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會盟:康熙拿下漠北蒙古的手段,確實比朱棣高明

2020-12-14 米君說史

文|米君,專欄原創作者、自由撰稿人

北方遊牧民族是長期威脅中國王朝的重大隱患之一。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犬戎攻滅西周,西漢遭受匈奴威脅,唐朝受辱於突厥,明朝無法徵服漠北。然而清朝時期,康熙卻用多倫會盟,徹底徵服了漠北的外蒙古。他在其中又做了什麼呢?

皇太極時代,清朝已經統治漠南蒙古

明末清初,蒙古族分為三部分:漠北蒙古(喀爾喀蒙古,北至俄羅斯)、漠西蒙古(喀爾喀蒙古,也就是準格爾,綽羅斯·噶爾丹)和漠南蒙古(東接盛京、黑龍江,西接伊犁東路,南至長城)。

1616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而在後金成立之初,努爾哈赤就通過聯姻和蒙古科爾沁部聯姻,取得了科爾沁的合作。而在皇太極繼位後,繼續和科爾沁的聯姻,順治皇帝就是孝莊皇太后(大玉兒)和皇太極聯姻的產物。

林丹汗

而蒙古帝國最後的傳人林丹汗選擇和明朝合作打擊後金,因此在1632年,後金汗皇太極討伐林丹汗,林丹汗遠遁青海。皇太極擊敗林丹汗,取得了「傳國玉璽」,漠南蒙古16個部49個封建主歸屬於清朝。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

而此時,漠北蒙古半臣服於清朝,而漠西蒙古還沒有臣服。

土謝圖汗部投靠俄羅斯還是清朝?

康熙帝14歲親政後,面臨漠北喀爾喀蒙古(外蒙古)和漠西蒙古(噶爾丹)的問題。

漠北蒙古分為三部分:車臣汗部(東部)、土謝圖汗部(中部)、札薩克圖汗部(西部)。早在皇太極時期,已經進「九白之貢」,表示臣服。

但由於噶爾丹從中挑唆,引起了札薩克圖汗和土謝圖汗部的矛盾,引起了互相仇殺,土謝圖汗部誤殺噶爾丹之弟多爾齊扎卜。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爾丹率領三萬勁旅東進,與沙俄自貝加爾湖向南的進攻構成鉗形攻勢,使正在與沙俄作戰的喀爾喀軍腹背受敵,土謝圖汗不敵。

土謝圖汗與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只有兩個選擇:投奔俄國,還是投奔清朝?

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說,「清朝皇帝遵奉喇嘛教,又同喀爾喀友善,投清朝!

康熙皇帝的策略:多倫會盟

而與此同時,因為噶爾丹侵犯,導致清朝在尼布楚和俄國談判時,損失不少領土。所以,康熙必須儘快解決漠北蒙古的問題。

康熙二十九年,康熙胞兄福全率清軍與準噶爾汗國在薩裡克河邊的烏蘭布通峰展開大戰,火器不如準噶爾的清軍擊退了噶爾丹。而此時的清朝,解決了三藩問題和臺灣問題,所以時機到了。

康熙三十年(1691年),康熙親臨塞北,在多倫諾爾(多倫)與蒙古各部貴族,從五月初一日到初六日,進行會盟。

康熙通過請罪、眾議、赦免、賜宴、封賞、大閱、建寺、編旗等形式,平息喀爾喀兩部的積怨與紛爭;推行清朝的編旗、封爵和法律制度,穩定喀爾喀蒙古社會秩序,加強了中央集權,使之「感懷帝德,鹹傾心臣服,願列藩屬」。

而實際上他收服漠北的手段有 :軍事手段、經濟手段,宗教手段,封賞和處罰手段等。

軍事手段:借擊敗噶爾丹的威力,會盟現場康熙用9 000~10 000名騎兵,1 200名步兵,400~500名炮兵,70門炮進行閱兵。深深震懾了蒙古貴族,使之臣服。宗教手段:康熙帝敕建匯宗寺。康熙帝還巡視了喀爾喀營地,對窮困者賞以銀幣,對喀爾喀貴族賞給大批牛羊。匯宗寺成為居住在內蒙喀爾喀人朝拜的宗教中心 。從此蒙古部落大肆信仰喇嘛教,軍事實力逐年下降。封賞和處罰手段:康熙帝宣布赦免土謝圖汗之罪,將冊文和汗印授予土謝圖汗。封被土謝圖汗殺害的札薩克圖汗親弟策妄扎布承襲其兄為札薩克圖汗。行政手段:康熙帝應允喀爾喀貴族請求,宣布「將爾等與朕四十九旗一例編設,其名號亦與四十九旗同」。分喀爾喀為三十四旗,下設參領、佐領,從行政建制上與內蒙古各旗劃一。經濟手段:對哲布尊丹巴、三部汗各賞銀千兩,蟒緞、彩緞各15匹。此外,清朝長期對蒙古部落實施經濟補助,使得蒙古草原越來越離不開清朝的扶持。康熙皇帝玄燁通過多倫會盟解決了漠北問題,此後漠北再無戰事。康熙35年2月,昭莫多之戰,康熙親率10萬清軍和噶爾丹決戰,清軍大勝。同年三月,噶爾丹在科布多阿察阿穆塔臺暴病而亡。至此康熙時期討伐噶爾丹之戰始告結束,漠北喀爾喀地區納入清朝版圖。

康熙徹底解決了困擾中國幾千年之久的北方遊獵邊患。

《清聖祖實錄》中康熙談到:「秦築長城以來,漢、唐、宋亦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敢當。可見守國之道,惟在修法養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也。

長城只是消極防禦的治標之策,再堅固也抵擋不了鐵騎的南下,而運用高明的政治手段讓北方遊獵民族歸順才是徹底解決邊患的根本,這正是康熙懷柔蒙古,反對修建長城的本意。康熙懷柔蒙古的做法,確實非常妙。這比朱棣親徵漠北的效果好太多了。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米君說史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菲律賓華人:總統杜特爾特說,我的外公是中國人

大唐碎葉城:李白出生的地方,卻不再是中國土地

走了80年彎路,外蒙古現在恢復使用回鶻體蒙古文,但沒那麼容易

李光耀:華人不學中文,會錯失很多機會

中國是清白的!劍橋大學:新冠病毒可能源自這個國家

相關焦點

  • 康熙大帝是如何統治外蒙古的?
    後來準噶爾蒙古部的噶爾丹插手,利用兩部的矛盾,試圖拉攏札薩克圖汗,想要吞併土謝圖汗部的目的,最後還發動了東侵喀爾喀的戰爭。康熙帝為了解決這一事件,他抓住有利時機,利用喀爾喀蒙古內部的紛爭,並同時採取會盟的計策,來解決喀爾喀蒙古的難題。接下來就是著名的多倫會盟,也是清廷解決蒙古問題的關鍵戰略決策。
  • 明朝時期的東蒙古、西蒙古,是怎樣變成清朝的漠南、漠北蒙古的?
    清朝時期,蒙古則以南北,漠南蒙古即內蒙古,漠北蒙古即外蒙古。那麼,這一格局是如何演變的呢?內喀爾喀,在東北的建州女真崛起之後,逐漸被努爾哈赤所吞併;外喀爾喀,即漠北蒙古,清朝在這裡設置烏裡雅蘇臺,也是今天外蒙古的主體。
  • 旅遊圍場、烏蘭布統和多倫,很值!
    多倫縣景區主要有:大渡口生態旅遊景區、康熙會盟園、西山灣沙島、姑娘湖,匯宗寺等以及附近的元上都遺址。雖然現在這幾處地方分屬內蒙和河北,但從地理位置上相互毗鄰,在歷史上聯繫密切。1690年,康熙皇帝親率二十萬大軍在烏蘭布統與噶爾丹決戰。
  • 康熙女兒和親蒙古,權傾漠南漠北,連雍正都要忌憚三分
    康熙女兒和親蒙古,權傾漠南漠北,連雍正都要忌憚三分在古代,女性的地位很低,所以她們的婚姻大事通常不是由她們自己決定的,而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約」決定的。甚至皇帝的女兒也不例外。事實證明,和親確實在維護北部邊境和治理蒙古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清朝,大多數皇帝都把女兒嫁到蒙古,康熙九個女兒中有七個嫁給了蒙古。我們今天談論的公主是康熙的第六個女兒,固倫恪靖公主,也被稱為「海蚌公主」。公主的母親只是一個貴人,地位不高,但是她的姨母是康熙的宜妃郭絡羅氏。相信大家都挺熟悉這個宜妃。
  • 北京自駕多倫草原行7——匯宗寺和多倫湖
    從元上都遺址遊玩後,我們來到多倫縣城吃午餐,這裡的筋頭巴腦量大味正。匯宗寺是清康熙三十年建造,原佔地263畝,是蒙古地區藏傳佛教的中心蒙古語稱「呼和蘇默」意為「青廟」因其殿頂覆有青藍色琉璃故名。想了解匯宗寺要從多倫會盟開始,清政府初期,蒙古和西藏還不是由清政府統治,清政府為了能夠更好什麼的統治這兩個藏族和蒙古族,從宗教文化入手,建成了這座政教結合的皇寺院。遊完匯宗寺,我們開車返回民宿附近多倫湖,前兩年來的時候還比較原生態,不收門票,這次再遊變化很大,河邊修了長廊和停車場。
  • 明朝永樂大帝朱棣和清朝康熙,誰更加優秀?
    今天咱們再來對比一下了不起的大明王朝的永樂大帝明成祖朱棣和啥也不是的清朝所謂的清聖祖康熙誰更優秀。猥瑣的康熙永樂大帝朱棣在位期間完成了編纂《永樂大典》,派鄭和下西洋、遷都北京等轟轟烈烈的大事。康熙大搞文字獄永樂大帝朱棣在位期間曾經五次親徵漠北,打得北元屁滾尿流,聞風喪膽,取得了非常輝煌的勝利。
  • 科爾沁代表的蒙古和清朝到底有怎樣的恩怨糾葛?
    作為一度火遍大江南北的歷史正劇,《康熙王朝》曾創造了多個收視記錄。不過,經典度和熱度從來和真實度不成正比,作為講述康熙皇帝一生功過的影視劇,雖然影視劇根據劇情需要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編,但其依託的二月河小說《康熙帝國》本身就與歷史存在著較大出入,這導致本身和歷史事實比如大相逕庭。
  • 康熙為什麼覺得「萬裡長城萬裡空」,長城的防禦價值沒有用嗎?
    中原王朝的兵鋒即便越過長城,更多也只是出於自衛反擊的目的,拿下的土地也多以羈縻的形式加以管理,並非實際控制。而且長城綿延數千裡,分兵駐守,反而稀釋了防禦力量。而遊牧民族南下入侵卻相當簡單,只需攻其一點,便可長驅直入,屢屢讓中原王朝狼煙四起,疲於奔命。
  • 外蒙古是如何一步步演變成為蒙古國的?
    當然,這時期的「蒙古人」主要指內蒙古(漠南蒙古)而言,因為外蒙古和西蒙古雖然表面臣服於滿人,但並沒有真正歸順入疆。 所謂的外蒙古,也稱為漠北蒙古或喀爾喀蒙古,主要分為三大部落,分別是土謝圖汗部、札薩克圖汗部和車臣汗部。因為此處遠離北京而又毗鄰俄界,所以歷來就多受俄國的挑唆和影響,不僅存在很強的離心力,而且彼此之間也是戰亂不斷。
  • 清廷有沒有把外蒙古拆分治理?這是外蒙分離中國的原因嗎?
    漠北蒙古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外蒙古,漠北蒙古由於緯度更為靠北,且直接與寒冷的西伯利亞地區接壤,因此,哪怕對於蒙古諸部而言,這也屬於環境嚴酷地區。當時的漠北蒙古被喀爾喀三部佔據。
  • 清代漠北蒙古族 形似牛角的喀爾喀婦女頭飾
    公元1636年,漠南蒙古16個部49個封建主歸屬於清朝。此後,漠北蒙古和青海的厄魯特蒙古各部封建主先後向清朝遣使納貢 。清朝初年,漠北蒙古喀爾喀已經形成三部,即扎薩克圖汗、土謝圖汗和車臣汗。崇德三年(1638),三大汗分別派使來瀋陽,向皇太極呈表稱臣。
  • 康熙皇帝拒絕修長城,選擇主動出徵,事實證明了他的遠見
    在歷史上長城在抵抗外來侵犯方面也也確實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在修繕長城的朝代中更是以明朝為最,我國現存的古長城也大都是明朝時修繕的。而作為明王朝後入主中原的清王朝卻沒有選擇繼續修繕長城。康熙大帝為何沒有選擇與前朝一樣修繕長城,而是拒絕修繕長城,這使人們對於康熙帝這一舉動大感好奇。
  • 詳解蒙古高原——漠北與俄屬蒙古
    ,漠北草原自然也不會是一個整體。無論是先將蒙古草原劃分出漠南草原、漠北草原兩部分,再將最北部的「林中百姓」剝離出來;還是用內、外蒙古,俄屬蒙古加以切割,無不對應著這個「三」字形結構。在這個「三」字形結構中,處在核心地位的無疑是居於中間的「漠北草原」。
  • 朱棣北伐所謂的「五出漠北,三犁虜庭」,其實就是塊遮羞布
    此後,蒙古分裂為韃靼、瓦剌、兀良哈三部,仍然具有強大的實力,時常襲擾明朝邊境。朱棣遷都北京後,決定一勞永逸解決北方邊患問題,於是發動了五次北伐。永樂八年二月,朱棣第一次北伐,翰林檢討金幼孜隨行,負責記錄皇帝生活起居,軍政大事,逐日記錄後編成《徵北錄》,這是關於成祖北伐的第一手資料。
  • 1368年後的蒙古帝國——漠北草原的北元政權
    隨後順帝崩,昭宗即位,繼續北奔於漠北,後崩。洪武二十年,經捕魚兒海之役,北元名存實亡。元益宗北逃,後被殺。蒙古帝國如何延續國祚?1370年元順帝病死應昌,其子愛猷識理達臘在漠北即位,建年號「宣光」,意圖中興。1372年明朝發動了嶺北之役,試圖一舉消滅北元政權,結果失利,從此南北對峙局面形成。
  • 朱棣麾下頗多良將,為何他要五次親徵漠北?最後竟死在徵途中
    明朝建立後,蒙古貴族退居大漠以北,經過幾次追剿戰役,成吉思汗的後代逐漸沒落。蒙古草原勢力重新洗牌之後,分裂為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個部落。這三個部落經常混戰,時不時地,也到明朝這邊牽兩隻羊,順幾匹馬。永樂七年(1409),朱棣派人到韃靼去訪問,韃靼當時是腳踢瓦剌,拳打兀良哈,一時間稱霸整個漠北,所以沒把大明領導派來的使臣放在眼裡,當作小雞一樣就給殺掉了。朱棣大為惱怒,派大將丘福率軍10萬攻打韃靼。丘福輕敵冒進,結果全軍覆滅。
  • 多倫:中國唯一的馬具博物館,百年傳承,藏品豐富
    中國唯一   多倫馬具博物館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多倫縣的舊縣城,是迄今國內唯一一家由家族出資籌建的馬具博物館。集中展示中國歷史上700餘年馬具文化的沿革,折射出馬背民族驍勇、豪邁的人文氣息,體現了在不同歷史時期、工藝技術、民族文化的背景下,人與馬、馬與馬具之間充滿互動的深刻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