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米君,專欄原創作者、自由撰稿人
北方遊牧民族是長期威脅中國王朝的重大隱患之一。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犬戎攻滅西周,西漢遭受匈奴威脅,唐朝受辱於突厥,明朝無法徵服漠北。然而清朝時期,康熙卻用多倫會盟,徹底徵服了漠北的外蒙古。他在其中又做了什麼呢?
皇太極時代,清朝已經統治漠南蒙古
明末清初,蒙古族分為三部分:漠北蒙古(喀爾喀蒙古,北至俄羅斯)、漠西蒙古(喀爾喀蒙古,也就是準格爾,綽羅斯·噶爾丹)和漠南蒙古(東接盛京、黑龍江,西接伊犁東路,南至長城)。
1616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而在後金成立之初,努爾哈赤就通過聯姻和蒙古科爾沁部聯姻,取得了科爾沁的合作。而在皇太極繼位後,繼續和科爾沁的聯姻,順治皇帝就是孝莊皇太后(大玉兒)和皇太極聯姻的產物。
林丹汗
而蒙古帝國最後的傳人林丹汗選擇和明朝合作打擊後金,因此在1632年,後金汗皇太極討伐林丹汗,林丹汗遠遁青海。皇太極擊敗林丹汗,取得了「傳國玉璽」,漠南蒙古16個部49個封建主歸屬於清朝。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
而此時,漠北蒙古半臣服於清朝,而漠西蒙古還沒有臣服。
土謝圖汗部投靠俄羅斯還是清朝?
康熙帝14歲親政後,面臨漠北喀爾喀蒙古(外蒙古)和漠西蒙古(噶爾丹)的問題。
漠北蒙古分為三部分:車臣汗部(東部)、土謝圖汗部(中部)、札薩克圖汗部(西部)。早在皇太極時期,已經進「九白之貢」,表示臣服。
但由於噶爾丹從中挑唆,引起了札薩克圖汗和土謝圖汗部的矛盾,引起了互相仇殺,土謝圖汗部誤殺噶爾丹之弟多爾齊扎卜。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爾丹率領三萬勁旅東進,與沙俄自貝加爾湖向南的進攻構成鉗形攻勢,使正在與沙俄作戰的喀爾喀軍腹背受敵,土謝圖汗不敵。
土謝圖汗與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只有兩個選擇:投奔俄國,還是投奔清朝?
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說,「清朝皇帝遵奉喇嘛教,又同喀爾喀友善,投清朝!」
康熙皇帝的策略:多倫會盟
而與此同時,因為噶爾丹侵犯,導致清朝在尼布楚和俄國談判時,損失不少領土。所以,康熙必須儘快解決漠北蒙古的問題。
康熙二十九年,康熙胞兄福全率清軍與準噶爾汗國在薩裡克河邊的烏蘭布通峰展開大戰,火器不如準噶爾的清軍擊退了噶爾丹。而此時的清朝,解決了三藩問題和臺灣問題,所以時機到了。
康熙三十年(1691年),康熙親臨塞北,在多倫諾爾(多倫)與蒙古各部貴族,從五月初一日到初六日,進行會盟。
康熙通過請罪、眾議、赦免、賜宴、封賞、大閱、建寺、編旗等形式,平息喀爾喀兩部的積怨與紛爭;推行清朝的編旗、封爵和法律制度,穩定喀爾喀蒙古社會秩序,加強了中央集權,使之「感懷帝德,鹹傾心臣服,願列藩屬」。
而實際上他收服漠北的手段有 :軍事手段、經濟手段,宗教手段,封賞和處罰手段等。
軍事手段:借擊敗噶爾丹的威力,會盟現場康熙用9 000~10 000名騎兵,1 200名步兵,400~500名炮兵,70門炮進行閱兵。深深震懾了蒙古貴族,使之臣服。宗教手段:康熙帝敕建匯宗寺。康熙帝還巡視了喀爾喀營地,對窮困者賞以銀幣,對喀爾喀貴族賞給大批牛羊。匯宗寺成為居住在內蒙喀爾喀人朝拜的宗教中心 。從此蒙古部落大肆信仰喇嘛教,軍事實力逐年下降。封賞和處罰手段:康熙帝宣布赦免土謝圖汗之罪,將冊文和汗印授予土謝圖汗。封被土謝圖汗殺害的札薩克圖汗親弟策妄扎布承襲其兄為札薩克圖汗。行政手段:康熙帝應允喀爾喀貴族請求,宣布「將爾等與朕四十九旗一例編設,其名號亦與四十九旗同」。分喀爾喀為三十四旗,下設參領、佐領,從行政建制上與內蒙古各旗劃一。經濟手段:對哲布尊丹巴、三部汗各賞銀千兩,蟒緞、彩緞各15匹。此外,清朝長期對蒙古部落實施經濟補助,使得蒙古草原越來越離不開清朝的扶持。康熙皇帝玄燁通過多倫會盟解決了漠北問題,此後漠北再無戰事。康熙35年2月,昭莫多之戰,康熙親率10萬清軍和噶爾丹決戰,清軍大勝。同年三月,噶爾丹在科布多阿察阿穆塔臺暴病而亡。至此康熙時期討伐噶爾丹之戰始告結束,漠北喀爾喀地區納入清朝版圖。
康熙徹底解決了困擾中國幾千年之久的北方遊獵邊患。
《清聖祖實錄》中康熙談到:「秦築長城以來,漢、唐、宋亦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敢當。可見守國之道,惟在修法養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也。」
長城只是消極防禦的治標之策,再堅固也抵擋不了鐵騎的南下,而運用高明的政治手段讓北方遊獵民族歸順才是徹底解決邊患的根本,這正是康熙懷柔蒙古,反對修建長城的本意。康熙懷柔蒙古的做法,確實非常妙。這比朱棣親徵漠北的效果好太多了。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米君說史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菲律賓華人:總統杜特爾特說,我的外公是中國人
大唐碎葉城:李白出生的地方,卻不再是中國土地
走了80年彎路,外蒙古現在恢復使用回鶻體蒙古文,但沒那麼容易
李光耀:華人不學中文,會錯失很多機會
中國是清白的!劍橋大學:新冠病毒可能源自這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