樺南縣孟家崗鎮組織貧困戶採摘黑木耳。
富錦山水田園洪州村開發的農家樂旅遊項目。
蘇蘇東旺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貧困戶正在合作社內採摘葡萄。
湯原縣金星村一隅。
富錦市長安鎮成裕養牛專業合作社帶動貧困群眾增收。
樺南縣發展果樹、草藥等特色扶貧產業,牽頭打造標準化試驗園區,優化調整種植結構,提升作物品質。圖為樺南縣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帶動貧困戶就業。
脫貧見變
■278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
■在全省扶貧任務重點市(地)首個全部完成貧困縣摘帽任務
■發展扶貧產業項目826個,覆蓋貧困戶77854戶(次),累計實現產業收益2.21億元
■907個駐村工作隊20166名扶貧幹部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
一場規模空前的脫貧攻堅戰全面打響,一張時代答卷徐徐展開……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號角在松花江畔昂揚吹響;3年的時間刻度,標註著佳木斯人脫貧奔小康的艱辛歷程。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佳木斯人以自己的責任和擔當,昂首迎接「時代大考」。
回望3年前,佳木斯市所轄6個縣(市)中有5個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佔全省國貧縣總數的1/4;未脫貧人口18363戶、39244人,貧困發生率3.32%,脫貧攻堅任務艱巨。
3年來,佳木斯市堅持以脫貧攻堅為目標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跟中央部署和省委安排,以對黨、對人民、對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以更加精準的舉措和超常規的力度,向著貧困堡壘發起衝鋒。
於是,一批批幹部撇家舍業奔赴貧困地區駐村扶貧,一項項富民產業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一個個貧困鄉村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態實現華麗轉身……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2017年佳木斯市減貧人口5479戶、12353人,2018年全市減貧人口9357戶、18367人,2019年全市減貧人口3429戶、6576人。如今,佳木斯市278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剩餘貧困人口全部達到脫貧標準,撫遠、同江、樺南、湯原、樺川5個國貧(市)縣相繼退出貧困縣序列。在全省扶貧任務重點市(地)中,佳木斯市第一個全部完成貧困縣摘帽任務。
在2019年全省縣(市、區)黨委和政府脫貧攻堅成效考核中,佳木斯市5個國貧縣中有4個進入A等次,樺川縣3次獲得A等次第一名,今年10月,樺川縣還捧得2020年度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殊榮。
脫貧的數字變化,讓佳木斯市脫貧攻堅的「時代大考」答卷如此豐盈,而這些數字背後,則記錄著一個個沒有硝煙的脫貧攻堅戰場上那些生動的畫面。
脫貧路上來了領路人
「村委會裡不見人,只剩鎖頭把大門,碰上問事不知道,願意哪告就哪告。」這曾是在樺川縣蘇蘇村廣為流傳的一個順口溜,其所描述的場景,以前在佳木斯的貧困村裡並不鮮見。
以前,蘇蘇村是一個貧困村、軟弱渙散村、難點村「三頂帽子」壓頭的「黑三星」村。直到一個叫呂維彬的人出現,蘇蘇村發生了脫胎換骨的改變。
「扶貧工作,是黨之大計、國之大策、民之大事,黨組織既然把這項重任交給我,我就一定鞠躬盡瘁,不負所托。」樺川縣蘇蘇村駐村第一書記呂維彬說。
2017年5月,呂維彬率隊入駐蘇蘇村,僅7個月時間,就帶領駐村工作隊摘掉了「軟弱渙散」的帽子。在他的帶領下,蘇蘇村成立了小型建築工程隊,又創辦了蘇蘇藍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2018年年末,他帶領蘇蘇村成功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2019年年末,蘇蘇村從「黑三星」村變為黨建紅旗村、生態樣板村、產業標杆村、致富典型村、精神文明村、環境模範村的「六星」文明富裕村。
蘇蘇村的「大變樣」也正在佳木斯其他村屯悄然上演。
湯原縣新建村地處偏遠,人均耕地面積少,人口老齡化嚴重,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18戶,貧困人口216人。
新建村駐村第一書記柳力新經過細緻地入戶走訪和調研後發現,建設高標準的反季蔬菜暖棚園區、水稻育秧大棚園區、木耳大棚園區等項目比較適合村裡體力較弱和年紀偏大的村民。
如今,新建村38棟木耳棚、50棟育秧棚,還有不斷擴充的暖棚……村裡木耳產業還在壯大,幹得風生水起。
從欠外債,到現在村集體有百萬元收入,精準發展產業讓新建村腰包鼓起來。發展為村民,村裡每年拿出扶貧產業收入的一部分作為村級扶貧基金,解了不少人家的燃眉之急。
「工作隊就像親人一樣,經常來給俺送溫暖送愛心,就像電燈泡一樣照亮著俺們的生活。」村民吳桂紅說。
照亮村民新生活的還有省電力公司。2017年6月,他們的駐村扶貧工作隊來到撫遠市最大的自然村屯,也是全省重點扶貧村屯之一的生德庫村開展扶貧工作。經過實地調查和可行性研究,選擇了村級地面光伏項目作為支持生德庫村發展產業的脫貧幫扶項目。光伏電站佔地8000平米,裝機容量為303千瓦,年發電量39.03萬千瓦時,產生效益41萬元,效益歸生德庫村集體所有,全體村民共同受益。現在,村級光伏電站不僅成為當地一道獨特的風景,也成為農民手中的「綠色存摺」。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佳木斯按照「每個貧困村都要派駐村工作隊,每個貧困戶都要有幫扶責任人」的要求,全面落實駐村幫扶和結對幫扶,907個駐村工作隊,20166名扶貧幹部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
發展產業是硬道理
「同樣都是雞蛋,我家的烏雞蛋1.5元一個,是普通雞蛋價格的好幾倍。」樺川縣蘇家店鎮樺樹川村的村民高亞清說。
通過發展烏雞養殖產業,樺川縣蘇家店鎮樺樹川村的雞鳴聲成為了一首悅耳的「致富歌」,帶動了貧困戶增收,樺樹川村變成遠近聞名的「烏雞村」。
產業幫扶才是拔窮根的真法寶。按照「全鎮搞養殖、脫貧奔小康」的發展思路、貧困戶自願養殖的原則,目前,蘇家店鎮共有千戶以上的貧困戶開展了烏雞分散養殖,採取「整合投入、統一採購、分散養殖、統一品牌、統分營銷、宣傳壯大、品牌共享、共同致富」的方法,推出了「蘇農人家」種養系列「洋草窩」牌烏雞蛋品牌,並註冊商標形成了獨立包裝。無論是合作社還是貧困戶,都可以自行銷售,實現品牌共享,在取得大量訂單資源時可做到全鎮共享,集全鎮力量做強做大烏雞產業。
產業支撐起脫貧攻堅希望,這樣的變化不僅出現在樺川縣。
湯原縣香蘭鎮新建村通過利用果蔬暖棚種植刺老芽、油麥菜、黃瓜、水蘿蔔等反季節蔬菜,不僅讓新建村集體經濟年均增收15萬元,同時也有效帶動了40名貧困戶務工,人均增收1600多元,讓以前的「冬閒」變成了「冬忙」。
「好日子,是黨給的,以前冬天在家就是幹呆著,也沒有什麼收入來源,幸虧村裡這些果蔬暖棚,我們幾個貧困戶在冬天也能找到事做,提高了收入,人也感覺活得更加充實了。」村民徐玉發說。
在新建村的引領示範下,香蘭鎮現有木良村、香蘭村、大有村等9個行政村因地制宜發展暖棚特色種植產業,共建有暖棚30棟。
香蘭鎮以「黨建引領、脫貧攻堅、追趕超越」為統攬,以「黨員帶動、基地示範」為抓手,以農民增收為切入點,採取政府引導、示範帶動、科技助推等一系列措施,引導群眾因地制宜發展溫室瓜菜產業。同時大力推廣應用先進生產技術,巧打季節差、時間差,提升了產出效益,使日光溫室產業走上了規模化的發展路子,改變了過去農業結構單一的狀況,讓溫室種植戶一年四季都能品嘗到豐收的喜悅。
一年前,樺南縣孟家崗鎮樓山村還是一個村集體軟弱渙散、基礎設施差的建檔立卡貧困村,全村有貧困人口67戶137人,轉機於2019年6月來臨。在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李宏的帶領下,樓山村發掘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種植傳統,開始發展果樹、草藥等特色扶貧產業,牽頭打造了面積為7畝的標準化試驗園區,優化調整種植結構,提升作物品質。
寒地軟棗獼猴桃、九斤黃李子、平歐大榛子、金蓮花,樓山村目前已完成這四大特色作物的試驗種植,預計可實現年收入近50萬元,貧困戶人均年增收3000餘元。
找準產業,精準發力。佳木斯市現已發展扶貧產業項目826個,覆蓋貧困戶77854戶(次),累計實現產業收益2.21億元;扶貧產業確權到村826個,實現了扶貧產業資產交權移交全覆蓋。同時,全面摸排貧困戶和邊緣戶貸款需求,建立貧困戶和邊緣戶貸款需求臺帳,加大新增貸款力度,確保「能貸盡貸」。截至目前,累計發放15279戶6.61億元。
安居樂業提起精氣神
腰杆直了,錢包鼓了,環境美了,村民笑了。鄉村發生的喜人變化,是佳木斯脫貧攻堅取得實效的一個生動縮影。
低矮的土草房、泥濘的羊腸路,3年前,佳木斯富錦市洪洲村還是一片衰落的景象。改變,從村容村貌開始,駐村工作隊、村兩委痛下決心,開始幫助村民修繕住房,在新修的水泥路兩旁架路燈、種花草。
距離洪洲村不遠處,就是4A級景區富錦國家溼地公園。駐村第一書記於澤濱和黨支部書記李平芹合計著,應該借勢發展配套旅遊。很快,村裡建起山水農家院、大棚採摘園。2018年,洪洲村掛牌成立了富錦市首家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合作社每年拿出集體資產收益70%給股東分紅。一年下來,有的入股村民能分紅近2萬元。
通過盤活村裡資源,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洪洲村按下奔小康的「快進鍵」,從昔日貧困村向「山水田園新村」跨越。
「這幾年,越來越多的遊客開著私家車到我們村來遊玩、消費。」入股村民宮喜民說
同樣,樺川縣悅來鎮雙興村也正朝著環境整潔、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大步邁進。
「以前出門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天黑沒路燈,還喝不上達標的飲用水。現在村裡的環境可是大變樣了,草綠路平,隨時都可以用上衛生的自來水,垃圾集中堆放、清理,還有專人打掃環境衛生,環境好了,心情也美了。」81歲的村民王淑琴說。
藉助美麗鄉村建設的東風,加之脫貧政策的扶持,雙興村成立了玉成現代農機合作社,村民可以選擇帶地或帶資入社,帶動了100餘戶貧困戶增收。
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每年都有十多萬元的收入。村裡新修了兩條水泥路,並加寬了原有的水泥路面,安裝了66盞路燈和40餘個大型垃圾桶,建立了休閒廣場和大門景觀,重新修了自來水管道和水房,整個村莊告別了從前的「髒亂差」,慢慢蛻變為清新別致、美麗宜居的鄉村。
在青山綠水間建起美麗鄉村。近年來,佳木斯全力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切實改善群眾出行條件、住房安全,徹底擺脫貧困落後面貌:危(草)房改造24858戶,完成投資4.45億元,解決了806個村屯飲水安全問題,受益貧困人口2.06萬人,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實現飲水安全。
眼下,佳木斯各級幹部群眾正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倒排工期、動態清零,繼續抓好產業扶貧、就業扶貧,進一步強化兜底保障,為打贏脫貧成果保衛戰,探索可持續發展之路凝心聚力,用心答好這張脫貧攻堅的時代答卷。(文/攝丁兆勇 羅宇雷 李坦 記者 劉億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