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文化視野中的「文子」和《文子》

2021-02-12 新越絕書

 一、「文子」其人


(一)

「文子」是誰氏?

1.《範子計然》:「計然者,葵丘濮上人,姓辛氏,名文子。其先晉國亡公子也,博學無所不通。為人有內無外,形狀似不及人,少而明,學陰陽,見微而知著。其行浩浩,其志泛泛,不肯自顯諸侯,陰所利者七國,天下莫知,故稱曰計然。時遨遊海澤,號曰漁父,嘗南遊越,範蠡請見越王,計然曰:『越王為人鳥喙,不可與同利也。』範蠡知其賢,卑身事之,請受道,藏於石室,乃刑白鷸而盟焉。」(《太平御覽》卷九百二十四)

司馬遷《素王妙論》:「計然者,葵丘濮上人。其先晉國公子也。姓辛氏,字文子,嘗南遊越,範蠡師事之。」(《太平御覽》卷四百四)

南朝宋裴駰《史記 · 貨殖列傳》集解曰:「計然者,範蠡之師也,名鈃。」

清代孫星衍《〈文子〉序》:「文子即計然無疑。」(《問字堂集》)

計然像

2.《史記 · 貨殖列傳·范蠡》:「昔者越王句踐困於會稽之上,乃用範蠡、計然。計然曰:『知鬥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故歲在金,穰;水,毀;木,飢;火,旱。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物之理也。六歲穰,六歲旱,十二歲一大飢。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末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不闢矣。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則農末俱利,平糶齊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積著之理,務完物,無息幣。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財幣欲其行如流水。』修之十年,國富,厚賂戰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飲,遂報強吳,觀兵中國,稱號五霸。範蠡既雪會稽之恥,乃喟然而嘆曰:『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於國,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於江湖……」

《漢書 · 貨殖傳 · 範蠡》:「計然之策,十用其五而得意。既以施國,吾欲施之家。」

範蠡像

《漢書 · 藝文志 · 道家類 · 文子九篇》下註:「《文子》九篇。老子弟子,與孔子並時,而稱周平王問,似依託者也。」

《史記》和《漢書》進一步向人們揭示了計然是老子的學生且年齡與孔子相仿,以及他在越國復興中所起的作用及其著述與言論精髓(思想)。

3.東漢王充在《論衡 · 自然篇》稱:「以孔子為君,顏淵為臣,尚不能譴告,況以老子為君,文子為臣乎!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

《越絕書》和《吳越春秋》則記錄了代表計倪(即計然)深邃思想的豐富的言論。

唐天寶元年(742)唐玄宗詔封文子為「通玄真人」,詔改《文子》為《通玄真經》,文子從此進入道教神仙譜而被剔出先秦諸子百家。

4.元代杜道堅《通玄真經纘義序》:「文子,晉之公孫,姓辛氏,名鈃,字計然,文子其號,家睢葵丘,屬宋地,一稱宋鈃,師老子學,早聞大道,著書十有二篇,曰《文子》。」

元代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鑑 · 仙傳 · 文子》:「文子姓辛,名鈃,一名計然,葵丘濮上人,其先晉公子也,學道於老君。楚平王問於文子曰:聞子得道於老聃,今賢人雖有道而遭淫亂之世,以一人之權而欲化久亂之民,其庸能乎?文子對曰:道德匡邪以為正,振亂以為治,化淫敗以為樸淳,使德復生,天下安寧,要在一人,故積德成王,積怨成亡,堯舜以是昌,桀紂以是亡。平王用其言而天下治。後南遊吳越,範蠡師之。越欲伐吳,範蠡諫曰:臣聞之師曰:兵,兇器;戰,逆德;爭者,事之末也。陰謀逆德,好用兇器,試身於所末,不可。勾踐不聽,敗於夫椒。後位以上大夫,弗就,隱吳興餘英禺山,相傳以為登雲而升。按《寰宇記》、《吳興志》俱載:餘英東南三十裡有計籌山,越大夫計然嘗登此山籌度地形,因名焉。今山陽白石頂通玄觀,乃故隱處也。其紫雲關、升元觀即古常清觀,宋孝宗乾道間改賜今額,山之半有曰登雲石者在。唐明皇追號為通玄真人,其著書號《通玄真經》。」(《永樂大典》卷之一萬二百八十六

(二)

綜合以上原始檔案,可知:春秋時的文子即計然,又作計鈃、計研、計妍、計倪等,號漁父,本姓辛,祖上為晉國的流亡公子,葵丘濮上人。老子的弟子。後南遊越國,在今紹興上虞區陳溪鄉太平山隱居,築廬練丹,著書授徒,從學者有越國大夫範蠡、將軍靈姑浮等。

在範蠡引薦下,計然被越王勾踐封為下大夫,從而成為越國「八大夫」之一,參與越國政事。

越王勾踐入質於吳,命文種主持國政。計然以「候天察地,徵歷陰陽。觀變參災,分別妖祥。日月含色,五精錯行。福見知吉,妖出知兇」自任。

文種像

勾踐返國,越王勾踐十一年(公元前486),勾踐召集諸大臣,問富民強國之道,計然就發展生產,經營商業,富國強兵等方面作了獻策,史稱「計然七策」。

越王勾踐在命範蠡營造紹興城的同時,又聽從計然的建議搞了「富中大塘」,計然認為欲興師必先內蓄五穀,實其金銀,滿其府庫,礪其甲兵。不先蓄積,則士卒常飢,動作遲鈍而不可戰,敵軍見之如犬逐羊。蓄積必先省賦斂,勸農桑。春種、夏耘、秋收、冬藏,四時順氣應數,即能歲豐年登。又謂歲星周行十二年,必有六年豐,六年旱,十二年一大飢。谷賤病農,谷貴病商。商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不闢,應由國家實行平糶,調節糧價,方能農商俱利。並主張貨物流通,以物相貿。以為物貴必賤,物賤必貴,故應旱時預蓄舟,水時預蓄車,以收其利。計然多次獻策,積極擘劃,襄助越王勾踐興邦復國。越王勾踐自謂用其五策而滅吳。越滅吳前後,越王勾踐曾在古堇子國(在今寧波市奉化區西塢街道)裂地一塊封計然(今西塢街道白杜村城隍廟仍祀其為神)。

滅吳後,越國大臣因功高引起越王勾踐猜忌,為了避禍大家紛紛引退。範蠡辭越至齊,計然也佯狂轉輾到齊國。說他「轉輾」,是因為在今浙東、浙西、浙南一帶至今尚有其遺蹟依稀可循……如麗水市縉雲縣尚有倪翁洞。他在齊國又成為彭蒙、田駢、慎到、環淵等人的老師。推想他是在齊國著成了《文子》一書。

還可補充一點:傳說後來計然出於避禍退出越國政壇一度隱居於今湖州市德清縣武康鎮禺山,後人便將此山呼作計然山,宋《嘉泰吳興志》說:「越大夫計然嘗計籌於此,故名。」但這只是傳說!因為三國末期吳國有一位叫計昭的將軍隱居於此,子孫出於炫耀往往會從祖上找一位顯赫的先人和自己一起「居住」。計然很有可能是這樣到計然山的。


二、《文子》其書

(一)

對於「紹興先秦諸子」,《舊唐書·經籍志·五行類》:「《範子問計然》十五卷。範蠡問,計然答。」《新唐書·藝文志·農家類》:「《範子計然》十五卷。」此外尚有唐·馬忠《意林》、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黃奭《漢學堂叢書》(又名《黃氏逸書考》)及清·洪頤煊等輯有《範子計然》。

鮑廷博、鮑士恭父子《知不足齋叢書》和崇文書局《子書百家》也輯有《計倪子》和《範子計然》。

清代姚振宗《七略佚文》輯有《大夫種》和《範蠡》。

清代茆泮林輯《範子萬物錄》一卷、補遺一卷。

此外《養魚經》(亦見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也是範蠡著作。

現在《文子》有二個版本:傳世本和竹簡本。

傳世本近4萬字,差不多每節皆以「老子曰」三字開頭。

竹簡本是1973年在河北定縣城關八角廊村西漢中山懷王劉脩墓(定縣四十號漢墓)出土的《文子》殘簡,計277枚共2790字,其中與傳世《文子》相同的文字有六章,也有一些內容不見於今本。竹簡《文子》全本都以「平王問……文子答……」的形式。

(二)

《漢書 · 藝文志》將《文子》歸於「道家類」。估計班固看到的《文子》版本是竹簡《文子》。

到了東晉和北魏,分別有張湛和李暹作《文子注》。《隋書 ·    經籍志》著錄《文子》十二篇。但張湛和李暹的《文子注》都已經失傳,他們作注的版本是傳世《文子》還是竹簡《文子》我們已無從知曉了。

唐貞觀五年(631)魏徵編成《群書治要》五十卷,其第三十七卷選《文子》五十七節,其中三節的開篇是「老子曰」。天寶元年(742)唐玄宗詔封文子為「通玄真人」,詔改《文子》為《通玄真經》,與《老子》、《莊子》、《列子》並列為道教四部經典。唐元和四年(809),道士徐靈府(號默希子)注《通玄真經》十二卷,通本每節開頭差不多都是「老子曰」。另外敦煌抄本殘卷《文子》(載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第20冊、120冊、124冊、130冊、133冊)裡面也是大量的「老子曰」,編號P3768卷末標有「天定十載七月十七日」。毫無疑問,徐靈府用的是唐朝的「官定本」,也就是傳世本《文子》。

         

但也從唐朝開始,《文子》被認為是偽書,是抄襲《淮南子》的。如唐柳宗元的《〈文子〉辯》即稱其之為「駁書」,此後《文子》的地位便直線下降。

直到1973年河北定縣四十號漢墓出土了竹簡本《文子》,學界才開始正視該書。

(三)

宋元以後對傳世《文子》整理研究的,有宋·朱弁《文子注》七卷(八卷以下亡佚)、元·杜道堅(號南穀子)《通玄真經纘義》十二卷。明清間研究《文子》的成果,僅越地即有明·孫鑛《評文子》、陶方琦《漢孳室文鈔》、俞樾《俞樓雜纂·讀〈文子〉》、章炳麟《菿漢三言》等。


附:「平王」是誰氏?

傳世本《文子》中「平王問文子答」凡有17處,計在《道德篇》11處,《微明篇》2處,《上仁篇》2處,《上義篇》1處。但漢簡本《文子》中全是平王與文子之間的問答而無「老子曰」。

那麼「平王」又是誰氏?

班固將「平王」理解成「周平王」,同時又發現周平王要早文子一百多年,二人不可能問答,因此說「似依託者也。」(《漢書·藝文志·道家類·文子九篇》)

宋代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二百一十一引《周氏涉筆》云:「其稱平王者,往往是楚平王,序者以周平王,非也。」

今人李定生撰《文子其人考》認為是齊平公(載《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輯)。

我們不妨將與文子相關的幾個人物的生卒或在位之年羅列如下:

楚平王(前528-前516在位)

越王勾踐(前496-前464在位)

齊平公(前480-前456在位)

範蠡(約前536-約前448在世)

製圖如下:

析述如下:

(一)《越絕書》卷四《計倪內經》、《吳越春秋》卷九《勾踐陰謀外傳》均載越王勾踐對計倪當面說:「子何年少,於物之長也?」《越絕書》卷九《外傳計倪》又載:「計倪年少官卑,列坐於後。」《吳越春秋》卷九《勾踐陰謀外傳》載:「計倪官卑年少,其居在後。」這說明計然的年齡要低于越國君臣的平均年齡。

楚平王死的那年(前516年),範蠡約20歲。而計然的年齡要少於範蠡,是一個嘴上無毛的大男孩,怎麼有資格與老謀深算的楚平王日復一日地坐而論道,大談閱世很廣、哲理很深的治國經驗呢?!

(二)齊平公即位那年(前480年),範蠡約66歲,計然在60歲以上,66歲以下。計然與齊平公要發生對話不是沒有可能!問題是「平」是齊平公的諡號,齊平公死於前456年,這一年計然已近90歲了。也就是說除非《文子》一書著於計然90歲以後,否則他怎麼知道此公叫「齊平公」?!

在那個時代,孔子活到72歲已屬高齡,像計然這樣身份的人如果活到90歲,那一定是件值得聒噪的社會大事,史家絕不會集體緘默。

退一步說計然確實活過90歲,那他著書也只能稱「平公」,怎麼可以大逆不道稱「平王」呢。

(三)前引司馬遷《素王妙論》(載《太平御覽》卷四百四)既說:「計然者……姓辛氏,字文子,嘗南遊越,範蠡師事之。」《範子計然》(載《太平御覽》卷九百二十四)又云:「嘗南遊越,範蠡請見越王……藏於石室,乃刑白鷸而盟焉。」

這裡涉及到一個地名「石室」。這個石室在今浙江紹興市上虞區陳溪鄉太平山上,是個天然巖洞(近年已遭開宕取石者炸毀)。

上虞太平山跨境至餘姚。由於計然打下的基礎,太平山後來成為越中道教名山,歷代道士均慕名到此朝山修煉,如幹吉(一作于吉)、葛洪、孔稚圭、陶弘景、魏伯陽、杜京產等。

《嘉泰會稽志》卷十一《石 · 上虞縣》:「煉丹石,在太平山巔。石有三圓竅,深各一尺許。俗傳雲葛稚川煉丹於此。」又云:「葛稚川石室,在太平山。室廣數丈,高丈餘,其室析為二。俗傳葛稚川所居也。傍有庵址,吳道士幹吉卜築於此。」

光緒《上虞縣誌 · 輿地誌》載:「山有煉丹石,如簟,方闊數丈。下有柱石二,高可八、九尺,如數石甕然,撐拄四角,若屋,中折為二,題曰『太平山』。有隱者題其壁曰:『太平山色翠重重,勾漏丹砂隱碧峰。』」

光緒《上虞縣誌校續》:「今石室左有道士舊墓尚存,即吉築館之地,又有坣基在焉。」

(四)公元前492年越王勾踐入吳時,計然已是越國下大夫,《越絕書》《吳越春秋》二書有君臣二人豐富的言論。(二人不止一次的長篇對話見本書附錄。)

那麼,計然在書中何以不以「越王勾踐問……計然答」而要以「平王問……文子答」呢?

在越為計然,在齊為文子,猶如在越為範蠡,在齊為鴟夷子皮,易地換名這既是他們師徒一脈相承,也是當時的一種社會風氣。再一個可能還有個顧慮:那就是此時越國勢力如日中天,它甚至把首都遷到了齊地琅琊,脫越避禍寓居齊國的文子不得不考慮萬一越國發現了自己提出「引渡」要求呢!

計然(文子)何以私下裡稱越王勾踐為「平王」。《逸周書·諡法解》曰:「治而無眚曰平,執事有制曰平,布綱治紀曰平。」「追諡」是朝廷行為,計然沒有權力給越王勾踐加諡,他只是根據諡法對照越王勾踐的文功武績暗指而已。譬如現代人說「當代秦始皇」,大家就知道暗指誰!

(五)竹簡本《文子》的體例是「平王問……文子答」,但其中二簡是「天王」。這二簡是:

2391簡:辭曰道者先聖人之傳也天王不賚不囗

0892簡:之天王若能得其道,而勿廢,傳之後嗣

越國在落魄的時候,曾稱吳王為「天王」,如《國語》卷十九《吳語》:

吳王夫差起師伐越,越王句踐起師逆之。大夫種乃獻謀曰……越王許諾,乃命諸稽郢行成於吳,曰:「寡君句踐使下臣郢不敢顯然布幣行禮,敢私告於下執事曰:昔者越國見禍,得罪於天王。天王親趨玉趾,以心孤句踐,而又宥赦之。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孤不敢忘天災,其敢忘君王之大賜乎!今句踐申禍無良,草鄙之人,敢忘天王之大德,而思邊垂之小怨,以重得罪於下執事?句踐用帥二三之老,親委重罪,頓顙於邊。今君王不察,盛怒屬兵,將殘伐越國。越國固貢獻之邑也,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軍士使寇令焉。句踐請盟:一介嫡女,執箕掃以亥姓於王宮;一介嫡男,奉槃匜以隨諸御;春秋貢獻,不解於王府。天王豈辱裁之?亦徵諸侯之禮也。夫諺曰:『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無成功。』今天王既封植越國,以明聞於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無成勞也。雖四方之諸侯,則何實以事吳?敢使下臣盡辭,唯天王秉利度義焉!」

又《國語》卷二十《越語上》有:

越王句踐……遂使之行成於吳,曰:「寡君句踐乏無所使,使其下臣種,不敢徹聲聞於天王……」

由此可見,一是天王是吳越二國間外臣對上國君王的尊稱。而「天王」這一尊號楚國未用過!二是文子(或計然)此時稱越王勾踐為天王,可見此時他尚未入臣于越。是範蠡引薦給越王勾踐後,越王勾踐最初召見他時發生的對話。三是越王勾踐即位於公元前496年(勾踐元年),勾踐三年越國被吳國打敗,此時計然已是越臣,到勾踐五年計然是越國下大夫。四是計然(或文子)稱越王勾踐為天王時的時間必定在公元前496年後到公元前494年前。取其中間值則為公元前495年。

(六)既然楚王未使用「天王」,齊國此時尚未稱王,而計然(或文子)一生只到過楚、越、齊三國,那麼他所稱的「天王」必是越王!以此推理平王也必是勾踐!

本文由張鈞德先生授權在「新越絕書」微信平臺發布。

相關焦點

  • 《文子》簡介:一本早期記錄老子言論的經典
    《文子》一書之主旨,在於解說老子之言,闡發老子思想,繼承和發展道家「道」的學說。書中每篇皆以「老子曰」三字開始,表明與老子之師承關係。明朝宋濂稱:「子嘗考其言,一祖老聃,大概道德經之義疏爾。」元代吳金節也稱:「文子者,道德經之傳也。」均說明《文子》的主旨內容。
  • 唱片地圖(45)文子的店——平遙站
    這期唱片地圖要介紹的主角便是平遙古城裡唯一的唱片店:文子的店。文子的店在古城已經十一年了,看盡了平遙城的落寞與繁華。店主文子,一個精神世界的守望者,自稱每天都生活在迴光返照裡,從一個喜歡音樂的躁青年變成了喜歡音樂的躁大叔,試圖從音樂中和文學作品中找尋真理,去理解大千世界中不能理解的那些人與事,如果你去到文子的小店,那店主必然是會和你嘮嗑幾句的,也正是因為如此,許多人都和文子成為了朋友,牆上都貼滿了旅人寄給文子的明信片。這個小店只有四平米,每次至多只能容納三人,當然,如果不算上店主文子的話。
  • 孔子問道於老子(文子的記載)
    孔子見老子的故事,並見於《禮記》《孔子家語》《莊子》等著作,相比這些書籍,《文子·道原》中記載的孔子問道故事應該更為原始。文子作為老子的嫡傳弟子,對老子的記錄和解讀,相對而言應該更為可信。《文子》中這一段,你可以說是確有其事,也可以理解為文子編的寓言。無論故事真假,這些話是真的,所以不妨礙我們去學習他。「正汝形」,就是端正你的外形,修行人的打坐、站樁等等,都屬於「正汝形」;軍隊裡要求軍容軍姿,也屬於「正汝形」。前幾天,我這邊的讀書社進消防大隊搞活動,我也去聽講了,期間發現所有軍人都端端正正地聽完了一兩個小時的講座,不由得心生佩服。
  • ...做到這3點,賺錢會容易很多|中行文子|維多利亞女王|阿爾伯特親王
    這裡面雖然有能力、運氣、環境等各種因素,但同時也和態度、做人做事的方式有很大的關係。其實,在商場上混,如果能夠做到以下這3點,賺錢會容易很多。第一,不害怕失敗。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也是一個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但能做到的人卻並不多。在商場上混得差的人,大多沒有做好這一點。而混得好的人,幾乎都是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
  • 中日韓「東亞文化都市2014」交流活動在橫濱開幕
    原標題:中日韓「東亞文化都市2014」交流活動在橫濱開幕 2月25日,「東亞文化都市2014橫濱」活動在橫濱開幕 據日本共同社2月25日報導,旨在通過藝術文化增進中日韓之間相互了解的活動「東亞文化都市2014橫濱」25日在橫濱市的太平洋橫濱會展中心開幕
  • 你的名字是牛筋咖喱 《北齋和飯》大玩新海誠梗
    根據鈴木小波同名美食漫畫改編的《只要有北齋和飯》已在1月播出。由於是《你的名字。》女主角配音上白石萌音飾演獨居女大學生山田文子,當然會穿插一些《你的名字。》梗了。在第三集中,文子在馬路邊練習素描,遇到了熱血老師柑田川永太郎(前田公輝飾),兩人馬上爆發出「你的名字是?」「那道菜的名字是牛筋咖喱。」的搞笑對話。
  • 5000年的中國文化浩如煙海,沒有一個朝代的文化能夠代表中華文化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煙海,從遠古走來,又走向遙遠的未來,嚴格意義上講,沒有一個朝代能夠代表中國文化。中國文化包括中國傳統文化,也包括日益發展的中國現代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 孔子和楊絳告訴你:你的問題在於想得太多,學得太少,做得太慢!
    你看,是不是和楊絳說的「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是一個意思?區別在於,楊絳的話更不客氣,估計那位寫信的崇拜者自尊心應該受到了一萬點傷害了。而孔子的話更普遍,沒有針對個人,所以大家只是把他的話當作名言警句了!(果然,讓你更受傷的話,更容易記住。)
  • 【非遺過大年·文化進萬家】非遺下午茶時間到了!
    茶樹零零星星在山澗邊、石縫裡、樹叢中、竹林下,多為野生、半野生原生態茶樹,茶樹較多能成片的地方,一年可墾復一次。人工採摘,一年採摘一季,每年5月上、中旬開始採青,鮮葉一般採摘開面3至4片,無毫芽。這裡茶農還是堅持傳統手工製作茶葉為主,他們按傳統工序制茶:萎凋、揉捻、發酵、過紅鍋、煙烘。幹坑小種製作工藝與其它紅茶不同的是:多了過紅鍋殺青與煙燻乾燥這兩道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