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為一種麵食,一般為死面做成,將其在餅鐺裡烙熟後,架在灶頭裡烘烤,使其外焦裡嫩,別具風味;趁熱用刀劈開,加入熱騰騰的熟驢肉,是最正宗的吃法。另有肉湯加澱粉熬製的燜子夾入火燒佐食,其中以保定南部定州地區的燜子最為美味和著名。有些廚師會加入驢板腸提味,吃起來也別有一番風味。低脂肪、高蛋白食品,且鈣、磷、鐵含量也較高,適合孩子吃!
驢肉火燒:驢肉應該是陳年老湯(熬製多年而成),加秘制佐料,大鍋燉製而成最佳。選用的驢肉出自是野外放養的小驢肉或比較肥的驢肉肉質較好。老驢的湯香,但肉不嫩。燉製過程也有比較高的要求,首先,要保證燉製質量。
燉製的驢肉不能偷工減料,比如,不要放硝鹽,硝鹽過量對人體健康不利,也影響肉的味道。其次,要掌握好火候,有時候,您吃驢肉火燒有這樣的感覺,吃的驢肉不容易嚼爛,容易塞牙縫,這就跟驢肉煮的火候有關係,煮的好的驢肉,不管您的牙好不好,塞牙縫是偶爾的情況。
所以一定要保證充分的燉製時間,但時間也不宜過長。最後,鹹淡適宜。煮的驢肉如果味過於淡,影響驢肉香味的散發。過鹹,影響我們的口味。吃驢肉最好的部位要根據每個人的口味與愛好不同選擇。一般說來,肋板部位比較受歡迎,夾火燒的時候,少放一點肥的驢肉,更香。
驢肉火燒就保定說來,火燒的製作也是有嚴格要求的。和面決定了成品的口感。放水不能多,不能少,水多了太軟,水少面硬。製劑就是製作面劑。製作面劑一個重要的方面是用油。用油一定要保證是驢油,如果用的是植物油或是其他油,則都不是地道的傳統風味。
傳說是,在保定城和徐水之間的漕河地區,曾經有兩個較大的幫派:漕幫和鹽幫。漕幫把持漕河運輸,影響著京畿的民生。鹽幫以販賣私鹽為主,運輸上常常依賴鹽幫。後二派起了爭鬥,鹽幫只好改私鹽水運為陸運,驢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但漕幫多次襲擊鹽幫的運鹽隊,常常獲勝,繳獲大量毛驢。後試以滷製驢肉為食,得美味。為了方便攜帶,以當地火燒裹夾驢肉以充乾糧。故爾保定漕河地區的驢肉火燒最為口味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