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為人母的陳小姐曾經這樣調侃自己:「醫院外有男女之分,但是進入醫院就不分男女了,特別是生過孩子後,進入醫院就要把自己當成『它』,所有的矜持都會在這一刻放下。」雖然是調侃,卻道出了現在醫院就診不太注重患者隱私的一面。
不過,新年開始,到浙大一院和浙醫二院看病的患者,都會發現一系列變化,病人的隱私正在被前所未有地重視起來,從門診叫號系統到住院病房,只要涉及到病人的姓名以及個人信息的地方,都會被人性化地隱去詳細信息。
看病被同事看到名字顯尷尬
對於看病的隱私問題,曾經到肛腸門診就診過的李先生深有感觸。去年,他曾經因為便血到醫院門診,杭州各大醫院都是把患者的姓名直接顯示在叫號屏幕上,會清晰地寫上某某某到某某科室就診。
李先生就遭遇了這樣的尷尬。看完病後的第二天,同事問他是不是到醫院看肛腸科了,再細聊下去,才知道當天同事恰好也在醫院看病,正是在叫號顯示屏上看到了他的名字:「很尷尬,以前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現在發現這個顯示屏害人不淺啊,雖然不是什麼大病,同事可能也是出於關心來問我,但是這種病挺尷尬的,不太想被人知道。」
對於李先生這種尷尬,浙大一院質量管理科科長趙彩蓮非常理解。「各大單位都有體檢,體檢的一些項目需要躺在床上做檢查,大家都是同性,也很尷尬,這種尷尬就來自於隱私被侵犯的不適感。」
「國內醫院叫號系統詳細列出名字和科室以及門診號,為的是方便大家看病,這是多年來的傳統,要改變還是需要一定時間的。」浙醫二院門辦主任徐翔說。
保護隱私還需要患者配合
雖然這種改變需要時間,但是浙大一院和浙醫二院都陸續開始了嘗試。浙大一院在叫號系統上用圓圈來替代患者姓名中的一個字,浙醫二院直接用門診序號替代患者姓名。
「我們從去年7月份就開始籌劃這個隱私問題,按照國際醫院管理體系即JCI的要求,要保護患者的隱私,要求很簡單,具體操作就需要我們自己探索。」趙彩蓮說,醫院的措施就是在門診以及住院系統上,對患者的具體信息進行保護。
比如門診,除了叫號系統隱去全名,也對診室進行改造,保證一個診室一名醫生。比如住院系統內,在護士臺不再放詳細的病人信息一覽表。
「用門診號來取代名字叫號,最開始我們還是有擔憂的,怕引起混亂,所以從一個科室逐漸擴展到各個科室,整體推進還是比較順利的,全院用了大約兩個月的時間來推廣。」徐翔表示,除了門診,在B超等檢查室凡是出現患者姓名的顯示屏上,也全部用門診號來取代,目前患者都已接受這種方式。
「不過保護隱私也需要醫院和患者的共同努力。」徐翔說。
比如門診,雖然推行一人一診室的環境,但如果患者不聽勸阻,一定要進入診室,就無法保證一個診室一名患者了,也無法保證病人隱私。「我們希望患者也能理解這些規定,換個角度來說,保護別人隱私的同時也是保護自己的隱私。」徐翔說。
趙彩蓮希望患者們能夠提供真實的個人信息,因為推行隱私保護措施後,醫生識別患者的途徑主要是病歷號,這個病歷號是依據患者的身份證及姓名等真實信息將所有就診信息進行關聯的,只要患者來就診,醫院就可以根據這些信息把患者的過敏史、用藥禁忌、就診情況都顯示出來。在給患者打針、發藥或者做治療的時候,都會通過電腦核對這些身份信息,希望患者出於對自己負責的態度,不要提供虛假信息。
了解更多資訊,請點擊大浙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