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請點擊標題下藍字「牛城晚報」訂閱
☞———————————————————
1、太子井的由來
從邢臺市順邢左公路西行四十餘裡,就到了邢臺縣的太子井村。為什麼叫太子井呢?《邢臺縣誌》說:"世傳趙襄子為太子時,獵於此,掘井得水。"
太子井村的河灘上,有一眼石井,青石鋪的井臺,條石砌的井幫,井深五丈有餘。民間傳說,這就是趙襄子當時留下的井。趙襄子是晉國正卿趙簡子的太子,封地在邢。一年夏天,他帶人馬來此處打獵,人困馬乏,但這裡荒山禿嶺,異常乾旱,到處找不到一點水,趙襄子只好對天長嘆。正好這時西北天空烏雲滾滾而來,電閃雷鳴下了一陣暴雨。人馬飽飲一番,齊頌太子有靈。這時有人祈求太子為民賜水,他便向河灘射了一箭,說箭落處即有水。當地民眾集資挖井,耗糧數千擔,歷時幾年,經過千辛萬苦,才掘成了這眼"淋漓日夜,獲水數十擔"的"太子井"。
這個故事是民間流傳,正史不載,確否無可考證。但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山區用水的困難和人民對水的渴望。
2、曹演莊、李演莊、韓演莊、南大郭、北大郭、北小郭、東郭莊、西郭莊、前爐子村、後爐子村的由來
北宋年間,抗遼名將楊延昭曾在邢臺一帶建立後方基地,於平坦開闊處,開闢三個演馬場練兵馴馬,三這三村以大戶姓氏為冠,取村名曹家演馬莊、李家演馬莊、韓家演馬莊。後簡化為曹演莊、李演莊、韓演莊。據說曹演莊村北原來就有演兵臺遺蹟。在稍南處宋軍建立了兩個兵器鍛造中心,即今天的前爐子村、後爐子村,在其西邊建立營寨,安鍋做飯,即形成今天的南大郭(鍋)、北大郭(鍋),東郭(鍋)莊、西郭(鍋)莊,北小郭(鍋)等。根據《邢臺縣誌》記載:「縣西六十裡有關門山,上有令公堖,為楊業屯兵之所。」
當然,這些屬於傳說,但宋遼交戰於邢,北宋在邢州建立了國內第一個戰馬養殖訓練場,倒是事實,所以在此訓練兵馬是有可能的。
3、百虎村的由來
百虎村原名亞家營,村名多好武術。清鹹豐年間,順德府知府朱鴻緒路經此村時,其女兒被綠林響馬搶走,亞家營村的幾名拳手聞訊後紛紛趕來,憑藉武術將其女兒從響馬手中救回,並送還官府,事後,朱知府在順德府衙設宴感謝村名,並問:"像你們這樣武藝高超的人村中有多少?」村名答:「近百人。」朱大人嘆曰:「真是百隻老虎啊!」從此,亞家營改名百虎村。朱知府為了表示感謝救女之功,給該村蓋瓦房七間,送大木匾一塊,上書:「聖世純良!」今瓦房尚存,木匾不知去向。
4、悟思村的由來
悟思村歷史悠久,唐代以前就有此村,村中有雲壽寺,為邢臺天寧寺的下院。悟思村在明代萬曆以前原名茂思村,根據《邢臺縣誌》記載,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邢颱風沙遍地,旱荒嚴重,邢臺縣令王以悟親臨查訪災情,在雲壽寺賑濟災民,土地全部免稅,村名為了表示恩謝,改村名為「悟思」,以示永世不忘以悟的功績。
王以悟,陝西人,進士出身,萬曆三十七年時任邢臺縣令。
5、 趙孤莊的由來
趙孤莊的名稱和趙氏孤兒有莫大聯繫,據《邢臺縣誌》記裁:"趙孤莊在城西北二十五裡,相傳程嬰匿趙武處。"
春秋時代,晉國的大臣趙盾輔佐晉襄公,使國家越來越富強。襄公死後,其子晉靈公繼位,荒淫無道,殘害臣民。趙盾多次勸諫,靈公不但不聽,反而懷恨在心,趙盾不得已而出逃。後來他的兄弟趙穿發動政變,殺了靈公,擁立襄公的弟弟即位,為晉成公。這時趙盾又被請回來,主持朝政。他的兒子趙朔娶了成公的姐姐為夫人。成公死後,兒子景公繼位。大夫屠岸賈原是晉公的龐臣,一貫助紂為虐,對趙氏早就恨之入骨。他對景公說:"靈公遇難,禍首是趙盾,以臣弒君,應當滅族。"這時趙盾已死,景公就把趙朔一族全部殺死。趙朔的妻子因系公主身份,倖免於死。她回到王宮,生下遺腹子。屠岸賈聽說後,到宮中搜索,想斬草除根。公主把嬰兒藏在褲子裡,屠岸賈沒有搜著。在這危難之時,趙氏的兩個門客公孫杵臼和程嬰決心把趙氏孤兒救出來。於是二人定計,買了別人一個嬰兒,由公孫杵臼抱去藏起來,然後程嬰去向屠岸賈"告密",說趙氏孤兒在公孫杵臼處。屠岸賈領兵抓到公孫杵臼和那個嬰兒,當即處死。這時程嬰卻偷偷跑到王宮,抱出趙氏嬰兒,逃到偏僻的山林裡躲藏起來。孤兒長大,取名趙武,十五年後景公得了重病,讓卜者佔卜,卜者說生病的原因是錯殺了功臣。大臣韓厥一向和趙氏關係親密,此時便趁機向景公說:"趙氏世代有功,被錯殺滅族,老百姓都為之不平,應當恢復名譽,給予重用。"於是景公聽了韓厥的話,派人把趙武和程嬰接進宮來,讓趙武繼承了趙氏原來的俸祿、封地。趙武又奉景公之命,殺死了屠岸賈。後來趙武的曾孫趙襄子和韓氏、魏氏三家分晉,建了趙國。
後來為了紀念公孫杵臼和程嬰救護趙氏孤兒的事跡,遂把村名改為趙孤莊。
6、 南小汪、北小汪、南大汪、北大汪的由來
此幾個村在達活泉水系區內,地勢低洼,過去地下水位接近地表,達活泉和紫金泉、白沙泉水流不斷,瀝澇季節,更是積水成汪,所以這幾個村子名稱中都帶「汪」字,汪、窪義同音近,故又俗稱南小窪、北小窪等。
7、 將軍墓、脫鎖溝,徘徊村、放甲鋪、城計頭的由來
《順德府志》記載:「將軍墓在城西百二十裡,世傳蔡將軍葬此。」《邢臺縣誌》也記載:「將軍墓位於將軍墓村東500米邢和公路南側,相傳為春秋戰國時期鄭國將軍蔡仲之墓。墓高6米,佔地約200平方米,墓頂有古松,保存完好。」
公元前659年,狄人出兵侵略邢國,邢國在齊國幫助下打敗入侵之敵,遷都夷儀城(漿水)。經過休養生息,國力日強,但是並未能避免外敵的侵略。當時天下大亂,十二個諸侯國互相紛爭,連年徵戰。稱雄一方的鄭國為了擴充地盤,悍然派遣蔡仲統率大軍進攻邢國。他揮師北渡黃河,長驅直入,攻破太行山的夷東三關,直逼邢國陪都夷儀城。在這國家危亡的緊要關頭,邢國上下,同仇敵愾,堅守關隘,抵禦強敵。利用居高臨下的地利優勢,在黑龍關設置伏兵,布下天羅地網,當鄭軍進入伏擊圈,出奇制勝,一舉擊敗長途行軍、又不熟悉地形的鄭國軍隊。鄭軍統帥蔡仲身受重傷被俘。
蔡仲在被押送邢國陪都夷儀城途中,趁混亂之際掙脫枷鎖倉惶逃命。當年他脫枷逃跑的地方,就是現在的脫鎖溝村。
蔡仲慌不擇路地向南逃跑,來到一個三岔路口,暈頭轉向,不辨四方,就在原地徘徊多時。因此,此地留下一個名叫徘徊村的古村。
蔡仲恍恍惚惚猶豫不定時,碰到一位打柴的樵夫,就問樵夫通往鄭國的路徑。樵夫看他身著鄭軍服裝,知道他是一位鄭軍將領,就指東道西,將他引向西北方向。他信以為真,又倉惶北逃,跑了三十多裡,又飢又渴,傷痛難忍。就解盔卸甲,在河邊俯身喝水。現在此地有一村莊名叫放甲鋪。
蔡仲稍事喘息後,忽見邢軍追來,又慌不擇路繼續逃命,終因傷勢過重,死在一個叫井梁店的村邊。素有禮義之邦的邢國將他就地埋葬,後來井梁店村以墓為名改名為將軍墓村。
據當地群眾傳說:路羅川還有個古老的村莊名——承繼頭村,據說因這裡埋葬著蔡仲的頭顱而得名,後來演變為城計頭村。
這位侵略邢國的鄭國將軍,最終落了個身首異處、葬身異國的可悲下場。儘管古邢臺人民對其以禮安葬,但其下場實可謂悲慘。與其說這是一座將軍墓,不如說是根「恥辱柱」。
時過兩千餘年,當年的戰火烽煙早已消散,但是鄭國將軍蔡仲倉惶逃跑的路徑依然留在邢國的土地上,脫鎖溝,徘徊村、放甲鋪、城計頭、將軍墓等村莊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它標榜著古邢臺人民的仁義和團結,也記錄著鄭國蔡仲的好戰與恥辱。
8、景劉莊的由來
景劉莊原名竇莊,1945年正月十九,在村中開展對敵鬥爭的地下工作者景光培、劉兆槐兩位同志被日偽軍逮捕,身遭酷刑而寧死不屈,痛斥敵頑,罵不絕口,最後壯烈犧牲,竇莊群眾無不悲痛萬分。1947年,為了悼念這二位為民獻身的烈士,取二烈士之姓,改村名為「景劉莊」,為在村南立碑紀念。
景劉莊村西即位古邢州八景之一的張果老山。
9、皇寺的由來
皇寺,原名叫黃寺店,距邢臺市20公裡,是邢臺西北路進入太行山的重鎮;它三面環山,山口向東部平原敞開,像一個精心構築的鳥巢,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元朝末年,元順帝被朱元璋追殺,逃進村西玉泉禪寺避難,因此後來玉泉禪寺改稱皇寺,村名改為皇寺村。
元順帝避難玉泉寺,是六百多年的事。傳說元順帝被朱元璋一路追殺,行至玉泉寺人困馬乏,飢餓不堪。適值麥子正在灌漿,無食可就,順帝祈求上蒼,傳旨許願,頃刻間強勁的乾熱風迎面撲來,麥田剎時一片金黃。黃寺店村民消穗、打場、磨麵、生火、上籠,以最快的速度給這個落魄皇帝呈上熱氣騰騰的饅頭。不管傳說真實性究竟有幾分,時至今日,這裡的麥子比周邊早熟十餘天,卻是事實,這或許與皇寺所處的地理環境有關。
元順帝北逃,詳見於史書。據記載,公元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明將徐達、常遇春率大軍掃平順德府(今邢臺)蒙古貴族擴廓貼木兒的京畿衛戍部隊,長驅北上,直逼大都(今北京)。元順帝聞訊,攜皇室王公大臣北逃塞外,元帝國覆滅。元順帝既是北逃,為何會在邢臺出現並在玉泉寺留宿?《順德府志》和《邢臺縣誌》對此事均有記載,但沒有說明原因,而玉泉寺從此改稱皇寺,自然與元順帝臨幸有關。今皇寺西溝有太監墳,一說是隨駕的太監在皇寺病死,就地掩埋,另說是大太監劉瑾墓。劉瑾是邢臺東良舍人,明正德年間權宦,號稱傳宮太監九千歲,後來劉瑾被誅,魏忠賢取而代之。東良舍距皇寺僅5公裡,劉瑾葬歸故裡西山,不是沒有可能。一墳兩太監,孰是孰非,難以考證。
著名的古邢臺八景-玉泉夕照就位於皇寺,邢臺百泉中的金泉、玉泉、銀泉也位於此。皇寺周邊,龍山,鳳山,太鳥山,臥虎山,雷公山,饃饃山,棋盤山,馬鞍山,山山相連,山山都有傳說;雷公廟,城隍廟,觀音堂,金泉寺,銀泉寺,玉泉寺,廟寺相接,座座都有故事。民國時期,邢臺說書藝人劉金貴在北京天橋講皇寺景致,半月未了,轟動京城
10、周公村、大桃花村、小桃花村的由來
在邢臺周公村、大桃花村、小桃花村、石坯頭村,從古至今流傳著「老周公和桃花女」鬥法的故事。周公與桃花女是商代兩個傳奇人物,特殊的身世和機遇使他們獲得了常人沒有的本領,周公得到了天書的上卷《天文》,桃花女,原名尹桃花,得到了天書的下卷《地理》,上卷可推算陰陽運轉,下卷能破解沉浮禍福。兩個人都用自己的本領為老百姓化危解難,成了人們心目中的神。但擁有天書上卷的周公還總想得到下卷,於是設下一個個玄機加害桃花女,結果被桃花女一次又一次識破。最後,周公竟想出了假意求婚的招,在迎親的途中設下連環計欲害桃花女,結果又被桃花女個個破解,桃花女進門後,就像現實的兩口子經常拌嘴吵架一樣,周公處處設計陷害她,都被桃花女識破。周公終於被桃花女的真情打動,成為一對恩愛夫妻,給世人留下一段完美浪漫的愛情佳話
後來桃花女功得圓滿,修煉成仙。周公知錯悔改,後也位列仙班,後人把埋有周公的地方叫做「周公村」,埋葬「桃花女」的地方叫做「大桃花村」,桃花女得道成仙女的地方叫「小桃花村」。
人們為了對周公和桃花女的事情引以為戒,當時二人的鬥法就演變成民間婚嫁的習俗風尚,邢臺至今還沿襲著許多傳統形式。如:男方求婚時,要「下庚貼」、「送食籮」;新娘出嫁時,要「穿紅襖」、蹬「黃套鞋」、戴「護心鏡」、蒙「紅蓋頭」;迎親途中「鳴鑼放炮」,娘家兄弟「送親押轎」,遇到奇石怪樹、井臺磨坊,要貼「紅喜帖子」;迎親隊伍「不能走回頭路」;新娘到了夫家門口要「拉弓射箭」、「過馬鞍」、「踩紅氈」;新郎家前門要點「長明燈」、撒「門衛子」、豎「稈草個兒」;門頭上要放「年糕」,天地桌上要放「鬥」、擱「秤」;拜堂時要「撒草料」;新娘入洞房後,要「面對牆角坐」……
11、會寧的由來
會寧為邢台歷史上的重鎮,據傳,宋朝以前,為一個小村,村中居民僅十來戶,以寧姓為主。村旁有會龍寺。會龍寺的和尚禍害百姓,民不得安寧,恰遇楊文廣(歷史上為楊六郎的兒子)北徵三關路過此地,寺僧百姓無禮阻攔,楊家將礙於軍情緊急,只好繞道而行。楊家將凱旋班師後又經過此地,殺了和尚,燒了寺院,村中寧姓也真正得到了安寧,於是村名改為會寧。此僅為傳說。
沙河市部分村名由來:
12、綦陽的由來
綦陽在沙河市中部,綦,青黑色,蒼艾色;陽,明露也。因村位於沙河市中部低山丘陵區,儲鐵豐富,山坡溝沿,古代均有黑色鐵礦石出露,故名綦陽。
古代綦陽冶鐵業發達,從漢魏到宋朝時期一直為邢州的冶鐵司駐地,隋朝開皇十六年以前屬於龍崗縣,後從龍崗縣分出沙河縣,綦陽屬之,隋唐五代時期,著名的「邢州四貢」之一---襄國刀,即出自此處,據《北齊書》記載北齊時期著名的襄國(邢臺)鑄刀大師綦毋懷文就在綦陽製造「襄國宿鐵刀」,「其法燒成鐵精以重柔鋌,數宿則成鋼。以柔鐵為刀脊,浴以五牲之脂,斬甲過三十紮。」綦毋懷文鍛造出的「襄國宿鐵刀」,鋒利無比,揮刀斬甲,一次可透三十層。這種鑄刀技術起源於邢州,並在邢州大地流傳,「襄國刀」作為隋唐時期名聞遐邇的邢州特產之一,成為進獻唐王朝的著名的邢州四貢之一,而綦陽從此也有了」小邢州「之稱。
13、.欒卸的由來
欒卸位於沙河市中部丘陵區,村中各種規模的煤窯礦點星羅棋布。
根據乾隆年間的《順德府志》記載,元憲宗時期,該村曾名長壽店,當時各地來此挖煤的人很多,安全毫無保障,事故頻繁。村設一飯店,叫長壽店,意即吉祥之願招徠顧客,後以店名村。後附近村民因不堪地主和官府盤剝欺壓,奮起造反,朝廷派姓欒的將軍帥兵徵剿。欒將軍身先士卒,雖受重傷,終獲勝利。事平後,班師回朝,路過此村,在長壽店歇兵。欒將軍在天寒地凍的季節,卸甲過急,傷風而身亡。官府為了紀念欒將軍,將村名改為「欒卸」,以彰其功。
14、內邱神頭村的由來
神頭村位於內邱中部。太子巖東麓。神頭村原為焦子村、郎家莊,兩村合稱為神頭村,原因來自戰國神醫扁鵲。
扁鵲,原名秦越人,今任丘人,醫術名聞天下,過晉國,得知晉國大夫趙簡子疾五日,不省人事。扁鵲仔細切脈診斷,用藥後「不出三日」病痊癒。趙簡子為報扁鵲厚恩,在中丘(內邱)之蓬山賜田四萬畝,作為秦越人食祿、棲居之地。
後扁鵲過虢國,聞虢太子:「暴厥而死」,覺得可疑,入宮後,查看太子「屍體」,「當聞其耳鳴而鼻張,循其兩股以至於陰,當尚溫也」。斷為「屍厥」症,經藥、針、熨並用,太子蘇,遂拜師於扁鵲,隨扁鵲定居蓬山,在蓬山一帶來藥行醫,並時常行醫來藥遊四方,後在石洞修身養性,此石也由此而稱太子巖。至今在內丘尚留有太子巖、太子樓等遺址。後來扁鵲還在這裡給虢太子做過闌尾炎手術。
扁鵲起死回生,術傾戰國,聲動侯王。名聲越來越大,這可把秦國的太醫令李醯氣壞了。他一貫驕傲自大,妒賢妒能,「自知技不如扁鵲也」就秘密收買兩個亡命徒殺害了扁鵲。據傳:當秦越人被害的疆耗傳至邢臺蓬山一帶,當地老百姓悲痛欲絕,就選拔幾個精明能幹的人,虢太子率領他們千裡迢迢,連夜跑到秦都鹹陽一帶將秦越人的頭顱偷偷抱回,葬於蓬山腳下,並在九龍河畔修蓋了廟字。從此焦子村、狼家莊合二為一,改村名「神頭」,又將扁鵲和弟子採藥的山峰命名為鵲山,此名一直沿用至今。這正是「虢太子率眾盜屍」和「扁鵲『全屍'葬故園的故事」,扁鵲死後,人民為了紀念他把蓬山改名鵲山,把虢太子在鵲山修身養性的山峰叫做太子巖,太子巖海拔高度1141米,為鵲山最高峰
15、內邱金店村的由來
金店位於內邱東部,為金店鎮政府駐地。金店村名的由來和《二十四孝》之一「郭巨埋兒」有關。
《順德府志·愚賢》記載:郭巨,字文舉,東漢人,原籍河南林縣,因「家貧歲兇」,討飯流落到內邱縣金提鎮(即現在的金店村),給人幫傭度日,生活十分艱難。郭巨有一老母和一個不滿三歲孩子。老母疼愛孫子,有飯自己捨不得吃,都留給孫子。郭巨對妻子說:「貧乏不能供給,子奪母食,子可再得,母不可再得,可共汝埋子。」夫妻為孝敬老人,忍痛抱著孩子來到野外,準備埋掉兒子。誰知挖坑挖到三尺多深,竟挖出一個罐子,裡面盛滿了黃金。罐子上有一行字「孝子郭巨,黃金一釜,用以贈汝,官不得奪,民不得取。」郭巨高興地抱著孩子和一罐金子回了家,從此一家人再不為衣食發愁。而且郭巨的孝名也傳遍了天下。明代嘉靖年間有司建祠紀念。當時,郭巨為感念天恩,曾在挖出金子的地方修建了座「慈仁寺」。後人又在此建了一座「郭巨塔」,以示紀念。
郭巨得金處,即名金提店。郭巨埋兒的故事後來被列入二十四孝,村因而得名。村中有郭巨塔、郭巨廟、慈仁寺、郭巨墓、提金處石碑登遺蹟,其中郭巨塔再文革期間被破四舊炸毀。
16、寧晉縣東汪村的由來
東汪位於寧晉中部偏南,是全邢臺地區內最大的村莊,歷稱大東汪。村民有二十多姓氏,以王、趙、張、李為眾。
村名源出da陸澤加方位。建於明代天啟三年(公元1621年)的白衣觀音殿眾的石碑記載:「襟洨水而帶滏陽,南望則太泊萬頃,漁舟往來其中,洵吾地之勝地也!」從地理演變上考察,明清時,此村正處da陸澤的東北邊緣,碧波蕩漾,舟楫梭往,漁歌遍泊,蓮葦聰翠,又因地處低洼,經年汪水一片,遂以它再縣城之東,命村名為東汪。
1944年建立的寧南縣政府駐地就在該村。1966年邢臺地震發生後,周總理曾親臨邢臺,到寧晉東汪視察,並發出重建家園的號召。
農曆四月十八為該村廟會,是寧晉縣最大廟會之一。東汪廟會始於明天啟年間,因興建「白衣觀音廟」而開始組織「香火會」,香火極盛,上廟之人在萬人之上,解放後,白衣觀音廟被全部拆除,但廟會仍然流傳下來,而且被物資交流會所代替。
17、寧晉縣紀昌莊的由來
紀昌莊位於寧晉縣東北部。其名稱的由來和《列子·湯問》中紀昌學射的故事有關。
紀昌莊原名紀家莊。據傳,紀昌為春秋戰國時期一員大將,著名的神射手,該村人,為民平亂而戰死。後人為紀念他,把村名改為紀昌莊。紀昌的故事記載於《寧晉縣誌》和《列子·湯問第五》中:
紀昌向飛衛學習射箭。飛衛說:"你先學會看東西不眨眼睛,然後我們再談射箭。"紀昌回到家裡,仰面倒下躺在他妻子的織布機下,用眼睛注視著牽挺練習不眨眼睛。練習兩年之後,即使是錐子尖刺到他的眼眶裡,他也不眨一下眼睛。
紀昌把自己練習(不瞬)的情況告訴了飛衛,飛衛說:"這還不夠啊,接著要學會視物才行。要練到看小物像看大東西一樣清晰,看細微的東西像大物一樣容易,然後再來告訴我。"紀昌用犛牛尾巴的毛系住一隻蝨子懸掛在窗口,朝南面遠遠的看著它,十天半月之後,看蝨子愈來愈大了;三年之後,蝨子在他眼裡有車輪那麼大。轉過頭來看其他東西,都像山丘一樣大。.紀昌便用燕國的牛角當弓,用北方出產的篷竹作為箭杆,射那隻懸掛在窗口的蝨子,穿透了蝨子的心,但犛牛尾巴的毛沒有斷。
紀昌把自己練習(視物)的情況告訴了飛衛,飛衛高興的手舞足蹈,說:"你已經掌握了射箭的訣竅了。"
紀昌莊村西有1954年9月建立的「抗日建國烈士塔」,系八角雙層亭狀結構,中有紀昌碑,八面碑身,南面刻有「抗戰建國烈士塔」七個大字,其他七面刻有碑文和112名抗戰殉國的劣勢姓名。整個建築宏偉壯觀,為縣重點保護文物。
18、巨鹿柴城村的由來
柴城村在巨鹿東北部,老漳河和神仙渠之間。柴城村名的由來和五代明君柴榮有關。
清乾隆《順德府志》記載:「柴城,在城東北三十裡,周世宗為世子時所築,遺蹟尚存。」
世子,古代帝王、諸侯的嫡長子。柴榮為邢臺人,從小被郭威收養為義子,後接後周王位。史稱周世宗。在接位為世宗之前,在這裡建城,四面為土牆,城內面積十三頃。柴榮接位後,遷駕開封。此村在皇城東北,故名柴王城,簡稱柴城。村中至今流傳許多有關柴王的傳說。
19、清河縣連莊村的由來
連莊位於清河縣東北部,原名廉冢,村名的由來和轉過名將廉頗有關。
相傳戰國名將廉頗死後葬於此,因此得村名廉冢,此村附近的村名也和廉冢有關,如前、後廉冢屯,廉冢寺登,後來廉頗墓逐漸平毀,廉字被連字代替。冢字不雅,又難寫,於是改為音近的莊字。在古代,直到明清時期,「廉墓飛雪」仍然是著名的清河八景(貝州八景)之一。
歷史上,連莊村(廉冢)建有城寨,為清河縣兩大堡子城(另一個為謝爐)之一,也是明代時期的清河三大義倉之一,當時的土寨牆周長一裡,高二丈,闊一丈五。該村每年三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五有廟會。
20、平鄉王固村的由來
王固位於平鄉北部,其村名由來和秦始皇有關。
根據歷來碑文和地方志書記載可知,王固村原名皇故村,後逐漸演變成王固村。皇即指秦始皇,此處為秦始皇駕崩之處,因此得名。此村古代屬於沙丘平臺的一部分,歷史上著名的沙丘平臺綿延於平鄉廣宗二縣,殷商紂王所築,後秦始皇死於此,趙武靈王也死於此。
另外,廣宗縣地名辦認為秦始皇死於廣宗縣大平臺村的.
關注我們 天天有驚喜
我們會在新關注的粉絲中抽取一位幸運者,贈送精美禮品。如果您已經關注我們,可以介紹三名新粉絲給我們,並把新粉絲微信暱稱回復給我們,也有機會獲得獎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