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到東京,我說要去靖國神社看看時,有同伴問:靖國神社對中國人開放嗎?日本人可以去的地方中國人也都可以進去看嗎?我用2005年的經歷回答說:是。不過,2005年時,小泉還在臺上,靖國神社正是最敏感問題,所以,我雖然前後寫過多篇介紹靖國神社的文章,但自己去了靖國神社,卻沒敢寫出一篇認認真真的見聞,今天,就把這一課補上。
到東京,去靖國神社最方便的辦法,是乘地鐵到「九段下」,出站,抬眼便可望見靖國神社門口那個巨大的鳥居標誌。
靖國神社佔地不大,9.9萬平米,空中俯看,輪廓像一把頭朝西,柄朝東,刃指北的菜刀。靖國神社正門即刀柄位置,遊客入內,大體是方向是自東向西。10米高的「靖國神社」石碑立於路右手,石碑後不遠即那個青銅鑄造的23米高的「第一鳥居」。
「第一鳥居」後的路面立有金屬杆,以阻止汽車進入,前行約百米,路中央為大村益次郎青銅像。大村益次郎是靖國神社創始人之一,銅像在靖國神社的顯要位置,恰如大村本人在日本近現代史中的地位:指揮討幕軍打敗幕府軍的軍事家,創建日本近代軍制的改革家。前者奠定了近代天皇制統治,後者奠定了近現代日本軍隊。
過大村益次郎像復行百米,便是「第二鳥居」,較第一鳥居矮小許多,不過十來米高的樣子,鳥居之前為十字路口,站在十字路口左望,二十米外就是神社外大馬路上的車流。「第二鳥居」之後,是「神門」。「神門」形制接近中國寺廟的山門,兩扇門上各有一象徵皇室的金色菊花紋章。
「神門」正前方不遠,是「中門鳥居」,與「第二鳥居」尺寸相仿,鳥居再往前,就是拜殿,對尋常遊客而言,這已是走到了靖國神社的中心。若過了神門往右轉,便是著名的「遊就館」。
「拜殿」是靖國神社除鳥居外最為中國人熟悉的建築,因為關於參拜靖國神社的新聞圖片,大都是某政要走出拜殿的情形。該殿最引人注目的標誌,是從屋簷兩邊垂下的繪有菊花紋章的布幔。布幔下可見類似祭壇狀的箱形物居拜殿中央。在靖國神社,此處禁止遊客貼著拜殿對裡邊拍照。
「拜殿」或許是靖國神社建築群落中輪廓最大建築,但絕不比中國尋常知縣們辦公的縣衙更高大。
尋常日子,遊客到了「拜殿」,只能對著「拜殿」和祭儀所、參集所、本殿、元、靈社等建築圍成的院落止步。因為這裡是供奉著「戰歿者英魂」和「參拜英魂」的地方。每年除了新年祭祀、春秋兩季的祭祀和8月15日的祭祀外,通常不對遊客開放。我們看到日本政要參拜靖國神社的照片場景,有一部分,是進入「拜殿」之後的這個院落。
就一個遊客而言,從靖國神社大門進來,直到拜殿前,所能看到的與祭祀相關的建築,全部加在一起,其實只有拜殿、本殿、靈璽薄奉安殿三座建築,就平面圖看,這也應當是其全部,而三座建築的面積,加一塊兒可能也不到一千平米,靖國神社的核心,也即在此了。
順帶說一句,靖國神社裡沒有什麼牌位,自然更不可能有日本首相對著戰犯牌位鞠躬默哀的情形。以靖國神社那麼小小的地方,根本沒法擺放下200餘萬個靈牌,所謂的靈位,實際上是存放於神社最後面的「靈璽薄奉安殿」的花名冊——靈璽薄。
下面該說說靖國神社裡很重要的一個場所:遊就館。遊就館其實就是軍事博物館,此名出自荀子「君子居必擇鄰,遊必就士」,有勸慰後來者學習烈士、榜樣之意。
舊日本雖自明治維新至二戰無條件投降,幾十年間可算得武功赫赫,但這個軍事博物館的規模和面積之小,也許是舉世罕見的。遊就館上下兩層,總共14個展廳,估計佔地面積兩千平米,在靖國神社,只有這裡需要門票,成人每張門票800日元,折人民幣50多元。
如果算計門票價格與博物館內展品數量,可能遊就館是最不合算的,因為,日本作為戰敗國,不但曾經展示的戰利品被悉數奪回,而且本國軍隊的武器也被收繳一空,故遊就館裡展品少得可憐,我懷疑,全世界只要有軍事博物館的國家,實物展品數量就不會還有比這裡更少的。
遊就館裡展示的二戰期間的日軍裝備實物,我能記得起來的計有:零式戰機一架、九七式坦克一臺、150毫米加農炮、榴彈炮各一門、四一式山炮一門、櫻花式自殺飛機一架、回天式人操自殺魚雷一枚、長門級戰列艦小錨一副、150副炮一門、武藏號戰列艦炮彈4枚,可能還有一兩架艦載高射機槍。中國軍事博物館裡成摞成捆的三八大蓋、歪脖子機槍,這裡一樣沒有。但全世界軍事博物館裡絕不會像這裡一樣,到處擺放的都是裝備模型,恍惚中如進了高級軍品模型店。
所以,你一進遊就館的大門,就會看到居然還有一臺蒸汽機車,此為當年在日本修築的泰緬鐵道上跑的車頭,當然,這個車頭就像其他展品一樣,被擦洗得如同剛剛出廠般簇新。順帶說一句,整個遊就館的展廳,雖然裝飾不新,但布置陳設之精心,可稱得上像國內的精品商店。而且,你在絕對多數展廳,完全看不到有工作人員在場。
遊就館裡真正的鎮館之物,應當是古代的刀劍和鎧甲。擺放這類展品的展廳很小,但展出的這些藏品,幾乎樣樣算得上日本的國寶級文物,有些名刀的使用者、刀劍鑄造者為何許人,都有明確說明。刀劍鎧甲展廳禁止拍攝,不過,我實在是忍不住,乘著展廳無人,拍了幾張照片,這些藏品不多費文字了,有照片為證。
從「幕末維新」到「大東亞戰爭」,各展館基本是以圖片、模型和少量影視片斷為主。我留意了一下「日清戰爭」(甲午戰爭)展館最末的一個圖表對比,清軍除了軍艦數量噸位外,海陸軍人數均為約略數字,在海陸軍戰費項目上,日本精確到萬日元,戰死者一項上,日本精確到個位,而清軍相應欄目,全部為不詳,我想,中國恐怕從來就沒有過統計數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