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徐
開封的桶子雞,說起來名氣很大,吃起來的感覺卻往往反差很大。開封本地人在喝閒酒的時候,往往會買上半隻桶子雞帶上,一口小酒,一口雞肉,嚼得滿口香甜,回味無窮;外地人初到開封,在飯店點上一份桶子雞,往往是入口不久就會吐掉:又柴又老,根本嚼不爛嘛!
其實,我第一次吃桶子雞的時候,也是同樣的感覺。心裡還鄙夷半天,這所謂的開封名吃,真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從此便給了差評,也拒絕再親密接觸。
後來我到辦公室工作,我們的辦公室主任在搞接待的時候,總是去買份桶子雞帶上,然後在席間給客人介紹:這是我們開封的名吃桶子雞。看客人很給面子地紛紛下筷,我心裡總還暗笑:也就吃個名吧,就像天津的狗不理,既然到了天津,總得理上一次。
但是讓我略感奇怪的是,這種場合下,桶子雞總是很快被分食而盡。
終於有一回,看到盤子裡還剩下不多的時候,我忍不住夾上一筷嘗了嘗,意外地發現,鮮香筋美,越嚼越香,完全不同於曾經的印象,我把這個發現告訴主任,主任笑著說:「飯店裡點的,跟咱專門買的,能一樣嗎?」
我這才恍然大悟。
一般飯店裡的桶子雞,都是某個市場量化生產的,幾乎供應全開封市的飯店,不過是採用了製作桶子雞的技術,做成桶子雞的樣子而已。而專門製作桶子雞的老字號,在選料、食材、製作程序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還有傳說中家傳幾代的老湯打底,出來的成品,味道能一樣嗎?
吃的東西多了,你就會慢慢明白,所謂的密方,所謂的技術,都只是錦上添花的事,真正好吃的東西,首先好在食材,其次好在料真,第三好在個性化製作,而不是量化生產。
我忍不住去買桶子雞了。到了著名的老字號,又領略到桶子雞越嚼越香的另一個關鍵:刀功。師傅的刀功當然比不上《新龍門客棧》裡的廚子,但是憑著一把刀上下翻飛,把整隻雞的骨頭剔淨,肉切成薄片,再切成5毫米寬均勻的細條,也不過就是一兩分鐘的事情。骨頭剔得越乾淨,條段切得越細,嚼起來越容易。桶子雞本來就不是以爛為美,而是以筋香取勝,塊越小,越容易嚼,越嚼又越有味道。
切好的桶子雞,外面是金燦燦的雞皮肉,底下是瑣碎的骨頭。吃起來,皮有皮的香,肉有肉的美,骨頭更有吮不完的餘韻。我有一位外地的茶友,來開封專門買桶子雞,看了師傅的刀功後,由衷地說:「桶子雞讓他們切出了文化。」她從一個普通的店員身上,看到了老開封的底蘊。
說起底蘊,就得往上追溯一下。2017年我去南京,吃了著名的鹽水鴨,也是聽從當地人的推薦,在一個不起眼的鋪子前排了長隊買到了,一入口,味道就熟悉無比:跟桶子雞簡直太像了嘛,只是肉更爛乎一些。夥伴們皆有同感,但那時候我們只以為美食都是相通的,直到剛才,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問了問百度,才發現,開封最早的老字號馬豫興,其淵源正始自南京。馬豫興的創始人是馬永岑,原是雲南的回民,因避吳三桂之亂而遷到金陵,開設了商號「春輝堂」,專門經營鹽水鴨的生意。到了鹹豐年間,為避太平天國之亂,再度北遷到了開封,針對中原盛產雞的情況,馬永岑結合南京鴨的加工方法,苦心鑽研,以母雞為原料,不開膛,不破肚,使雞成為桶狀,做出了新的品種--「桶子雞」。
現在的開封,桶子雞已遍地開花,幾乎無店不經營。可是真正好吃的,開封老百姓認的,也就那麼幾家。我有時候想,這道菜就像有些人一樣,剛接觸的時候不覺得怎樣,時候長了,越品,越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