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曾經敏感的臺灣「忠烈祠」 承載兩岸歷史連接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今天是臺灣「軍人節」,源於1945年9月3日國民政府下令全國慶祝3天,紀念抗戰勝利。對臺灣而言,這一天還是秋祭日,黨政軍官員要去各地「忠烈祠」,悼念因公殉職的死難者。

  在很多大陸人看來,「忠烈祠」曾經很神秘,甚至有點「敏感」。但隨著兩岸關係的好轉,大陸主流媒體也不避諱報導有關它的新聞。「忠烈祠」不僅見證了歷史的滄海桑田,也承載了兩岸的歷史連接。

  全臺20餘座 多由日本神社改建

  在基隆河畔,離臺北圓山飯店不遠處有一棟棟中國宮殿式建築,這裡就是圓山「忠烈祠」,也叫「國民革命忠烈祠」。每天9時到17時是開放時間,免費,全年沒有休息日。跟「中正紀念堂」一樣,這裡儀仗隊換哨時的操槍表演,已成為平時最亮麗的風景,導致許多遊客只注意儀式、表演,而忘記它是一塊慰靈之地。

  8月27日,圓山「忠烈祠」舉行一場隆重的入祀典禮,儀仗隊以軍禮迎接中國遠徵軍的10萬英靈,他們已漂泊緬甸等異國他鄉70餘載。馬英九在表揚軍隊楷模時也透露,在軍人節的秋祭典禮上,還將再次表彰中國遠徵軍的豐功偉績。圓山「忠烈祠」是臺灣級別最高的「忠烈祠」,遠徵軍的英靈能入祀於此,對他們親屬、後人來說,應算是很大的慰藉。

  除隸屬於臺「國防部」的圓山「忠烈祠」外,臺灣還有20餘座「忠烈祠」,一般由各縣市民政局管理,如臺北市「忠烈祠」、新北市「忠烈祠」、桃園縣「忠烈祠」,幾乎每個縣市都有一處。

  臺灣的「忠烈祠」大多由日據時期的神社改建而成,如大名鼎鼎的圓山「忠烈祠」,原址為「臺灣護國神社」,新北市「忠烈祠」原址為「淡水神社」。1972年臺日「斷交」後,國民黨當局下令清除神社遺蹟,各地「忠烈祠」紛紛改建為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目前只有桃園縣「忠烈祠」仍保留日式神社的原貌。

  除殉難軍人 普通人也有機會入祀

  除了近日中國遠徵軍入祀「忠烈祠」外,臺當局在2009年也舉行了一場隆重的安靈典禮。在抗戰期間,死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一部分遭到日軍俘虜,送到南太平洋做奴工,最後客死異鄉。2009年3月,臺「國防部」派人到巴布亞紐幾內亞,將636名可辨識姓名的中國將士英靈移入「忠烈祠」。在抗戰中英勇殉國的烈士,是入祀「忠烈祠」的重要群體,如張自忠、佟麟閣、謝晉元、八百壯士等。「忠烈祠」還供奉著民國創建過程中的死難者靈位,包括興中會、同盟會會員,以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為代表;此外,上世紀20年代東徵、北伐諸戰役的犧牲者也入祀其中。當然「忠烈祠」少不了國共內戰以及臺海戰役中的陣亡者,包括張靈甫、吉星文等。據了解,圓山「忠烈祠」入祀人數約40萬,將軍級別的有單獨的牌位,校尉級的是百人合用的牌位;士兵則以集體名冊藏置在箱子裡,每箱1萬人名單。

  至於地方上的「忠烈祠」,主要祭祀原籍出身、殉難或有功於當地者。桃園縣「忠烈祠」主祀鄭成功、劉永福、丘逢甲等抗荷、抗法、抗日誌士;臺北市「忠烈祠」則在2004年入祀中法戰爭中的清軍烈士。莫那魯道、花崗一郎、餘清芳等臺灣抗日犧牲者也進入各地「忠烈祠」。

  隨著臺灣進入和平時期,死在戰場者越來越少,臺當局遂於1998年修改法令,因公犧牲的警察、醫護人員、老師、消防員等普通人也有機會進入「忠烈祠」,如偵緝白曉燕命案殉職的警察曹立民,以及因防治SARS殉職的醫師林永祥、陳靜秋護士長等享受這份哀榮。

  脫離「敏感地帶」 成兩岸歷史連接點

  對於大陸民眾而言,臺灣的「忠烈祠」神秘而又「敏感」,說它「敏感」,是因為裡面供奉著若干國共內戰中的陣亡者,如張靈甫等人,兩岸對其有截然不同的評價。但隨著國共「一笑泯恩仇」,「忠烈祠」也漸漸脫離「敏感地帶」,一些大陸遊客慕名前來觀看操槍表演,甚至到這裡「尋親」。如大陸遊客姜昭武通過臺灣導遊,於2012年在「忠烈祠」找到在抗戰中犧牲的父親牌位;深圳建築設計師晏歡也在這裡發現其外祖父的名字。據圓山「忠烈祠」管理組介紹,除了每天有大量觀光客之外,來「忠烈祠」尋找先人的大陸人士,平均不到一周就有一位。

  在某種意義上,「忠烈祠」是兩岸一個重要的歷史連接點。臺當局每年有春秋二祭,3月29日是春祭,主要紀念黃花崗起義的烈士;9月3日是秋祭,主要為悼念抗戰中的殉國者。此外,清明節還有一個遙祭黃帝的儀式。而這些活動均在「忠烈祠」舉行,近年來馬英九都有親自出席。

  說到兩岸歷史連接,不能不提抗戰。9月1日,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民政部發布首批抗戰英烈名錄,國民黨將士佔三分之一,包括張自忠、佟麟閣等,這其中很多人都已入祀臺灣「忠烈祠」。今年大陸多地舉行活動,紀念中國遠徵軍的功績與精神,而臺灣上月底將遠徵軍靈位移入「忠烈祠」的做法,也讓很多大陸網友點讚,直呼「很感動」。

相關焦點

  • 博覽:揭秘臺灣「忠烈祠」
    作者:薛洋來源:轉載自海峽導報 原標題:揭秘曾經敏感的臺灣「忠烈祠」 今天是臺灣「軍人節」,源於1945年9月3日國民政府下令全國慶祝3天,紀念抗戰勝利。對臺灣而言,這一天還是秋祭日,黨政軍官員要去各地「忠烈祠」,悼念因公殉職的死難者。 在很多大陸人看來,「忠烈祠」曾經很神秘,甚至有點「敏感」。但隨著兩岸關係的好轉,大陸主流媒體也不避諱報導有關它的新聞。「忠烈祠」不僅見證了歷史的滄海桑田,也承載了兩岸的歷史連接。
  • 兩岸學子共聚南嶽忠烈祠祭奠烈士英魂
    兩岸學子共聚南嶽忠烈祠祭奠烈士英魂 來源:紅網 作者:劉力 編輯:李豔華 2015-08-16 21:39:38
  • 兩岸學子共聚南嶽忠烈祠祭奠烈士英魂
    兩岸學子共聚南嶽忠烈祠祭奠烈士英魂 來源:紅網 作者:劉力 編輯:李豔華 2015-08-16 21:39:38
  • 臺灣嘉賓參觀南嶽忠烈祠 緬懷抗日英烈(組圖)
    臺灣中華神農大帝協進會理事長陳福財先生(圖中)參觀忠烈祠    華夏經緯網8月13日訊:13日下午,參加庚寅年海峽兩岸首屆炎帝神農文化祭的臺灣嘉賓在南嶽衡山參觀遊覽了忠烈祠,緬懷抗日戰爭時期犧牲的英烈們
  • 五名在大陸殉職臺軍「密戰」人員入祀臺灣忠烈祠
    「忠烈祠」。這五名殉職人員其中三人是臺灣空軍的U2高空偵察機飛行員,另外兩人是陸軍的特戰傘兵。在場參加入祀典禮的除了殉職人員家屬外,也包括了幾名曾經駕機執行任務的飛行員與傘兵。  據報導,這些人員在冷戰時期為美國中情局執行機密情報偵察任務,隨著美方檔案解密而在近幾年為外界所知。這樣的任務由美方提供經費與飛機,而由臺灣軍方提供人員。
  • 臺灣迎回遠徵軍緬甸陣亡將士英靈 入祀「忠烈祠」
    據中新網8月28日援引臺灣《聯合報》報導,對日抗戰期間中國軍隊進入緬甸協助英軍作戰,經歷近三年苦戰,付出10萬官兵喪身異域的代價。臺當局防務部門日前派員到緬北招魂,將英靈牌位請回臺灣,27日下午專車直送「圓山忠烈祠」,完成入祀。
  • 臺灣名嘴戴忠仁縱談兩岸:「名嘴」兩字很敏感
    由於本身的收藏愛好和閱歷,再加上在思維導圖、記憶力、全腦速讀等方面的專長,近年來他經常往返兩岸參加各種論壇作發言、開講座,話題從藝術品投資到成功者特質,從「寶貝就在你身邊」到「鼻煙壺的奧秘」,顯示其博學。   日前,導報記者採訪到這位臺灣名嘴,聽他講新聞、收藏和教育,受益匪淺。
  • 到臺灣別忘了去忠烈祠祭拜
    4月16日,國家旅遊局、公安部、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聯合發布了《大陸居民赴臺灣地區旅遊管理辦法》,這將推動大陸居民赴臺灣地區旅遊。換言之,越來越多的大陸居民將前往寶島臺灣旅遊。    我們知道,寶島臺灣很多旅遊風景區,有深受我們大陸居民歡迎的、報紙上經常報導的日月潭、阿里山、陽明山、臺北故宮博物院、臺北101大樓等等,這些地方是去寶島旅遊的大陸居民都會參觀的景區。但是,我很少,可以說是根本沒有看到,也沒有聽人說過有關作為一個炎黃子孫(當代)去臺灣、去臺北最應該去的地方——臺北忠烈祠的報導和信息。
  • 一場遲來的紀念:抗日烈士藍挺英靈入祀臺北「忠烈祠」
    六位遠從福建福州、武平等地趕來的藍挺親屬代表,臺灣藍氏宗親會代表,以及在臺為搜尋藍挺資料奔走的作家劉臺平夫婦等,在肅穆的氣氛中進入典禮大廳。昨日,在海峽兩岸民眾的關切和矚目下,「藍挺入祀『忠烈祠』」心結終得解開。
  • 臺灣迎中國遠徵軍陣亡將士英靈入「忠烈祠」
    臺軍方在臺北的「國民革命忠烈祠」舉行入祀典禮,臺防務部門負責人嚴明主持儀式。臺灣「中央社」圖   臺軍方在臺北「忠烈祠」舉行遠徵軍英靈入祀典禮,當時參戰的官兵代表等陪祭,臺防務部門負責人嚴明(前左)上前慰問。臺灣「中央社」圖
  • 【看見臺灣】在高雄忠烈祠涼亭,聽阿公講素昧平生的兩岸友情故事
    區分大學個性的,一定是歷史底蘊生長出來的人文風景。看一看每年各大院校校慶期間出品的宣傳片就知道,多數學校能「宣傳」的僅僅是漂亮的數字,而不是滋養後學的精神與傳統。這個疑問最終會溯源為對大學功能和精神的追問,成為一個貌似無解的困結。順著官渡美術館和北藝圖書館拾階而下,半腰間的方尺草坪飄來宛在雲端的歌聲。
  • 國民黨將領後裔:共撰抗戰史以連接兩岸情感與歷史
    原標題:國民黨將領後裔:共撰抗戰史以連接兩岸情感與歷史  中新社北京8月24日電 (張曉曦 鄭巧)「希望兩岸共同研究撰寫抗戰史,以之作為兩岸情感與歷史的重要連接點,並加快民間抗戰史料和文物的徵集工作,開展更大規模的抗戰人物訪談。」中國國民黨抗日將領鄭幹棻之子鄭安國24日在北京建議。
  • 組圖:抗戰老兵在臺北忠烈祠祭拜戰友失聲痛哭
    由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組織的「跨越海峽的團聚」中國大陸訪問團昨晚抵達臺北,今天一大早,全體人員前往臺北圓山忠烈祠祭拜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中國軍人。1936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公布「歷次陣亡殘廢受傷革命軍人特別優續辦法全案」,其中正式提出「各縣設置忠烈祠辦法」。1946年,全臺各縣市開始設置忠烈祠。兩岸關係緩和後,忠烈祠定位逐漸轉型,將殉職員警、消防、民防等人員,以及相關公務殉職人員也列入可以申請入祀對象。在得知此次訪問團裡有兩位抗戰老兵後,忠烈祠少校輔導長吳尚燁親自出面接待。
  • 林偉功:姓氏文化是連接海峽兩岸的「橋」
    上世紀90年代的林偉功照片林偉功:姓氏文化是連接海峽兩岸的「橋」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副會長林偉功,在從事閩臺姓氏源流淵源研究的20多年中,為許多臺灣同胞找到了自己的根,受到臺灣同胞的欽敬。日前,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姓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是連接海峽兩岸的「橋」。
  • 李登輝挺安倍:靖國神社如忠烈祠 臺灣也應拜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 程勉】據臺灣《中國時報》22日報導,日本最新一期《WEDGE》月刊刊登了對李登輝的專訪。被問到如何看待安倍參拜靖國神社,李登輝稱,「國家的領導人去參拜為國家犧牲生命的英靈是理所當然的事」,「這並非政治問題,而是靈魂的問題」。
  • 軍情24小時:中國遠徵軍英靈入祀臺灣「忠烈祠」
    軍情24小時:中國遠徵軍英靈入祀臺灣「忠烈祠」 (1/10) "← →"翻頁
  • 揭秘臺灣戰後七十年歷史真相
    ⊙國、共為何一直反對「臺灣地位未定論」?⊙2016年大選為何冒出「祖國論」?⊙兩岸史觀下的對日抗戰真相為何?記述臺灣戰後70年的歷史真相,細究每個重大事件的前因後果……「臺灣問題」歷來成為中國對外關係的關注焦點,海峽兩岸的近代史的公開評述和出版也一直敏感而微妙。《臺灣戰後七十年》的作者出生於1930年代,和臺灣同步走過1945—2015年70年的光陰。
  • 臺灣迎中國遠徵軍陣亡將士英靈 入祀"忠烈祠"
    中國遠徵軍緬北密支那陣亡英靈迎回臺灣,入祀臺北圓山忠烈祠。(中評社 王宗銘攝)中新網8月27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當年中國遠徵軍在印、緬與同盟國並肩作戰,曾締造「仁安羌大捷」,臺當局防務部門今天(27日)將迎返緬甸陣亡將士英靈,入祀「忠烈祠」。臺防務部門27日下午將在「忠烈祠」舉行「緬甸境內中國遠徵軍陣亡將士總牌位返回迎靈暨入祀典禮」,由臺灣防務部門負責人嚴明主祭。
  • 大陳島:承載兩岸共同記憶 推進祖國和平統一
    11月1日,大陳島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授牌儀式在浙江台州舉行。伴隨充滿深情的開場詞,200多位兩岸嘉賓見證了這個歷史時刻。  大陳島位於台州灣東南洋面,由上、下大陳和一江山等29個島嶼和83個海礁組成。1955年1月18日,華東軍區部隊發起了一江山島戰役。同年,國民黨軍隊從大陳島敗退臺灣,1萬多名海島居民集體遷徙至臺灣。由此,大陳島與臺灣建立起割不斷的血脈聯繫。
  • 兩岸 臺灣印象: 一國兩國、一國兩府、一國兩制
    ,這是兩岸最高領導人66年(自1949年)以來的第一次握手,這讓我想起我第一次訪臺的情景及臺灣與大陸統一這個跨世紀話題。比如,在臺北的「忠烈祠」裡紀念著國民黨烈士的英靈,戴笠排名第一。記得2010年夏天,在大陸的重慶渣滓洞紀念館參觀,戴笠是頭號特務頭子,是人民公敵。還有就是可以明顯地感覺到臺灣是個曾經被日本長期統治過的土地,臺灣社會從城市風格到人們對細節的關注有日本文化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