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謂的軸心時代,中國湧現出空前的思想盛況,歷史上將這一時期的學術交鋒稱之為「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先秦是中國從進入文明時代直到秦王朝建立這段時間,「子」便是先生、老師的意思,這些先生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總結前人智慧,並結合天下亂世紛紛提出自己的主張。
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他們的著作有4324篇。莊子學派所著作的《天下》是第一篇系統介紹當時盛況的文獻,後又有荀子作《非子十二》、韓非子著《顯學》、淮南子著《要略》、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均是對當時學術盛況的總結及評價。《漢書·藝文志》:「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若能修六藝之術,而觀此九家之言,捨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
諸子學說雖有百家之多,然後是發展成學派,且流傳廣、影響大的學派是「九流十家」,即: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縱橫家。再加上小說家,呂思勉認為「術數」、「方技」、「兵家」,亦可稱為先秦諸子,可算為十二家。這十二家便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東漢史學家班固已經概論過要在「修習六藝」的基礎上,看各家之言,捨短取長。六藝是指:「禮、樂、射、御、書、數」,古代貴族官學教育的六種基本既能。
時至今日,傳統的六藝已經不足以滿足當下的生產、生活所需要的既能。在教育上實現了分科而學,周代「禮」的禮包含了「禮制」、「禮法」、「禮儀」、「禮義」等內容,在形式上分為「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因政治結構完全不同,很難精準的用今天的內容來比擬。「樂」可以理解成藝術類教育,音樂、樂器、詩詞等。「射」和「御」都是技術類的教育,射箭、駕車。「數」的內容也比較複雜,天文歷譜、土地丈量、糧食鬥稱、人口軍事等等跟計算有關的都在此列,還包括九章算術、圓周率等。在古時候治理國家「六藝」是基礎,跟今天大學必修課一樣。
班固認為,在打好基礎的前提下,然後對各家之言,取長舍短。這無疑是很科學、很合理的學習態度,但是這個「取長舍短」,長短如何評價呢?恰巧在看胡適所著《中國哲學史大綱》中導言部分有這樣一段,可以回答這個問題。評價諸子百家各家學說,主要從這三個維度進行分析。
一、要看一家學說在同時及後來的思想上,發生了哪些影響?
比如老子提出的「無為」概念,在《論語》中被總結為「無為而治」,並推崇舜就是無為治理國家的典範。這是孔子繼承老子學說,並進一步發揮的結果。後世《道德經》還影響了莊子、韓非子,淮南子等人。更是發展出黃老學派、老莊學派以及後世的道教。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二、要看一家學說在風俗政治上,發生了哪些影響?
儒家的仁政思想,首先是由孔子提出「仁」是「禮」的根本,再有孟子發展出以「仁義」為本的政治理念,這種思想促使「活人殉葬制度」的淘汰,開闢了以人為本的行政方陣。後世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也跟這種思想相關,但凡得想要通過民心所向而爭取政治鬥爭勝利的君主,無不披著「仁君」、「仁政」、「愛民如子」的大衣來行事。相對「君權神授」的思想,有絕對的進步意義。
三、要看一家學說的結果,可造就出什麼樣的人格來。
一家學說到底好與不好,對今時今日的是否依然可以發揮其價值。這一點尤其重要,學道之人求真務實,學儒之人刻苦奮鬥,學佛之人大度慈悲。任何學說均有其可取之處,也有其所不足。有溺於養生修煉而不問世事者,按照道教說法,歷來修成正果的神仙都是由大功於人世間的,哪能單靠吃丹嗑藥就能飛升?有溺於華夷之辯、君子小人之辯,而盲目排外者,按照儒家的說法,人人均可成聖人,夷狄也能成華夏,哪有唯我獨尊虛偽狹隘這種修身之法?有溺香客、香火錢而弄虛作假招搖撞騙者,按照佛教出家人不打誑語的說法,有些和尚早已不是篤行佛法的僧人了。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但主體上以三教九流為基本組成部分。對於絕大多數非文化領域從業者而已,在學好專業基礎的同時,深入探討文化源泉,諸子學說,既可以提高文化素養,又可以修生養性,還可以啟迪生發智慧,跨越千年直面聖賢教誨,「可以通萬方之略」,何樂而不為呢?
混國學圈的五個等級,你屬於哪個級別?
傳承文化:我們這代人應該做些什麼?
(插圖源於網際網路,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