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孩子犯錯,家長就嘆氣。其實,犯錯並不可怕,相反,「有效犯錯」對孩子未來的成長有很大地推進作用。那怎樣才能幫助孩子,從「有效犯錯」走向「有效成功」呢?小步在家早教下面為大家做詳細介紹。
1、做個情緒穩定的成年人阻斷壞情緒鏈條警惕「踢貓效應」
成年人的世界充斥著各種壓力,特別是為人父母,進入「上有老下有小,身體事業兩不好」的人生階段後,才越發覺得情緒穩定的重要性。在管教孩子上,情緒不穩定,輕則大吼大叫,重則陷入壞情緒連鎖反應。
大家應該都聽說過「踢貓效應」:
一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裡窩火,狠狠去踹身邊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連鎖反應導致的惡性循環。
每次看到這種事情,都難受得很,稚子無辜啊,為人父母情緒穩定真的太重要了!
2、和孩子一起建立「有效犯錯」的思維模式
管理好我們自己的情緒只是第一步,落實到生活中,我們還需要幫助孩子建立「有效犯錯」的思維模式。然後,採用正面總結「有效點」的方式,帶著孩子進行「有效犯錯」的思維訓練。
A、和孩子一起複述整個事情,給這次錯誤定性,屬於「有效」還是「無效」。衡量標準主要看孩子從中收穫了什麼長遠價值。
B、引導正面總結「有效點」。
3、好的親子溝通技巧是關鍵
當孩子犯錯時,急於指責或懲罰,並不會讓他真的「長記性」,他唯一接受到的信息可能是「不要讓家長發現自己犯錯「。
「管教」孩子,最難的地方從來不在於「管」,而在於「教」,比起像個評委一樣評判孩子,不如做個能真正「授人以漁」的導師。
4、家長要有「容錯心」和孩子共同承擔後果
先說什麼叫「和孩子共同承擔結果」。有的家長,孩子一犯錯,就說:「之前怎麼教你的?跟你說過多少次,你怎麼不長記性……」其實這樣做就是跟孩子劃清界限。很多父母急於批評孩子,核心的原因是不想跟孩子共同承擔這個結果。父母覺得自己沒錯,自己教也教過了,說也說過了,是孩子沒做到。
但其實,作為父母應該和孩子共同來承擔這個錯誤的結果。因為孩子是我們培養的,作為監護人,不能只參與個過程,而不對最終的結果負責。
所以不論是對雲寶還是對自己,我要求都比較嚴格,很容易自責內疚,深怕自己不是一個「好媽媽」。
而社會上,對媽媽們的要求也很高,總打著「為母則剛」的旗幟,把媽媽樹立成超人的形象。孩子有什麼事第一責任人就是媽媽:哭了、病了、脾氣不好、行為不好、學習不好......那就是我們這個媽媽沒做好。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育兒變成了對媽媽的道德綁架,仿佛每個媽媽天生就該是育兒專家,如果你不行,那麼就是你的失職,你就是不合格的媽媽。
事實上,媽媽也會崩潰、也想找人求助,找人依靠。媽媽的堅強,背後往往是大把心酸。
不要再用「為母則剛」去要求每一位媽媽了,我們需要的,不是「你真偉大」「你好厲害」的吹捧,而是發自內心的體諒。
畢竟,我們第一次做父母,面對一個新生命的成長,難免有手足無措的時候,做得不好、教得不好的地方,不要被框在「完美媽媽」的設定裡,在學習、在進步、在成長就是最好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