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一個展覽的好壞或許能窺探策展人能力的高低?

2020-12-15 藝術中國


盛葳

儘管各式各樣的人充斥著這個行業,儘管今天當我們談「策展人」的時候,談的並不是西方意義上的策展人,但在中國,還有這樣一批策展人,他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獨立策展人」,卻是當下策展行業中的主流核心,這批中流砥柱的策展人兼著批評家的身份,帶著對當代藝術的批評和研究,將策劃展覽視為個人作品,他們的價值判斷值得市場關注,他們的前瞻或成下一個趨勢。

為「策展人」做足準備

盛葳就是這樣一個典型。考入四川美術學院美術史系那年,川美美術史系還沒有大四,剛有三屆的美術史繫到處都是激情。在批評家、策展人島子、王林、王小箭等老師圍繞的學習環境中,川美的美術史系主要側重當代藝術研究。盛葳笑談:「當時老師加學生才50人,每天晚上大家一起在酒吧吵架,學術爭論很激烈。」自然,這種熱烈的氣氛激發了年輕人最初、也最堅定的興趣,從那時候起,盛葳知道自己以後一定要從事當代藝術相關的工作。

當同學正為老師布置的策劃作業湊合對付時,大一的盛葳很認真地上街為自己搖滾樂唱片封面的展覽拉贊助,儘管經驗不足的「策展人」最後在花掉1000塊贊助後還賠了錢,但人生第一個展覽或許讓盛葳看到自己興趣變成現實的可能。

學習過程中,意識到當代藝術需要調動很多領域和其他行業的知識,盛葳在大學畢業後考入了清華大學藝術批評歷史與理論專業,不過,在清華讀書期間,盛葳出入最多的並不是美術學院,「那時候更多去建築和歷史系,還有社會學系,因為可以學到很多其他的東西。」

碩士學位對一心想進行當代藝術研究的盛葳來說還是不夠,在重當代弱傳統的川美,和跨領域學習的清華學習過後,盛葳最終選擇了中央美術學院西方現代藝術研究,「因為當時發現想做當代這塊,沒有美術史的研究很難深入,下一步很難進行。」

「獨立策展人」 還是「具有獨立精神的策展人」?

和大多數人一樣,儘管博士畢業的盛葳看上去已經萬事俱備,但他仍然沒有走上西方意義上「獨立策展人」的路子。不過,無論是從事媒體行業,還是個人學術研究,盛葳倒是一直都致力在當代藝術的研究中。

這總會涉及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為什麼中國難有獨立策展人?盛葳稱:「我一直在做其他事情,但是策展一直都沒放棄,職業化策展人是靠策展生活,只要靠策展生活他的展覽就會跟利益掛鈎,獨立策展人並不靠策展生活,是一種思想上獨立的價值判斷,經濟、學術各方面都保持獨立。」

靠策展為生,總會在生存和學術堅持中兩難。但在盛葳看來,他所理解的「獨立策展人」並不是我們單純以為靠策展為生的人。

「中國不是缺獨立策展人,而是缺有獨立精神的策展人,而越來越多的獨立策展人又在面臨一種全球化的批判,全球都在反獨立策展人,因為他們覺得獨立策展人最後也是一個權力集中的結果,他們對藝術家、作品的選擇,甚至還向藏家、美術館推薦作品,權力過於集中,一個人的判斷是否能代表大眾?這種論調在今天已經被懷疑,所以很多大型展覽採取的都是團隊策展的機制。」

在強調獨立精神而多過形式上「獨立」的時候,身兼數職的身份並沒有對盛葳的策展工作帶來多大的限制。相反,持樂觀態度的盛葳認為,多元身份讓策展人的角色更立體,當策展不會成為策展人唯一的生存依靠時,策展人在自己的學術研究前就不會輕易妥協,保持多元性才會對社會和藝術的各個層面保持敏銳的觀察,也不會局限在固定的視角中。

展覽策劃就像一首歌

策展人對一個展覽好壞的掌控能佔到80%-90%,甚至對策展人而言,從計劃到多方統籌才成的一個展覽,就是他們的作品。盛葳感慨道:「策展人做的工作跟藝術家還不一樣,藝術家只用考慮他自己,但是策展人的工作之一就是考慮觀眾,一個展覽的呈現往往是需要設計的,這種設計不僅僅是視覺上的審美,而是展陳邏輯,觀眾在看的時候或許沒法發現一個讓人震驚的東西,但在觀看過程中,觀眾的觀看是已經被設計的。」

傳統的展覽方式或是將作品等距掛起來,但對策展人而言,前後邏輯等都是迫切需要考慮的,「整個展覽的策劃就像一首歌,有前奏有高潮,有起伏跌宕,有結尾,不能像敲木魚一樣。」

在關山月美術館展出的「在路上·2013」,如果粗略一看或許會以為是一個70後、80後年齡簡單劃分的展覽,但如若細看會發現,即便在選擇的同時代藝術家裡,也有成就不一,作品新舊不一。

作為策展人之一的盛葳道出背後的策劃邏輯:「年齡不是標準,只是一個範圍,我們並不試圖去總結歸納特點,因為他們之間各有不同。我們只是在歸類現象,比如我們有五個主題,像對歷史的總結,是帶有前瞻性的總結。還有個體性的討論,比如尹朝陽,比較有代表性的70後藝術家,但展出作品是新作。比如語言批判的,用大直線切割,過往少見而現在成為某種趨勢。再比如關於圖像,我們理解這個世界的方式從語言變成了圖像,圖像不是在講述別的故事,而是通過自身來表示。」

從一個展覽的好壞或許能窺探策展人能力的高低。作為資源樞紐的策展人,從研究一個展覽是否對學術有建構性意義,到如何被實施、選擇藝術家和作品、如何組織排序、如何觀看,展覽策劃的方方面面都在考驗著他們的能力。

盛葳用經驗告訴我們,策展人有的時候像「保姆」,有的時候就是「和事佬」,「展覽的策劃只是考驗策展人專業能力的一部分,只需要一個策展人或策展團隊進行前期規劃,但是在後期,更多是實際操作,考驗的都是策展人的溝通協調能力,有的時候會碰到很多矛盾,學術矛盾、人和人的矛盾,如何解決問題,如何把展覽所有相關方協調好,如何維持進程,這些都是問題。」

而在這個權利轉移的社會,資本的濃厚興趣和強勢介入,對策展人而言,是一個最好又最壞的時代。儘管學術和商業總被放在兩個極端,但事實上,資本的介入對一個需要掌控全局的策展人而言終究是利大於弊的事情。

「一個中型的展覽預算就得上百萬,做展覽的成本在那,但不能為了拿到那些錢而突破自己的原則,在不突破原則的前提下,可以折中。有矛盾的時候不太重要的問題我都會妥協,涉及學術原則的問題不會,有可能就不做這個展覽了,其實我們和投資方的關係特別像導演和製片方的關係。」但盛葳也強調,資本的硬推並不能對藝術的發展產生作用,它的作用是臨時性的,一段時間過後,歷史終究會平衡波瀾。

藝術發展的GPS

儘管策展人經常被戲稱為「超級奶爸」,但在近幾年,資本越來越重視學術的力量時,一些多做學術展覽的策展人也經常被形容為「GPS」,他們的學術研究或以著作面世,有的或更適合用展覽的方式呈現,大多商業機構會盯著具有學術研究策展人在做什麼,他們的判斷或許會成為兩三年後發展的導向,這也就是策展人一直追求的前瞻性。

在盛葳的研究方向中,美術史中被遺漏或曲解的課題,以及能推動新的藝術趨勢的課題是他一直著重關注的點。具有獨立精神的策展人,除了讓他們策劃的展覽具有學術前瞻性外,同時強調的還有展覽所傳遞的個人價值判斷,也就是批判性。

「批判並不是找一些不好的作品來批判,批判實際上是作出某種價值判斷。」盛葳最近一直在關注當下火熱的新水墨,但還未對此作出結論,「批判性的展覽或許不像拍賣行所做的水墨展覽,他們會更注重市場效應,但是我或許會從社會學的角度做,選擇的是和市場不一樣的作品,或許選擇一樣的作品但組織方式不一樣,會找到不一樣的價值地位。展覽是對某種現象構成一種新的敘事結構,也許有人覺得新水墨就是新的,也許我覺得新水墨和傳統之間構成了某種關係,也許有的展覽生拉搶扯說某個藝術家繼承了一些傳統,但是我覺得沒有。」

帶有長期學術研究的眼光讓盛葳對當下火熱的新水墨有自己的判斷,在他看來,2012年年初開始的新水墨熱,市場的確是它的第一推動力,但它並不意味著沒有學術上的可能性,「新水墨以寫實為主,經濟危機以後,當代藝術市場一直沒有恢復,國畫市場卻在前兩年有所回升,所以新水墨的崛起自然跟宏觀經濟有關,一方面傳統國畫的藏家能接受寫實的、水墨材質的新水墨,一方面當代藝術的藏家在當代藝術低迷的時候覺得新的水墨也可以接受,而且這批人都很年輕,有預期,增值潛力還是很大。」盛葳認為新水墨的發展還未到頭,所以還在觀察中的他今年沒有做任何新水墨的展覽,他希望未來這股熱潮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能做出一個體現自己學術判斷的好展覽。

來源:中國藝術批評 作者:盛葳

 

相關焦點

  • 當代藝術的「中國表現」如何?這個展覽或許能提供答案
    當代藝術的「中國表現」如何?這個展覽或許能提供答案 2020-12-02 20: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藝術展覽已經進入了「策展人時代」
    與常設策展人相對應的,是「獨立策展人」(Independent Curator),也就是說他(她)的身份是獨立的,是不依賴於任何藝術機構的,他(她)可以根據自己的學術理念和展覽觀念來完整策劃組織藝術展覽的專業人士。那麼,獨立策展人是如何產生的呢?誰又是第一位獨立策展人呢?為什麼說現在是「策展人時代」?
  • 一個展覽終於將策展人團隊「逼」成了工程師團隊
    一個展覽,終於將策展人團隊「逼」成了工程師團隊。藝術家將90%的參展作品,以一個個零件或機組運送至美術館,現場進行組裝、測試,而且藝術家本家還不能來現場親自操刀。如果遇上零件受損問題,更換起來就麻煩了,需考慮歐標和國標的區別。
  • 說展|線上展覽只是對線下展覽的照搬,我看不一定
    年推出的展覽,這類展覽題材的內容其實很有趣,但從展示手段和方式來看並不簡單,需要考慮如何將書札文字的內容進行系統化、通俗化的解讀。那麼,線上展覽真的僅僅是線下展覽的照搬嗎?我想,上博這個展覽或許能夠給行業內些許啟發。「粵匠神工——廣作家具特展」
  • 2019研究型展覽:策展方案入圍展
    根據項目主旨,評選組將「研究性」放在評選標準的首位,共選出七份入圍方案:「幼年與歷史」(策展人:Andris Brinkmanis、Paolo Caffoni、印帥),「焦慮的空間檔案——從地洞到桃花源」(策展人:陳淑瑜),「再思考當民族志作為藝術的方法論」(策展人:杜帆),「全球迴響:聲音的人類學研究」(策展人:潘雨希),「光音恆久」(策展人:Rupert Griffiths、朱欣慰),「尋異志—
  • 就像起名,讓人糾結的展覽標題
    「新伏都教:來自被遺忘信仰的藝術」展覽現場就像給嬰兒起名一樣,為展覽找到一個合適的標題,也能夠決定人們如何認識、記住一個展覽,也往往會決定展覽的參觀人數。「『珍寶展』或『傑作展』也讓人望而卻步,」雷曼表示,「曾幾何時,每個博物館都有類似名稱的展覽,那個時候他們還喜歡用『……的黃金時代』,而今這類名字已經從展板上消失了。」布魯克林博物館而今一個比較受歡迎的項目名為「生食/熟食」,這個名字或許會讓人想起人類學家克洛德·列維-施特勞斯的著作《生食和熟食》。這個項目為當地藝術家提供了首次進入博物館展覽的機會。
  • 如何判斷霍爾水流傳感器的好壞
    打開APP 如何判斷霍爾水流傳感器的好壞 發表於 2018-01-22 10:49:44   1.水流開關   就是一塊像槳一樣的不鏽鋼薄板放在水管裡,外面通機械傳動帶動一外開關,開關有2個觸點,一個常開一個常閉,水流流動時就會帶動開關動作。   2.水流傳感器   水流量傳感器主要由銅閥體、水流轉子組件、穩流組件和霍爾元件組成。它裝在熱水器的進水端用於測量進水流量。當水流過轉子組件時,磁性轉子轉動,並且轉速隨著流量成線性變化。
  • 茶葉好壞怎麼辨別?看這3點,生活中第一眼能看出是什麼茶
    大家好,這裡是茶知識百科,非常感謝在百忙之中閱讀茶葉實體店經營的經驗分享的文章,今天茶人就為大家分享下如何從三看知道茶葉的品種與好壞!01看幹茶人們在辨別茶葉的第一印象,莫過於看,看幹茶,尤其是茶葉的外形,也是它給人的第一感覺。那麼,看幹茶的什麼?
  • 如何好玩又有趣地帶孩子看一場展覽?
    但是對於如何開展對孩子的美育教育,大多說父母都沒有頭緒。對於沒有經驗的父母而言帶孩子看展就是一個很不錯的機會。很多父母沒有帶孩子看展的經驗,那我們如何開始呢?PART-11.如何選擇適合孩子的展覽?二是可以選擇有實驗空間和工作坊的展覽。比如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曾經舉辦過一個名為「後生命」 的北京媒體藝術雙年展! 展覽場地內特意為大小朋友準備了樂高積木池,也能讓孩子流連忘返。三是可以選擇專門設有兒童活動的展覽。
  • 柏嘉居教你如何辯別不鏽鋼櫥櫃的好壞?
    作為消費者,在進行選擇時怎麼辨別不鏽鋼櫥櫃的好壞呢?接下來柏嘉居告訴你。1、看外表質感:門板必須無高低起伏狀態,門縫必須整齊劃一,間隙大小統一。門板開啟自如。抽屜進出無噪音。柏嘉居不鏽鋼櫥櫃2、看臺面:優質的不鏽鋼櫥櫃檯面光潔度高,不易展汙跡,也沒有焊接點,劣質的,手感粗糙,用久了還會變色。
  • 如何判斷一個發動機的好壞?開到120,合適的轉速或在這個區間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很多人買了一輛汽車之後,卻不知道該怎麼判斷這個汽車是好還是壞,其實判斷汽車主要還是看重發動機的質量。一個好的發動機就說明這輛車還是比較不錯的,因為發動機是一輛車的核心和心臟,它是汽車的動力傳輸設備,雖然還要看變速箱和底盤,但是相對於發動機來說,可能還是要次之的。但是,如何去判斷一個發動機的好壞呢?這也是不少人的一個疑問,有些人覺得如果汽車發動機上面的轉數和發動機性能是成正比的,就是說轉速越高,其性能越好。
  • 線下展雲展覽結合的「一展兩模式」是未來會展方向
    線下展雲展覽結合的「一展兩模式」是未來會展方向因疫情的影響,今年各種展覽會都採取了「雲展覽」的模式進行。這既是一種無奈的被動選擇,同時,也是一次展會業的重要創新。傳統線下展最讓人詬病的是投入高、浪費嚴重,美輪美奐的裝修僅用幾天就要完全拆除。但是,與人們想像的不同,雲上會展覽投入成本更加巨大。比如平臺建設、3D建模、人才引進、影像拍攝、全息投影等信息化技術的投入,人臉識別技術、AI服務、VR技術、線上直播、短視頻等各種技術手段和新營銷方式運用,整體成本較傳統展會有大幅增加。
  • 什麼樣的博物館展覽才是好的展覽呢?
    這樣的展覽,就是有廣度的展覽。三是展覽要有亮度。展覽實際上是利用各種文物展品在博物館的特殊環境中構成的一個動態系統,其本質就是用文物展品來講故事,如何安排文物、如何體現展覽內容,就是整個故事敘述的方式。展覽的亮度就是展覽的獨創性或者說創新性,就是展覽設計製作中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東西。
  • 故宮600年午門大展!天大策展人帶你看展覽!
    今年九月份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 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正式開幕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 是本次大展的合作策展單位
  • 年會聚餐最能測試出一個員工的水平高低,好壞一目了然
    馬上年底,很多公司都會去組織員工聚餐,那在聚餐的時候,其實是最容易測出一個員工的水平到底有多高,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聊一聊這其中的玄機。【1】點菜水平看統籌規劃點菜是最能看出來一個人的情商高低,雖然這是一個小事情,但是大家可以仔細想一想,每個人在點菜的時候大都會以自己的口味為主,自己喜歡的大可以點,自己不喜歡的但不代表別人不喜歡,記得這時候一定要徵求其他同事的意見,看他們到底是什麼樣的想法特別是有些同事,可能還是少數民族,有沒有什麼忌口的
  • 如何判斷一個人開車技術的好壞?看這幾個點可能就夠了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最近網上出現了一種帥氣的方向盤操作視頻,都是拍攝的司機單手操作方向盤,看起來非常的乾淨利落,而大家也都認為能夠那樣操作方向盤的人,
  • 數字展覽:展覽上線的三個層次
    為復工復產和活躍貿易,在創新號召下,線上展覽成為國內業者的熱門話題。上周,本人以《線上展覽 為何做不出來》為題發表看法,引起了一些關注。然此文並未說明本人對於經貿展覽如何上線的認識,現作文再談。中國展覽上線領先全球線即網際網路。
  • 陳源初:獨立策展人特殊的價值和意義
    當下策展人在展覽中到底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又面臨什麼樣的現狀呢?策展人是什麼人?有人調侃說,策展人是「掛畫人」、「包工頭」。當這一舶來詞在中國泛濫,或許很多人還不明白其真實身份。「策展人」一詞來源於英文「Curator」,全稱是 「展覽策劃人」,最早出現於17世紀的歐洲,是指在藝術展覽活動中負責收藏建設、藏品研究、策劃展覽、組織和闡釋展覽內容的專業人員。策展人這一概念在國 內出現的時間尚短。
  • 中國策展人生存狀態
    娛樂明星李亞鵬在做一個畫展時,就有人質疑「李亞鵬也能做策展人啊,這世道不僅人人都是藝術家,而且人人都是策展人」。記者曾經參與一個很糟糕的展覽,是一個朋友所做,取名為「新文人畫最具XXXX展」,而實際上,作為策展人的朋友卻連什麼叫「新文人畫」也沒弄清楚。整個展覽寥寥二十餘人,所有的流程亂得一塌糊塗,而策展人只會不停地與每一個到來的嘉賓合影,滿場下來,儘是合影。
  • 一個展覽的誕生|中國國家博物館策展工作部藝術專題室青年文明號向...
    中央和國家機關「青年文明號」中國國家博物館策展工作部藝術主題室,是一支以藝術史論、美術理論為專業背景的青年集體,承擔博物館的臨時展覽策劃工作。在活動日期間,藝術專題室通過PPT「一個展覽的誕生」為題的形式與館內青年職工一起分享了他們策展工作的經驗與故事,講述了展策劃的工作流程以及如何策劃一個好的展覽。藝術專題室與青年職工一起分享交流首先,藝術專題室向大家介紹了國博展覽基本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