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特殊記憶,比如60、70後的記憶是三轉一響,80後的記憶是彩電、冰箱,90後的記憶是電腦和手機。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東西已經漸漸被社會淘汰。而伴隨70、80後長大,當年風靡全國的寶塔糖也消失不見。那寶塔糖究竟是什麼東西,它為何又會消失呢?咱們接著往下看。
什麼是「寶塔糖」?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能聽到這樣的對話:「我又不是你肚子裡的蛔蟲,怎麼知道你在想什麼呢?」可見,在中國人的認知中,肚中出現蛔蟲的情況非常普遍。在新中國成立初期,老百姓種地大多都使用農家肥,而寄生在農家肥中的蛔蟲卵就會通過土壤等途徑,進入小孩的肚中。這時候,就需要一些特殊的藥物來驅蟲。
寶塔糖
其中,用於製作驅蛔藥的蛔蒿,生長在極為寒冷的北極圈。北極圈的氣候有兩個特點:一是非常寒冷,二是每年6月22日的夏至日前後,太陽會終日照射。在每年12月22日的冬至日前後,太陽會終日照射不到。這種特殊的氣候使得蛔蒿長得十分茁壯,也使蛔蒿成為前蘇聯獨一無二特有的醫用藥物(蛔蒿是前蘇聯專家在北極圈特意培植的)。
蛔蒿
利用從蛔蒿中提取的「山道年」,前蘇聯的專家們研製出了山道年驅蛔藥。這藥品一開始是片劑,雖然有效,但卻很苦。有一對從德國前往紐約創業的兄弟突發奇想:「為何不把這些藥製得像糖果一樣,讓孩子們開心服藥呢?」二人說幹就幹,將山道年和杏仁太妃糖混合配製,市面上便出現了淡黃色、粉紅色寶塔形狀的糖果狀驅蛔藥,人們稱之為「寶塔糖」。
寶塔糖
中國引進蛔蒿種子
而新中國在成立初期,由於生產寶塔糖的原材料缺乏,所以一直從蘇聯進口蛔蒿。直到1952年,農業部、化工部、衛生部、公安部四部才聯合發文,共同實施引進蛔蒿種植的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從前蘇聯引進20克蛔蒿種子。由於蛔蒿種子比較珍貴,為了防止浪費,所以特意將這些種子分成4份,在公安人員的護送下送到呼和浩特、大同、西安、濰坊四地的國營農場試種。
提取山道年的菊科植物
最終,只有濰坊國營農場試種成功。到上世紀50年代後期,濰坊農場蛔篙的種植面積已經擴大到了8640畝,平均年產蛔蒿花葉近15萬公斤。但到了上世紀60年代,我國遭遇了三年自然災害,糧食產量大幅度下降。為了確保糧食安全,濰坊農場蛔蒿的種植面積,由8000多畝,下降到500多畝。由於原材料過少,不足以維持價值昂貴設備的正常運轉,所以藥廠拒收蛔蒿。大批蛔蒿被爛掉。
蘇聯專家
蛔蒿在中國絕種
1982年,衛生部和國家醫藥管理局向全國發出通知,對127種藥品和劑型予以淘汰,其中就包括山道年。但淘汰一種藥品的劑型,不等同於淘汰這種藥品的提取原料。可惜當時的人們並沒有看到這一點,使蛔蒿原料在中國絕種。
寶塔糖
而當時中國與前蘇聯的關係已經惡化,所以當全國求購蛔蒿的函件如雪片般飛到濰坊市藥材公司,他們只能予以抱歉。曾經風靡全國的寶塔糖,也退出了中國市場。從寶塔糖這一事件來看,我們一定要吸取當年的經驗教訓,堅持獨立自主的搞研發,千萬不能讓別人在技術上扼住脖子。除此之外,我們要多進行創新,走在科技的前列,大膽地假設,小心地求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