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語「阿公」意為「爺爺」,對於阿公的記憶是那樣的清晰。
阿公喜歡在灶邊煮開水喃喃自語,念著臺灣,念著「蔣某」,殊不知其意。後來聽父親提起,原來阿公他來自臺灣,他是臺灣人。
我出生在閩南的惠安縣崇武鎮峰前村,崇武半島是距離臺灣本島最近的陸地。父輩們過去的時期生產力落後吃著地瓜長大,那時貧困縣的惠安叫地瓜縣,村裡世代都是打石頭的工匠。三面環海的崇武半島,遙望著對面的臺灣島,臺灣是那麼的遙遠,卻又千絲萬縷地連結在一起。
閩南的根在中原,臺灣的根在閩南
狹義的中原地區就是河南省,因為河南不僅是絕大部分漢民族的祖居地,也是中國歷史大多數時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中原人口南遷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都是陸續少許人遷入。西晉末年由於中原戰亂不斷,形成三次入閩高潮。
晉代中原人為避「永嘉之亂」,中原衣冠南渡,泉州的母親河叫晉江。
盛唐時期,陳政、陳元光父子率領中原大軍平定「蠻獠嘯亂」(指當地畲族先民叛亂),建立了漳州府。
唐末五代中原動亂,起兵河南的王潮、王審知兄弟統一閩省,大規模開發和治理福建。
這些中原遷入的漢人在漳泉等地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今天的閩南人。自唐宋以來,尤其明清兩代,自然災害,人口的劇增,閩南人開始向外移民。,唐山過臺灣,下南洋。
(大陸旅臺畫家冉茂芹巨型油畫《先民渡海——海峽夜浪》)
「第一位開拓臺灣的先鋒」顏思齊漳州府海澄人,招徠漳泉民眾橫渡臺灣海峽,對臺灣大規模、有組織的拓墾。
鄭芝龍在日本認識了顏思齊,隨其入臺。後顏去世後,建起當時最大的海上武裝集團鄭氏地方統治政權。時值閩南旱災嚴重,死人無數,鄭芝龍招徠數萬泉州饑民赴臺拓墾。
鄭成功即鄭芝龍之子,1645年誓死不肯隨父降清,1659年,鄭成功反清復明圍攻南京失敗後退回廈門。1661年鄭成功誓師東進,1662年收復臺灣。
1683年,施琅率領清軍一舉攻克澎湖,招降鄭氏集團,收復臺灣。
兩岸統一後,從1684年到1883年,長達200年之久的閩治臺灣時期。清政府先後開放廈門對渡鹿兒門,泉州蚶江對渡鹿港等港口的通航,形成一府(臺南)、二鹿、三艋胛,閩南人前往臺灣,幾乎遍布全島。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的明清臺灣移民分布圖)
阿公在老宅院子裡種著甘蔗,仍然記得過年的一次阿公砍了甘蔗給我們小孩。阿公的家鄉臺灣就跟蔗糖有著密切的關聯。峰前村裡的人世代以石雕為業,阿公也是,我的大伯也是,我的父親也是。民國時期比較熟悉的代表作南京中山陵就是出自本村石雕匠人的手藝心血,這些祖先們將石雕工藝帶入臺灣,臺灣建築界流傳著一句「無蔣不成場」。阿公的父親在臺灣落腳,阿公和他的兄長出生在臺北。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的清代蔣氏宗祠香爐)
閩臺「五緣」
閩南臺灣之間素有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脈、商緣相連、法緣相循的「五緣」關係。
「商緣」
水稻是臺灣最主要的農產品,水稻的栽培技術從漳泉一帶傳入,閩南移民做了巨大的貢獻,在幾百年間水稻品種翻新,產量持續增加,種植面積擴大。清代前期臺灣形成了以米、糖生產為主的農業經濟,「糖谷之利甲天下」。福建是一個多山靠海的地方,沿海往內陸靠近50公裡即為山區耕地面積少,加上沿海官兵駐守,需要大量的米糧,臺灣的米就成為福建供應地,糖業也就銷往內陸。而手工藝發達的內陸就帶來商品,明清時甚至一開始連拜神燒香的金紙也要通過開放的對渡口岸運往臺灣。
崇武峰前村蔣氏一族,譜寫著南派石雕不朽神話
(阿公的父親建設雕琢的臺北艋甲龍山寺)
(父親承接建設的臺灣石雕作品之一花蓮慈濟院)
南投縣民間鄉松柏嶺受天宮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認為臺灣島與玄天上帝的龜蛇二將很相似,玄天上帝信仰在明朝達到鼎盛,被朝廷奉為護國之神,於是為增加部將反清復明信心,大力推崇玄天上帝。在臺灣,真武大帝廟宇多達400餘座,最有名的就是坐落於南投縣民間鄉松柏嶺的受天宮,位於八卦山山脈南端、海拔400米的丘陵高臺上,被認為臺灣的開基祖廟。該廟沿革記載,明末清初,有李、謝、劉姓等一批閩南人到松柏坑大坑底一帶開墾,隨身帶著玄天上帝的香火,供奉茅屋中。後來移民遷移此地,當地人發現茅屋有閃光以為失火,後來才覺悟是玄天上帝香火顯靈,村民商議建造小廟祭祀。受天宮在1999年的大地震後修建中遭火災,許多百年神像及其他珍貴文物付之一炬,所幸主神像及時搶救得以保存。每年三月初三臺灣各地的玄天上帝廟(準天宮除外)都要到受天宮謁祖,進香客成千上萬,整個山頂擠得水洩不通,盛況與北港朝天宮媽祖聖誕不分上下。
(大伯承接建設的臺灣石雕作品之一南投縣民間鄉松柏嶺受天宮)
閩南文化可以說就是在鄉村的廟口得到濃縮和呈現。記得小時候路過村裡廟前,老人們喜歡聚在廟裡打牌,阿公喜歡在廟門口抽菸,路過廟前總是親切地叫著阿公。在閩南鄉村長大的小孩,從小講著閩南語,聽著閩南歌仔戲,拜著閩南民間信仰的神明。
(臺灣本土自作動畫片《櫻時》中的廟會,獲得了2013東京國際動畫節最高獎,閩南語配音)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清朝腐敗無能籤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島給日本,在1896年至1930年間,臺灣原住民死士先後發動150餘次武裝抗日行動,尤以1930年爆發的霧社事件最為慘烈。事件重要人物莫那·魯道自殺,參與行動各部族幾遭滅族,數百原住民於高壓情勢下集體自縊。日據50年日本採取同化政策,推行日語教育,殖民文化,臺灣民間廟宇得到很大破壞,有些改成日本神社的風格建築才允許當地人祭拜。
1945年光復後又改成閩南宮廟樣式,大力推行國語普通話,客觀地反映在1945年光復時臺灣經濟各方面在當時是全面超越大陸30年。
文緣
文緣無論在任何時期,日據50年日本,國民黨退守臺灣直至至今都一直活躍在民間。
閩南人移民臺灣,大多姓氏宗族聚族而居,或是以同府同縣同鄉聚居一處,建立「血緣聚落」和「同鄉聚落」,最大限度保留家鄉祖地的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使泉州、漳州的閩南話成為臺灣的主要方言。
而且至今臺灣流行的南音、高甲戲、梨園戲、布袋戲、木偶戲等都來自閩南地區,同樣臺灣戲曲界「北管」拜行業祖師西秦王爺,「南音」拜田都元帥同閩南如出一轍。
臺灣高度自由的民間宗教信仰活動所信奉的神祗,除了三山國王來自潮汕為粵移民信仰,臨水夫人為閩北移民信仰,定光古佛為閩西客家人信仰,其餘的媽祖、保生大帝、開漳聖王、清水祖師、三平祖師、青山王、廣澤尊王、龍山寺觀音、關公、王爺信仰等等都是來自閩南的廟宇香火延續,而且這些神明還大多都是閩南歷史上和傳說中的人物。這些閩南文化至今閃耀在臺灣的每個角落。
(南投縣松柏嶺)
父親的臺灣表姐表哥說他們的童年一部分美好的光陰就是在南投縣松柏嶺這裡度過的,因松柏眾多而命名,遠眺西部平原和臺灣海峽,常年山霧籠罩,盛產鐵觀音、烏龍茶。受天宮位於松柏嶺上,地理位置極佳,為南投八景之一。
閩南語阿嬤意為奶奶,不知道因緣巧合還是老天安排,阿嬤她嫁的夫君是來自臺灣的,而阿嫲的親哥去了臺灣。阿嬤的親哥在解放時期隨同朋友來臺灣,後來兩岸封鎖,至此孤身留落臺灣,並且在臺灣成家立業。臨近而立之年的我也是去年才知道阿嬤的親哥在臺灣。讀師範的舅公作為知識分子來臺灣,聽父親的表姐說過在南投縣那裡教書,也是桃李滿天下。
(舅公生前書寫的草書作品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崇武海戰
1950年至1965年,國共雙方發生大小海、空戰百餘次,其中以1965年8月的「八六海戰」和11月的「崇武海戰」規模最大。965年11月13日夜至14日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東海艦隊一部與國民黨海軍軍艦在福建省惠安縣崇武以東海面進行的一次海戰。這次海戰是人民海軍「小艇打大艦」的光輝戰例,周恩來總理親自參與了指揮。先前「八六海戰」失利暴露出當時國民黨海軍諸多作戰準備與協調的問題;隨後崇武海戰失利,國民黨海軍連臺灣海峽的制海權都逐漸喪失。崇武海戰後,年過八旬的蔣介石對於反攻逐漸死心,此後「國光計劃」逐年縮減,最終於1972年被裁撤。
(小編位於家鄉崇武)
臺灣移民的爭鬥整合
閩南人有個很重要的性格特徵就是剽悍善鬥,崇拜實力。無論漳泉還是臺灣,只要閩南人聚居的地區,爭鬥與衝突就是難以治癒的頑疾。唐山過臺灣和內陸的走西口闖關東等移民不同於在於,不止是移民與土著間的矛盾,還有移民間的矛盾衝突尤為激烈。
閩粵移民間的矛盾:臺灣漢族人口的98%以上來自閩、粵兩省,其中15.6%來自廣東。在光緒十三年(1887年)之前,臺灣一直是福建省轄的一個府,因此,來自廣東的移民成為侵佔閩人利益的衝突。
漳泉民間的矛盾:移民臺灣的漢人中,泉州人佔了45%,漳州人佔了35%,兩地雖屬閩南,語言習慣接近,但自唐宋以來,這兩府就常因利益與宗教信仰發生衝突,隨著移民臺灣,因為土地、水源爭奪更加激烈。
泉州移民間的矛盾:艋甲為今日的萬華,是臺北最早開發的地方。移民艋甲主要有兩個族群,一是定居八甲莊的泉州同安籍移民,與廈門口岸做生意稱為"下郊「;一是居住舊街與淡水河沿岸的泉州三邑人,晉江、惠安、南安,稱為」頂轎「。」頂下郊拼"為了爭取淡水河岸的碼頭與大陸貿易,時常發生衝突,結下仇恨。
(臺灣本土電影《艋甲》中的閩南語插曲《心事誰能知》)
本省人與外省人的矛盾:外省人在臺灣特指1945年光復回歸中國後來臺的大陸居民俗稱,尤其是1949年後因國共內戰失利而隨國民政府遷臺的大陸居民為最大的移民潮。國民黨遷臺後長達38年的高壓政策,部份本省人認為臺灣的省籍情結主要是在政治理念上、而實際上或者可說是藍綠鬥爭或統獨衝突,臺灣因為省籍隔閡所造成的群眾大規模流血衝突在二二八事件之後仍有不少對抗。直到1970年,廢除戒嚴的要求越來越激烈,觸發「美麗島事件」。這些入獄10多年相關人士現今活躍在臺灣的政壇。
70年代末諸多國家與中華臺灣斷交和被聯合國驅逐後,成為了亞細亞國際孤兒。蔣經國採用對內發展經濟民主改革。國民黨解除38年戒嚴,甚至還同意了本省人成立民主進步黨,1987年末開放了老兵赴大陸探親,隔絕近40年緊張對立的海峽兩岸開啟了交流互動。
經過了多少年的血淚之光,這個美麗的寶島臺灣在自由的夾縫中開出了民主與繁榮的花朵,受到世界的矚目。90年代的臺灣為「亞洲四小龍」是經濟娛樂各領域發展巔峰的時代,至今臺灣的半導體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臺灣依舊有著傲人的地方。
(臺北故宮)
臺灣對於我的童年來說,就是看著臺灣電視臺長大。總感覺那時臺灣電視廣告也趣味十分。傍晚華視、中視、臺視等等引進了日本熱播經典的動畫片《龍神壇鬥士》《美少女戰士》《中華小當家》.晚上新聞主持人親切地用臺腔播報臺灣新聞,「最近颱風襲擊「,「阿扁當選了總統」.周末時候,胡瓜、吳宗憲、龍兄虎弟.各大臺灣主持人佔領綜藝檔期,深夜又有迷信鬼神的各種節目。那時的臺灣電視螢屏呈現多姿包容開放自由的景象,現今想起還是意猶未盡。
到過臺灣的大陸人都不難發現臺灣沒有大陸目前火熱的大興土木,老舊的民房參差不齊地夾雜在城市鄉野間;鬱鬱蔥蔥的丘陵山地似乎原始深林一般;臺灣市民的禮貌素質,臺北捷運進站時放下手上的冷飲,垃圾隨身攜帶到捷運站再丟棄桶裡,上電梯靠右列隊讓出左邊給緊急的路人.
前幾年陸生到臺灣做交流生寫過一篇《我在臺灣我正青春》的網紅文章,兩岸的多年隔閡造成彼此求同存異的陌生而熟悉。
「也許我們炫耀的,他們不在乎,我們丟掉的,他們都在保留。看起來我們語言相同,文字相差不多,但人家骨子裡跟我們根本不同。」
(臺北101大廈俯視臺北城市)
童年的時光,對於懷舊的人群來說,那是永遠講不膩的。思念是一種病,作為思念的患者,能止住病症的也只有努力留住這些美好的回憶。阿公對我十分地疼愛,依然記得有個下午我們大家族十來個小孩去阿公老宅,阿公親切地叫我去他房裡拿著牆上吃的給我,阿嬤說還有其他人也要給,阿公卻不屑地說到:其他人算什麼。現在想起來有些炫耀有些偏頗,可是這炫耀的時光太短暫,後來再也得不到阿公的疼愛。父親提起阿公走前,一直猶豫不願意入厝,問父親和伯伯們,三個祖祠要將他安置哪裡,其中臺北就是一個,他的父母兄弟都在那兒。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要到哪裡去?世人尋祖問宗,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小編位於晉江衙口施琅故居)
——寫於7月15日凌晨,思念我永遠的阿公,祝福閩臺兩岸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