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老子與釋迦牟尼誰的境界更高?

2020-12-16 當下禪

一日,孔、老、釋三聖共遊,顏回、尹喜、阿難三賢隨侍。偶見一文,其文曰:楚王失弓,左右欲求之。王曰:「楚人失弓,楚人得之。何必求也。」孔子聞之曰:「惜乎其不廣也。胡不曰:人失弓,人得之。何必楚也。」老子聞之曰:「失之,得之。何必人。」釋迦聞之曰:「何弓?何人?何得何失?」 —— 看罷此文,三聖默然。顏回問尹喜曰:「世人造謠,三聖云何不辯?」三問而三不答;復問尊者阿難,阿難曰:「假立名言,妄說諸有,何必辯?」

孔子(公元前552~479)

孔子、老子與釋迦誰的境界更高一些?上面這則故事令人印象深刻。貌似孔子境界最低,釋迦境界最高,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老子(公元前572—429)

佛教有所謂的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五乘佛法,一般佛子認為儒教、道教、基督教、回教等都是世間人乘、天乘的宗教,皆為「外道」,還比不上佛教的「聲聞乘」,只有佛法才是徹底究竟的無上大教。

釋尊(公元前565年~486年)

由於印度文明是以宗教出世主義為導向的文化,而中國則是以現世主義為中心的倫理本位文化,因此中國人在初次遭遇這種異質文化衝擊時的確感到心靈的巨大震撼。這無疑是中國文化遭遇的首次挑戰。自佛教東傳,中、 印兩大古老文明第一次在文化思想層面上相遇即展開激烈的交鋒,有時甚至發生武力流血的事件。其犖犖大者有:在南朝宋文帝時的儒家與佛教之間有關因果報應之爭;齊梁之間的神滅、神不滅之爭;宋末齊初之間的道教與佛教之間的夷夏問題之辯;在北朝時由於道、佛鬥爭的原因所引起的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二次廢佛法難事件,導致大量佛教徒死亡,佛經被毀。隋開皇年間的三教辯論大會,唐時的「老子化胡」之爭,韓愈等儒者的反佛等等。。。

三教真的差別那麼大嗎?真的水火不容嗎?其實,一切的差別,只是因為人們僅僅看到了事物的表面,為相所迷而已。迷而妄執,故有爭鬥。沒有分別心,才是真正的修行。怎樣才能消除分別紛爭呢?透過「凡所有相」而明心見性。覺悟自性,則三教為同,不悟自性,則三教為異。

六祖慧能(638~713)

儒釋道三家,三次具有開創性的革命,分別來自唐代的慧能,宋代的王重陽,明代的王陽明。其中,自幼生活在嶺南的禪宗六祖慧能在初見五祖的時候,五祖看他一幅山野樵夫的模樣,問:「你從哪兒來?」「從嶺南來。」「你到這裡想幹什麼?」「不求別事,只求作佛。」「你這個獦獠,又是嶺南人,你怎麼能夠成佛呢?」這時,慧能說出了一句響徹千古的話:「人雖然有南北之分,佛性卻沒有南北之別。我這個獦獠,形象上雖然與和尚不同,但佛性又有什麼差別?」

王重陽(1112年-1170年)

北宋著名道士張伯端在《悟真篇》中指出:「教雖分三,道乃歸一。」開創了全真教的王重陽力推三教合一說:「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道不通於三教,非道也。儒家的集大成者王陽明,在儒、佛、道三教合一觀念的變遷中,更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援佛、道入儒,創立心學,即由禪宗「即心即佛」發展而來。至此,三教基本融會貫通,相異性不異也。

王陽明(1472—1529)

「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大思想家陸九淵說:「千萬世之前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萬世之後,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東、南、西、北海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這也就是孟子說的:「先聖后聖,其揆一也。」

華嚴經中說,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三界四相,惟一夢心。夢心醒處幻身融,千差萬別一時通。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而觀,不獨三教本來一理,無有一事一法,不從此心之所建立。三教最後之所以能夠融合,根本原因就在於,不管是儒,還是釋道,真正徹悟後都會發現,哦,原來一切都不過是同一自性所流露,原來三聖本一,應機而化,三教本一,隨緣而教。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南宋佚名作《虎溪三笑圖》

東晉時有位高僧法號慧遠,住在廬山西北山麓的東林寺中,潛心研究佛法,為表示決心,就以寺前的虎溪為界,立一誓約:「影不出戶,跡不入俗,送客不過虎溪橋。」有一次詩人陶淵明和道士陸修靜過訪,三人談得極為投契,不覺天色已晚,慧遠送出山門,怎奈談興正濃,依依不捨,於是邊走邊談,送出一程又一程,忽聽山崖密林中虎嘯風生,悚然間發現,早已越過虎溪界限了。三人相視大笑,執禮作別。後人在他們分手處修建「三笑亭」以示紀念,並寫有一聯:橋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語;蓮開僧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虎溪三笑」的故事在唐代已經流傳開來,以象徵三教合流的美談而膾炙人口。從世界文明的大視野看,作為世界兩大古老文明的中、 印文明在歷史上的衝突、 交鋒及其所採取的解決途徑, 為當今全球化時代解決各文明之間的衝突提供了借鑑意義。

相關焦點

  • 人分四種境界,孔子與老子究竟誰高誰低?
    所謂「自然境界」,類似於那些喪失人性的殺人犯就是如此;所謂「功利境界」,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就是如此;所謂「道德境界」,對於孔子這樣的萬世師表來說就是如此。而對於「天地境界」,在馮友蘭先生的眼中,中國千古以來只有老子達到了這一境界。為什麼說老子的境界高於孔子?這還要從老子的思想學說說起來。
  • 同時在世的三大聖人:老子、孔子和釋迦牟尼,到底發生了什麼?
    蘇格拉底,柏拉圖奠定了西方研究人與物(科學)關係的傳統,釋迦牟尼系統地發揚了人與神(宗教)關係的傳統,而東方的孔子老子則系統地開創了研究人與人(道德)關係的傳統。思想與文明,和氣候、經濟、自然、環境一樣,有周期性。道教為什麼說老子化胡,就是因為佛教與老子的道德經同出一轍,有太多相似的道理。
  • 老子孔子和釋迦牟尼同時在世,公元前五百年左右到底發生了什麼?
    這個時期是人類文明取得重大突破的時期,各個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印度的釋迦牟尼,中國的孔子、老子……人們開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來面對這個世界。蘇格拉底是在孔子去世十年後出生的。在他出生之前,還有兩位偉大的思想家已經誕生。在中國誕生了老子和孔子,在古印度誕生了釋迦牟尼。這四位思想大師的集中誕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蹟。
  • 釋迦牟尼和老子的辯論,看誰更懂人性?
    釋迦牟尼也被稱作佛陀,就是佛的意思。老子就不用說了,《道德經》歷經幾千年還能傳遍世界,它顯然不是皇帝的新衣,而是一本神作。在釋迦牟尼、耶穌、老子、孔子這四個頂尖牛人當中,老子是唯一一個親筆寫書的。為什麼牛人大都不自己寫書?
  • 老子和孔子有過一番對話,看過之後就知道「道和儒」哪個境界更高
    老子和孔子都是聖人,但在世界觀的認識上老子遠高於孔子,老子比孔子大,孔子曾經問禮於老子,老子在傳授禮樂之後,送他至黃河,便有了一段參透宇宙蒼生萬物是非的經典對話,這其中有最令人欣賞的人生態度。孔子感嘆黃河之水說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老子聽後說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
  • 老子、孔子和釋迦牟尼基本生活在同一個年代,到底發生了什麼?
    釋迦牟尼已經證實與中國人同種,有沒有一種可能,釋迦牟尼是在中國思想大爆發的年代從中國帶著道家思想去印度宣教的,結果創立了佛教。因為佛教和道教有很多思想共通性。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奉老子為道祖;佛教奉釋迦牟尼為佛祖,都是宗師級任務,沒必要硬扯關係,佛教進入中國要立足,就要本土話,有了後邊的禪宗。
  • 老子和孔子在黃河邊曾有過一番對話,看過之後就知道誰的境界更高
    老子的核心價值觀有三層,「無」、「道」、「德」,最大的世界是「無」,也就是他所說的「無為」,「有」源於「無」,無為而無不為,武術中的最高境界「化有形為無形」估計也是源自於此。老子說:「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
  • 孔子問禮於老子,將老子比作龍,老子是如何評價孔子的呢
    幸運的是,儒家的創始人孔子與道家的創始人老子生活在同一時代。所以這兩位大思想家也曾經有過交流,為後世留下一段歷史佳話。在很多典籍中都有「孔子問禮於老子」的記載。而且時間、地點都不同。但這並不能說明這件事情是杜撰出來的。相反,孔子可能多次去拜訪老子。老子大概比孔子早出生二十年左右。
  • 老子與孔子之間的關係問題
    老子是孔子的老師之一,孔子是老子的弟子之一,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為無論是在《史記》中,還是在《孔氏家語》中,都有記載,孔子向老子問道、問禮。孔子把老子比作龍,可見孔子對於老子境界之高遠,是嘆為觀止的。老子境界高遠,有孔子這樣的弟子們在前臺值班,也就樂於退居幕後。因此在歷朝歷代的治國實踐中,老子和孔子的關係,更像是幕後老闆和職業經理人的關係,比如董事長和總裁,因為瑣屑的具體事務,是無需大領導出面的,所以在道教中,玉帝負責具體事務,而三清也是清淨無為地修煉,以期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畢竟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神佛之外更有神佛。
  • 摩西、耶穌、穆罕默德、釋迦牟尼、老子、孔子等誕辰各是哪一天?
    創始人釋迦牟尼的誕辰,據佛經記載為農曆四月初八(也頗有爭議),如今是佛教的重大節日之一。在世界三大宗教誕生鼎盛時期,在東方的文明古國——中國,也誕生了許多聖賢,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老子和孔子,是我國道教和儒教的創始人,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奠基人。
  • 孔子說「西方有聖人」,這裡的聖人是誰?
    孔子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儒家聖人,早在中學階段,我們就學習過孔子的《論語》。如今,孔子是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春秋時期的偉大聖人,直到今天,我們的影響依然存在。2000多年後的今天,孔子的思想依然有用。列子是十世之一,他和孔子一樣,都是歷史上非常厲害的哲學家、思想家。在《列子·列子仲尼》一書中,孔子說"西方有聖人",那麼這裡的聖人是誰呢?現在人們對孔子的聖人有不同的理解,佛教學者認為西方的聖人是指釋迦牟尼;基督教學者認為這裡的西方聖徒是耶穌。如果你想知道孔子所說的西方聖人是誰,有三個問題你需要知道。
  • 不是孔子,而是老子
    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孔子與老子誰偉大的問題?在這兩位思想巨人面前比較高低實際上是很難的事情。德國思想家卡爾·雅斯貝爾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提出了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間,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間,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是人類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時期。
  • 孔子一生三次見老子,老子的三段話,道盡天道玄機……
    歷史上孔子第一次會見老子時,老子還在周王朝藏書室中做史官。 這次會面孔子除學到了很多禮制制度外,對孔子感悟最深的應該是老子的這段話,這也正是「上善若水」的精髓。 兩人離別時,老子指著黃河說道:「你為何不能學習水的德行呢?」
  • 孔子和老子,誰在前,誰在後,這是中國哲學史上的老問題
    孔子和老子,誰在前,誰在後,這是中國哲學史上的老問題。古人說,孔子到洛陽問禮老子,老子是老頭子,似乎老在孔先,毫無問題。但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是兩碼事。我不認為,老子年紀大,《老子》就在《論語》前。孔子見老子,孔子不批評老子,老子卻批評孔子。我們很容易相信,批評人的一定是老師,不但資格老,年紀也一定大。但研究思想的邏輯先後,有個規律,我們不要忘記,「反對」不能無的放矢,「被反對」一般都在「反對」前。學習,要有學習的榜樣,批判也要有批判的靶子。比如《論語》批墨子嗎?不批。《墨子》批孔子嗎?批。為什麼?
  • 老子和孔子到底誰更厲害
    老子的生平不是很祥,約前571年出生於春秋時期楚國的苦縣,相傳老子曾經做過周朝的典吏,管理周朝的書籍,並通覽周籍,有著深厚的學識和智慧。約前523年孔子曾向老子問禮,並探討了周禮及人生哲學,孔子對老子推崇備至。前516年,周室內亂,相傳老子蒙失職之責,辭官歸隱,西出函谷關,路遇函谷關守官關尹,受關尹請求之後著書上下兩篇,共計五千言遺世,便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道德經》。
  • 孔子讓你利人,老子讓你體己
    所以,孔子向人們講仁義,讓人克己復禮;老子向人們講道德,讓人自知而明。儒學也好,道家也罷,終極命題無非是世道人心。世事恆常,常的是永遠無常。人心多變,不變的是永遠在變。世道還是世道,人心也還是人心。聖人願意換位思考,考慮對方感受;哲人願意挖掘自性,考慮自身問題。
  • 山西千年觀音菩薩道場竟供奉老子孔子 相傳佛祖老子曾在此相會!
    高達16.6米的觀世音菩薩塑像安詳靜立於萬壽湖,是蓮花寺最為著名的「北方小普陀」水上觀音,她俯瞰蓮花寺中軸線上的七大殿,左靠儒教的孔子祠、右翼道教的老子像、真武廟,形成氣勢磅礴的三教文化道場,體現了三教合一的中國傳統文化精華。蓮花寺北靠笏峰,南依仙人峰。碧水繞青山,美輪美奐,恰似人間仙境。
  • 在《莊子》中,為什麼有許多「孔子與老子會面」的場景?
    在《莊子》內篇中,孔子與老子並沒有直接見面、對話。兩人唯一的關聯,是在《德充符》中,老子通過叔山無趾的闡述,表示希望能讓孔子「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以「解其桎梏」。由此可知,在內篇中,老子應是同情嘆惋孔子之受桎梏,希望能解除其束縛。孔子與老子是否真有會面之事,早已無從考察。
  • 幾千年了,中華民族為什麼沒有再出一個老子或再出一個孔子?
    在中國歷史上,老子和孔子的影響很大,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所謂道者,就是非常道。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在神話傳說中是太上老君,從思想藝術來說,老子是哲學家,從文學藝術來說,老子是經學家,因為這種思想是一種說不明白的修養,也就是信仰,莊子化蝶是夢幻,老子清修也是一種心靈上的慰問。孔子說:「見老子,其猶龍邪!」
  • 孔子與老子見面後,老子送給了孔子三句話,暗示了孔子的未來
    但是對於孔子的看法,歷史上也是爭議頗多的,有的人是中肯,有的人說讚揚,有的人則是反對。其實大家怎麼樣想都好,孔子所做出的貢獻是放在那裡的,是無可爭議的,就連我們平常的日常生活中也免不了會受到儒家的影響。說到孔子,那麼大家自然就會想起另一個名氣更大的人,他就是老子了。雖然老子做出的貢獻跟孔子了開創了儒家學派比起來,似乎影響並沒有那麼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