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紅河州第三人民醫院多個科室的醫生都對一例女性患者的症狀感到驚異——這位來自於紅河縣阿扎河鄉農村的55歲哈尼族婦女,稱半年來解出的小便裡竟然會有米粒大小的蟲子。
米粒大小的蟲子
小便中竟有活蟲?
6日下午,這位婦女在丈夫和兒子的帶領下來看病,他們專門帶來一個小瓶子,裡面裝著前一天小便中帶的蟲子。兒子介紹:「以前我帶我媽也看過一些醫院,吃過一些藥,但是這種蟲子還是時不時在尿裡發現,前前後後加起來應該有上百隻了。」而這位哈尼族婦女回憶說:「半年來差不多有二三百隻了。」
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丁曉接診後,看了看瓶子裡有8隻橢圓形的黑褐色小蟲子,大小跟米粒差不多。醫生用放大鏡對蟲子進行觀察,發現其有硬殼、翅膀,腹部有4對足。裝在小瓶子裡輕輕搖動,硬殼碰撞瓶子,發出類似蠶豆粒晃動的聲音。這麼堅硬的蟲子,如何能存活在人的尿道或膀胱裡?又是從哪裡來的呢?將患者收住入院後,泌尿外科請感染管理控制科醫生前來會診檢查,檢查發現患者有尿路感染,但無法確定蟲子是怎麼來的。
隨即,感染管理控制科又請婦科醫生前來會診,經過檢查,在患者體表及陰道、尿道內並未發現這種蟲子。B超檢查發現其膀胱內有結石影像,其尺寸大小約一個土雞蛋。然而,因為患者「尿路感染」並伴有發熱,暫未使用膀胱鏡對其進行深入探查。
患者說,這些蟲子通過小便排出體外時還是活的。不過,醫生認為,如果真有米粒大小的蟲子寄生於血液內,是不可能跑到尿液裡來的。而通常情況下尿液也不適合寄生蟲生存。
如是蜱蟲為何沒叮咬?
放射影像科馮再輝主任在「萬名醫師下鄉」中曾到過紅河縣,當地衛生院的醫生提起過,有本地的群眾「尿蟲」,也覺得不可思議。
到10日,患者住院4天,醫護人員每天都對其尿液進行檢測,但都未發現蟲子。而患者始終堅持,確實會間歇性地尿出這些黑褐色的蟲子。後來,醫生將蟲子拍成照片傳到相關部門,同時進行網上諮詢。有反饋信息稱疑似蜱蟲。
蜱屬於寄蟎目、蜱總科。蜱是許多種脊椎動物體表的暫時性寄生蟲,是一些人獸共患病的傳播媒介和貯存宿主。成蟲在軀體背面有殼質化較強的盾板,通稱為硬蜱,屬硬蜱科;無盾板者,通稱為軟蜱,屬軟蜱科。在紅河州的一些邊疆鄉鎮,當地老百姓把這種橢圓形的蜱蟲俗稱為「草爬子」,這些蟲子多在草地林間出沒,會寄宿到動物和人體。當地「尿蟲」的傳聞是否與蜱蟲有關,大家都拿不準。但是,蜱的吸血量很大,各發育期飽血後可脹大幾倍至幾十倍,雌硬蜱甚至可達100多倍。但這位患者「尿蟲」,卻從來沒有感覺身體被叮咬,只是感覺撒尿時有尿道燒灼感。
膀胱裡的陰影是結石還是蟲?
按常規,蜱蟲寄生部位多在皮膚較薄,不易被搔動的部位,但醫生對患者進行了詳細的體表檢查,依然未在其身體相關部位發現小蟲子,也未在其身體表面發現叮咬和抓撓的痕跡。從這些特徵來看,「尿蟲」婦女發現尿液裡的蟲子,雖然形似蜱蟲,生活習性卻大相逕庭。
患者稱,以前曾到當地醫院看過,醫生也發現了膀胱內結石,不過,對於她「尿蟲」的狀況,醫生建議其到上級醫院進一步檢查,膀胱裡的結石影像,會不會是這些硬殼蟲的「富集」。
患者丈夫和兒子則反映,在平常的勞動生活中也見過各種各樣的蟲子,這種來路不明的「尿蟲」卻真的不知道是什麼蟲。一開始,也以為是自然界裡的蟲子因為小便味道吸引來的,後來反反覆覆發現「尿蟲」後,才開始擔心和害怕是排尿時一起衝出來的,於是用一個乾淨的盆接住小便,結果就在尿液裡發現這些活著的蟲子。
醫生考慮,在患者尿道感染退熱後,擬對其膀胱內雞蛋大小的結石與她提供的從尿液裡發現的蟲子進行探究與分析。
由於多科醫生均未聽說過此類病例,而當地又有「尿蟲」的傳聞,紅河州第三人民醫院還準備派出醫生下鄉進行實地調查。(首席記者 任銳剛通訊員 趙俊峰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