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建成,它能帶來什麼?

2020-12-12 澎湃新聞

原創 Decode 品玩

作者丨Decode

郵箱丨oudi@pingwest.com

2020 年 12 月 4 日,中國環流器二號 M 裝置(HL-2M)在成都正式建成,並實現了首次放電。

HL-2M 是中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它的建成,標誌著中國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和運行技術,為中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和建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由於核聚變原理和太陽發光發熱原理相似,因此像 HL-2M 這樣的託卡馬克裝置,被稱之為「人造太陽」。

中國環流器二號 M ,圖片來自人民日報

什麼是「託卡馬克」?

託卡馬克(Tokamak)是俄語「磁線圈環形真空室」的縮寫,最早由蘇聯科學家在 20 世紀 50 年代提出。本質上,託卡馬克是一個由封閉磁場組成的「容器」,形狀就像一個放倒的輪胎。它被發明出來,是為了容納溫度極高的核聚變反應。

要實現核聚變,得有高溫高壓的環境。太陽中心溫度「只」有 1500 萬度,但由於引力作用,壓強超過 2400 億個標準大氣壓,聚變反應可以自然而然地發生。

但對地球來說,事情就沒有這麼簡單了。核武器氫彈的原理就是核聚變,但這種聚變反應難以控制。真正在現實中應用,需要可控的聚變反應。在地球上,難以創造高壓環境,因此只能通過提高溫度到 1 億度左右,來實現可控聚變反應。

這就引發了一個問題,什麼樣的容器才能耐受如此高的溫度?20 世紀 50 年代,前蘇聯科學家提出了「磁約束」的概念,並且基於這個概念打造了環磁機(即託卡馬克)。

託卡馬克中央是一個環形的真空室,外面圍繞著線圈。科學家們在真空室內激發並維持一個強大的環形等離子體電流。這個電流與外面線圈電流一起,產生一定的螺旋型磁場,將其中的等離子體約束住,使其與外界儘可能地絕熱。

這樣,即使將等離子體加熱到上億的高溫,也不會破壞「容器」,因為它們一直被託舉在空中。

厲害在哪?

HL-2M 於 2009 年立項,由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設計建造。

該機構的聚變科學所副所長鍾武律在接受中國之聲採訪時說:「這個裝置它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採用了先進的結構和控制方式,具有先進偏濾器位形的優勢。」

它是中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的託卡馬克裝置。其體積是目前國內現有裝置的兩倍以上,等離子體的電流能力可以提高到 2.5 個兆安培,等離子體離子的溫度可以達到 1.5 億度,相當於太陽核心溫度的 10 倍。

HL-2M 建成後,進行了放電實驗。這是為了使 HL-2M 真空室內的氣體變成等離子體態,最終讓足夠多的等離子體加熱到 1 億攝氏度以上。

在 HL-2M 之前,中國已經建成了多個託卡馬克裝置,比如東方超環(EAST)和 HL-2M 的「前任」中國環流器二號 A(HL-2A)。

東方超環由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自主研製,曾經創造過多項世界紀錄。2018 年 11 月,東方超環首次實現了 1 億度等離子體放電,加熱功率超過 10 兆瓦,等離子體儲能增加到 300 千焦。2020 年 4 月,該裝置又實現了把 1 億度維持了近 10 秒。

東方超環裝置鳥瞰圖

HL-2A 的歷史更長,於 2002 年底完成,是中國第一個具有先進偏濾器位形的、非圓截面的託卡馬克裝置。HL-2M 正是在 HL-2A 的基礎上,改造升級而來。

為什麼要發展「人造太陽」?

在 21 世紀,能源問題是全人類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2020 年世界人口已經達到了 78 億,並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長,而地球上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資源,卻是有限的。一邊是不斷增加的人口,另一邊是不可再生的能源,人類需要一種新的能源供給方式。

核聚變被視為解決能源問題的終極方案。鍾武律解釋說:「(託卡馬克)這種裝置的原理和太陽發光發熱原理類似,就是核聚變......我們最終目的是要利用它來實現核聚變,並且釋放能量,用來發電。」

事實上,一個集結全球最前沿技術力量的「人造太陽」項目,已經在法國展開。2006 年,中國加入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項目(ITER)。它位於法國南部卡達拉舍,是目前世界規模最大的核聚變反應堆,聚變功率高達 5 億瓦特(500 MW),相當於 10 平方米的太陽表面。

ITER 俯視圖

這個項目由七個成員實體共同資助和運行,分別是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2020 年 7 月 28 日,ITER 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在法國舉行。

這個「人造太陽」計劃預計在 2025 年基本組裝完成,2035 年整體建設完成進入全負荷實驗階段,並在 2050 年進行商業投產。

原標題:《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建成,它能帶來什麼?》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中國力量!新一代「人造太陽」放電成功,外媒:這就是中國科技
    例如我國的科技領域、勘探領域、製造業領域、基建領域、貿易領域等,都讓許多國家為之刮目相看,可見中國發展速度之快了。近幾十年來,中國在科技領域上有著許多傲人的成就,許多建造奇蹟都發生在中國。而如今又一工程展現了中國力量!新一代「人造太陽」放點成功,外媒更是評價道:這就是中國科技水平!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人造太陽 新一代「四川造」核聚變裝置在川放電
    12月4日14時02分,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裝置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郝飛 攝12月4日14時02分,成都雙流,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下稱「核西物院」)的中國環流器指揮控制中心大屏上,一道電光閃過,稍作間歇又是一道……一道道藍色電光,標誌著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裝置正式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我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
  • 科技周報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IDG...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近日,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英特爾量子硬體總監Jim Clarke表示,「Horse Ridge II進一步簡化了量子電路控制,我們希望這一進展能提高保真度,降低功率輸出,使我們向『無流量』集成量子電路的發展又邁進了一步。」
  • 全球多國還為原油爭論之際,中國規模最大「人造太陽」正式建成放電
    如果說,歷史上的中國經濟錯過了蒸汽機發明帶來的工業文明及海洋文明,那麼,在如今全力提速的創新科技時代,中國企業除了高鐵和「華龍一號」這兩項高端製造外,中國勤勞智慧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則實現了許多新能源領域的突破,並確保這些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比如,作為中國的另一張國家名片的「華龍一號
  • 新一代「人造太陽」反超美國,中國會不會率先實現可控核聚變?
    很多小夥伴就納悶了:現在我們已經有火力、水力、風力、太陽能、化學能等等能源了,可是電為什麼還是不夠用呀?真是讓人著急!這個時候可能大家對「可控核聚變」這個解決人類終極能源的辦法,又開始心心念念了。新聞不是剛剛的報導: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了嗎?
  • 中國人造太陽是太陽溫度10倍,是怎麼做到的,不怕裝置融化了
    人造太陽如果成功商用或許就可以一勞永逸地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問題,像以後石油,煤炭的地位重要性也就沒有那麼高了,順便還可以解決美國的石油霸權問題。中國最新一代的人造太陽裝置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那你知道說的放電是什麼意思嗎?
  • 中核集團: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建成並首次放電
    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離子溫度超過1億度,運行20秒,中國人造太陽已被韓國反超?
    當然人造太陽最終的目的之一,也是為人類提供更加清潔能源,因為它在使用的時候,聚變能具有資源無限,不汙染環境,不產生高放射性核廢料等優點,所以才成為了世界各國研究的重點。而這兩天,全球的人造太陽項目又出現了重大的突破,韓國在運行時間上又取得了重大突破性。中國人造太陽已被韓國反超?從對人造太陽的運行時間來看,確實韓國人造太陽已經超過了中國。
  • 中國「人造太陽」成功放電核聚變溫度可達攝氏1.5億度
    太陽遙不可及,那麼唯有先了解一下「人造太陽」吧。據報導,據中國核工業集團研發,被稱為「人造太陽」的中國新一代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設備「中國環流器二號M設備(HL-2M)」於本月4日下午2時02分,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 中國又點亮一個「人造太陽」
    不過,核聚變發電遲遲未能實現,不代表人類在這條科學之路上一無所獲,尤其不代表中國在這方面一無所獲。12月4日,離「奮鬥者」號深潛器下馬裡亞納海溝「捉鱉」沒過多久,大多數人的目光還盯著嫦娥五號「上九天攬月」,中國的「人造太陽」就不聲不響又取得了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 學術頭條: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新冠病毒通過鼻子進入...
    新冠病毒或能通過鼻子進入大腦 感染者神經症狀獲解據英國《自然·神經科學》雜誌3日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新冠病毒或能通過鼻子進入人類大腦。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1.5億度12月4日14時02分,在四川成都的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內,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
  • 兩會核聲|從成都到卡達拉舍 看中國人探尋人造太陽升起的軌跡
    全國政協委員,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長段旭如介紹,全世界啟動ITER計劃,包括中國參加ITER計劃,是由於大家都認為ITER是實現聚變能和平利用的最關鍵一步,所以全世界都在集中力量確保ITER建設的成功也確保ITER建成以後能順利的實現它的目標,為下一步在國際上,包括中國開展聚變能的研發包括建造自己的聚變堆奠定重要的技術基礎
  • 內部構造細節曝光 揭秘中國「人造太陽」核心部件「圖」
    中國「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四川成都建成,並順利完成首次核聚變發電試驗。近日,央視財經頻道《經濟半小時》揭秘了HL-2M的內部構造。綜合媒體12月11報導,中國「人造太陽」內部構造中的真空室是最為核心的關鍵部件,這個巨大的環形空間全由金屬焊接而成。據《經濟半小時》節目探訪視頻介紹,真空室更是安裝過程難度最大的一個環節。真空室重達15噸,要從8米高的地方,垂直落到線圈筒體的外徑上去。真空室的內腔和線圈的外壁之間只有幾毫米的間隙。
  • 人造太陽是什麼?和太陽的差距在哪裡
    太陽如此重要,因此被古人視為神靈,對它非常崇拜,以至於出現日食就會大規模恐慌。到了現在,人們對太陽進行了深刻的研究,了解了太陽的很多秘密,有觀察到的,有計算出來的,有猜想的,總之,太陽的真面目終於慢慢暴露在人們的面前。研究出了太陽的秘密,科學家自然就想創造一個太陽,而真實的太陽質量是地球的33萬倍,科學家自然無法造一個和太陽一樣大的,哪怕再怎麼研究太陽。
  • 「人造肉」能為我們帶來什麼
    【來源:經濟日報】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著糧食安全。在此背景下,「人造肉」再度成為市場焦點。「人造肉」到底是什麼肉?能在多大程度上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我國「人造肉」產業發展現狀如何,又將面臨怎樣的挑戰?這些問題需要給出答案。
  • 中國人造太陽首次實現1億度運行,這個「太陽」怎麼造?
    中國的「人造太陽」像一個磁線圈,當氣體加熱到上億度以後,它就會發生聚變,如太陽一樣能夠發出巨大的能量。為什麼我們要人造一個太陽?科學家怎樣造出這個「太陽」?出品:"SELF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ID:SELFtalks)以下內容為中國工程院、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李建剛演講實錄:人造太陽 受控的核聚變裝置大家都知道太陽,但什麼是人造太陽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成功,向夜以繼日的科學家致敬
    據報導,中國核聚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成功。這意味著中國核聚變事業的不斷發展,對我國未來能源的發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中國核能經過「熱堆、快堆、聚變堆」的轉變,將聚變作為核發展的最後一步,現在的中國也在努力完成著最終的核聚變,並且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就,為中國的科技進步創造了領先的條件,這是我國歷史性的發展。核聚變放電成功,意味著無限能源又近一步。
  • 人造太陽核心溫度上億,用什麼材料能隔絕熱量而自身不會融化?
    它的熔點可以達到3410℃,這個溫度遠低於太陽表面5500~6000度的高溫。 它的熔點比金屬鎢還要高一些,可以達到3850±50℃,同樣這個溫度也遠低於太陽表面的溫度。因此,無論是金屬鎢還是石墨,拿到太陽附近,也會被太陽熔化。
  • 太陽那麼熱,什麼東西能靠近它而不融化?
    太陽那麼熱,什麼東西能靠近它而不融化?這個季節只能靠空調「續命」,如果走在外面感覺要被太陽「曬死」,我們都知道太陽的威力,離太陽越近溫度越高,那在地球上到底有什麼物質能夠跟太陽對抗,能接近太陽不融化,甚至能隔絕太陽的熱度。
  • 1.5億℃,新一代「人造太陽」有多牛?中國未來將捧起能源聖杯
    那麼人類想要找到的能源聖杯是什麼?它在哪裡? 其實這個能源聖杯一直都伴隨著我們,它就是天上的太陽,太陽發光發熱的方式就是我們現在人人所知的核聚變反應,但是人類想要自己親手掌握核聚變反應卻很困難。 因為對於太陽來說,它所包含的質量非常巨大,有30萬個地球,其中包括了10^57個質子,而且更為可怕的是,其中10%的質子都被引力限制在了太陽非常小的核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