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一書之主旨,在於解說老子之言,闡發老子思想,繼承和發展道家「道」的學說。書中每篇皆以「老子曰」三字開始,表明與老子之師承關係。明朝宋濂稱:「子嘗考其言,一祖老聃,大概道德經之義疏爾。」元代吳金節也稱:「文子者,道德經之傳也。」均說明《文子》的主旨內容。
《文子》裡面記載了老子之言,雖有後人整理,未必皆是原文,但於《道德經》之意旨相合。
《文子》又稱《通玄真經》。文子相傳是和孔子同時代的人,是老子的學生,範蠡先生的老師。在唐代被稱為道門四大真人。但有名了,唐代就有人質疑其儒道合一的言論是漢人假造之駁書。宋代又有人說其書是唐代道士假造,清代又有其他說法。反正他們不理解的,就一句假造汙之。道家就是這樣被藏起來也蠻好。
但後來先是馬王堆裡挖出類似的章節,後來定州漢墓裡挖出來文子殘篇啦,和今文《文子》基本是一種文本的不同流傳。大體的思想脈絡是一致的。其中的「傳曰」是典型的示經之信號。所示何經?《道德經》也,實際上今本《文子》和竹簡《文子》在乾貨上沒有大區別,唐代以來的質疑不攻自破。
《道德經》是太上親著,文子中很多詮釋老子之言,或者乾脆是文子問老子的問答的形式,恰恰說明經文是家法,文子傳曰是師說的部分。文子的一部分形式,就是師生問答,然後文子再自行解釋,就像筆記一樣的。然後還有針對王上所問的回答之類。其實和《論語》體裁很類似啦。
世人對道家太陌生,了解淺薄,就認得莊子,但還看不明白,越是看不明白,越是腦補非常,趨之若鶩,自行演繹,以為高玄。其實道家流派裡,莊子的譜系並沒有想像的那麼高,他算是總結春秋戰國道家的人物,在他之前,道家大宗輩出。若不是漢末莊學始盛,只怕也少人問津。
魏晉玄學的興盛,使得其餘道家在大眾視野裡漸隱不聞,只要和莊子不同的路數,是儒道合一,不是非儒破禮的,保不齊就是偽書的下場。其實根本也是未得莊學家法的流俗之言。只能說玄學之弊太甚,令人輕浮自大,既不得莊子之神髓,也不得前秦道家之大體。更不知百家闡道為何物,自說自話,遺害千年。弄得現在不學無術之輩,一說道家就是無禮野人,或者乾脆的陰謀家。
道家皆以道德為宗,衍生出來的並非只有莊子,刑法,黃老,多了去了,淺識無知而已。司馬父子皆是史家卻也是道家。留候與陳相也是道家不同分支。是黃老還是莊子?燕國名臣也是道家徒裔,又和稷下也不是一個路數。漢初以道家為立國之本,恰恰以孝治國。若非漢武那啥,儒道並行只怕會持續更久。很多事根本不是今人腦子裡那些印象的。莊學根本在漢初是隱而不顯,不得重視的,是因為別的出彩的太多,實用性又很強,自然流行,而莊子相去漢初不遠,未得重視不得不說明一些問題,或者是因為論資排輩輪不到吧。後來日子長了,相隔久了,時代變遷,有需要,才有後來之盛行。這既非莊子之願,也非道家之本。
《文子》文中記載了很多老子之言,即非道德原文,又恰是義同理合,更似口述記載下來。學生問老師,老師隨口詮釋的記錄再被整理成文字。學生再在此基礎上做筆記以自己的理解疏之。和老師自己總結的文字上有出入,但思想上基本相同。而《文子》中對所謂儒家的仁義禮智皆有靠譜的論述。恰恰是當時的原貌,別忘了孔子三問老子。就算不是學生,但思想上的交流總是有的。儒道早期並非對立的。結果戰國紛起,政治因素太過以致各自立學功之。而漢武純粹就是搞政治的,更加無聊,看看董大儒的言論,嘿嘿?真的是儒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