福克斯:未來幾年英國在亞洲將迎來「黃金機遇」香港是英國在未來貿易關係上的模範英國和香港地區尋求減少彼此的貿易壁壘自由貿易協定不是英國與香港建立關係的唯一途徑英國期望有更多的方式來改善貿易關係創新的作用正在超越合規的貿易結構
  • 新宮殿傳出怪聲,朱元璋:殺掉所有工匠!大臣阻止:只殺木匠就行
    然而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卻因為自己的思鄉之情,不顧大臣們的反對建都鳳陽,然而新都城快建好之後,他卻因為新宮殿裡發生了靈異事件而怒殺千人,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這朱元璋是安徽鳳陽人。他出身貧苦,所以在自己當了皇帝之後,對家鄉的眷戀之情日益加深,再加上「衣錦還鄉」的念頭,以及自己的親人全部埋骨故鄉,於是乎做出了一個非常大膽的決定——大明朝定都鳳陽!此話一出,朝野俱驚。遷都怎麼能是說遷就遷的呢,即便是遷,也不應該選擇鳳陽啊?
  • 古代皇宮套路多,皇帝想殺大臣,指豬蹄問菜名,大臣說3字保住命
    ,否則就說他是暴君了,一般來說在歷史上這種暴君很快就會被人推翻的,因為不得人心,所以這就導致了在古代的皇宮當中也是有很多套路的!朱元璋能夠當上皇帝,真的是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爬上來的,朱元璋在沒有當上皇帝的時候,生活得非常困苦,甚至都當過乞丐討過飯,後來朱元璋加入軍隊,偶然的機會便地位上升了,於是建立了自己的軍隊,經過自己的努力拼打下了自己的江山,而在朱元璋打下江山的過程中,也遇到過背叛的人,所以朱元璋此人非常的暴躁,並且疑心非常重,歷史上記載朱元璋並不是一個暴君,但是朱元璋也有想要殺死的人
  • 皇上要吃公雞下的蛋,大臣毫無辦法,小孩一句話解決救了全家性命
    這個要求就是他吃公雞下的蛋,這不是無理取鬧嗎?公雞怎麼能下蛋。所以很明顯是故意為難大臣,這位大臣成功地逃脫了災難,多虧了一個孩子。這孩子被稱為甘羅,是戰國時期的神童,爺爺是甘武羅,是晉國朝中的重要官員,後來被別人推著遠赴別國,最終死在路上。
  • 明朝皇帝為什麼喜歡用「廷杖」之刑,處罰犯錯的大臣,有什麼說法
    廷杖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國法,反而更像家法。而明朝皇帝用廷杖之刑,完全就是為了解氣而已。杖刑是指用荊條或者竹板拷打犯人,從東漢時期就存在,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到了隋朝時期,杖刑、鞭刑、徒刑、流刑、死刑被稱為五大刑法。他用途有兩種,一就是作為刑法,二是作為逼供的手段。
  • 吳國末代皇帝殺人手段殘忍 剝臉皮挖眼睛 還把大臣腦袋當球踢
    三國東吳最後一任皇帝叫孫皓,史稱吳末帝,他是廢太子孫和的兒子,吳大帝孫權之孫,又名彭祖,字元宗。孫皓生性殘暴,殺人如麻,視大臣生命如草芥。孫皓每次舉行宴會,大臣們都會膽戰心驚,因為都是豎著進大殿,沒準兒就會有人橫著出門。孫皓喝酒,大臣們都得陪著,誰要是不給面子不參加就殺誰,不喝也會被殺,喝多了還不行,也得被殺。大臣們每次赴宴,就跟上刑場一樣,臨走得跟家人告別一下,弄不好這一去就是永別。
  • 大臣會錯意,將餵豬女送給天子,因此天子還給了皇后一個解釋
    就好比今天筆友要給大家說的這個故事,他就因為一個群人回錯了意思,最紅平白無故的講一個養豬的女子帶到了宮並謹獻給天子,天子見過連忙對這個自己的皇后解釋道他被沒有此意,最終這個養豬的得到了一些賞賜又被大臣們給送回老家的事情。如果說世界上說從屌絲逆襲成為高富帥,開創大明王朝的朱元璋自然是首當其衝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 明朝16帝聚在一起,以朱元璋的暴脾氣,哪些皇帝會挨他的揍
    朱元璋雖然為人殘暴,殺了很多功臣,但他勤政,也算一個好皇帝。他這樣一位脾氣暴躁的皇帝,假如見到他之後的16位明朝皇帝,他會揍誰? 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是朱允炆,深受儒家文化影響,是個仁慈善良的君主,雖然他即位後,就揮起了削藩的大棒,逼死了朱元璋的一個兒子,但為了鞏固皇位,朱元璋也能理解。
  • 朱元璋宴請群臣,剛把三個硬菜端上桌,劉伯溫就被嚇得不敢動筷
    這幫功臣都是跟著他南徵北戰一路起義過來的,很多人數次救過朱元璋的命,所以朱元璋對他們還是比較有感情,雖然這些人在開朝後居功自傲經常忤逆朱元璋的旨意,可朱元璋並不想對他們趕盡殺絕,於是就設宴想要給他們提個醒。
  • 朱元璋當皇帝的第八個年頭 天象突然出現異常
    按理說朱元璋應該高興才對——既然他號召全國人民指出他的錯誤,現在真的有人指出來了,有什麼理由不高興呢?可是他就是不高興!可是在朱元璋看來,葉伯巨這是離間他的骨肉,良心大大的壞了,他要殺了這個壞銀。葉公好龍的朱元璋說到做到,連夜派人把葉伯巨抓到南京。葉伯巨被抓到南京後,朝中大臣才知道怎麼回事。
  • 被朱元璋列為必殺名單中的一人,非劉伯溫,最終竟然逃出一劫
    話說在當時朱元璋剛成為皇帝的時候,他為了表彰這些當時隨著他東奔西跑、為了他的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大臣們專門弄了抵命券,就是說這些有功之臣們在今後的工作中除了某犯罪其他的都可以免除死刑,這個死刑是包括了自己的兩次死刑和自己的兒子的一次死刑,但是放到自己其他的親屬身上就不管用了。
  • 朱元璋最節儉,在歷代皇帝中也堪稱登峰造極
    負責施工的大臣將設計圖案送朱元璋審定時,朱元璋當即將那些需要精心雕琢的部分全都取消,改讓畫工畫上自己的艱苦經歷,以提醒自己不忘過去,並告誡子孫創業之難,期望他們能守住帝業。他特別喜歡唐朝詩人李山甫的《上遠懷古》詩:「南朝天子愛風流,盡守江山不到頭。總為戰爭收拾得,卻因歌舞破除休。堯得道德終無敵,秦把金湯可自由?試問繁華何處在,雨花菸草石城秋」。
  • 大臣上朝時突然內急,該怎麼辦?
    其實大臣們也會隱晦地向皇帝反應自身情況,說出自己的需求,皇帝也懂得人有三急,會看其具體情況,準許大臣去廁所,或者準許大臣回家看醫生。 因此既然大臣在這麼重要的場合都能說出自己的不便,想必確有其事。作為一個好皇帝,必然會及時回應大臣的需求。比如朱元璋、康熙、雍正等皇帝,都是心懷天下的好皇帝,都能夠體察手下的辛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