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人民日報要聞6版關注了雲南大理打造洱海生態廊道,全文如下:
在何利成的客棧院子裡,香梨綴滿枝頭,客人們正在閒適地品茶。院外是一條六七米寬的生態廊道,再往外,是碧水清波的洱海,遠處一塊大青石上,醒目地鐫刻著:「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
家住雲南省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的何利成從小在洱海邊長大,他的創業經歷也與洱海命運休戚相關。
起初,何利成以打魚為生。1996年洱海大面積暴發藍藻,當地取締機動打魚船,何利成改行,投資魚塘。
2003年,藍藻再次暴發,按照退田、退塘、退房的要求,何利成再次改行,開起了客棧。
這兩年,響應保護洱海生態,他拆掉了被劃入洱海保護「紅線」範圍的部分客房。
「洱海是我的家,守住了洱海,才能談發展。」何利成和村民們拆房子騰出來的地方,正在全力建設生態廊道——由大青樹、蘆葦、菖蒲組成的「雨水花園」,會像「大海綿」一樣吸收從村莊流來的雨水。「生態廊道隔離了汙染,讓我們與母親湖更加親近。」何利成最近愛上了湖濱散步。
「這條生態廊道就是一條人與湖的界線,通過物理相隔,給洱海『透透氣』。」洱海生態廊道建設指揮部工程部負責人段能快人快語。
2018年底,大理白族自治州全面打響洱海保護治理八大攻堅戰,全力推進環湖截汙、生態搬遷、礦山整治、河道治理、環湖生態修復等,開啟了洱海保護治理及流域轉型發展新徵程。
環湖生態廊道建設作為其中一項重大工程,涉及環洱海流域湖濱緩衝帶790多公頃的生態修復和溼地建設、23個村1806戶居民的生態搬遷、30公裡汙水管網完善、5個帶有溼地修復功能的科研實驗基地建設等。生態廊道全長129公裡,主體工程預計今年內完工。
在大理市下關鎮洱濱村示範段,生態廊道建設初見效果,洱海畔其他村莊的不少村民聽說後,都專程趕過來參觀:面湖一側草木蔥蘢,綠樹紅花相映成趣,白鷺翩翩飛舞,久違的海菜花在水中生長,沿途不時可見盛裝拍攝婚紗照的對對新人。
何利成也在第一時間趕過來看了,「感覺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守在自己家門口,就可以看見這樣的美景,真是太幸福了。」很快,何利成家門前的生態廊道也將貫通,「生態廊道整體貫通後,客人會越來越多。」
「一步一步勘察、一米一米推進,現在接近完工。」段能說,生態廊道建設以生態優先為第一原則,兼顧當地村民生活和文化體驗功能,「湖岸線得以修復,市民也有了休閒的空間。」
2018年、2019年洱海全湖水質連續兩年實現全年水質7個月Ⅱ類、5個月Ⅲ類,主要水質指標變化趨勢總體向好。不久前,居民欣喜地發現,生態廊道的溼地附近多了不少白鷺幼鳥,「水質好了,更多的白鷺來安家了。」洱海生態廊道建設指揮部行政部部長薛敏說。
湖畔村民參與保護洱海的積極性更高。喜洲鎮金河村灘地管理員楊志興,負責管理村子3.5公裡的湖岸線。「過去每天從洱海裡能清出好幾輛三輪車的垃圾。」楊志興說,「現在,大家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強,垃圾少了,水更清了,工作比以前好幹很多。」
一邊是自然古樸的村莊,一邊是碧波蕩漾的洱海,洱海生態廊道將沿岸各村連接在一起,使各具特色的白族傳統村落成為「圍繞洱海的一串珍珠」。沿著生態廊道緩緩步行,一幅鄉愁畫卷正徐徐展開。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雲南頻道】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