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這個遊牧民族,世居帕米爾高原上,牧民人人是祖國「護邊員」

2020-12-12 彈指間行攝

在中國新疆的西南部,有一個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簡稱克州),這裡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至今仍常住著我國11個民族,各民族在此安養生息,和睦相處,造就了克州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和民族風情,其中柯爾克孜族風俗最為突出。

柯爾克孜是中國古老的遊牧民族之一,其族源可追溯至漢代以前的「堅昆」,唐代時候曾建立「黠戛斯汗國」,原來世居在葉尼塞河流域,後遷入天山山區和帕米爾高原,主要居住在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境內。

如今的柯爾克孜族除了分布在吉爾吉斯斯坦,在中國境內則主要生活在新疆克州和黑龍江省富裕縣,而黑龍江的柯爾克孜族是18世紀從新疆遷移過去的。根據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境內的柯爾克孜族人口約為18萬,是我國人口相對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

作為世居在帕米爾高原上的遊牧民族,柯爾克孜族誠實守信、熱情好客,善於製作各種傳統手工藝品,有著獨特的民族文化和民俗。婦女們個個心靈手巧,擅長刺繡和編織,尤其是她們做的彩色壁掛和地毯最為出名,精美的圖案和精妙的配色,都具有極高的審美水準。

柯爾克孜族男士則粗獷剽悍,勤勞勇敢,他們擅長摔跤、狩獵、刁羊、賽馬,來到新疆克州,如果有機會你不妨看看柯爾克孜族民間體育娛樂活動,追姑娘、蕩鞦韆、賽駱駝、馬上角力等都是當地最熱門的競技項目,據說有上百種之多。

柯爾克孜族是典型的馬背遊牧民族,生產生活主要以畜牧業和農業為主。在解放前,新疆柯爾克孜族民眾主要「靠天養畜」,生產力水平很低。解放後,當地認真貫徹「以牧為主,農牧結合,多種經營」,積極推行農牧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畜牧業得到飛速發展。如今的柯爾克孜人基本定居下來,住進了溫暖舒適的磚瓦房子,生活水平越來越高,日子越過越紅火。

柯爾克孜族雖是遊牧民族,但是文明程度極高,擁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和藝術,柯爾克孜族的英雄史詩《瑪納斯》是在國內外享有盛名的我國少數民族三大史詩之一,不僅獲評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此外,柯爾克孜族的婚俗也非常講究,婚姻嚴格實行一夫一妻制,直系親屬五至七代禁止通婚。

柯爾克孜族的飲食,自然極富遊牧民族特色,多以牛羊肉、奶製品,主食則多以麵食製品為主,尤其是一日三餐都少不了肉。麵食則都以烤制為主,烤制的麵食既便於製作和攜帶,又容易果腹,非常適合遊牧生活。而其中最有特色當屬這道「牛糞餅」,是真正用幹牛糞烤出來的餅。

柯爾克孜族人的傳統手工業歷史悠久,擅長製作木器、金屬加工,茶壺、鍋、刀劍、鈕扣、鈴鐺等鐵銅製造的餐具和生活用品極為常見,就連嬰兒的奶瓶,也是用牛角做成,頗具遊牧民族特色,充分展現了柯爾克孜族民眾的生活智慧。

在克州民俗文化展示館,展示著許多柯爾克孜族的文化和民俗,遊客可以通過各種實物展品詳盡了解他們的生產生活和手工技藝。從展館裡色彩斑斕、精緻細膩的手工製品,我們可以充分領略柯爾克孜人獨特的審美情趣和對生活的美好嚮往。

世居祖國西部邊陲,帕米爾高原之上的柯爾克孜人民,愛國、勇敢、智慧、包容,被譽為邊境「活地圖」。在當地流傳著「一座氈房就是一座哨所,一個牧民就是一個哨兵」的感人故事,就是對為國戍邊的柯爾克孜民眾的真實寫照。他們雖不穿軍裝,卻以滿腔赤誠堅守祖國的萬裡邊防線,與邊防哨兵一樣,他們都是祖國的護邊員。

相關焦點

  • 高原牧民喜遷新居 新疆帕米爾高原深處柯爾克孜族牧民搬遷記
    原標題:高原牧民喜遷新居   新華社烏魯木齊6月3日電 身後是遠去的故鄉,前方是不確定的未來,當木爾扎·朱馬踏上裝滿家什的皮卡車,離開帕米爾高原深處的家時,這位1.85米的高原漢子,將深紫色的面頰藏在帽簷裡,忍不住流下了淚。
  • 雲端上守邊護邊的「帕米爾雄鷹」
    祖孫三代忠誠守護祖國邊境拉齊尼·巴依卡家在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位於帕米爾高原東南部。這裡,我國和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國接壤的邊境線,全長888.5公裡,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氧氣含量只有平原的一半,最低氣溫可達零下40攝氏度。「一頭犛牛,三代護邊」。拉齊尼·巴依卡一家祖孫三代都是優秀護邊員。
  • 帕米爾高原上的守護:「不能讓界碑移動哪怕1毫米!」
    帕米爾高原上的守護:「不能讓界碑移動哪怕1毫米!」然而,對於生活在新疆帕米爾高原深處的買買提努爾·吾布力艾山一家來說,卻是一門四代。因為一句「我們人在哪裡,國界線就在哪裡,一定要守好」的「祖訓」,他們如同永不消逝的「移動界碑」,在邊境雲端整整守護了68年。  「不能讓界碑移動哪怕1毫米!」
  • 痛別,「帕米爾雄鷹」!
    拉齊尼·巴依卡來自新疆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是一名護邊員那裡位於帕米爾高原腹地山區海拔高,終年積雪環境非常惡劣大山深處分布著很多通往邊境的山口他牢記父輩的囑託立志成為一名優秀護邊員「巡邏是國家的事,也是牧民的事沒有國家的界碑,哪有我們的牛羊」是他最常說的一句話2004年,他接過父親的「接力棒」把護邊當成自己的終生事業他說,「我們雖然不穿軍裝
  • 送別「帕米爾雄鷹」
    拉齊尼·巴依卡來自新疆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是一名護邊員那裡位於帕米爾高原腹地山區海拔高,終年積雪環境非常惡劣大山深處分布著很多通往邊境的山口是護邊巡邏的重點區域資料圖片20世紀50年代初解放軍要去邊關建立哨所
  • 潼南90後大學生陳鄒鳳紮根祖國邊塞在帕米爾高原譜寫無悔的青春之歌
    「我們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場……這首歌讓我從小就對新疆充滿嚮往,在北方民族大學讀書,有很多來自新疆的各民族同學,他們熱情直爽,充滿活力,讓我對新疆更是喜愛。」陳鄒鳳那時就想,一定要好好學習,有機會要到新疆去,要到基層去,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 護邊員:祖國邊境線上流動的界碑
    來源:中國國防報微信公眾號 作者:劉慎 孔祥萌「不穿軍裝卻甘守邊防,不是戰士卻一心戍邊」——在祖國西部綿長的邊境線上,有這樣一支護邊員隊伍,他們被譽為流動的哨兵、有生命的界碑。前不久,新疆克孜勒蘇軍分區與地方政府部門聯合對20名做出突出貢獻的柯爾克孜族護邊員進行表彰。
  • 「你如雄鷹永遠翱翔在帕米爾高原上空」——追記捨己救人的共產...
    遙望遠方,透過薄霧依稀可見山梁上正在巡邊的護邊員們……這裡是拉齊尼·巴依卡曾經無數次巡邊走過的地方,他的身影和大家的懷念永遠留在了這雪山空谷中。冬日清晨,初升的朝陽照耀著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邊境線上群山披雪,把界碑上的「中國」二字映得鮮紅。
  • 新疆奇臺縣情暖北塔山牧場巡邊護邊員
    中新網新疆新聞1月15日(王小軍姚吉文 安濤)數九寒天,西北風凜冽刺骨。在奇臺縣北塔山中蒙邊境牧場有這樣一群牧民,騎著駿馬,趕著牛羊、駱駝,餓了肯塊饢餅,冷了喝口燒酒,一邊放牧過生活,一邊雙眼警惕守邊防。一年四季,他們頭頂烈日,身披星月,鏖戰雨雪,用忠誠書寫著愛國,用擔當踐行著護邊重任。
  • 熱血報國護邊人:成吉思汗同族,但並非蒙古人,世代做一件事
    烏孫是一個古老的民族。雖然歷史上沒有記載,也沒有考證,但是我可以斷言,他們最初的生活地方是蒙古高原。後來因為戰爭,他們整體遷移到了今天的河西走廊一帶。在這裡生活著另外一個民族月氏人。此外,在他們的北方還有強大的匈奴人,三股勢力之間經常進行著戰爭。
  • 新疆帕米爾高原,世居著「高山之鷹」塔吉克人,她們個個顏值超高
    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位於帕米爾高原東部,世界第二高峰海拔8611米的K2就在其境內,"塔什庫爾幹 "在當地語言中是 "石頭城 "的意思,因縣城北部有一座古老的石頭城堡而得名,這裡雖然地廣人稀,但作為以塔吉克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地,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情。
  • 軍營觀察 | 永遠的「帕米爾雄鷹」
    拉齊尼離開那天,帕米爾降下了一場小雪,清冷的空氣透著悲涼。16年,5840天。帕米爾,是拉齊尼守護的家園。拉齊尼的家,在海拔4100多米的木孜闊若通道入口,這裡位於帕米爾高原腹地。拉齊尼所在的塔吉克族牧民家庭,一共出了13位護邊員。祖父、父親、拉齊尼,他們一代接一代守護著祖國西部邊境線。
  • 帕米爾,雄鷹永留雪山之巔
    冬日的新疆喀什大地,寒風嗚咽,大雪紛飛。全國愛國擁軍模範、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人大代表、新疆塔吉克族民兵護邊員拉齊尼·巴依卡為救落入冰窟兒童英勇犧牲的消息傳來,人們悲痛不已。雄鷹折翅,永遠留在了帕米爾高原的雪山之巔。救人「來人啊!救救孩子!」
  • 帕米爾雄鷹:用生命託舉生命
    「帕米爾雄鷹」走了。1月4日,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人大代表塔吉克族護邊員拉齊尼·巴依卡為救落入冰窟的兒童,不幸遇難,把生命永遠定格在了41歲。他用短暫的一生,給這個寒冷的冬日,帶來溫暖和感動。拉齊尼把感恩黨感恩祖國的質樸情感轉化成為國守邊的堅定信念,自2004年接過父親手中的「接力棒」,就沒離開過雪域高原。海拔4000多米的邊境線上,留下了他巡邏護邊的身影,邊防戰士和當地牧民都稱讚他是在雲端上守邊護邊的「帕米爾雄鷹」。「沒有祖國的界碑,哪有我們的牛羊。」這是拉齊尼最質樸的初心。2004年8月,當他站在黨旗下舉起右手那一刻,初心更加堅定,生命融入使命。
  • [我為祖國守邊疆] 喊話、走訪、巡查……在祖國"西極"守護這片熱土
    這裡位於中國版圖的「雞尾」處,祖國的最西端,平均海拔3000多米,每一天祖國的最後一縷陽光都會在這裡落下,這便是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烏恰縣吉根鄉。帕米爾高原自然條件惡劣,加之邊境山區氣候無常,心臟病、高血壓等一些高原病時常困擾著當地牧民群眾。特別是較偏遠的牧區,醫療資源本就匱乏,遇到急需藥品還要到幾十甚至上百公裡外的鄉鎮購買。為解決牧民就醫難題,王凱主動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一次次進牧區、進氈房開展義診,為群眾的健康增添了一份保障。
  • 帕米爾高原上不朽的豐碑
    帕米爾高原上不朽的豐碑   評論員  被譽為「帕米爾雄鷹」的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動模範、共產黨員拉齊尼·巴依卡為救落入冰窟的兒童英勇犧牲,生命永遠定格在了41歲。
  • 愜意的遊牧生活:蒙古高原上的牧民
    草原上的犛牛今天帶大家了解一下蒙古牧民的遊牧生活,主要介紹蒙古高原牧民生活和犛牛。犛牛是一個特殊的牲畜,在青藏高原的冷風、峽谷和雪地中生息了數千年。它是遊牧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在做傳統奶食品從古到今,犛牛成為蒙古遊牧民族獨特的牧業形式。
  • 夜訪塔吉克族,生活在帕米爾高原的遊牧民族,熱情好客的民族
    他們今早剛拍了些照,印出來要送過去呢~我們一想第一次接觸新的民族,也一直對民族民俗很感興趣,欣然前往~塔吉克族,主要生活在新疆帕米爾高原,他們也是中國唯一擁有歐羅巴血統的民族,俗稱「長得像歐洲人」。本來他們都是屬於遊牧民族,因近兩年來,國家幫他們安排了新工作,讓他們從山上下來,住起了平房~他們的家都在金草灘的深處,都是按村來分布,只是夜晚燈光不明亮,比較難找他們的家門。
  • 帕米爾高原上的精靈,柯爾克孜族是怎麼形成的?有哪些習俗文化
    在我國眾多少數民族發展歷史中,有一個民族直到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末,才終於脫離了沉重的民族苦難史。其先民大約在兩千年前的西漢時期,就曾聚居於匈奴以北的大片草原上,這個民族就是自稱「草原人」的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在歷史變革與民族發展過程中,曾先後出現過多次民族分裂與融合。
  • 帕米爾高原上永恆的豐碑​
    帕米爾高原上永恆的豐碑​ 2021-01-12 15: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