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稱之為「斯文裡」的弄堂有兩條,一條是「東斯文裡」,包括新閘路568弄、620弄,大田路464弄、492弄、546弄,以及新閘路570—626號和大田路442—488號、518—588號,佔地面積約2.4萬平方米,共建有磚木結構二層房屋390幢,建築面積28242平方米;另一條是「西斯文裡」,包括大田路463弄、509弄、553弄,南蘇州路1489弄,以及新閘路632—706號,大田路441—487號、511—581號,南蘇州路1491—1497號,佔地約2.2萬平方米,共建有二層磚木結構房屋249幢。
所謂的東斯文裡和西斯文裡是同一家房地產商投資建設的,都建於1918年,當初都叫做「斯文裡」,並無東、西之分。由於弄堂的佔地面積太大,1949年後分別設立「東斯文裡居委會」和「西斯文裡居委會」,於是才分別被叫做「東斯文裡」和「西斯文裡」。這裡是上海建造年代較早,佔地較大的裡弄住宅。
關於「斯文裡」弄堂名稱,通常認為,弄堂是由「斯文洋行」投資建設的,遂稱之為「斯文裡」。不過,「斯文洋行」是法商洋行,活動範圍在法租界,而且是證券經紀人公司,沒有經營房地產業務的記錄。於是,「斯文裡」是否為「斯文洋行」投資建設就成了一宗疑案。
「斯文」是漢語固有的詞彙,指禮樂教化、典章制度。如《論語·子罕》有:「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大意是:如果上天決意毀掉已經確定的禮樂教化、典章制度,後來的人們就不會有禮樂教化、典章制度;「斯文」又指儒士或文人的儒雅、典雅、文雅,杜甫《壯遊》詩:「斯文崔魏徒,以為似班揚」,意思是,儒雅如崔魏之類的文人,以為我有漢朝班固、揚雄之遺風。文雅的人就是「斯文人」。當然,文化或文化人不受尊重,那就是「斯文掃地」。以前,上海的房地產商喜歡邀請「斯文人」為他們投資建設的住宅區取名,這些名稱大多數出自《四書五經》或其他典籍,所以「斯文裡」之稱出自中國固有的詞彙似乎更可靠、更合理。
到了21世紀初,斯文裡已經步入「耄耋之年」,岌岌可危,早已經被確定為「二級危裡」,是不宜居住的破房子。在上海的舊城改造中,西斯文裡被拆除了。早年斯文裡位於上海相對僻靜的地方,知名度不高,但是當西斯文裡被拆除後,媒體對上海舊城改造的成果進行了大量的報導,引起了市民的關注。部分對上海老建築感興趣的人以為「石庫門」是上海最多、最普遍、最典型的民宅,而斯文裡是上海成片的、規模最大的石庫門建築群,應該以保護為主,而不是一拆了之,於是上海又掀起了對殘存的石庫門住宅保護和利用方式的討論。不久,東斯文裡的動遷工作宣告結束,這裡已經是一座「空城」,人們又開始對東斯文裡的去向發生了較大的爭議。如今,東斯文裡的「何去何從」尚在「左右不定」之中。
歷史道觀名和區片地名。「大王廟」又叫做「金龍四大王廟」,記載和傳說很多,說法大同小異。金龍四大王是南宋後期的謝緒,他是謝太后的侄子,長期隱居在錢塘的金龍山,他是家裡四兄弟中排行老四,所以被叫做「金龍四大王」。南宋末年,金兵南下,謝緒出山,率兵抗金。南宋滅亡後,他也投水自盡,以死效忠。臨死前作讖詩——《囚詩》一首,曰:
立志平生尚未酬,
莫言心事付東流。
淪胥天下憑誰救,
一死千年恨不休。
他的學生問他,《囚詩》中的「淪胥天下憑誰救,一死千年恨不休」的讖語,何時才能兌現,謝緒回答說:「黃河水逆流,是我報仇之日。」
元朝末年,朱元璋起兵反元,朱的部隊在黃河邊的呂梁與元兵交戰。元兵佔據了上遊的優勢,而朱元璋處於下遊的劣勢。元兵順水而下,勢不可擋。正在生死存亡之際,忽然從烏雲中闖出一位天兵神將,一聲怒吼,黃河水為之倒流。順水而下的元兵被倒流的河水衝得人仰馬翻,而朱元璋部隊藉助倒流的黃河水,趁勝追擊,取得了呂梁戰役的勝利,為建立大明王朝打下了基礎。就在這天晚上,朱元璋夢見了這位「天兵神將」,才知道他就是南宋的謝緒,死後被封為水神「河伯」。第二天,朱元璋就下令封謝緒為「金龍四大王」。
清末《圖畫日報》繪有金龍四大王廟,這裡也是大王廟官碼頭
朱元璋開創大明王朝最初建都南京,到永樂皇帝時遷都北京。為了解決北方糧食不足的問題,重新啟動了漕運。舊志說:「成祖(即永樂皇帝)議,海道不便,復修漕運,凡河流淤壅,力能開之,舟將覆溺,力能救之,神之顯著於黃河特甚。嘉靖中,敕封建廟魚臺縣。隆慶中,遣兵部侍郎致祭,封金龍四大王。」於是全國各地大興土木,建造了許多供奉「金龍四大王」的廟宇。
上海歷史上先後有過幾座大王廟。清同治《上海縣誌》:「金龍四大王廟,在新閘東。嘉慶間,移建閘西。巡撫陳鑾設救生外局於東廡。」
1947年地圖中老閘橋南堍的廈門路7號也有一個大王廟
後來,上海地方政府又在這裡建立了一個官碼頭,從蘇州河進入上海的官船可以在這裡靠岸。這個碼頭的具體位置就在現在的成都北路蘇州河邊。1899年公共租界擴張,新閘橋的大王廟的地方被划進了租界,大王廟的香火減少了許多。於是,道士把部分廟基賣給了怡和絲廠。不過,每逢宗教節日,還有規模不小的廟會。民國後,大王廟附近還形成了上海重要的皮革市場。
1918年地圖,大王廟在成都路蘇州河邊,部分被怡和絲廠佔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