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的小吃聞名全國,
當我還在外地上大學,
每當假期結束時,
都要背上滿滿的土特產跟小夥伴們分享,
他們跟著我吃遍了各種美味,
唯獨對桶子雞無法釋懷,
甚至明示、暗示我,可以讓家裡人再寄來點兒。
小時候天天在爸爸的酒桌上見到的食物,
去到外地才發現它的難能可貴。
開封的桶子雞店鋪很多,
有幾家店,即使店鋪不大,
背後也是歷經上百年的傳承,
今天要給大家講講馬興齋桶子雞的故事。
馬金玲,開封人,馬興齋第三代傳承人。
桶子雞實在是一種神奇的食物,黃金的色澤格外誘人,口感不可替代——它既能保留肉質的鮮嫩,雞皮卻脆而有韌勁。
每次買桶子雞都得讓賣家剁好,要不然拿回去還真不知道從哪開始下手。
和外地的小夥伴一起吃著桶子雞,每次都會被問到,這是怎麼做的?為什麼在家不能做出來?
帶著這份古城特產的神秘,我們從百年老店馬興齋一窺究竟。
簡單介紹一下馬興齋,馬興齋桶子雞製作技藝起源於清朝末年,歷經四代傳承,至今已有一百餘年的時間。
創始人馬海自幼隨父學習家傳燒雞製作技藝,他在家傳技藝的基礎上潛心研究,精選開封本地盛產散養柴母雞為原料,佐以多種調料,結合不同地域雞、鴨的加工方法,創製出了獨具特色的桶子雞製作技藝,所制產品頗受百姓喜愛。
第二代傳承人馬孝生在家傳技藝原有配方基礎上,加以改進,經過改良後的製作工藝形成了味道獨特的回族食品馬興齋桶子雞,人氣更高。
從小耳濡目染,吃著桶子雞長大,馬阿姨把自己對這份美食的理解融入製作工藝之中,這才有了現在的馬興齋獨一份的味道。
想成為一隻符合馬興齋標準的桶子雞,可不是那麼容易。
以當地兩年左右的散養柴母雞為食材,由阿訇宰後,溫水褪毛,洗淨,不開膛,不破肚,經開口、取髒、清洗、填料等工序,再經年老湯配以文武火交替煮製。
用料講究,工序嚴謹,馬阿姨始終用傳統工藝和手法進行烹飪。這樣做出的桶子雞色澤鮮黃,形體豐滿,中空似桶,這才是桶子雞名稱的由來。
馬興齋的攤位就在鼓樓路南的公交站牌後面,是本地人來來往往時,很容易忽略掉身後的美味。
馬興齋起初只在寺門附近沿街叫買,歷經三代傳承,如今紮根於鼓樓廣場夜市,馬興齋是外地遊客感受開封美食中,一抹不可忽視的色彩。
每天跟著夜市的安排,看著天氣出攤收攤,風吹日曬中迎來送往,著實辛苦。並不像大家想像中夜市攤位老闆每天都能睡到自然醒。
馬興齋的店鋪早上8點就有人來買,夜市攤也許剛剛收攤,到凌晨3點又要開始製作,一刻不得閒。
鼓樓夜市上的馬興齋人氣超高,很少見不排隊的時候,馬阿姨不厭其煩的向每位顧客介紹自家產品,帶有自豪的笑容,讓人覺得很安心。
選好雞肉,在案板上噠噠噠噠剁好,裝在盒子裡再淋上一勺雞油,口水都要下來了。
端走一份趕緊找到座位坐下,爸爸要二兩白酒,媽媽再來一碗炒涼粉,給自己再點上一份杏仁茶,這才是開封人的夜晚,正確的打開方式。
迫不及待嘗上一口,雞肉層次分明,富有彈性,肉質鹹香嫩脆,肥而不膩,雞皮筋道耐嚼,味道純正,越嚼越香,回味無窮。
除了整雞,馬興齋還有桶子雞雞翅、雞爪、滷牛肉、滷內臟等美味供應。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些味道是開封人的餐桌上的常備軍,也將傳承下來,陪伴更多開封人。
擁有百年歷史的馬興齋,如今逐步要過渡到第四代掌門人手裡,上圖左邊就是馬阿姨的兒子,初為人父,已做好將家族使命發揚光大的準備,畢竟,第五代傳承人已經開始「看攤兒」啦~
攝影 | 膽膽
編輯 | 蒜蒜
馬興齋 鼓樓夜市攤位
地址:鼓樓廣場東南角
營業時間:18:00-次日凌晨1:00
馬興齋 西司夜市攤位
地址:西司夜市東口路南工商銀行對面
馬興齋土城店
地址:開封示範區土城新街87號附2號
營業時間:6:00-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