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王玉星
「經過8年持續奮鬥,我們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日前,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聽取脫貧攻堅總結評估匯報並發表了重要講話。
撫今追昔,滄桑巨變。秋冬時節,海拔3000多米、「隱藏」在雲朵裡的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煙囪村漫山披彩、層林盡染,變成了一片七彩交錯的原野,而這裡的村民經過近半年的耕作與等待也迎來了藜麥的大豐收。歡聲笑語不時從地裡傳出,農機「轟隆隆」地忙碌著,停在路邊的大貨車逐漸被裝滿,一輛接一輛魚貫而出……飽滿的穗子、忙碌的身影,訴說著這些藜麥串聯起的小康、幸福與希望。
產業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群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2019年,鐵路部門投資140餘萬元在定點幫扶的煙囪村推廣藜麥種植,讓藜麥產業在這個「雲朵藏寨」生根發芽。從此,百姓既能出租閒置土地獲得租金收入,又能參與藜麥種植獲得勞務收入,還能享受到藜麥賣出後的收益分紅。數據是最有力的證明,村裡引入藜麥種植產業後,貧困戶仁青蹉閒置的土地也能「生」錢了,她一口氣租出了5000多平方米的地來種植藜麥,僅租金收入一年就有近3000元,加上一年務工收入的8000多元,藜麥為他們家增收了1萬多元。小康生活的真諦,或許就在百姓不斷增加的收入裡,在每個地方日新月異的發展中。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眼下,煙囪村收割後的藜麥地裡,散發出陣陣清香,而在海拔3000多米的半山腰,一棟棟漂亮的藏式民居靜靜佇立,一陣陣喜悅的歌聲直衝雲霄,百姓的生活也猶如藜麥般越過越紅火。實踐充分證明,以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為抓手,走農業產業扶貧道路,以產業帶動生產,激活貧困戶的內生發展動力,主動參與脫貧致富工作,可以更快地創造財富、分享財富,讓更多的貧困戶端上就業的「飯碗」。當然,因地制宜制定適合本地的脫貧方略,引導和扶持發展特色產業,不僅是實現由「輸血」救濟到「造血」自強的依託,也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
窺一斑而知全豹,處一隅而觀全局。產業扶貧在煙囪村紅紅火火,只是脫貧徵程中的一個生動縮影。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從黃土高坡到西南邊陲,從秦嶺深處到大別山區,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舉措落地生根,一大批特色產業在貧困地區拔節成長。產業興了,村民富了,山村活了,832個貧困縣每個縣都有了主導產業,90%的貧困人口參與富民產業,百姓日子越過越紅火。可以說,只要找準切口、精耕細作、尊重規律,小產業必定能帶動大發展、創造美好生活,讓百姓生活的勁頭變得越來越足,為鄉村振興注入持續的內生動力。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產業扶貧拔「窮根」、摘「窮帽」,讓百姓腰包不斷充盈起來。當然,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一篇接一篇的大文章等待書寫,一項又一項的新任務等待完成。但只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與群眾想在一起、幹在一起,就一定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基礎、開闢嶄新徵程。(王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