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淮北市第七次黨代會以來我市民生工程建設綜述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民生改善之路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
市第七次黨代會以來,市委、市政府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理念,繼續把保障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續加大對民生領域的投入力度,逐步解決了一大批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問題,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明顯增強,淮北的民生工程工作也連續五年位居全省第一方陣。
逐年擴面提標,民生工程由託底保障向提升改善延伸
大街小巷、田野阡陌,淮北處處可見民生工程的「身影」,時時聽到人民群眾心聲。
相山區相南街道辦事處,相陽社區棚戶區二期改造項目第一階段籤約首戰告捷,截至8月24日,累計實現籤約127戶,騰空交房66戶,拆除60戶。在這裡生活了幾十年的王文英大媽忙著收拾東西準備搬家,「棚改政策好啊,我們也能住上新樓房了!」
濉溪縣百善鎮,今年22歲的王長浩在家門口的教學點參加就業培訓及考試,並拿到了農產品電商人才的資格證,「我一直想辦個村淘,解決周邊鄉親的買難賣難問題,培訓後心裡有底了。」截至8月底,今年濉溪縣已開班培訓農產品電商人才80名,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90名,專業服務職業農民100名。
烈山區古饒鎮,谷饒街至蔡橋南全長14.174米的加寬村道是今年新修的,也是村莊通往縣城的必經之路。「之前的老路窄得很,坑坑窪窪,下雨天根本沒法走。」村民李暢說,新路成為村民的出行坦途。
杜集區段園鎮,投入180多萬元建成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為當地60歲以上老年人提供日間託養服務。這種「白天入託接受照顧和參與活動,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新模式很受當地群眾認可。老人們在這裡下棋打牌、練習書畫、借閱圖書,有特殊需要的,還可以享受保健康復、精神慰藉、心理疏導、緊急援助等服務。「十二五」期間,我市就建成社會養老服務機構9044張床位。
一件件民生實事勾勒出群眾最喜聞樂見的「幸福淮北」模樣。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交織中流淌,「民生」二字的分量,正變得越來越重。
據市民生辦負責人介紹,我市民生工程逐年擴面提標,尤其是市第七次黨代會以來,民生工程由託底保障向提升改善延伸。據市民生辦統計數據,民生工程由當初的12項增加到2015年的34項,累計實施由「十一五」的34項增加到「十二五」的45項。
民生工程內容也從主要解決群眾「上學難、看病難、生活難」,逐步擴展到教育文化、勞動就業、社會保險、醫療衛生、住房保障、農村基礎設施等多個方面,涵蓋了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等重要方面。
與此同時,我市民生項目和民生資金進一步向「三農」領域和弱勢群體傾斜。民生工程涉農項目資金投入由2011年的10.1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18.7億元,極大地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提升了農民生活品質,推進了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基本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的格局加速形成。
堅持民生情懷,財政用於民生支出一年比一年多
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基於這一理念,市委、市政府察民情、恤民意、重民生、解民憂,把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指數作為工作目標,不斷加大民生投入,提高保障水平,拓展保障範圍,做大做好「民生蛋糕」,財政用於民生支出一年比一年多。
市第七次黨代會以來,「十二五」期間,全市累計投入民生工程資金121.5億元,是「十一五」28.5億元的4.2倍,年投入由2011年的18.4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32.5億元,年均增長15.2%。全市人均受益由「十一五」期間的1297元,增加到「十二五」期間的5522元,增長3.2倍,有力推進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升了人民群眾幸福指數。
眾所周知,隨著宏觀經濟下行、煤炭價格持續下跌,我市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財政收入不理想。但是,市委、市政府始終把民生支出作為重中之重,優先保證各項民生工程配套資金全面到位。與此同時,先後出臺了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民生工程等多項激勵措施,引導社會、企業和個人投入民生工程,加快形成了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多元籌資機制。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市委、市政府突出群眾所想所盼,健全完善了義務教育、醫療保險、養老保險、住房保障、社會救助等制度體系。計生獎扶、貧困殘疾人救助、城鄉醫療救助等項目逐步擴大受益面;農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養標準由1200元提高到5400元和2400元,新農合、城鎮居民醫保補助標準由120元提高到380元,全市實現了最低生活保障、義務教育、醫療保險和合作醫療、困難群眾救助、養老保險「五個城鄉全覆蓋」,進一步提升了社會保障水平。
每項民生工程實施好壞、效果如何,還要以群眾是否滿意作為檢驗工作成效的唯一標準。我市完善嚴格透明的績效評價機制,建立人大政協民生工程巡視工作機制,積極開展第三方評價,面向社會公開徵集民生工程審計項目,實施民生工程特邀監督員制度,認真聽取、收集反饋的意見建議,形成了推動民生工程實施的整體合力。
為了讓民生資金髮揮更大效應,我市不斷健全規範長效的項目管理機制。「十二五」期間,各級各部門不斷加大項目管養投入力度,累計投入管養資金2.2億元。明晰產權歸屬,逐年擴大政府購買服務項目,積極引入社會力量參與管養,全面推進民生工程信息網上公示和信息化建設,加強動態監督和日常監督、推動民生工程工作公開化、透明化。
目前,全市40%的鄉鎮街道辦農村飲水安全工程、7家農村敬老院實行了公辦民營、16所民辦養老機構實行以醫養老服務模式,多個水廠引入自來水公司管理。
切中所思所盼,用心繪就美麗和諧的民生畫卷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芒,一項民生工程就是一片陽光。
堅實的資金保障下,我市切中百姓所思所盼,著力解決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等問題,用心為220多萬淮北人描繪出一幅美麗和諧的民生畫卷。
學有所教基本實現。實施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惠及全市20多萬城鄉學生,基本實現免費義務教育;落實各項助學政策,幫助18萬人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完成從義務教育,到高中(中職)、高等教育各層次學業;建成鄉鎮公辦幼兒園27個、農村留守兒童之家243個,將學前教育、留守兒童管理納入保障範圍;完成38.2萬平方米校舍安全工程,辦學條件大大改善;為4.5萬餘名學生發放資助職業教育資金4500餘萬元。
勞有所得穩步推進。對農民、進城務工人員、未就業畢業生等進行培訓,提高了就業能力和就業層次。就業技能培訓人數達到5.4萬人,培訓後就業率達到82.3%,新型農民培訓人數達到4.3萬人,接受培訓農民人均增收800多元。開發公益性崗位2201個,提供就業見習崗位1000餘個,安排就業見習人員2283人,穩定提供高校畢業生基層特定崗位540個。
病有所醫長足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33萬人,參合率109.3%。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50萬人,參續保率97%。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年補償2000萬元。實施城鄉居民健康檔案管理、健康教育等項目,促進城鄉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加大城鄉醫療救助力度,累計救助60萬人次,支出醫療救助資金1.45億元。開展免費婚檢17萬例,發放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7.5萬人,國家擴大免疫計劃的各類規劃疫苗接種率達90%以上。實行縣級公立醫院藥品零差率補助,縣級公立醫院全部實行網上集中招標採購藥品,以零差率銷售。為1301人次愛滋病患者報銷救治費用536.31萬元,為1104人次結核病患者報銷救治費用88.47萬元。加快城鄉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實現每個鄉鎮有衛生院、街道有服務中心、村有衛生室的目標。救助1.5萬名貧困重度殘疾人,年發放資金1056萬元。
老有所養保障有力。全市52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為22萬名60周歲以上老人按月發放養老金。農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養標準分別提高到5400元和2400元,保障老人達6600餘人;新增農村敬老院床位2050張。確認計生獎扶對象1400人,年發放資金140萬元。
住有所居明顯改善。建成廉租房、公租房、棚戶區改造4.3萬套,保障性住房覆蓋面提高到14.8%;完成5495戶農村危房改造任務。
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提升。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補差標準提高到2520元,保障人數增加到3.1萬人,年發放資金7000多萬元;完成農村危橋改造93座,除險加固病險水庫2座,完成18個鄉鎮清潔工程、解決49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完成覆蓋鄉鎮、村的155個廣播電視村村通、305個農家書屋以及4個鄉鎮文化站建設任務,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銷售新家電56.5萬臺,投入資金1.8億元、完成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1312個。全市5個圖書館、5個文化館、5個博物館、18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全部實行免費開放。美好鄉村財政獎補6億元、完成47個中心村建設。通過實施塘壩清淤擴挖、小型泵站更新改造等小型水利工程,提升排澇抗旱能力,改進農業生產條件。努力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面,為農戶提供風險保障。落實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補助政策,豐富群眾業餘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