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臺灣】在高雄忠烈祠涼亭,聽阿公講素昧平生的兩岸友情故事

2021-02-13 映畫臺灣

「看海」的大學


5月初的一個周末,我與朋友相約一起去淡水老梅看即將消失的「綠石槽」景觀。從象山到淡水的捷運紅線長途漫漫,大多時候蛇行陸上,兩邊的風景很容易喚起人「停車坐看」的衝動。我們最終中途下車,一頭扎進醉臥在新北市官渡半山腰的臺北藝術大學。

臺灣藝術大學(簡稱「臺藝」)和臺北藝術大學(簡稱「北藝」)據傳素有瑜亮心結,2013年4月的一期《康熙來了》曾以此為題,戲謔式地對臺灣兩大藝術院校的「競爭關係」聚焦爆料。臺藝與北藝的差異是什麼?是校園大小、建築特色、校友名氣?還是學術影響、教學風格、島內政商的人脈關係?在我這個訪學臺藝的大陸老師看來,他們之間存有的更多是共性,而非不同。

2013年4月《康熙來了》之《當北藝大遇上臺藝大》

想起半月前某教授「性侵事件」,網絡輿論對三個高校處理此事映見的「風骨」差異津津樂道。但是,不管北大、南大,還是上師大,他們的差異到底在哪裡?是985、211、雙一流的品級階層?還是院士、長江學者、國家項目的數量,重點實驗室、優秀畢業生的數目?區分大學個性的,一定是歷史底蘊生長出來的人文風景。看一看每年各大院校校慶期間出品的宣傳片就知道,多數學校能「宣傳」的僅僅是漂亮的數字,而不是滋養後學的精神與傳統。這個疑問最終會溯源為對大學功能和精神的追問,成為一個貌似無解的困結。

順著官渡美術館和北藝圖書館拾階而下,半腰間的方尺草坪飄來宛在雲端的歌聲。幾家人席地而坐,四五個孩童在吉他伴奏下唱著旋律優美頌詞簡易的基督讚美詩,他們揮舞雙手隨意搖擺,一旁的成人偶爾隨歌俯仰,讓人聯想起潑灑天性的無羈童年。慈眉善目的大姐遞來一盒餐飯,輕聲問:「吃了嗎?這有多餘的午餐,一起用吧」。那一刻海風拂面、歌聲輕盈,我仿佛行走在臺灣電影的夢境,時空純淨空靈、意境無遠弗屆,就像侯孝賢《風櫃來的人》那張戲浪少年的著名海報,永遠定格在我的腦海裡。

這是大學應有的風景嗎?至少讓身在其中的我頗感意外。經驗往往決定了人想像的方式和邊界。看臺灣電影中的山,總想著山那邊有海。看大陸電影中的山,想像的是山後面還有山。其實山後面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正年輕,還有對未知世界的期待和想像。

  臺北藝大午間的唱詩會。這是大學應有的風景嗎?

《東邪西毒》裡有一段讓人難以忘懷的臺詞:「每個人都會經過這個階段:見到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後面是什麼。我很想告訴他,可能翻過山後面,你會發現沒什麼特別。回望之下,可能會覺得這一邊更好」。那是已近中年的王家衛。

對越過四十的我來說,從前看到山就想知道山的後面是什麼,現在我已經不想知道了。沉浸在這「時間的純粹狀態」,晃遊於這舉目是「海」的校園,我醉心光陰流逝的安然,可以暫時忘記榮譽、排名、頭銜和表格,感受當下的庸常平和。這是自由、博大嗎?如果是,大學又該如何孕育褒揚它?不對數字那麼焦慮呢?

東海大學(臺中)校園內的路思義教堂夜景



阿公的機車之旅


站在高雄西子灣山上的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往下眺望,位於哨船頭碼頭邊的中山大學山海相連,碧海、青山、紅樓、白柱、金廟構成五彩光譜,無論怎麼拍都是賞心悅目的風景。

但五月的臺灣,烈日炎炎仿佛近在咫尺。那一刻腦中忽然閃現海子的詩句:「活在這珍貴的人間,太陽強烈,水波溫柔。我們熱愛世界,我們便活在人間」。走下百步臺階後大汗淋漓的我,早已詩意全無,站在方寸大小的樹蔭下焦慮地期待能有一輛計程車載我進校園。

五分鐘之後,一位滿頭銀髮的阿公騎著機車停在我面前。他自稱是中山大學退休的遊泳教練,堅持要免費載我們上山遊覽。當天手機上鄭州空姐乘坐滴滴順風車被害的消息鋪天蓋地,我猶豫了三秒鐘之後招呼同伴坐上後座,選擇不確定的信任,開啟一段驚奇的機車之旅。

山路彎彎、坡重路急,我們坐在油門吃緊的機車上。太陽炙烤的阿公滿臉黑紅,我緊貼他溼熱的後背,聽著他被風颳來的聲音,就像我與鄉間的舅舅騎行在《南國再見,南國》的山林腸道。我們看路邊覓食的野猴,偶爾停車打量漂浮海上等待裝貨的船隻,與涼棚下暢飲啤酒的素人閒聊兩句,突然間對高雄這個陌生的城市有了一種莫名的親切感。

阿公今年73歲,本可以隨兩個兒子在新加坡安享晚年,他說煩透了抽菸被當地警察畫圈罰站的不體面,寧願回到臺灣找回隨隨便便的人生。他每日睡到自然醒,隨後的「工作」就是免費搭載中山大學偶遇的大陸遊客,逛校園、轉夜市、看日出日落、說當地風物,交往了一大批內地朋友。他說自己已半身入土,這種生活比慢慢等死有趣多啦。

我們坐在後山忠烈祠牌坊前的涼亭,聽阿公講述一段段素昧平生的友情,好似同時看見人到暮年的寂寞與熱誠。他偶爾拍一拍因為送人曾車禍受傷的左腿,眼中閃過一絲滿足與慰藉。我順眼望去,風平浪靜的高雄港天光一色、空闊遼遠,牌坊仿佛一個天設的畫框,定格出最美的海濱風景。

回到臺北回想這一段經歷,我經常追問自己:是什麼讓人選擇了信任?侯孝賢曾說,人的眼神中透露出他的生活和他對周圍世界的價值觀。細細端詳朋友拍下的照片,我深信在最初相遇的瞬間,一定也是被阿公眼神裡閃過的熱情和誠摯打動的。目光是不是飽含了倫理和歷史的?這扇精神世界的窗戶,常常承載了人最不堪的過往、最隱秘的欲望和最深情的期待。

我想起女兒四歲左右的一段時間,每天送她去幼兒園,從大門到教室不到五十米的路,她總是三步一回首、五步一回頭,反覆交待我:「爸爸,下午放學時早點兒來接我哦」。她為何頻頻駐足回首?一定是擔心我從她的目光中消失了。她有些焦灼的凝視讓我至今難忘,不時提醒我愛的重量與意義。

愛的視線的確是倫理性的。

高雄忠烈祠涼亭聽阿公講素昧平生的兩岸友情故事

由打狗英國領事館平臺眺望的中山大學風景,中大也是一所「看海的」大學


「小小」的夫子


第一次在臺藝大校園裡見到孔子雕像,我禁不住啞然失笑。與以往見到的所有夫子聖像不同的是,他立於圖書館前小草坪毫不起眼的一隅,高度與人比肩,既無底座加持,又無環境襯託,半步之外的石階人來人往,很容易被當作遊蕩在校園內一個笑容可掬的小老頭兒。

臺灣師範大學羅馬廣場的孔子雕像雖然站上了兩米有餘的「講臺」,但身高仍與常人相差無幾。他腳下底座四面分別刻有「有教無類」的聖言,和孟子對夫子的讚譽「聖之時者」,以及被譽為「臺灣師範教育之父」的劉真校長題寫的「誠正勤樸」、「有愛無恨」的校訓。我相信沒有聖人足下的這些有力「註解「,他對常人具有的信仰高度自會削弱三分。

後來我發現,臺北故宮南院和臺灣不少學校內的孔子雕像都是「小小」的。我想起自己工作的川師大校園,作為獅子山地標的孔子像總是孩子們放學後玩耍的樂園。一米多高的基座上,孔子雙手抱胸,面容慈祥,目光深邃,仿佛隨時開始一場開卷有益的講堂。有時候幼兒園的孩子們會登上底座,試圖從孔子蕩開的官服往上爬,最後發現這位三米多高的「祖祖」實在是一個不可企及的高度。

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與「大」是不是崇高體驗生成的基本條件?高聳入雲的建築、橫無際涯的廣場和氣勢磅礴的雕塑作為現代都市體驗的一部分,是不是從根本上否定了人的主體性?並使「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的孤獨個體更顯渺小?

我想起幾年前到成都一個區的行政辦證中心辦理房產手續,將近50多個辦證窗口設在一樓大廳,但我要進入辦證大廳的方式是:必須先爬過直達二樓的100多層臺階,再坐電梯下到一樓的辦證現場。我相信這一定是個陳舊的建築美學案例,因為人在它的形式結構裡有被權力馴服的危險。

記得一位學者說,「崇高的最根本訴求,就是能夠在言語和情感上超越人性。」夫子已遠,聖像永存,孔子的聖言仍然不時迴響在我們的耳邊。但這不代表我們對他的體驗一定是高遠的、廟堂的。也許「小小」的夫子代表了當代人對孔聖最生動、最幽微的理想化想像,當我們在不經意間偶遇,可以拍拍他的肩膀,說說「入世」的煩惱,傾訴下讀書的倦怠,那該是多麼美好的「穿越」體驗呢。

臺北故宮南院門口的夫子雕像笑容可掬,高度基本與人比肩

不「正式」的畢業show


初夏開場的臺灣藝術大學畢業季從4月將一直延續到7月,像一場永不謝幕的華麗盛典。鋼琴、柳琴、琵琶、阮、笙等器樂演奏會,和獨唱、話劇、舞蹈、工藝、影像作品等各式各樣的匯報展演,讓人感覺繁花看盡、精彩迭出。看來,無論在哪裡,海報、鮮花、掌聲和淚水,永遠都是七月學子的「伴手禮」。

對我來說,今年的畢業季雖然不像往年那麼繁亂不堪,不用審讀論文、參加一輪輪的畢業答辯和授位儀式,但不時收到的學生來信和畢業展信息使人永難置身事外。我特意選擇了幾種不同形式的畢業演(展)出,將它設定為我訪學的任務之一,藉以觀察臺灣高等教育的最後一步如何收官。

帶著過往的經驗,5月8日晚臺灣音樂廳舉行的臺藝大音樂系畢業匯演著實讓我頗感驚奇。長達三個半小時的節目,沒有領導介紹、致辭、握手、合影儀式,沒有獻花、拍照、直播,本已讓舞臺不那麼 「隆重」;沒有「專業主持人」壓臺,擔任串場的本系教師「顏值」不高,操著一口不太流暢標準的國語,即興平易地介紹每一首曲子改編排演的背景,又使演出顯得不那麼「正式」。當匯演結束,臺下的領導與觀眾一起向參演的學生和指導教師鼓掌致意,我突然發現,這真是一場純粹、樸實、徹底的學生畢業show。

聯想起之前在臺北城市舞臺看音樂劇《愛情哇沙米》、臺灣戲劇廳看當代傳奇劇場《水滸108Ⅱ——忠義堂》、在紀州庵文學森林聽臺灣紅樓夢研究學會會長朱嘉雯《宴飲晃遊與妙談——生活藝術家林語堂》講座,以及在臺藝大教室聽課的經歷,這些公眾活動讓我銘記的更多不是內容,而是觀劇或聽講中的氛圍、形式。當手機片刻離身、心靈重返現場,一種古典式的講壇道場悄然築起,閱聽者對講演者最大程度的尊重和對知識、藝術最大程度的敬畏便得以永存。

我時常想,當成百上千的人群聚集一起,這種最原始的觀劇聽講活動意義何在?難道僅僅是為了拍照、錄影、上傳等證明「到此一遊」的「打卡」時刻,還是為了日復一日地驗證「我拍故我在」的合理性?當有人宣稱VR購物替代實體逛街,機器寫作挑戰作家創作,AI智慧顛覆人類倫理,未來景觀中的公共文化空間正在步步縮減、靈光消散時,我們為什麼仍然緊盯手機屏幕,不去仔細打量一下你身旁的人?

我不想把臺灣會堂內「漠視」手機、教室內「忘記」劃屏、劇場內「堅持」到最後一刻的行為僅僅歸結為文明素養,而寧願將其想像為一種古典式優雅在現代都會生活的遺蹟。他們在初次見面時遞送的名片——不是掃碼加朋友或是面對面建群,在學術講演後贈予的感謝狀——不是發條朋友圈或官微新聞,腳受傷入院收到的微笑和問候——不是素材庫裡的簡易表情包,這些生活細節春風化雨、自帶甘露。我渴望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心與心的激蕩能櫛風沐雨永不消逝,為不斷物化的當下渲染一點「人氣」。

在臺灣戲劇院看《水滸108Ⅱ——忠義堂》是很棒的觀劇體驗,中場休息時才有機會拍照留念

註:本文轉載自公眾號【BD影響家】

(END)


 我們終將改變潮水的方向  文藝連萌成員

本期編輯:黃豆豆、落山風

聯絡我們,請發送郵件 771539504@qq.com

相關焦點

  • 揭秘曾經敏感的臺灣「忠烈祠」 承載兩岸歷史連接
    今天是臺灣「軍人節」,源於1945年9月3日國民政府下令全國慶祝3天,紀念抗戰勝利。對臺灣而言,這一天還是秋祭日,黨政軍官員要去各地「忠烈祠」,悼念因公殉職的死難者。  在很多大陸人看來,「忠烈祠」曾經很神秘,甚至有點「敏感」。但隨著兩岸關係的好轉,大陸主流媒體也不避諱報導有關它的新聞。「忠烈祠」不僅見證了歷史的滄海桑田,也承載了兩岸的歷史連接。
  • 永寧故事會館內聽"阿公"講古,"印象石獅"唱出"閩南四部曲"
    阿公暗頭會惦這,給阮講故事。囝仔圍歸堆,有滋擱有味。」紅磚古厝青石板,一把蒲扇一張椅……寬敞、清幽的古厝,一個生活在沿海一帶、生活閱歷豐富的阿公每天坐在大厝旁搖著蒲扇,周邊圍繞著一堆孩童,聽阿公講著閩南古老的傳說。
  • 阿公的臺灣,我的閩南
    後來聽父親提起,原來阿公他來自臺灣,他是臺灣人。我出生在閩南的惠安縣崇武鎮峰前村,崇武半島是距離臺灣本島最近的陸地。父輩們過去的時期生產力落後吃著地瓜長大,那時貧困縣的惠安叫地瓜縣,村裡世代都是打石頭的工匠。三面環海的崇武半島,遙望著對面的臺灣島,臺灣是那麼的遙遠,卻又千絲萬縷地連結在一起。
  • 兩岸 臺灣印象: 一國兩國、一國兩府、一國兩制
    比如,在臺北的「忠烈祠」裡紀念著國民黨烈士的英靈,戴笠排名第一。記得2010年夏天,在大陸的重慶渣滓洞紀念館參觀,戴笠是頭號特務頭子,是人民公敵。還有就是可以明顯地感覺到臺灣是個曾經被日本長期統治過的土地,臺灣社會從城市風格到人們對細節的關注有日本文化的影子。
  • 兩岸學子共聚南嶽忠烈祠祭奠烈士英魂
    兩岸學子共聚南嶽忠烈祠祭奠烈士英魂 來源:紅網 作者:劉力 編輯:李豔華 2015-08-16 21:39:38
  • 高雄夜市蚵仔煎食客爆滿!背後竟有這樣的故事……
    高雄一處夜市蚵仔煎攤前最近突然大排長龍,每天都有四面八方的食客前來購買,攤主阿公連聲道謝,這背後有著一段感人的故事。在高雄經營中小學團膳的業者Corr Hsiao,14日看見一對祖孫淋著大雨在等食餘,請他們進來躲雨,阿公還說,「沒關係有穿雨衣。」Corr Hsiao將照片PO上網,觸動不少網友的心。
  • 臺灣街頭蔥油餅阿公聊人生:有熱情,就不累(圖)
    蔥油餅阿公蘇萬吉街頭開講,向上百名宜蘭頭城初中生講述人生哲學。 圖/頭城初中提供蔥油餅阿公蘇萬吉街頭開講,向上百名宜蘭頭城初中生講述人生哲學。圖/頭城初中提供 中新網2月28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宜蘭縣一初中上百名學生27日上了一堂特殊的課,「教室」在頭城火車站前的蔥油餅攤,「老師」是賣了大半輩子蔥油餅,沒讀過書的蔥油餅阿公蘇萬吉。
  • 講好新時代兩岸故事
    臺灣《真晨報》記者宋和修說,兩岸關係近來複雜緊張,但只要兩岸同胞彼此打開心扉,就能互相諒解。媒體人應該作為兩岸民眾的「眼睛」,通過報導傳達正向的能量,讓彼此看見更多美。在臺灣《中華時報》主任餘淑琴看來,兩岸文化同根同源,應該多融合交流。有交流才有融合,有融合才有發展。
  • 高雄攻略-帶上你的心上人去做浪漫的事!
    河畔兩岸還有許多咖啡座,空氣中的咖啡香氣和水聲光影交錯,街頭藝人的表演、倆倆相偎的戀人耳邊飄蕩怡人的爵士音樂,讓人彷彿置身在法國巴黎的左岸。登「Love觀賞臺」覽高雄全景位在壽山忠烈祠旁的「LOVE觀賞臺」,是高雄最浪漫的觀景地:除了可以俯瞰整個高雄港勝景外,還設有「Love傳聲筒」裝置藝術,巨大的純白色「Love」字樣,吸引了許多情侶前來合影,高調示愛
  • 騎行臺灣,聽民宿老闆娘講故事 旅跡
    他說:有些事情你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本文選自——背包筆記  ID:bagnote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高雄-墾丁-臺東-瑞穗-花蓮-宜蘭,我一個人騎自行車走完了以太平洋自然風光為主的臺灣東部沿海線
  • 在臺灣兩岸看海聽風
    對我而言,臺灣就是這樣一個地方。文明自由的臺北,淳樸友善的原住民,澄澈透明的海水,細膩綿軟的沙灘,溫和有禮的腔調,無憂無慮的慢生活.無一不讓人印象深刻。儘管之前已經去過兩次臺灣,但當百度旅遊與臺旅會、中華航空攜手打造的「夏至235,臺灣山海戀」的清新之旅活動公布獲獎名單且我的名字赫然列入其中的時候,我依然激動不已,慶幸自己終於又有機會可以和臺灣延續那份未了的緣分。
  • 臺灣嘉賓參觀南嶽忠烈祠 緬懷抗日英烈(組圖)
    臺灣中華神農大帝協進會理事長陳福財先生(圖中)參觀忠烈祠    華夏經緯網8月13日訊:13日下午,參加庚寅年海峽兩岸首屆炎帝神農文化祭的臺灣嘉賓在南嶽衡山參觀遊覽了忠烈祠,緬懷抗日戰爭時期犧牲的英烈們
  • 「我家的兩岸故事—遷台歷史記憶兩岸四城巡展」首站在高雄登場
    中新社臺北7月11日電 由臺灣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與高雄、上海、臺北、福州四城文化單位共同主辦的「我家的兩岸故事—遷台歷史記憶兩岸四城巡展」首站11日於高雄登場。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沈慶京表示,兩岸故事隨著歲月保存下來,是大時代裡的回憶。希望藉由巡展,讓兩岸同胞更理解過去的年代,共同維護和傳承走過大時代的歷史記憶。
  • 到臺灣別忘了去忠烈祠祭拜
    4月16日,國家旅遊局、公安部、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聯合發布了《大陸居民赴臺灣地區旅遊管理辦法》,這將推動大陸居民赴臺灣地區旅遊。換言之,越來越多的大陸居民將前往寶島臺灣旅遊。    我們知道,寶島臺灣很多旅遊風景區,有深受我們大陸居民歡迎的、報紙上經常報導的日月潭、阿里山、陽明山、臺北故宮博物院、臺北101大樓等等,這些地方是去寶島旅遊的大陸居民都會參觀的景區。但是,我很少,可以說是根本沒有看到,也沒有聽人說過有關作為一個炎黃子孫(當代)去臺灣、去臺北最應該去的地方——臺北忠烈祠的報導和信息。
  • 福建泉港:兩岸交流互補 尋回丟失的記憶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臺灣的泉港籍鄉親人數超過10萬人,分布在臺灣的臺北、高雄、臺中、苗慄、雲林、金門等13個市(縣), 其中人數最多的為臺北、苗慄兩地,僅苗慄就有逾 4 萬人。同時,他們還把自己家鄉信奉的神明奉入臺灣,隨著時間推移,最終形成了海峽兩岸特有的雙向、互滲的鄉情延續。近年來,泉港創新性開展兩岸同名村結對、同宗村尋根、同禮樂交流的「三同文化」交流。目前,泉港已成功對接8對兩岸同名、同宗村,並多次舉辦兩岸北管交流演出,參與交流的臺灣宗親達5萬多人次。
  • 在臺灣的夜晚最應該幹什麼......
    依山而建的虎頭山公園四處散落著古色古香的中式傳統涼亭和頗有設計感的現代涼亭。虎頭山的前山有大廟三聖宮,後山有精緻的「仿唐式」的原木神社。夜幕降臨之時,從山頂遠眺桃園市區,萬點燈火閃爍,視野十分開闊。傍晚登上壽山,可以遠眺高雄港灣、欣賞西子灣落日和高雄市區的夜景。地址:高雄市鼓山區萬壽路350號開放時間:全天開放交通:搭乘高雄市公車3、19、31、48和88路在金馬賓館站或萬壽山公園站下車,公園入口處在兩站之間。忠烈祠位於高雄壽山之上。
  • 臺灣高雄:一座有溫度的浪漫城市
    位於南臺灣的高雄,是一個一年四季都非常適合旅遊的城市,利用春節假期走訪高雄具有特色的景點,不管是山、海、河、港等風景,或者是充滿異國風情的建築
  • 濁水之南看臺灣——高雄
    主持人:歡迎您繼續關注《海峽兩岸》,日前海協會會長陳雲林率領經貿團訪臺,期間也特別去了臺灣南部大高雄市。高雄工商界人士對於陳雲林會長參訪表現出了極大熱忱。今天"濁水之南看臺灣",我們為您介紹高雄。我們通過衛星連線方式請到了兩位臺灣嘉賓,帶您深入了解大高雄市情況。
  • 臺灣高雄:一座有溫度的浪漫城市(圖)
    位於南臺灣的高雄,是一個一年四季都非常適合旅遊的城市,利用春節假期走訪高雄具有特色的景點,不管是山、海、河、港等風景,或者是充滿異國風情的建築,都能體驗到不同的旅途感動,來一場有溫度的城市旅遊吧!旗後燈塔巴洛克建築
  • 臺灣迎回遠徵軍緬甸陣亡將士英靈 入祀「忠烈祠」
    據中新網8月28日援引臺灣《聯合報》報導,對日抗戰期間中國軍隊進入緬甸協助英軍作戰,經歷近三年苦戰,付出10萬官兵喪身異域的代價。臺當局防務部門日前派員到緬北招魂,將英靈牌位請回臺灣,27日下午專車直送「圓山忠烈祠」,完成入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