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中國哲學史研究的第一人

2020-12-16 獨視角

近代對中國古代思想發展的系統研究,算起來大概要從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開始。之前的有梁啓超的《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其中對諸家學說的本身卻沒有詳細闡述。有人說,胡適著《大綱》的初衷,就是想替梁啓超補作這幾章缺了的中國學術思想史。我看未必。胡適興之所致,有論必出,無梁也會有胡。

胡適為人歷來多有褒貶,有說堪稱師表,有說卑鄙無恥。

這裡以學論人,別不多說。胡有一口號:「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於是大膽疑古,大膽貶華;古籍多偽作,司馬遷多胡說。於是隨著考古發現,一遍遍小心地自抽嘴巴。胡另一高論救國:「西化」。而今中國並沒有像胡適說的那樣,不知大師有知,做何感想?可見胡適作為宗師,其為學之法,略顯淺薄。大師學貫中西,非我等工匠可比。原本不敢評說,然而事實如此,不敢不說。

或許正因為如此,胡不僅難與同時代的魯迅等相比,即便是為人如馮友蘭者,後來寫的《中國哲學史》,也較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略勝一籌。胡適被人稱之為「善作半卷書」者,其《中國哲學史大綱》、《白話文學史》,都只有上卷。有人說是為盛名所累,多少有些道理,現時就有位「易大師」也是如此。可見為人為學,既有關係,有無關係。老子說:「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時不時地臭硬一下,未必不是個好主意。

《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原是胡適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時的博士論文《中國古代哲學方法之進化史》。經過整理,蔡元培作序,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在1919年出版。轟動一時。該書是中國人第一次採用西方的邏輯分析研究方法,對中國哲學史進行研究,在當時確實堪稱是具有開創意義。以至於胡適本人說:「我自信,治中國哲學史,我是開山的人,這一件事要算是中國一件大幸事。這一部書的功用能使中國哲學史變色。以後無論國內國外研究這一門學科的人都躲不了這一部書的影響。凡不能用這種方法和態度的,我可以斷言,休想站得住。」

當年的北大校長蔡元培評價此書有四種特長:

第一,證明的方法。第二,扼要的手段。第三,平等的眼光。第四,系統的方法。

梁啓超評此書:「這書處處表現出著作人的個性,他那敏銳的觀察力,緻密的組織力,大膽的創造力,都是不廢江河萬古流的」。馮友蘭也因此說:「在中國哲學史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胡適創始之功,是不可埋沒的」。

然而,事物往往都是多方面的。一個學說,要能夠經受長時間的考驗,才能夠看得出優劣。《中國哲學史大綱》,今日看來,其偏頗與謬誤也是很多的。雖然今天很少有學者對研究「史」本身沒有多大興趣,僅就胡適在此書中的研究方法,以及有此得出的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的得失,進行一番探討。

胡適在《大綱》導言中講到哲學史史料時,是有其取捨審定原則的:

史事,與人物所處年代是否相符;文字,尤其是各個時代語言的特色;文體,同一個哲學家的文體自成特色,出入太大定是偽作;思想,一家之言必定能夠前後連貫,若一本書中自身觀點相左,也是偽作;旁證,是從別的書裡尋找佐證。以上互為印證,方可證明一學說的真實性。

這些方法本事似乎並沒有大的問題。問題在於,「史事」與人物所處年代並非沒有爭議;文字語言的特色,是因人喜好不同而異,不完全取決歷史年代;文體,同一個人寫哲學和文學詩歌,文體也非一成不變;思想的連貫是沒有錯,問題在於一個人的思想並非完全一成不變,何況如果讀者自己都沒有讀懂(如胡對老子用弱的理解是一味示弱),依此來判斷是偽作豈非太過?如此以來,所謂的,佐證,都還不是自己主觀意識說了算?

關於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爭議很多(學術本來就是爭帶有議的),有學者認為胡適的如此「截斷眾流」,在客觀實際上讓中華文化,成了無源之水。

討論中國哲學,胡適卻根本沒有按照現代哲學的思維來看待國學,無論是本體論,方法論,認識論,自然的把握,存在的概念,等等現代哲學的概念全都沒有,哪還談什麼中國哲學史研究呢?有學者一針見血的指出,胡適「完全把哲學史當成了文學史研究了」。

相關焦點

  • 採薇讀書:雜談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與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
    胡適、馮友蘭著作一、胡適與《中國哲學史大綱》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們八零後一代是較少有機會閱讀胡適作品,對其了解多限於中學歷史教材上「新文化運動此後,採薇對胡適的興趣逐漸上升,陸續買了他的《四十自述》和《中國哲學史大綱》。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毫無疑問最突出的貢獻在於「疑古精神」,講中國哲學史居然直接扔掉三皇五帝,直接從周宣王開講。
  • 哲學史都不讀,哲學如何入門?!
    限於篇幅,本文著重談哲學史書單。欲修哲學,先學哲學史學習計算機編程這樣的實用技術不必先搞懂它的歷史,學好語文、數學也不是非得研究它的歷史,但學哲學不能不了解它的歷史。因為哲學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它的歷史構成的。
  • 馮契是中國近代的哲學家,通過對哲學的研究,發展了哲學史的領域
    他是中國近代傑出的哲學。而我們今天就聊一聊這位人物的故事。我們首先看一下馮契的作品。馮契的《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是20世紀80年代依照哲學史就是認識史的基本觀點寫成的一部中國哲學史,無論是在哲學史觀還是中國傳統哲學的獨特性方面,馮契都有極為獨到的理解。在該書的緒論部分,馮契就哲學史給出了自己的定義:「根源於人類社會實踐主要圍繞著思維和存在關係問題而展開的認識的辯證運動。」
  • 重點新書|《中國哲學史新編》
    新|書|坊《中國哲學史新編(全三卷)》馮友蘭 著 2020年11月出版【內容簡介】>《中國哲學史新編》是著名哲學家馮友蘭的經典著作。本書以時代思潮為綱,以對每個思潮中湧現出的哲學中心問題的闡釋為要,對中國哲學史做出了全面而深透的研究;綜合曆朝歷代的政治條件、社會環境和文化事件,提煉出一系列具有時代意義和學術高度的獨創性見解,對學界產生了重要影響。本書在著重探討中國哲學發展歷程的同時,也在相當程度上對中國文化史和思想史進行了梳理,呈現出一個高度濃縮的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 維根斯坦論哲學史
    在以哲學問題為導向的研究者看來,在當代的哲學學習和研究中,歷史上經典的哲學論著只具有相當邊緣的意義:初學者應從哲學各分支學科的教科書開始自己的學習;如果不是做專門的歷史研究,一般的哲學學者無須再去啃讀那些晦澀的哲學經典。在為《20世紀分析哲學史》所寫的代譯序中,葉峰說:「一些表述得較清晰的經典原作可以作為教科書的補充讀物來閱讀。
  •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宣紙線裝版在京首發
    在馮友蘭學術研究會和馮先生後人的支持下,北京大學出版社聯合善品堂藏書, 特別推出《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宣紙線裝版,以資紀念。《中國哲學史》成書於20世紀30年代初,是第一套完整意義上的中國哲學史著作,堪稱學術界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奠基之作。
  • 馮俊:為什麼要讀西方哲學史?
    西方哲學史實際上主要就是歐洲哲學史。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和法國現代哲學家德希達認為中國等其他文明只有思想沒有哲學,是因為他們對於哲學作了過於狹隘的定義,其實只不過是沒有歐洲哲學那種形態的哲學。,中國的孔子、孟子、老子、莊子等,人們開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來思考這個世界。
  • 十卷本西方哲學巨著《勞特利奇哲學史》出版
    中新網北京12月23日電 (記者 馬海燕)歷經15年翻譯、總字數逾540萬的十卷本西方哲學巨著《勞特利奇哲學史》23日與此間專家學者見面。該書匯聚了國內頂尖哲學研究者翻譯,原著水平之高、翻譯水平之高,受到廣泛關注。  「《勞特利奇哲學史》出版發行暨西方哲學的翻譯、研究與寫作研討會」23日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
  • 胡適故居:留給上海的遺憾與期待(作者:彭靖)
    由於沈樹鏞曾任「內閣中書」一職,故後人將該院取名為「內史第」。「內史第」還與中國近現代史上的諸多名人有著不解之緣。比如,曾任北大校長的黃炎培,其祖父黃典謨就是沈樹鏞的姐夫,外祖父孟慶曾也是沈樹鏞的妹夫,因此黃家四代都曾住此大院。再有,「宋氏三姐妹」的父親宋耀如也曾安家在「內史第」。
  • 馮友蘭:不得不說的中國哲學史
    馮友蘭(1895-1990),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曾任清華大學哲學系主任,全國政協常委。他的著作《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已成為20世紀中國學術經典,被譽為「現代新儒家」。(馮友蘭先生像)《中國哲學史》上下兩冊完成於抗戰時期,成為當時的大學教材,奠定了現代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基本框架。
  • 黑格爾為什麼說東方的哲學不屬於哲學史
    黑格爾在考察哲學史時也涉及到對東方精神狀況的描繪,並提到了中國和印度的哲學。但是,他卻認為在東方找不到哲學知識,「東方的思想必須排除在哲學史以外」。就中國來說,中國人早慧卻停滯不前,在古代兩千年的歷史中幾乎維持著同等的理智活動水平。
  •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的一面旗幟,提出人生四大境界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的一面旗幟,提出人生四大境界。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我上個月剛拜讀過,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推薦大家可以讀下。今天主要分享下我所了解的馮友蘭先生的生平軼事!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室名三松堂,河南唐河人。
  • 世界10大最經典的哲學名著,中國哲學史上榜,你看過幾部?
    《形上學》共14卷,主要是以哲學對象和研究範圍作為主要內容,並探討了「最高的形上學是否可能」與「正像有可感覺的實體一樣也有不可感覺的實體是否存在」的兩大問題。9、《西方哲學史》:《西方哲學史》是英國現代數學家、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創作的講述西方哲學發展歷史的著作,全面地介紹了從古希臘羅馬時期到20世紀中葉四方哲學的發展過程。
  • 《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1期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諸子不出於王官論」的建立、影響與意義──胡適「但開風氣不為師」的範式創新一例  劉巍[內容提要]作為《中國哲學史大綱》的骨架的「諸子不出於王官論」,是胡適的一大創見。此說開創了關於諸子學起源的自由解釋之風氣,對20世紀二三十年代史學界中的「疑古」、「釋古」、「信古」各派均有影響;在使「經學」從屬於「子學」、使「諸子學」成為「中國哲學史」、「中國思想史」的源頭的潮流中,胡適所作的決定性的論斷,影響更遠;通過嚴格考辨文獻的著述年代來確定學術思想史的脈絡,通過了解思想家的生活的「時代」來探討思想學術發生發展的原因,乃是20世紀哲學史、學術思想史研究中尤為重要而有影響力的範式更新
  • 讀馮友蘭先生《中國哲學史》,赴中國先哲思想盛宴
    隨即回國執教,在大學講臺上講授中國哲學成了他終生的職業。馮友蘭是「現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國哲學史》(兩卷本)是他在國內任教時寫的課本,相比他在國外講學的英文講稿《中國哲學簡史》和老年時應某種需要而寫的《中國哲學史新編》,靜水認為,《中國哲學史》最為系統全面,價值更高。很多人把馮先生的這三本書混為一談。
  • 西方哲學史七講:從古羅馬時期到中世紀(試讀)
    在亞歷山大大帝去世(前323)後,他的將軍之間紛爭四起,但是無一人能夠服眾,於是帝國分崩離析,分裂為一系列王國。公元前2 世紀至前1 世紀之間,從馬其頓帝國中誕生的王國受到羅馬人擴張的衝擊,在埃及被屋大維吞併(前30)後,希臘化時代落下帷幕。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希臘化時代新意盎然,別開生面。
  • 哲學史速讀(上)
    胡適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中稱「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做哲學」。在Philosophy for Everyone一書中的定義是:哲學是想出正確思考事物的一種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