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地位與儒家相當的學派,要算產生於春秋後期的道家學派了。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主要代表還有莊子,因此道家學派又稱「老莊之學」。《老子》又稱《道德經》,是用優美的韻文寫成的一部玄言詩,包含了十分深刻的哲學思想。如果要問哪個學派囊括了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的精華,我想道家學派是排行第一的。
對老子的生平和事跡的史料,現存不多。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年楚國苦縣人,曾任周朝掌管藏書的史官,相當於現代的國家圖書館館長。晚年「莫知其所終」,騎著青牛,悠然出關。至於為何稱他為老子,有人認為是他年齡大;有人認為他生下來就滿頭白髮。
據近人高亨考證,古代只有「老」姓而沒有「李」姓,也就是說李姓是之後才出現的。在古代音韻系統裡,「老」為「幽」部,「李」為「之」部。「之」和「幽」音較近,因此「老」容易變成「李」。老子一生僅留下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史記》云:「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
《老子》分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篇」,下篇為「德篇」,因此又稱《道德經》。該書博大精深,雖五千言卻字字珠璣。正如南懷瑾先生所說,《老子》一書,一個字就涵蓋一個觀念,一句話就涵蓋三玄三要的妙義。
對於莊子,《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也載其為蒙地人,做過管理漆園的小吏。他善於用引人入勝的故事、奇異的情節對現實生活進行肆意發揮。《莊子》一書分內篇七(一般認為是莊子所作)、外篇十五和雜篇十一(一般認為是莊子門人以及再傳弟子所作)。聞一多稱莊子哲學:「不像尋常那一種矜嚴的、峻刻的、料峭的一味皺眉頭、絞腦子的東西」,「是一首絕妙的詩」。
至於老莊學說的核心,司馬遷在《史記》中認為:同宗於「道」。其實,老莊均稱「道」是最先、最高的存在,「道」衍生出天地萬物。儘管它是虛無的,我們無法通過感官來感知它,但是它又是真實的存在。
可是,老子的「道」與莊子的「道」在內涵上還是有差異的。總而言之,老子之「道」,較側重於本體論和宇宙論。在《老子》裡,一共提及七十多次「道」,可見,老子認為「道」是哲學的最高範疇,涵蓋了宇宙、自然以及人類社會。在殷周時期的天地創世說裡,將「天」奉為最高的、具有人格的神,可以安排人世間的一切。但是,在老子這裡,在「天」、「帝」之上還有一個「道」,即天地萬物的始祖。
只是老子用一種十分模糊的概念來描述「道」,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實際上,這正體現出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用情景性、模糊性來闡述事物及其本質,而非邏輯性。因此,在老子的「道」裡,「有象」、「有物」、「有精」、「有信」。在他眼中,「道」涵蓋了「有」和「無」,。
相對於莊子之「道」,則較側重於人生境界。在莊子眼中,「道」無所不在,天不得不高,得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
《莊子》一書,想像非常奇特瑰麗,文字肆意汪洋,其中有很多膾炙人口的寓言,寓意深刻,富於哲理。莊子在抨擊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文明對人的質樸天性的「戕害」,提倡人們返璞歸真;反對人被物質奴役,認為人對自然,只能因任,不能隨意造作,主張「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因此他在對人的貧富壽夭等方面,持豁達態度,幻想一種絕對自由』的逍遙境界。
實際上,對於以道德教化為主旨的儒家與以法律為治國根本的法家,道家是持反對意見的。《老子》中「大道廢,有仁義」、「法令滋彰,盜賊多有」;《莊子》將孔子作為假想論敵,認為仁義皆驕姆枝指,士以身殉名,聖人以身殉天下,都是傷害自己的天然本性。道家也反對苛捐雜稅。
老子曾曰:「治大國若烹小鮮。」莊子認為法家所謂法治,只不過為竊國大盜鞏固政權,大盜不僅竊國,並連其聖知之法一齊竊去。因此,就不難理解老莊學說遭到儒家猛烈批評了。如荀子批評老子「有見於屈,無見於伸」,批評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並批評了道家清心寡欲,不知進取的消極處世思想。
總的來講,道家學派認為「道」是世界的本源,是研究與理解萬事萬物的基礎,並藉以研究自然、社會、家庭與人生之間的關係,主張清靜無為,與世無爭,這是一種樸素的唯物自然觀和辯證法因素。
這種清靜無為與回歸自然的思想,道家認為是人本思想,可以實現個人價值。因為在他們眼中,人是有心智的,而動物僅有欲望,因此人務必注重內心修行,不能和動物一樣只靠欲望,只有通過修行才能達到通過悟道來審視社會以及世界,即「天人合一」的境界。
換句話說,道家思想是一種辯證的思想,主張「無為」卻追求「真理」,「回歸自然」卻非「逃避社會」,於是「主張出世」,卻是教人們學會出世才明白入世,學會入世才能明白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