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展覽,終於將策展人團隊「逼」成了工程師團隊。藝術家將90%的參展作品,以一個個零件或機組運送至美術館,現場進行組裝、測試,而且藝術家本家還不能來現場親自操刀。如果遇上零件受損問題,更換起來就麻煩了,需考慮歐標和國標的區別。
《隨物生心》湯米·格倫德和佩特裡·尼蘇南亞洲首個展現場
而這個需組裝作品的展覽,就是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舉辦的《隨物生心》, 展覽主角是芬蘭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當代藝術家組合湯米·格倫德(Tommi Grönlund)和佩特裡·尼蘇南(Petteri Nisunen),這次展覽是他們在亞洲範圍內首個個展。
湯米·格倫德和佩特裡·尼蘇南
湯米·格倫德和佩特裡·尼蘇南是同專業校友,都畢業於坦佩雷理工大學建築學科,1993年創建了自己的建築事務所,同年他們舉辦了兩人合作之下的首次個展。2000年後,他們將工作重心轉移至藝術創作上。
而這次呈現的作品,是他們從1997年至今的藝術實踐,展覽相當於簡單梳理了他們整體的藝術生涯,涵蓋了運用不同媒介材料創作的裝置藝術、影像新媒體、攝影、絲網印等21組件作品,是他們各個時期的代表作。
看他們的名字可能會陌生,但你看到他們作品時會有一種熟悉感。這種熟悉感來自兩個方面,首先他們是國際各大雙年展的常客,例如威尼斯雙年展、聖保羅雙年展、莫斯科雙年展、橫濱三年展、第一屆歐洲宣言展等等等。
《物質波》 餘德耀美術館收藏,並借展本次展覽中
另外,他們作品中所用的鋼球、彈簧、燒杯等材料及作品運行形式,都是日常所見。再來舉個例子,農村用圓形扁平簸箕篩選豆子的動作,對比作品《物質波》,運動模式是否格外熟悉?
這兩位60後藝術家日常交流時,非常不愛說話,一般「會面最多10分鐘就會結束」。相應的,他們的作品也非常安靜,有時候甚至與展出空間契合得被人忽略。因此,在展覽溝通時,策展人馬楠與他們開玩笑說,能不能挑一些觀眾能看出來,是藝術作品的作品。
而就算問,兩人也不會特別介紹自己作品背後的意思。但在他們作品中會把一些通常忽視或看不到的日常物理現象,用巧妙的方法轉換成可以看見的視覺作品,用極簡、樸實的作品語言。不鋪陳矯飾,而且在展示空間上他們也是堅持不強入,不過分改造,貼著空間自有的形態去加強或整合。
而他們作品裡永遠有的幾個因素:磁力、熱能、重力;聲音、光線、運動。
策展人馬楠導覽
就像本次展覽策展人馬楠介紹的:「作品中對於光線、空氣的透明度和折射現象,與他們生活的獨特地理環境有關,是將生活中所見既所得的東西,進行細膩的表達。他們很多作品需要靜下來仔細去聽,每個人都有自己不一樣的感受。「
離不了的建築情
作為老本行的建築,一直存在於兩人的作品中。馬楠告訴我們:「他們對空間的認知和作品與空間的關係,是植入性的,會根據空間的功能或氣質來創作。」
《流動的風景》2020年
聚酯布、萬花板、木材、風扇、數字調光器、電腦
24.4x11x3.5米
這次為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核心筒獨特的層高和結構特點,他們特別創作了場地限定版本的《流動的風景》,整體形象類似一座島嶼。外部材料是芬蘭人用於製作船帆的帆布,能漂浮是通過鼓風機讓外部空氣逐漸填滿內部空間。當觀眾靜靜去感受這件作品時,風在作品裡緩慢流動變化,會發出窸窸窣窣的聲音,像在芬蘭聽雪融化的聲音。
《LED 地平線》2020年
閃爍白色LED模組、銅焊絲、不鏽鋼絲、不鏽鋼砝碼、不鏽鋼結構、電源、電線
24.3x1.3x0.5米
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有一條北走廊,湯米·格倫德和佩特裡·尼蘇南在前期場地考察時就繞著北走廊上的這些承重鋼梁轉來轉去,希望用新的視角重新發現並激活了空間的展覽功能。
今年布展時,策展團隊接到了他們郵件過來的安裝呈現技術圖紙,專業到圖紙裡面的所有不鏽鋼配件都需單獨定製。最終呈現效果是各有800枚白色燈珠的兩條24米 LED 燈帶,懸掛在柱子中間,表面上,這些 LED 燈之間並無區別,但是它們每一個閃爍的頻率都不一樣,很容易讓人想到芬蘭黑夜和白晝交替的時刻。
《主題變奏》2007年
他們也有很多作品都在特定建築進行限定場域創作,2006年聖保羅雙年展上,他們在城市裡開著車時,發現逾20座混凝土搭建的通風塔,既不是樓房也不是廠房,而且都處於廢棄狀態。在得知這些建築為聖保羅第1條地鐵的通風塔時,他們用燈光重新點亮這些建築,形成了一系列貫穿城市中心的光雕塑,使被遺忘的建築重新回到市民視野中。
將你忽略的日常現場,換成視覺作品告訴你
他們倆善於把聲音、光線融入作品中,策展人馬楠介紹,「我們平常主要靠視覺去觀看一件作品,而他們想讓大家沉浸式,全感知體驗一件作品。通過知覺、觸覺、視覺,用非常巧妙的方法轉換成我們可以看見的視覺,讓我們去體會所處的環境和人之間的關係。」
《冰方》2016年
不鏽鋼立方體容器、北極冰凝膠、白色基座
0.2x0.2x0.2米
特別是作品《冰方》,一個內裝滿冷凝膠的不鏽鋼體立方體。夜間,美術館會將這個立方體放入冰箱冷藏,白天開展出時再拿出。就是這樣簡單的動作,作品在展廳裡經過時間、溫度變化後,看不到的那些氣息會凝結成立方體表面上的水珠。而這個水珠就是被我們經常忽視的最簡單物理現象。
《月食》2007年
投影、圓鏡、鋼絲、減速齒輪馬達
尺寸可變
《月食》以光學原理模擬了月食的過程,而兩位藝術家的操作也很簡單,將一束光照射向一面鏡子,通過鏡子緩慢轉動,會形成一個圖形在對面牆壁上,而圖形不斷變化的形態就類似月食的運行。另外現場還有一束圓形光斑快速移動,整體空間像月亮圍著太陽在轉。而當鏡子轉到一個角度的時候,牆面投影又很像眼睛,看著觀眾。
《平面》2013/2020年
釹磁鐵、不鏽鋼絲、不鏽鋼附屬部件
尺寸可變
作品《平面》是一件看起來靜止的作品,但其實是用強力的磁鐵保持的狀態。釹磁鐵垂直對立懸掛,通過類似導線連接到地板,因磁引力大於重力,相反兩極磁鐵以大約2釐米的間距處面對面的狀態。每組磁鐵都處於同一高度,以此創建出一個處於它們之間的、不可見的、形而上的平面,隱含著諸多看不見的張力與勢能。
《氣旋》2014年
不鏽鋼管、不鏽鋼支架、鋼球、木盒
5x5x1米
《氣旋》是一件邀請觀眾互動的作品,你可以拿起一顆鋼球放入螺旋的鋼管中,鋼珠會經過長長的螺旋軌道,最後落入小方盒子。在整個鋼球運行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聽到鋼球和管道摩擦產生的聲音。在重力之下,運動的鋼球最後會準確無誤的掉進位定的小盒子內。
《軌道》2015/2018年
不鏽鋼球、不鏽鋼軌道、電動線性驅動器、限位開關、燈泡、電纜
7x7x0.5米
在現場還有一件永遠運行中的作品《軌道》,是湯米·格倫德和佩特裡·尼蘇南依舊用鋼球、不鏽鋼、電線搭建出的簡單裝置,但可以把這件作品理解為一個球體在宇宙中運行。當圓形軌道上的球體經過閘口的時候,會碰到彈簧,之後軌道會逐漸地收縮,將球體向前擠壓,在一擠一放的過程中鋼球就像是永動機一樣不停地運動。
《液壓示圖》2009年
蒸餾水、玻璃燒瓶、玻璃管、電阻絲、不鏽鋼支架、滷素燈、控制器
尺寸可變
動態裝置《液壓示圖》採用了溫度計的原理,當溫度上升,球體內部的氣壓壓迫水位上升,形成水柱高低起伏的狀態。在策展人馬楠看來,這件作品會讓我們聯想到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海平面因為溫度的升高而上升。氣候變暖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個抽象的概念,而藝術家通過這樣一種隱晦的方式,將它具象化,提醒著我們留心觀察日常行為所產生的後果。
另外,你仔細聽過彈簧的震動是什麼聲音嗎?湯米·格倫德除了是藝術家身份,也是芬蘭著名音樂廠牌Sähkö Recordings的創始人,因此他對於聲音也極為敏感。
《彈力場》2012年
螺旋彈簧線圈、螺線管、黃銅絲、不鏽鋼附屬器件、電線、控制器、電源
2.5x2.5x5.3米
《彈力場》中由黃銅絲製成的8x8網格沿著地板延伸,與螺旋彈簧網格對齊。同一方向拉伸的導線帶有正電荷而與它們成直角延伸的導線帶有負電荷。當螺線形電導管處有兩條線交叉時,螺線管會被打開並撞擊螺旋彈簧,從而產生共振,彈簧會因慣性持續共振並使整個裝置保持振動。在安靜環境下,你就能聽到彈簧震動發生的聲音。
將你認識日常東西,換個方式「欺騙」你
除了理科知識點普及外,湯米·格倫德和佩特裡·尼蘇南經常利用視覺錯覺,製造出空間的奇妙感受。
《線條與圓》2007年
絲網印系列、泡沫板裝裱
1.3x1.3/每件
例如《線條與圓》是幾幅絲網印刷的作品是藝術家對歐普藝術的探索,作品中用直線和圓形組成二維畫面,看起來仿佛是動態的一樣。在版畫和數碼攝影創作中,這種錯覺通常是儘量避免的,但兩位藝術家反倒覺得很有意思的現象,並開始了探索。
《鋼絲裝置》2001年
不鏽鋼絲、鋼結構、減速齒輪電機、限位開關、控制器
尺寸可變
2001年創作的《鋼絲裝置》,與《線條與圓》相反,是以動態的環境產生一種二維平面靜態的感覺。鋼框架各佔一端,用5層鋼絲線疊加呈現,數百根鋼絲在移動導軌之間拉伸,形成五個獨立移動的層。不同層之間交錯著上下緩慢移動,在牆面反襯下形成不斷變化的動態圖形,探討了在動力裝置中的顯像方式。
《鋼絲裝置》局部
而觀眾最直觀的感受是,視覺上認為自己與牆壁之間很遠,但如果仔細觀看,其實只有5層鋼絲的距離。
《高頻裝置》2020年
拋物型鋁反射器、鋁製支架、蓋革計數器、控制單元、擴音器、高頻驅動器
28.5x2.3x1.9米
在近期作品《高頻裝置》中,藝術家利用聲波來進行錯覺嘗試。《高頻裝置》可以算得上是整個展覽裡,最低調又最能體現藝術家們將物理現象融入作品的。
展廳兩個高頻發射器分別分別放在左右平行線上,不斷向中間發射高頻的聲音。初看並沒有什麼特別,但當你行走至這條平行線上的某個點時,耳朵好像突然什麼都聽不見了。這件作品在兩端脈衝的影響下,給觀眾造成了一種聽覺的幻象,你好像聽到了全部的又好像什麼都沒聽到。
兩位藝術家所創作的作品,放在當下「藝術與科技」盛行時期,可能並沒有太特別,但他們與當下不同的又是,並不利用電腦,而是以某種北歐人的執拗和媒體考古的嚴謹態度不斷探究可見/不可見,可感/不可感的邊界。簡單說就是,「沒有過度的情感表達,強調『物質性』本身,直接使用工業材料來創作」,馬楠表示。
註:作品介紹,來源於策展人口述及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提供;部分圖片來源於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
- END -
原標題:《一個展覽 終於將策展人團隊「逼」成了工程師團隊》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