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772~846),唐代偉大詩人。字樂天。原籍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祖上遷居下邽(今陝西省渭南縣),為下邦人。白生於新鄭(今河南省新鄭縣)。少年時期,曾避亂江南。貞元十六年(800)進士,元和二年(807)授翰林學土,元和三年任左拾遺,遷太子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殺,他上疏請急捕賊,以雪國恥,為當政者所惡,貶江州司馬,移忠州刺史。
後被召為主客郎中,知制誥。出為杭州、蘇州刺史。又召為秘書監、邢部侍郎等職。
大和三年(829)任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從此定居洛陽。大和九年,升任太子少傅,進封馮翊縣侯。會昌二年(842)以邢部尚書致仕。晚年好佛,詩酒自娛,自號香山居士,又稱醉吟先生。
白居易是中唐新樂府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他強調詩歌的政治作用,認為詩歌可以「救濟人病,裨補時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反對「嘲風雪,弄花草」的淫文豔韻。所以他早年寫的諷諭詩,如《秦中吟》十首、《新樂府》五十首等,譴責宦官、藩鎮相互勾結,危害國家和人民,「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實」,「其體順而肆」,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這是他自己最重視的一類。另一類是所謂「閒適詩」,和上述諷諭詩相反,旨在閒適,消極成分比較多。但也常常表現出對人生的樂觀態度和純潔心靈,風格平易,給人一種明朗圓熟和自然流麗美。代表作如《歸田三首》《觀稼》等。
白居易把著名的敘事詩《長恨歌》、列入「感傷類」。事實上這些詩刻畫人物形象鮮明突出,故事情節完整細緻,抒情氣氛濃烈,達到了敘事詩空前熟練的程度,是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傑作。
這首《長恨歌》,是歷來人們傳誦的名篇。它寫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前半敘楊貴妃生前得寵,何等聲勢,是伏長恨的根。後半敘死後寄情,何等悱惻,是結長恨的果。詩以喜劇開頭而轉成了悲劇,成了一首愛情的頌歌,並且著力在情的渲染,其中有不少名句感人至深。詩中戲劇化與神話化的描寫,具有濃鬱的浪漫主義色彩,使本詩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長恨歌》是白居易在陝西周至縣仙遊寺一氣呵成寫就而成。
除了幾句大家熟知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等等,大家熟知的句子我們分享後,再讀後面這句「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是不是更有韻味呢?
有大部分的網友都在議論此句,說「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這是要火的節奏;你怎麼看呢?期待大家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