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老子》著作中帶有神秘色彩,有「穀神不死」 、「長生久視之道」。《莊子》書中有神人「不食五穀,吸風飲露,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等養身成仙論調,即被道教奉為主思想,成仙脫俗、長生不老、清修煉丹終成道教的神仙思想和成仙方術。
在《莊子》中有「神人」「至人」「真人」能輕舉獨往、逍遙世外之功。此後便有了神仙說。地處海岸的燕齊出現海市蜃樓,被人聯想為仙境,把蓬萊、方丈、瀛洲視為三神山,有了神仙方土。這些現象迎合了上層貴族永享富貴的奢望,編造各種神仙故事,以騙取利祿。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和秦始皇都沉迷於方術,派人入海尋仙求不死之藥。這種鼓吹長生成仙之術的神仙方士,利用戰國時齊人鄒衍終始五德之運的五行陰陽學說來解釋他們的方術,從而形成了所謂的神仙家,也稱為方仙道。這些神仙信仰和方術被道教所吸收,並轉化為煉丹術,神仙方士亦逐漸衍化為了會煉丹的道士。
道教早期丹鼎是漢未巴蜀五鬥米道最為盛行,魏晉以後,太平道被鎮壓,五鬥米道轉為上層天師道。南北朝時分為南北天師道,丹鼎從此分為內丹術和外丹術。
內丹術是源自道教的南天師道,時間是在南北朝時期。因為唐李王朝認為道家掌門老子是李耳,同姓聯宗,便封老子為玄元皇帝。唐憲宗、穆宗、敬宗、武宗和一大批重臣名士渴望長生不死,即尊祟老子的道家學說,聽從道教的內外丹術,給後人印象是丹鼎源於老子、莊子學說。
古代「符」是帝王下達指令的憑證,有無尚的權威,後來更成為了天神有符。如在天空雲彩顯示出來,道士錄之,遂成神符。神符在東漢時期就有了,晚期興起的太平道與五鬥米道使用神符最多。他們認為服符水、佩符圖均可以「災害不能傷,魔邪不敢難」。服符也稱為「吞字」,因符「以丹為字」,故稱「丹書吞字」。不過,上古時期符是用整竹劈開兩半製成。《說文解字》說:「符,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
「籙」是記錄的意思,也指戒籙,即道教登真籙,也就是奉道士的名冊,:還有一種籙是記錄天神的名冊。
符、籙並用統稱「符籙」。是依照天神所授信符,按諸神名冊所定之職責,命令某神去執行,這就有了禁咒、令、印之說,禁咒是神咒,也就是天神的語言。令是官府以官方口氣對鬼神下的命令。印是天上升堂後蓋的神印。誰掌管了符篆,便有了代天神役使三界官屬的權力。
道教界常有「道無術不行」及「道寓於術」之說,認為行術即是演道。符菉是眾多道術中最主要的,修持符籙內練是日常功課。上天行禮、接受神仙旨意、背頌咒語、下凡人間轉回道士、行走步伐、道具等表演,都是道士修練的內功。最後達到賣「符籙」以驅鬼闢邪、祛災求福之目的。
由於老子是道教主師爺,是教主,還被早期五米道奉為太上老君,便成為道教奉貢的第一神仙。莊子、列子、文子等道家,均被道教祀奉,也在神仙之列。因此,道士所請符籙便成了老子、莊子的神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