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公的臺灣,我的閩南

2021-02-22 壘石藝品

閩南語「阿公」意為「爺爺」,對於阿公的記憶是那樣的清晰。

阿公喜歡在灶邊煮開水喃喃自語,念著臺灣,念著「蔣某」,殊不知其意。後來聽父親提起,原來阿公他來自臺灣,他是臺灣人。

我出生在閩南的惠安縣崇武鎮峰前村,崇武半島是距離臺灣本島最近的陸地。父輩們過去的時期生產力落後吃著地瓜長大,那時貧困縣的惠安叫地瓜縣,村裡世代都是打石頭的工匠。三面環海的崇武半島,遙望著對面的臺灣島,臺灣是那麼的遙遠,卻又千絲萬縷地連結在一起。

閩南的根在中原,臺灣的根在閩南

狹義的中原地區就是河南省,因為河南不僅是絕大部分漢民族的祖居地,也是中國歷史大多數時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中原人口南遷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都是陸續少許人遷入。西晉末年由於中原戰亂不斷,形成三次入閩高潮。

晉代中原人為避「永嘉之亂」,中原衣冠南渡,泉州的母親河叫晉江。

盛唐時期,陳政、陳元光父子率領中原大軍平定「蠻獠嘯亂」(指當地畲族先民叛亂),建立了漳州府。

唐末五代中原動亂,起兵河南的王潮、王審知兄弟統一閩省,大規模開發和治理福建。

這些中原遷入的漢人在漳泉等地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今天的閩南人。自唐宋以來,尤其明清兩代,自然災害,人口的劇增,閩南人開始向外移民。,唐山過臺灣,下南洋。

(大陸旅臺畫家冉茂芹巨型油畫《先民渡海——海峽夜浪》)

「第一位開拓臺灣的先鋒」顏思齊漳州府海澄人,招徠漳泉民眾橫渡臺灣海峽,對臺灣大規模、有組織的拓墾。

鄭芝龍在日本認識了顏思齊,隨其入臺。後顏去世後,建起當時最大的海上武裝集團鄭氏地方統治政權。時值閩南旱災嚴重,死人無數,鄭芝龍招徠數萬泉州饑民赴臺拓墾。

鄭成功即鄭芝龍之子,1645年誓死不肯隨父降清,1659年,鄭成功反清復明圍攻南京失敗後退回廈門。1661年鄭成功誓師東進,1662年收復臺灣。

1683年,施琅率領清軍一舉攻克澎湖,招降鄭氏集團,收復臺灣。

兩岸統一後,從1684年到1883年,長達200年之久的閩治臺灣時期。清政府先後開放廈門對渡鹿兒門,泉州蚶江對渡鹿港等港口的通航,形成一府(臺南)、二鹿、三艋胛,閩南人前往臺灣,幾乎遍布全島。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的明清臺灣移民分布圖)

阿公在老宅院子裡種著甘蔗,仍然記得過年的一次阿公砍了甘蔗給我們小孩。阿公的家鄉臺灣就跟蔗糖有著密切的關聯。峰前村裡的人世代以石雕為業,阿公也是,我的大伯也是,我的父親也是。民國時期比較熟悉的代表作南京中山陵就是出自本村石雕匠人的手藝心血,這些祖先們將石雕工藝帶入臺灣,臺灣建築界流傳著一句「無蔣不成場」。阿公的父親在臺灣落腳,阿公和他的兄長出生在臺北。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的清代蔣氏宗祠香爐)

閩臺「五緣」

閩南臺灣之間素有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脈、商緣相連、法緣相循的「五緣」關係。

「商緣」

水稻是臺灣最主要的農產品,水稻的栽培技術從漳泉一帶傳入,閩南移民做了巨大的貢獻,在幾百年間水稻品種翻新,產量持續增加,種植面積擴大。清代前期臺灣形成了以米、糖生產為主的農業經濟,「糖谷之利甲天下」。福建是一個多山靠海的地方,沿海往內陸靠近50公裡即為山區耕地面積少,加上沿海官兵駐守,需要大量的米糧,臺灣的米就成為福建供應地,糖業也就銷往內陸。而手工藝發達的內陸就帶來商品,明清時甚至一開始連拜神燒香的金紙也要通過開放的對渡口岸運往臺灣。

崇武峰前村蔣氏一族,譜寫著南派石雕不朽神話

(阿公的父親建設雕琢的臺北艋甲龍山寺)

(父親承接建設的臺灣石雕作品之一花蓮慈濟院)

南投縣民間鄉松柏嶺受天宮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認為臺灣島與玄天上帝的龜蛇二將很相似,玄天上帝信仰在明朝達到鼎盛,被朝廷奉為護國之神,於是為增加部將反清復明信心,大力推崇玄天上帝。在臺灣,真武大帝廟宇多達400餘座,最有名的就是坐落於南投縣民間鄉松柏嶺的受天宮,位於八卦山山脈南端、海拔400米的丘陵高臺上,被認為臺灣的開基祖廟。該廟沿革記載,明末清初,有李、謝、劉姓等一批閩南人到松柏坑大坑底一帶開墾,隨身帶著玄天上帝的香火,供奉茅屋中。後來移民遷移此地,當地人發現茅屋有閃光以為失火,後來才覺悟是玄天上帝香火顯靈,村民商議建造小廟祭祀。受天宮在1999年的大地震後修建中遭火災,許多百年神像及其他珍貴文物付之一炬,所幸主神像及時搶救得以保存。每年三月初三臺灣各地的玄天上帝廟(準天宮除外)都要到受天宮謁祖,進香客成千上萬,整個山頂擠得水洩不通,盛況與北港朝天宮媽祖聖誕不分上下。

(大伯承接建設的臺灣石雕作品之一南投縣民間鄉松柏嶺受天宮)

閩南文化可以說就是在鄉村的廟口得到濃縮和呈現。記得小時候路過村裡廟前,老人們喜歡聚在廟裡打牌,阿公喜歡在廟門口抽菸,路過廟前總是親切地叫著阿公。在閩南鄉村長大的小孩,從小講著閩南語,聽著閩南歌仔戲,拜著閩南民間信仰的神明。

(臺灣本土自作動畫片《櫻時》中的廟會,獲得了2013東京國際動畫節最高獎,閩南語配音)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清朝腐敗無能籤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島給日本,在1896年至1930年間,臺灣原住民死士先後發動150餘次武裝抗日行動,尤以1930年爆發的霧社事件最為慘烈。事件重要人物莫那·魯道自殺,參與行動各部族幾遭滅族,數百原住民於高壓情勢下集體自縊。日據50年日本採取同化政策,推行日語教育,殖民文化,臺灣民間廟宇得到很大破壞,有些改成日本神社的風格建築才允許當地人祭拜。

1945年光復後又改成閩南宮廟樣式,大力推行國語普通話,客觀地反映在1945年光復時臺灣經濟各方面在當時是全面超越大陸30年。

文緣

文緣無論在任何時期,日據50年日本,國民黨退守臺灣直至至今都一直活躍在民間。

閩南人移民臺灣,大多姓氏宗族聚族而居,或是以同府同縣同鄉聚居一處,建立「血緣聚落」和「同鄉聚落」,最大限度保留家鄉祖地的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使泉州、漳州的閩南話成為臺灣的主要方言。

而且至今臺灣流行的南音、高甲戲、梨園戲、布袋戲、木偶戲等都來自閩南地區,同樣臺灣戲曲界「北管」拜行業祖師西秦王爺,「南音」拜田都元帥同閩南如出一轍。

臺灣高度自由的民間宗教信仰活動所信奉的神祗,除了三山國王來自潮汕為粵移民信仰,臨水夫人為閩北移民信仰,定光古佛為閩西客家人信仰,其餘的媽祖、保生大帝、開漳聖王、清水祖師、三平祖師、青山王、廣澤尊王、龍山寺觀音、關公、王爺信仰等等都是來自閩南的廟宇香火延續,而且這些神明還大多都是閩南歷史上和傳說中的人物。這些閩南文化至今閃耀在臺灣的每個角落。

(南投縣松柏嶺)

父親的臺灣表姐表哥說他們的童年一部分美好的光陰就是在南投縣松柏嶺這裡度過的,因松柏眾多而命名,遠眺西部平原和臺灣海峽,常年山霧籠罩,盛產鐵觀音、烏龍茶。受天宮位於松柏嶺上,地理位置極佳,為南投八景之一。

閩南語阿嬤意為奶奶,不知道因緣巧合還是老天安排,阿嬤她嫁的夫君是來自臺灣的,而阿嫲的親哥去了臺灣。阿嬤的親哥在解放時期隨同朋友來臺灣,後來兩岸封鎖,至此孤身留落臺灣,並且在臺灣成家立業。臨近而立之年的我也是去年才知道阿嬤的親哥在臺灣。讀師範的舅公作為知識分子來臺灣,聽父親的表姐說過在南投縣那裡教書,也是桃李滿天下。

(舅公生前書寫的草書作品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崇武海戰

1950年至1965年,國共雙方發生大小海、空戰百餘次,其中以1965年8月的「八六海戰」和11月的「崇武海戰」規模最大。965年11月13日夜至14日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東海艦隊一部與國民黨海軍軍艦在福建省惠安縣崇武以東海面進行的一次海戰。這次海戰是人民海軍「小艇打大艦」的光輝戰例,周恩來總理親自參與了指揮。先前「八六海戰」失利暴露出當時國民黨海軍諸多作戰準備與協調的問題;隨後崇武海戰失利,國民黨海軍連臺灣海峽的制海權都逐漸喪失。崇武海戰後,年過八旬的蔣介石對於反攻逐漸死心,此後「國光計劃」逐年縮減,最終於1972年被裁撤。

(小編位於家鄉崇武)

臺灣移民的爭鬥整合
閩南人有個很重要的性格特徵就是剽悍善鬥,崇拜實力。無論漳泉還是臺灣,只要閩南人聚居的地區,爭鬥與衝突就是難以治癒的頑疾。唐山過臺灣和內陸的走西口闖關東等移民不同於在於,不止是移民與土著間的矛盾,還有移民間的矛盾衝突尤為激烈。

閩粵移民間的矛盾:臺灣漢族人口的98%以上來自閩、粵兩省,其中15.6%來自廣東。在光緒十三年(1887年)之前,臺灣一直是福建省轄的一個府,因此,來自廣東的移民成為侵佔閩人利益的衝突。

漳泉民間的矛盾:移民臺灣的漢人中,泉州人佔了45%,漳州人佔了35%,兩地雖屬閩南,語言習慣接近,但自唐宋以來,這兩府就常因利益與宗教信仰發生衝突,隨著移民臺灣,因為土地、水源爭奪更加激烈。

泉州移民間的矛盾:艋甲為今日的萬華,是臺北最早開發的地方。移民艋甲主要有兩個族群,一是定居八甲莊的泉州同安籍移民,與廈門口岸做生意稱為"下郊「;一是居住舊街與淡水河沿岸的泉州三邑人,晉江、惠安、南安,稱為」頂轎「。」頂下郊拼"為了爭取淡水河岸的碼頭與大陸貿易,時常發生衝突,結下仇恨。

(臺灣本土電影《艋甲》中的閩南語插曲《心事誰能知》)

本省人與外省人的矛盾:外省人在臺灣特指1945年光復回歸中國後來臺的大陸居民俗稱,尤其是1949年後因國共內戰失利而隨國民政府遷臺的大陸居民為最大的移民潮。國民黨遷臺後長達38年的高壓政策,部份本省人認為臺灣的省籍情結主要是在政治理念上、而實際上或者可說是藍綠鬥爭或統獨衝突,臺灣因為省籍隔閡所造成的群眾大規模流血衝突在二二八事件之後仍有不少對抗。直到1970年,廢除戒嚴的要求越來越激烈,觸發「美麗島事件」。這些入獄10多年相關人士現今活躍在臺灣的政壇。

70年代末諸多國家與中華臺灣斷交和被聯合國驅逐後,成為了亞細亞國際孤兒。蔣經國採用對內發展經濟民主改革。國民黨解除38年戒嚴,甚至還同意了本省人成立民主進步黨,1987年末開放了老兵赴大陸探親,隔絕近40年緊張對立的海峽兩岸開啟了交流互動。

經過了多少年的血淚之光,這個美麗的寶島臺灣在自由的夾縫中開出了民主與繁榮的花朵,受到世界的矚目。90年代的臺灣為「亞洲四小龍」是經濟娛樂各領域發展巔峰的時代,至今臺灣的半導體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臺灣依舊有著傲人的地方。

(臺北故宮)

臺灣對於我的童年來說,就是看著臺灣電視臺長大。總感覺那時臺灣電視廣告也趣味十分。傍晚華視、中視、臺視等等引進了日本熱播經典的動畫片《龍神壇鬥士》《美少女戰士》《中華小當家》.晚上新聞主持人親切地用臺腔播報臺灣新聞,「最近颱風襲擊「,「阿扁當選了總統」.周末時候,胡瓜、吳宗憲、龍兄虎弟.各大臺灣主持人佔領綜藝檔期,深夜又有迷信鬼神的各種節目。那時的臺灣電視螢屏呈現多姿包容開放自由的景象,現今想起還是意猶未盡。

到過臺灣的大陸人都不難發現臺灣沒有大陸目前火熱的大興土木,老舊的民房參差不齊地夾雜在城市鄉野間;鬱鬱蔥蔥的丘陵山地似乎原始深林一般;臺灣市民的禮貌素質,臺北捷運進站時放下手上的冷飲,垃圾隨身攜帶到捷運站再丟棄桶裡,上電梯靠右列隊讓出左邊給緊急的路人.

前幾年陸生到臺灣做交流生寫過一篇《我在臺灣我正青春》的網紅文章,兩岸的多年隔閡造成彼此求同存異的陌生而熟悉。

「也許我們炫耀的,他們不在乎,我們丟掉的,他們都在保留。看起來我們語言相同,文字相差不多,但人家骨子裡跟我們根本不同。」

(臺北101大廈俯視臺北城市)

童年的時光,對於懷舊的人群來說,那是永遠講不膩的。思念是一種病,作為思念的患者,能止住病症的也只有努力留住這些美好的回憶。阿公對我十分地疼愛,依然記得有個下午我們大家族十來個小孩去阿公老宅,阿公親切地叫我去他房裡拿著牆上吃的給我,阿嬤說還有其他人也要給,阿公卻不屑地說到:其他人算什麼。現在想起來有些炫耀有些偏頗,可是這炫耀的時光太短暫,後來再也得不到阿公的疼愛。父親提起阿公走前,一直猶豫不願意入厝,問父親和伯伯們,三個祖祠要將他安置哪裡,其中臺北就是一個,他的父母兄弟都在那兒。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要到哪裡去?世人尋祖問宗,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小編位於晉江衙口施琅故居)

——寫於7月15日凌晨,思念我永遠的阿公,祝福閩臺兩岸越來越好!

相關焦點

  • 永寧故事會館內聽"阿公"講古,"印象石獅"唱出"閩南四部曲"
    紅磚古厝青石板,一把蒲扇一張椅……寬敞、清幽的古厝,一個生活在沿海一帶、生活閱歷豐富的阿公每天坐在大厝旁搖著蒲扇,周邊圍繞著一堆孩童,聽阿公講著閩南古老的傳說。  《聽講古》歌曲以石獅永寧故事會館掠影開篇,將人們帶入了一個具有濃濃古早味的近百年古厝,將許多閩南人帶入「阮的阿公和小囝,幾個故事多幻想,總把笑聲傳小巷」的美好回憶中。
  • 閩南中醫文化——阿公阿嬤的偏方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閩南中醫裡面的各種偏方驗方,尤其是那些赤腳醫生、裹腳阿婆的土辦法,這些土辦法與我而言宛如滄海遺珠,它們被妖魔化、邊緣化的原因是疏於總結、疏於整理,更缺乏證據。當下的各種技術手段難以做到揭示它們的功效證據,但我們有必要以記錄者的身份將其延續,隨著時間推移該淘汰的將被淘汰,能生存的繼續生存。
  • 【我的春節這樣過】看看臺灣繪本阿公給小朋友推薦的另一種《春節...
    【我的春節這樣過】 橙小白口述—— 看看臺灣繪本阿公給小朋友推薦的另一種《春節》味兒 華聲在線記者 陳新科 為了讓他知道過年究竟是個什麼東西,我很早之前就開始想要找本繪本給他講講這個「過年」。 這次去臺灣,我的最後一站,整整一個上午就奉獻給了誠品。在誠品的繪本館裡,我找到這本「春節」。哇,書是國畫的,字也是繁體字,可是很符合我心目中的年俗中國繪本。
  • 韓國阿公阿嬤試喝臺灣飲料
    記者吳孟庭/綜合報導南韓人近年來喜歡選擇到臺灣旅遊,尤其南韓的飲料種類沒有這麼多,在臺灣就會嘗試不少當地的口味。有YouTuber就向一群阿公阿嬤介紹臺灣獨有的飲品,珍珠奶茶、蘋果西打都有人愛,唯獨「這一味」喝了皺眉,真實反映笑翻網友,影片4天已吸引超過15萬次觀看。韓國家庭對珍珠奶茶讚不絕口。
  • 難怪這家SM附近的閩南酒樓,連我阿公阿嬤都愛去!
    沙茶鍋、醬油水、咕嚕肉、雜菜煲……艾萌郎一聽,立馬都能自我切換到閩南酒樓style。喜慶、聚餐、宴客……圓桌一圍,這閩南味就是這麼熱騰騰。SM附近就藏著這麼家寶藏閩南酒樓,超大空間,免費停車,人均竟然不到30塊?!
  • 大學生寫家史︱我的阿公:上世紀華人的南洋故事
    而我的阿公(閩南人、潮汕人、客家人通常稱呼爺爺、奶奶為阿公、阿嬤),正是中國人移民東南亞第三次浪潮中的其中一員。20世紀30年代末,年幼的阿公和弟弟兩人背起行囊,踏上了下南洋之路。這一離開,便是四十年。
  • 臺灣街頭蔥油餅阿公聊人生:有熱情,就不累(圖)
    蔥油餅阿公蘇萬吉街頭開講,向上百名宜蘭頭城初中生講述人生哲學。 圖/頭城初中提供蔥油餅阿公蘇萬吉街頭開講,向上百名宜蘭頭城初中生講述人生哲學。圖/頭城初中提供 中新網2月28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宜蘭縣一初中上百名學生27日上了一堂特殊的課,「教室」在頭城火車站前的蔥油餅攤,「老師」是賣了大半輩子蔥油餅,沒讀過書的蔥油餅阿公蘇萬吉。
  • 臺灣藝人小甜甜一生未見過父母 自創rap獻阿公阿嬤超催淚
    ­  據臺灣媒體報導,藝人小甜甜(張可昀)日前錄製《小明星大跟班》,在現場談到隔代教養心酸,她這一生都沒有看過親生父母,根據阿嬤轉述,因為父母太年輕就生下她,兩個人都不知道該怎麼辦,結果把她丟給阿公、阿嬤後就離開,她現在已經看開,也已經放下對親生爸媽的怨恨,「我的世界就是沒有他們」。
  • 廈門食記「海蠣餅」來自阿嬤阿公的熱情
    阿嬤阿公我們說回海蠣餅,作為一道網紅美食,我認為它是和廈門一起出道的。本想婉言拒絕的,但是阿嬤的親熱與親切是那樣的無法抗拒,幾塊錢的小食,我心想嘗嘗看也可以,反正正在餓頭上。脆生生炸過的表皮包裹著裡面廈門特有的海鮮味,香味不是它的靈魂,我覺得鮮味才是它的本質,而人情味是它的靈魂。
  • 【看見臺灣】在高雄忠烈祠涼亭,聽阿公講素昧平生的兩岸友情故事
    那一刻海風拂面、歌聲輕盈,我仿佛行走在臺灣電影的夢境,時空純淨空靈、意境無遠弗屆,就像侯孝賢《風櫃來的人》那張戲浪少年的著名海報,永遠定格在我的腦海裡。這是大學應有的風景嗎?至少讓身在其中的我頗感意外。經驗往往決定了人想像的方式和邊界。看臺灣電影中的山,總想著山那邊有海。看大陸電影中的山,想像的是山後面還有山。其實山後面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正年輕,還有對未知世界的期待和想像。
  • 8月26日是阿公阿嬤節日——臺灣祖父母節見聞
    新華社臺北8月26日電(記者何自力 林甦)26日——8月的第4個周日,是臺灣阿公阿嬤的節日「祖父母節」。數百名年輕的志願者充當起「臨時孫子」,在多個火車站為老人家抬行李。感恩的心從北到南,串成了愛的旅途。    「需要幫忙嗎?幫你抬行李。」年輕的志願者高舉著口號牌,向來來往往的老者發出溫馨的問詢。
  • 來一句兩岸最熟悉的閩南話
    為啥要到閩南推廣閩南話  「可是,說起來也挺好笑,我居然跑到閩南來班門弄斧,推廣閩南話。」蔡金安告訴記者,隨著普通話的普及,閩南話逐漸式微。十年前,蔡金安來到廈門,卻發現鄉音難覓。這是一個外來人口超過一半的開放型城市,大家普遍的交流方式就是普通話。很多當地父母為讓孩子融入大環境,也都刻意不說方言。
  • 《不滅的天燈》三阿公
    三阿公其實沒有眼睛,因為它們看不見,不過這對瞎眼我卻見過一次,也就是這僅有的一次,讓我足足迷惑了好幾個年頭。三阿公是用一種最古老但也最利索的方式去的:他咬斷了自己的舌根。在人們的嘆息聲中,我斷斷續續地想起了一些關於三阿公生前的事。三阿公並不是我真的阿公,只是我們這裡按輩份排行的一種叫法,也有人叫他「阿三」、「尕三」。三阿公一向是我們村最窩囊的。分田到戶以前別的男人都拿十分,唯獨他雖然每次都是最後一個扛著蚊蟲爬上田埂,但卻總超不過八分,害得三阿婆老坐在門檻上抹鼻涕罵自己跟錯了人。
  • 福建小夥在非洲遇到臺灣女孩,臺灣女孩問我會不會說閩南話
    行走非洲這幾年,有太多的美好的回憶,我去過非洲很多國家,其中史瓦帝尼和南非都是我待的比較久的國家。在史瓦帝尼這個國家我有太多的往事。尤其是認識了很多臺灣的朋友。史瓦帝尼這個國家位於非洲南部,當地的居民都是黑人。幾年前,我第一次踏上史瓦帝尼這個國家。從南非約翰尼斯堡轉機到史瓦帝尼,去史瓦帝尼的是小飛機。在飛機高空中俯視史瓦帝尼這個國家,很落後的一個國家。
  • 福建閩南與臺灣閩南族裔,除了語言相通外,還有什麼歷史淵源?
    漳州長泰文廟裡有首閩南民謠《天烏烏》,與臺灣閩南民謠《天黑黑》,它們相互之間有一種相融的文化氣息,和一股相承相脈的閩南風韻。以上是閩南長泰民謠,然後,再看看臺灣民謠。福建閩南和臺灣閩南族裔,除了文化相同,語言相通外,它們還有什麼歷史淵源呢?閩南人是晉漢人一個支系族群,可以追溯到晉朝時期,從河南一帶遷徙入閩,就是現在福建泉州,隨後的發展,主要分布於漳州、廈門、莆田和臺灣。如今,臺灣有八成人是閩南族裔,會說閩南話。
  • 閩南家族文化在臺灣
    今日臺灣兩千多萬漢族同胞中,近百分之八十祖籍是閩南。在閩南與臺灣諸多難以割斷的紐帶中,家族文化乃是最為突出的一條,無論歷史抑或現實都是如此。閩南家族文化是閩南地區的家族制度及由此產生的種種行為、觀念和心態,是閩南基層社會傳統的重要組織特徵和文化特徵。
  • 閩南與臺灣社會發展的記憶「路線圖」
    《閩南與臺灣地方文獻目錄》  林華東、吳綺雲、吳力群 主編  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年,林華東教授等主編的《閩南與臺灣地方文獻目錄》由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標誌著他領銜的泉州師院學術團隊完成了兩岸地方文獻目錄整理出版工程,首次較全面摸清19世紀以來閩南文化研究的「家底」,也為今後深化閩南文化的學科建設奠定了基礎性框架
  • 民族英雄鄭成功與閩南文化在臺灣的傳播
    內容繁多的閩南民俗,是閩南文化亮麗的地方特色。隨著閩南人陸續渡臺,閩南民俗亦被帶往臺灣。江日升《臺灣外記》載,何斌逃離臺灣,恰在「元夕」之夜。當時臺南熱蘭遮城一帶,十分熱鬧,「大張花燈、煙火、竹馬、戲彩、歌妓」。這種節日景觀與閩南地區幾乎沒有什麼兩樣。不過,荷據時期,閩南不少習俗在臺灣還是受到壓制的。
  • 閩南歌裡覓鄉音 唱著閩南歌赴臺灣下南洋
    這個夏天,唱完最後一首閩南歌,臺灣閩南歌天后江蕙封麥。從上世紀80年代嶄露頭角、90年代大紅大紫,一直到如今告別歌壇,江蕙的演藝生涯也正因循了整個閩南語流行歌曲這幾十年來的起起落落。作為以方言作為語言基礎的地方歌曲,閩南歌傳遍大江南北,除了閩南話獨特的七音發音規律以及民謠基礎外,臺灣原創的閩南語歌曲同樣功不可沒。
  • 【海絲泉州】考下老泉州們,這些閩南話俗語你知影嗎?
    小編友情提示哦,就是小時候奶奶為了哄你入睡念著的童謠,你和小夥伴一起玩耍時嘴裡念著的童謠,想起來了吧,就是這些伴你成長的閩南童謠!你到底算不算老泉州人,你自己測試下!(點擊查看大圖)閩南語歇後語趣味迷人,它凝聚了閩南人的智慧,表達的是閩南人對客觀事物的觀察,也是生活經驗的一種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