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問道於老子(文子的記載)

2020-12-18 太平書院

孔子見老子的故事,並見於《禮記》《孔子家語》《莊子》等著作,相比這些書籍,《文子·道原》中記載的孔子問道故事應該更為原始。文子作為老子的嫡傳弟子,對老子的記錄和解讀,相對而言應該更為可信。

故事原文如下——

孔子問道,老子曰:「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攝汝知,正汝度,神將來舍,德將為汝容,道將為汝居。瞳兮,若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形若枯木,心若死灰,真其實知而不以曲故自持,恢恢無心可謀——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孔子見老子,儒家的書上都說是問禮,道家的書上都說是問道,具體問什麼,當然只有當事人知道。但孔子是崇尚周公禮樂的,不問禮當然不可能;老子是道家的真人,孔子與老子曾經相處過一段時間,問道也是有可能的。《文子》中這一段,你可以說是確有其事,也可以理解為文子編的寓言。無論故事真假,這些話是真的,所以不妨礙我們去學習他。

「正汝形」,就是端正你的外形,修行人的打坐、站樁等等,都屬於「正汝形」;軍隊裡要求軍容軍姿,也屬於「正汝形」。前幾天,我這邊的讀書社進消防大隊搞活動,我也去聽講了,期間發現所有軍人都端端正正地聽完了一兩個小時的講座,不由得心生佩服。

「一汝視」,就是專一你的視線,不要東張西望。一個人心是定的,眼神也是定的;心是慌的,眼神也遊移不定。眼神都定不住,就不要奢談心定了。專一,很重要,淨慧老和尚講「守一不移」,講了整整一本書。

「天和將至」,就是自然的和氣即將到來。《老子》說「萬物負陰抱陽,衝氣以為和」。正所謂「與心和,神自全;與境和,事自圓」——這個和,非常重要。馮學成先生常教人「養喜神,養和氣」,就是這個道理。

「攝汝知」,就是收攝你的智慧,「正汝度」就是端正你的態度,《史記·老子列傳》裡記載孔子見老子,老子告誡他「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說的就是這個內容。

「神將來舍」,就是神就要住進來了。正所謂「心安樂處即是身安樂處」,神能夠安住下來,才是身心自在。反之,我們看到一些人身心不安,就會說他「魂不守舍」,神魂不在家,遊移到不知什麼地方去了。

「德將為汝容」,就是德將成為你的容貌,一般人是以皮相為容貌,修行人是以德為容貌。比如佛教說,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是佛累世修行各種美德綜合示現的報身。《禮記·大學》上說「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也是這個意思。

「道將為汝居」,就是道將成為你的居室。一般人,要找個房子,才會安住下來;修行人不同,他們是安住在道中。

「瞳兮,若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眼神就像出身牛犢一樣清澈明亮,不會無端刨根問底。陶淵明說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佛教有「十四無記」,這些都是「無求其故」。

「形若枯木,心若死灰」,這兩句話很有名,《莊子》一書曾多次引用兩句話,蘇東坡也曾引用過。老子說:「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儒家看重的是生生不息的生機,道家看到的則是生機背後的靜寂。

「真其實知而不以曲故自持,恢恢無心可謀」,歸真其實際的智慧,但不用偽詐裝點門面,堂堂正正沒有什麼心機可以謀劃。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這段話出自《老子道德經》,也作「明白四達,能無為乎」,這句話其實是解釋前面那句的,其含義是真正的智慧通達無礙,能不用不要使用權謀?

同樣一段開示,在《莊子·知北遊》中被改編、被嫁接到兩個上古真人身上。原文如下——

齧缺問道乎被衣,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攝汝知,一汝度,神將來舍。德將為汝美,道將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言未卒,齧缺睡寐。被衣大說,行歌而去之,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實知,不以故自持。媒媒晦晦,無心而不可與謀。彼何人哉!」

這兩個故事,核心內容雖然有個別字詞的差異,但在根本上大同小異,所以就不多加解釋了,如果有興趣,可以翻閱馮學成先生的《禪說莊子·知北遊》一書。

最後想說的是,因為《文子》長期以來一直被誤判為偽書,所以沒有引起學界足夠的重視,但書中很多故事和詞句,卻被莊子、諸葛亮等後世名人悄悄引用。很多名言,大家耳熟能詳,卻不知道其原作者其實是文子。我說這些,一是推薦文子其人,二是推薦《文子》其書,並希望大家不要辜負了這位通玄真人。

相關焦點

  • 《文子》簡介:一本早期記錄老子言論的經典
    《文子》一書之主旨,在於解說老子之言,闡發老子思想,繼承和發展道家「道」的學說。書中每篇皆以「老子曰」三字開始,表明與老子之師承關係。明朝宋濂稱:「子嘗考其言,一祖老聃,大概道德經之義疏爾。」元代吳金節也稱:「文子者,道德經之傳也。」均說明《文子》的主旨內容。
  • 2500多年前,老子會晤孔子
    孔子問禮於老子,載於《史記》之《孔子世家》與《老子列傳》,向來無甚異議。但近世頗有一些儒生,覺得孔子至聖,怎麼會向道祖問禮?所以極力否認,誣陷道家借孔子抬高老子。實則,孔子見老子一事,不但見於道家的著作如《莊子》等,更見於儒家的著作如《孔子家語》《禮記》等。所以這一事實,是不容抵賴的,除非儒家將《孔子家語》等,也統統判為偽書。
  • 老子與孔子之間的關係問題
    老子是孔子的老師之一,孔子是老子的弟子之一,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為無論是在《史記》中,還是在《孔氏家語》中,都有記載,孔子向老子問道、問禮。孔子把老子比作龍,可見孔子對於老子境界之高遠,是嘆為觀止的。老子境界高遠,有孔子這樣的弟子們在前臺值班,也就樂於退居幕後。因此在歷朝歷代的治國實踐中,老子和孔子的關係,更像是幕後老闆和職業經理人的關係,比如董事長和總裁,因為瑣屑的具體事務,是無需大領導出面的,所以在道教中,玉帝負責具體事務,而三清也是清淨無為地修煉,以期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畢竟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神佛之外更有神佛。
  • 孔子為何要問道於老子?其實有4個原因,你知道幾個
    關於孔子和老子的傳記,最權威的版本就是司馬遷的《史記》。在他們的傳記中,孔子幾次問道於老子,並對老子的學問敬佩有加,甚至把老子比喻成」龍「這一萬能的物種。因此,我們看到聰明如孔子的人都願意當老子的學生,可見老子的學問高深的程度。
  • 孔子問道,老子說此德非彼德
    老子和孔子,道家與儒家,雖有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正統文化實施,也未能平息數千年的爭議分歧,道儒分歧在於:道之德和德之德。老子在《道德經》中堅持:所有的德都是道之德,都是由道所作出規定性的德,都是嚴格遵守道的德。
  • 越文化視野中的「文子」和《文子》
    範蠡像《漢書 · 藝文志 · 道家類 · 文子九篇》下註:「《文子》九篇。老子弟子,與孔子並時,而稱周平王問,似依託者也。」《史記》和《漢書》進一步向人們揭示了計然是老子的學生且年齡與孔子相仿,以及他在越國復興中所起的作用及其著述與言論精髓(思想)。3.東漢王充在《論衡 · 自然篇》稱:「以孔子為君,顏淵為臣,尚不能譴告,況以老子為君,文子為臣乎!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越絕書》和《吳越春秋》則記錄了代表計倪(即計然)深邃思想的豐富的言論。
  • 孔子問道於老子,他們都討論了哪些問題?
    很大程度上,我們必須感謝老子和孔子,他們作為道儒兩家創始人,在創建學術的過程中,親自進行過深度的學術互動。莊子不僅帶領人們重新認識了老子,更帶領人們重新認識了孔子。但是他也很不湊巧,比老子和孔子晚生了一個世紀。所以只能在《莊子》這本書裡,和孔子、老子隔空對話。
  • 「孔子問道圖」漢磚拓片賞析
    孔子問道圖 漢磚拓片在我國思想文化發展史上,孔子和老子是兩位具有代表性和開創性的人物。孔子問道圖 漢磚拓片今天這張《孔子問老子圖》漢磚拓片,就是有力證據。孔子問道圖 張亮題「孔子問禮於老子」這件事不是我國古代兩位學者簡單的「歷史會面」 ,而是儒、道思想的交流與溝通
  • 孔子問禮於老子,將老子比作龍,老子是如何評價孔子的呢
    幸運的是,儒家的創始人孔子與道家的創始人老子生活在同一時代。所以這兩位大思想家也曾經有過交流,為後世留下一段歷史佳話。在很多典籍中都有「孔子問禮於老子」的記載。而且時間、地點都不同。但這並不能說明這件事情是杜撰出來的。相反,孔子可能多次去拜訪老子。老子大概比孔子早出生二十年左右。
  • 孔子拜見老子時,老子送給他哪句話?
    老子和孔子分別是道家和儒家的創始人。他們是中國文化的兩位最偉大的思想大師,對中國文化的走向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也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文化性格。但是,老子和孔子在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上,都有著截然不同的區別。
  • 前518年,孔子向老子請教學問,老子送他兩句話,對後世影響很大
    一、孔子見老子孔老相會指的是孔子與老子相會的典故,又被稱作「孔子見老子」、「孔子問禮」、「孔子問道」等。在先秦兩漢的正史《史記》和諸子書(如《莊子》、《呂氏春秋》、《禮記》、《大戴禮記》、《韓詩外傳》、《孔子家語》等)中都有相關記載,在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中也有以此為素材的作品,形象地勾勒了孔老相會的情景。
  • 孔子問禮於老子,老子告誡孔子,不要因為太聰明嘲笑他人
    孔子曾向老子求教周禮之道,所以老子也是孔子的老師,今天我們就來再現當年孔子的問道。在完工的祭祀殿內,中國歷史上兩位享有盛名的思想啟蒙者見面。但是,老子與孔子的第一次見面,並沒有想像中智者賤的妙語連珠,機鋒相對。
  • 孔子問道——磚雕石上記錄的那些歷史故事
    孔子問道圖案題材豐富有歷史故事、神仙故事、戲曲故事、動物、植物、山水、亭臺樓閣等,創意巧妙,構圖嚴謹,層次分明,畫面生動。雕刻手法細膩,線條流暢,神態各異。網絡配圖門廳北次間正立面簷部磚雕:孔子問道。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孔子之所嚴事,於周則老子。」老聃居周日久,學問日深,聲名日響。
  • 老子的怪誕與孔子的全勝,道不同不相為謀(地)
    文\雷天大壯易老子的怪誕不光體現在其行事作風,而且在他的著作中也體現的淋漓盡致。司馬遷在《史記》中稱老子為:隱君子也。這一方面是因為記錄老子的文獻很少,司馬遷也不太清楚老子其人。第二方面是說老子的隱居特性,不喜歡參加社會活動,不喜歡拋頭露面。老子當時帶了很多著名的學生,如:孔子、楊子、文子等等。他帶徒弟的方式與其他人完全不一樣。比如孔子,學生都是一直跟隨其左右,組成學團。
  • 白俄羅斯國家美術館獲贈孔子和老子雕像
    新華社明斯克12月12日電(記者 魏忠傑 李佳)白俄羅斯文化部12日在白俄羅斯國家美術館為中方贈送的孔子和老子雕像舉行揭幕儀式。  這兩尊青銅雕像由中國美術館館長、著名雕塑家吳為山創作,其中孔子像高達3米,老子像高2.8米。
  • 太初有道:孔子和老子
    ,老子為我們留下了《道德經》,探索道追求道,孔子編纂《四書》《五經》並且在《論語》中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墨子繼承了孔子的一些思想,可他不像孔子那樣好古和中庸,他主張革新,平民意識比較強,提出了「尚賢」、「尚同」、「兼愛」、「非攻」、「非命」、「節用」等新觀點。墨子是公元前468年出生的,那時候孔子已經去世11年了。墨家在《論語》中沒有記載,在其他地方也很少出現。
  • 沙河:歷史實景劇《問道》圓滿完成
    據史料記載,老子曾在沙河市本次演出,在廣陽山下以藝術的形式向觀眾重現了孔子千裡跋涉拜訪老子的情景。老子孔子孔子拜見老子老子為眾人講道醜女問道
  • 孔子認為「大同世界」非常好,那老子認為什麼樣的世界是好的?
    在儒家經典《禮記》裡,孔子提到了大同世界的概念,和西方人口中的理想國有點像。孔子說:大道實行的時代,我沒有趕得上,而內心深懷嚮往。大道實行的時代,天下是公共的,大家推選有道德有才能的人為領導,彼此之間講究信譽,相處和睦。
  • 問道先賢 文以化人-光明日報-光明網
    日前,中央黨校為立在校園內的大型青銅雕塑作品——《問道》舉行隆重揭幕儀式。作品生動傳神地表現了老子、孔子兩位文化先賢的形象。     雕塑的作者為雕塑家吳為山。這件向中國傳統文化兩座高峰致敬的作品聳立於中央黨校掠燕湖北岸,成為人文新景觀。
  • 在《莊子》中,為什麼有許多「孔子與老子會面」的場景?
    在《莊子》內篇中,孔子與老子並沒有直接見面、對話。兩人唯一的關聯,是在《德充符》中,老子通過叔山無趾的闡述,表示希望能讓孔子「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以「解其桎梏」。由此可知,在內篇中,老子應是同情嘆惋孔子之受桎梏,希望能解除其束縛。孔子與老子是否真有會面之事,早已無從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