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大王廟,在朝陽鎮上湖峪村東,坐北朝南,佔地面積626.2平方米。創建年代不詳,現存為清代建築,據《九江王廟重修碑記》載,清代道光八年(1828)曾重修。一進院落布局,中軸線由南向北建有山門、正殿,山門兩側為鐘鼓樓,正殿兩側有耳房,院內東西有廂房、配殿。解放後由本村集體佔用,後做保健站,因此,建築保存較好。近年曾再次重修,廟內塑像全部是這次重修所塑。
最引人注目的是寺廟前巍然屹立的兩株大松樹,左面一株樹高25米,胸徑100釐米,冠幅15.9米;右面一株樹高21米,胸徑96釐米,冠幅6米。據說樹齡至今已有800年。生長於旱垣的松樹一般樹型是樹冠碩大,樹身矮小且彎曲。但這兩株松樹,所處海拔1100米,卻長得高峻挺拔聳入雲,觀者皆須仰視,好不神奇!村裡上年紀的人說,這是哼、哈二將,是大王廟的守護神,說得實在妙極!
廟西有一大水坑,村人稱為「麻河」,呈橢圓形,四周有黃沙石圍欄,圍欄望柱柱頭形狀各異,圍欄的西南入口處建有平頂兩柱一門砂石牌坊一座,正面門楣刻「大為坊」三字,背面門楣刻「麗澤兌」三字,創建於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從名稱上看,似乎是前人漚麻用的,但從另一面想,這實際上是村裡的一個蓄水設施,凡地勢較高,汲取地下水困難的村子都有類似設施,如宗艾、景尚等村就是。夏天蓄積雨水,可供牲畜飲用,還可用於洗刷衣服,漚制綠肥。
九江大王廟祭祀漢代英布。為什麼要祭祀英布?歷代頗有說法,據《史記·列傳第三十一 黥布》載:
英布是秦代的六縣(地屬今安徽省六安市)人,青年時代就因觸犯秦律而被處以黥刑(面部刺上黑色的罪犯標誌),因此亦稱黥布。被發配到驪山做苦役,修築秦始皇陵墓。後來英布糾集一夥囚徒,扯旗造反,逃入江湖,做了「群盜」。
陳勝起義後,英布也聚集了幾千人,打起了反秦的旗號。後來秦將章邯打敗了陳勝,英布就帶領著自己的部下,歸屬了反秦的主力之一——項梁。在項梁部下,英布驍勇善戰,屢建戰功。後來,項梁立楚懷王為帝,自己做了武信君,封英布為當陽君。後項梁戰死,楚懷王封項羽為上將軍,諸將皆屬項羽。項羽命英布渡河擊秦,英布以少勝多,無往不勝,屢建奇功,名冠諸侯。楚軍擊敗章邯軍隊後,項羽又派英布將章邯的二十萬降卒連夜全部坑殺。項羽攻入鹹陽後,立英布為九江王,建都六。
漢代元年(前206)四月,項羽立楚懷王為義帝,遷都長沙,卻又在暗中派英布在途中追殺義帝,在彬縣的路上,將義帝殺害。
漢代二年,齊王田榮背叛楚國,項羽出兵徵討齊國,向九江王徵兵,英布稱病不出,只派數千人馬敷衍。劉邦在彭城與楚交戰,英布又稱病不接應楚軍,項羽因此怨恨英布,數次派人召見英布,英布更加害怕,不敢前往。
漢代三年,楚漢交兵,劉邦派隨何勸英布棄楚歸漢,英布歸順漢朝後,被封為淮南王。公元前202年,英布率軍到垓下會合其他漢軍,大敗項羽,項羽不久在烏江自殺身亡。
劉邦做了皇帝以後,英布成為異姓諸侯王之一,與韓信、彭越並稱為漢初三大名將。漢代十一年(前196),呂后誅殺淮陰侯韓信,這年夏天,劉邦誅殺梁王彭越.英布懼怕,遂聚兵叛漢,後被漢軍打敗,逃亡到番陽,在一戶百姓家中被當地人擒殺。
英布死後的情況,《史記》沒有記載,據說,劉邦將他肢解八塊,首級葬於安徽六安,身體葬於湖北英山。
昔日叱吒風雲的英布,最後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就連他的墓地也再沒有後人提起。近年來,在安徽省六安市淮王街恆泰小區內,人們又發現了英布的墓冢,墓冢沒有碑文,沒有標識,雜草叢生,蚊蠅麇集。周圍是小區林立,高樓如雲,沒有人會注意在這個建築垃圾堆積的陰暗角落裡長眠著兩千年前的淮南王!真應了《紅樓夢》中的一句話:「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生於斯長於斯的英布,在六安竟然找不到一抔黃土容身,而在千裡之遙的山西壽陽卻有諸多寺廟塑像供奉,歆享香火,豈不令人費解?
光緒《壽陽縣誌·卷二 壇廟》中載:九江大王廟,「在縣西南二十裡洞上村。通志雲宋天聖年建」,「相傳祀漢黥布」。
老廟在洞上村,尚有行祠十七:分布於南頭、趙莊、逯家堖、韓莊、李家溝、於家莊、黃門、峪口、上湖峪、大照、清平、大東堖、小東堖、胡家坪、下湖峪、南河、趙家溝。十八村皆在壽水中遊區域。
為什麼要祀黥布?
大東堖村現存的乾隆七年(1742)《九江王廟重修碑記》中有一段話:「夫九江大王英姓諱布也,起兵淮南欲滅暴秦,以拯民水火。既而感隨何之請,棄楚歸漢,洵得良臣擇主之義。迨項劉滅秦,而項又繼秦為虐,因與韓信、彭越戮力同心,滅楚□漢,以成大業。至今義勇之氣直貫天日,故得而□神之也」
看來,壽陽人對英布一生功過的評價,與他家鄉人大相逕庭!
當然,清代人是這樣認為,再往前呢?就無據可考了。光緒《壽陽縣誌》中就記載了祁寯藻的不同看法,祁寯藻認為:「昔年必祀九江龍王,以地少文人,未鐫碑誌,遂至傳偽若是。」
祁氏認為,「九江大王」是「九江龍王」之誤!
志書還說:「按其地有九龍溝、神龍洞,其說似為有徵。」
而十八村祭祀英布,主要理念倒不在於英布一生如何,他們認為九江大王「捍災患,調風雨,十八村利賴於無既,故大廟建於洞上,行祠創於各社。」祭祀能夠換得個風調雨順,這香燭也就不算白費,又何必深究於古人呢!更何況英布故裡的人理念也在悄然而變,據說2005年12月20日,英布墓作為安徽省六安市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予以公布。2010年,六安市民政部門將英布墓所在的武廟街更名為淮王街。六安市還計劃在東三十里舖即將建設的「漢王古城」園區裡,為他建設墓地和紀念館。
看來,壽陽的九江大王廟不日即可改變「煢煢孑立,形影相弔」的境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