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莊子》中,為什麼有許多「孔子與老子會面」的場景?

2020-12-17 玲瓏文史

在《莊子》內篇中,孔子與老子並沒有直接見面、對話。兩人唯一的關聯,是在《德充符》中,老子通過叔山無趾的闡述,表示希望能讓孔子「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以「解其桎梏」。由此可知,在內篇中,老子應是同情嘆惋孔子之受桎梏,希望能解除其束縛。

孔子與老子是否真有會面之事,早已無從考察。然而,此事除了出現在《莊子》外雜篇外,也曾出現在《禮記曾子問》、《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史記孔子世家》和《孔子家語觀周》等篇章。可見當時之儒者、道者多借「孔老會面」此一主題抒發己見。

《莊子》外雜篇中,道家後學創造出許多孔老會面與對話的場景。孔老討論的焦點,集中在「大道」與「人性」的問題上。有時是孔子呈現出求道若渴的低姿態;有時是老子教訓孔子之執迷不悟。

孔子見老子 畫像

外雜篇安排孔子向老子問道,當然蘊含著儒家有其不足,應向道者學習的意味,儒、道自然高下立判。然而,老子願意「改造」孔子,正代表其認為孔子仍有提升、超越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天運》篇中老子教導孔子之言,所反映的並非是原始道家思想,而是黃老道家思想。這也說明了,無論原始道家,抑或黃老道家,皆以「孔老會面」一事寄託己意。

《知北遊》中的「孔子問於老子」

外雜篇中,時常出現孔子向老子問道的場景,如《知北遊》中老子指出:疏通心靈、超越智慧,才能悟道,是以此「齋戒」即「心齋」也。道「難言」,但語言仍具引導、啟發作用,故勉強為孔子說個概略。

老子先從「昭昭生於冥冥,有倫生於無形」說起,說到天地、日月、萬物皆因道而各得其正,得道者更能「用心不勞,其應物無方」。人於天地之間,也是依循道化而生而死,人們以為有壽夭之別,其實只是一瞬之間,何必執著?

「不形之形,形之不形」,從無形到有形,又由有形回歸無形,這是所有人共同的迴環往復之途。唯有得道之聖人與眾人不同,他不求博學多智、能言善辯,與道合一,卻從不論述大道。

老子畫像

有趣的是,老子大談道之境界,先是詳細敘述道之情狀與功用,後又認為大道不可聽聞,亦不可論述。點出了「道」不得不落於言詮,卻又無法完全借「言」而傳的微妙關係。

在道家後學那些嚮往老莊道術者的眼中,老子是「淡然獨與神明居」的得道者。後學者對於「道」境的描述,由簡略走向詳細,由無言走向有言,以譬況之言鋪陳隱喻「道」之無所不在、充塞天地,多少是受到戰國時期論辯之風的影響。

外雜篇的作者正是託言於老子,以論述「道」境。那麼,道家後學又多設計了一個「孔子問於老子」的情節,意義為何?

這代表道家後學仍秉持「道可道,非常道」理念,老子本不欲多言大道,是因為孔子謙虛求教,所以才勉強言之。這不但證明了只有道家老子能體證大道,而且孔子也有求道之心,孔子的生命仍有向上提升、超脫世俗的機會。

《天地》、《天運》中的「孔子向老子請教聖人之道」

再看《天地》篇。孔子以公孫龍「離堅白」之說,向老子請教聖人之道。老子認為,辯者只是被技藝、才能所束縛,導致形體勞累、心神不寧的人罷了,他們的聰敏與才能,反將招致災禍。多數人是有形體而無知無聞,難得的是與大道俱存、物我相融之人。唯有忘物、忘天以忘己,才能與天合德,此即「入於天」。

公孫龍畫像

就表面的文字來看,老子似乎是針對名家而發,但老子說話的對象卻是孔子,這其實是「一箭雙鵰」——批判名家、反省言辯的同時,也在批判儒家對才能、智慧的重視無益於大道。一句「丘,予告若,而不能聞與而所不能言」直接批評孔子尚未通達大道,不能了解至理。

那麼,道家後學為何不安排老子直接與名家學者對話呢?恐怕正是因為道家後學認為,相較於名家來說,孔子較可能由迷轉悟,領悟道家之理。

果然,孔子在《天運》篇中,終於悟道了。孔子依舊是以求教者的身份,向老子請教。孔子自言,其以研讀六經的方式,向君王要求爵位,結果七十二君中,無一人願意用他。

這其實是在諷刺當時的儒家後學——他們以為精熟六經,就可以以古制今。儒者以此來尋祿求譽,更讓道家後學不齒。

在老子看來,無論先王六經,抑或孔子之言,皆「陳跡」也,無法順應時局的變化。性、命、時、道潛藏於生命流行之中,似存若亡,無跡可尋,是以「難明」。「道」一旦進入說解,即陷入「分別義」。先存探求之心,反而將因執著於「跡」,而惘然無所得。換言之,唯隨任自然之化,才能自安;唯有自安,才能安人。

孔子雕像

孔子在老子的提點下,三月後悟道,了解行為處事都必須隨順自然變化,才能安時處順。老子最後「可,丘得之矣!」的認同,確認孔子成為得道之人。在《天運》篇中,孔子本是求道者,在聽聞老子的一番話後,徹底悔悟,進而轉化為悟道者。

《田子方》中「孔子驚嘆老子境界之高」

在《田子方》中,孔子也呈現了同樣的變化。在這則文字中,孔子驚嘆於老子「遺物離人而立於獨」的境界。

老子形似槁木,實是「遊心於物之初」。寂靜無言中,蘊藏著萬物生機,動與靜並非二端,靜中涵藏著動,雖是沉默,卻是充滿創造力的沉默。

這樣的境界難以智慧認知、以言語說明,但是,老子還是嘗試為孔子說明概況:陰陽發乎天地,二氣互相交融,萬物便因此而產生。日月運行,萬物生滅,循環往復,而不知其宗。人若能遊於此至樂之境,即是「至人」。生死乃旦夕之事,何況禍福?外境變化無常,何足以患心?真正可貴的是自身之主體。

《東周列國·春秋篇》孔子劇照

孔子聽聞後大嘆「夫子德配天地,而猶假至言以修心」,佩服老子以至言修養心性。老子則澄清,「至人」不修而自明,不必如「克己復禮」工夫般刻意去修持,「心」無需「修」,無心反能處順。求索語言文字的意義、模仿先聖之修養工夫、執定於某一標準,其實也就失落了主體性與「至言」所能展現的各種可能。

在此,老子不但為孔子解說了道境,也破解了孔子對「修養工夫」的執著。孔子在見老子之後,馬上將自己受教於老子之事告訴顏回。孔子感嘆自己以往不知「道」,幸而老子開示,才讓自己得以窺見天地之大全。

顯而易見,莊子後學的思路是:孔子向老子求道,成為悟道者之後,又傳授顏回。在《莊子》內篇中,只見老子有心拯救孔子,而尚未付諸行動;只見孔、顏皆為道家之人,論心齋坐忘之功夫。在外雜篇中,莊子後學則將不同的寓言連貫起來,其新增的關鍵就在於「孔子向老子求道」。因為孔子求教於老子,是以孔子能悟道,並以此影響顏回。

由是以知,在道家後學認為,在這些非道者之中,孔子最有轉化、提升的可能性。

《天運》中處處顯現出黃老道家的義理傾向

在上述「孔老會面」的寓言中,《天運》篇中的老子思想與他篇殊異,其文曰:「(孔子)五十有一而不聞道」,這是諷刺《論語》中孔子自謂「五十而知天命」的說法。

孔子所謂的「知天命」,在道家看來,仍然是不識天地、未達大道。文中又稱孔子為「北方之賢者」,與老子這位「南方之賢者」分庭抗禮,顯現出南北道術之不同,當然也蘊含著「南方之賢者」高於「北方之賢者」的意味。

《孔子》劇照

孔子自言其求道的過程,是借著探求「陰陽度數」去求取大道,結果一無所得。事實上,孔子本身並不熱衷於陰陽度數的研究,此處老子所批評的,顯然是戰國時期部分傾向研究陰陽五行的儒生。

道家後學雖然將茅頭指向「孔子」,但這位「孔子」並不只是單純地代表儒家。在道家後學的觀念中,就強調才能、技藝這點來看,名家、儒家無別;就標舉「愛」這點來看,墨家、儒家無別;就熱衷陰陽度數來看,陰陽家與部分儒生也無別。

由此看來,「孔子」已經成為「箭靶型人物」。「孔子」不僅代表後世的儒家後學,甚至連其他各家相關的學說,也可以含納在內。

《天運》篇中說逍遙大道可以借路於仁、寄宿於義,又說遵循自然變化的道家聖人能使用八項「正人之器」,處處都顯現出黃老道家「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的義理傾向,而此舉是為了達到「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的目的,明顯與其他文字有所不同。可見道家後學的立場出現分歧,唯一相同的是,他們都以「孔老會面」作為論述己見、闡揚學說的場景。

相關焦點

  • 在《莊子》中,為什麼有許多「孔子與老子會面」的場景?
    在《莊子》內篇中,孔子與老子並沒有直接見面、對話。兩人唯一的關聯,是在《德充符》中,老子通過叔山無趾的闡述,表示希望能讓孔子「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以「解其桎梏」。由此可知,在內篇中,老子應是同情嘆惋孔子之受桎梏,希望能解除其束縛。孔子與老子是否真有會面之事,早已無從考察。
  • 孔子、老子、莊子的哲學之道
    簡明孔子、老子、莊子的哲學之道文|中國美食文化審美資深工匠杜德春孔子講為人之道;老子處世之道;莊子講養性之道。孔子的核心道:格物致知!《禮記大學》八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
  • 孔子問禮於老子:這個我們信了很久的《史記》故事,暗藏諸多疑點
    本期話題孔子問禮於老子是司馬遷在《史記》中言之鑿鑿的記載,但是關於這個記載,自宋代開始就不斷有學者提出質疑。究竟司馬遷的這個記載有何疑點?老子和孔子又是誰先出生呢?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請與孔子適周。」魯君予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適周問禮。葢見老子云。
  • 莊子深受孔子後學的影響,但莊子選擇了老子思想,對其發揚光大
    百家原創作者:阿青聊歷史老子和莊子,即老莊。老人是道家創始人,由於莊子繼承並發揚光大了老子的思想,後世之人因此將這二人合稱為「老莊」。在先秦諸子中,以儒家對後世的影響最大,道家次之。關於老子其人,學術界爭論很大,眾說紛紜。
  • 老子、孔子、莊子,誰是玩自助遊最苦的「驢友」?
    那個時候有老子,那個時候有孔子。頂著周朝風雲變幻的天空,他們都進行過自助遊的活動。牛很慢,所以老子跑的地方,應該沒有孔子多。大概後人們覺得是牛耽誤了老李的行萬裡路,所以給老李諡曰「聃」。尊稱老李「老聃」時,還隱藏著一句潛臺詞:您老要不是被牛耽誤了,肯定會被現今的驢友們尊奉為自助遊的鼻祖,應該比做那個被孫猴子欺負過的太上老君有滋味兒。
  • 孔子問禮於老子,將老子比作龍,老子是如何評價孔子的呢
    與此同時,不僅中國,全世界的範圍內也湧現出許多大哲學家。這段時間被稱之為地球的「軸心時代」。幸運的是,儒家的創始人孔子與道家的創始人老子生活在同一時代。所以這兩位大思想家也曾經有過交流,為後世留下一段歷史佳話。在很多典籍中都有「孔子問禮於老子」的記載。而且時間、地點都不同。
  • 莊子和老子同樣是先秦的道家人物!莊子和老子有哪些不同觀點?
    莊子和老子同樣是先秦的道家人物!莊子和老子有哪些不同觀點?我們今天總說「老莊」,將老子與莊子並列,作為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但是在漢代,人們提起道家就說「黃老」,直到魏晉時期人們重視莊子,才將老子與莊子並稱為老莊。
  • 2500多年前,老子會晤孔子
    」考察天象記錄,只有魯昭公二十四年夏五月乙未朔有日食,所以可以推定,孔子是在魯昭公二十四年,34歲的時候拜見了老子。孔子此番前往洛陽,除拜見老子外,還向萇弘問樂,還觀摩了周太祖后稷廟,看到了攲器、金人等警示之器。孔子拜見老子的目的,《孔子家語》及《史記》等,都認為是前往問禮;《莊子》則說是要藏書於周室,請老子幫忙。
  • 老子莊子為什麼要反對儒家的仁義思想?老子反對仁義的三個理由!
    儒家主要是以孔子孟子為典型,核心的一個字就是仁。這個學說其實是建立在當時的一個宗法制上的,那麼其實很多的儒家所倡導的一些學說都是維護了統治者的一個很大的利益的,起到一個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從漢武帝開始儒學就成為了一個主流的思想,對後人的一個影響也是非常的大的。但是有個學派對儒家的學說並不是很贊同,那麼這個就是道家。
  • 孔子老子莊子之中,為什麼只有莊子才被稱作「真人」?
    本文引子中,啟功一語道破真相,累皆因為名,這叫「浮名累」。誰能做到不被浮名所累呢?咱們可以列出三個人。孔子、老子、莊子。孔子做不到。所以他被後世尊列聖人位。老子也做不到。孔子一生其實熱衷於仕途,他想通過當官來把自己的思想傳遞給世人。當然,這也符合一般士大夫的願望。所以孔子的思想對中國影響最深。那麼面對社會亂象,老子是怎麼做的呢?老子選擇的是棄官不做。騎著青牛,過函谷關準備西遊了。因為遇到關尹,所以留下了一本《道德經》。
  • 莊子和老子誰才是道家的開山祖師?
    歷史上說起道家人物,都有老莊的說法,老是老子,莊是莊周。這「老莊」連字,同時又指道教三玄經中兩部經典:《道德經》和《莊子》。其中《道德經》為大經,《莊子》被視為小經。一般而言,這沒有什麼問題。要說莊子應是道教的祖師爺,當是一點不過。三清觀裡,怎麼也該有莊子一個位置。因為什麼?因為莊子把理想化的道家人物給描述清楚了,後人就可以有樣學樣,照著去「修」了。舉個例子,道教中人都想成為真人,可這什麼是真人,真人是怎樣的樣子,那就得去問莊子了。不讀他的書,連真人是什麼都不知道,還修個什麼?所以說,莊子對道教的意義實在大。
  • 《莊子》書中寫孔子比寫老子還多,這是為什麼
    《莊子》一書是由我國先秦時期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周及其弟子所著,主要闡述莊子的言論和思想。莊子的思想繼承於老子,他和老子也是道家學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莊子的想像力極強,《莊子》一書中有著非常多的寓言故事,大部分故事都是莊子自己編的,而這些故事也幫助莊子生動形象的將一些抽象的哲理具體化,給人以無窮的回味!莊子的理論雖然是從老子的學說中發展演變而來,但是讀完《莊子》後你會發現,在《莊子》一書中,出現次數最多的人物,不是老子,也不是莊子,也不是惠子,而是孔子。《莊子》全書光是引用孔子的言論就多達28處!
  • 人文課堂|孔子與老子的會面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閱讀之聲《人文課堂》推出《冬穎老師講孔子》, 更多完整音頻,歡迎移步「雲聽」APP。還沒到三十歲,孔子的名聲就漸漸大了起來。有很多人想要拜他為師,他就索性辦了私學。但孔子還想有更大的進步,他想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禮樂。
  • 談孔子和莊子:出世情懷與入世衝動
    雖然有《周易》等經典據信是在老子之前,不過老子是第一位其存在可考、比較靠譜的中國思想家,他的著作基本上也可以確信不是後人偽託。老子的生平,到現在還不是十分清楚,包括他的生卒年代,他是否見過孔子等等。二十多年前讀過1993年郭店楚簡的發掘和考證,據說老子生活的年代在孔子之前頗久,是傳說中那位騎青牛出關西去、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高人。
  • 孔子問道於老子,他們都討論了哪些問題?
    我常常思索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的思想界在唐朝以後就出現了儒道合流的跡象,而沒有像西方那樣,出現由思想割裂而導致的政權紛爭?很大程度上,我們必須感謝老子和孔子,他們作為道儒兩家創始人,在創建學術的過程中,親自進行過深度的學術互動。
  • 莊子的名句,老子的名句,孔子的名句,富有大智慧,值得收藏細品
    各位詩友們,大家好,這篇文章的主題是莊子,孔子,老子的名句(第二彈),希望大家喜歡,閒話不多說,直奔主題吧!一、莊子,名周,字子休,道教祖師,號南華真人。3、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4、天地有大美而不言。5、以天下為之籠,則雀無所逃。6、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7、節飲食以養胃,多讀書以養膽。
  • 這個四字成語,源於孔子與老子的一次會面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每一個字每一個成語都有其來歷及意義,有的背後還藏著一個非常壯觀的歷史背景,不得不說中華文化是最有魅力的。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個成語,這個成語源自於兩位大人物,他們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及儒家的代表人物。
  • 莊子怎樣繼承和發展老子思想
    老子《道德經》被先秦諸子共同景仰。像孔子、莊子,列子、墨子、韓非子、鬼谷子、孫子等都吸收了老子思想,並且給予一定的發展。下面就簡單介紹莊子是怎樣繼承和發展老子思想的。一,莊子繼承了老子的基本思想,即「不爭、尚柔」思想。
  • 孔子問道於老子(文子的記載)
    孔子見老子的故事,並見於《禮記》《孔子家語》《莊子》等著作,相比這些書籍,《文子·道原》中記載的孔子問道故事應該更為原始。文子作為老子的嫡傳弟子,對老子的記錄和解讀,相對而言應該更為可信。孔子見老子,儒家的書上都說是問禮,道家的書上都說是問道,具體問什麼,當然只有當事人知道。但孔子是崇尚周公禮樂的,不問禮當然不可能;老子是道家的真人,孔子與老子曾經相處過一段時間,問道也是有可能的。《文子》中這一段,你可以說是確有其事,也可以理解為文子編的寓言。無論故事真假,這些話是真的,所以不妨礙我們去學習他。
  • 為什麼說老子和孔子是中華文明的代表?莊子的哲學思想是什麼?
    在這樣的大調整中,中國的未來會在哪裡呢?又將去向何方?此時,一群卓越的思想家,登上了這個大變革的歷史舞臺。為什麼說老子和孔子是中華文明的代表?就在那個時代,古代中國開始進入思想與文化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自覺的興盛局面,作為百家爭鳴的先驅者,一群被稱為儒的人,開始活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