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為而治」到「神仙方術」,傳統道家學說為何會轉變為宗教?

2020-12-15 華太師

先秦時期,經歷過最初的萌芽之後,中華文化迎來第一次的爆發的時期,諸子百家爭鳴,萬花齊放,儒、墨、道、法等家學說各顯魅力,為中國傳統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相比於被稱之為「當世顯學」的儒墨兩家,主張清靜無為的道家學說,起初似乎並不顯眼,但是從歷史的縱軸上去看,道家卻是諸子百家之中,為數不多的,曾經被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當成是施政綱領來踐行的學派。

從這個意義上說,筆者認為,在中國傳統的文化啟蒙之中,道家,法家,和儒家可以並列為三個對我國傳統文化影響最深的學派。可是在現代人的認知裡,一提到道家,大家首先想到的卻是道教,是代表著神仙方術的本土宗教體系。

那麼為什麼道家會從主張「無為而治」的政治學說,轉變為一個宗教呢?這種轉變,又是在什麼時候開始發生的呢?

兩漢之前,不管是從道家學派的萌芽,還是漢初對將「黃老之學」當成是國家施政綱領的史實來看,道家學說都是一種政治哲學,與宗教無關

道家誕生的源頭,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這一時期中國社會正是從奴隸制到封建制轉變的大時代,用清末學者的話說,就是「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變局之中,原有的社會結構被徹底打破,統治秩序被重新改寫。社會各階層出於自身的利益出發,提出各種各樣的學說,以求在即將到來的新世界裡,佔據更好更主動的地位。

道家也是在此基礎之上產生的,《道德經》中記載: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且不提這種執政觀念的時效性,但從一個學派的角度去講,通過這段話不難看出,道家從最初萌生的時候,跟宗教並無關係,實際上如同儒家,墨家等同時期的其他學派一樣,是一種政治哲學。

這種政治哲學如同儒家,法家一樣,還在中國的歷史上有過社會實踐,且取得了還算良好的效果。漢初,劉邦統一全國後,因為連連的戰亂和天災人禍,使得當時的華夏民族人口迅速下降,百業凋敝。在此基礎之上,從漢高祖劉邦到其後的文帝,景帝都推崇以「黃老之學」治國。

漢景帝

所謂的黃老之學,自然就是道家學派的「無為而治」了,當然「無為」不是「無所為」,而是「無亂為」。

在政權初步建立,全天下都渴望和平,不想有大動作的漢初,「黃老之學」給了國家和民族以休養生息的機會,使得漢朝逐漸擺脫了疲弱,走向漢武帝時期強盛的巔峰。

在漢初黃老之學的應用下,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盛世,即「文景之治」。

由此看來,從先秦時期萌芽發展,到漢代將其當成國家的施政綱領來施行,道家還沒有任何宗教的意象,只是一種廣為人知的政治哲學。至於其後從「無為而治」到「神仙方術」的轉變,則要等到東漢以後了。

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道家政治學派的屬性減弱,因為其本身追求「修身養性」的特質,開始與神仙方術結合,在外來佛教的刺激下逐漸演變為宗教

漢武帝時期,隨著「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的提出,以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作為國家政策綱領開始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也並非直接轉向了神仙方術。

筆者認為,道家學說從政治哲學轉向宗教體系的過程,是一個漫長的發展變化的過程,不僅跟儒學的壯大有關,也和道家「清靜無為」的思想有著直接的關係,而兩漢以來開始盛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達到頂峰的隱士風氣,是道家學說宗教化的一個重要載體。

公元前一百四十年,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登上帝位,希望建功立業的皇帝自然不能接受父祖輩「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轉而以法家和儒家作為治國理政的指導思想。但經過幾十年的推行,道家的黃老思想已經深入很多士大夫的觀念之中,他們無法跟隨皇帝的轉變而轉變思想,變得不合時宜起來。

由此,很多不能被任用的知識分子,在道家清靜無為的思想指導下,遁入深山,優遊山林,開啟了隱士之風。這些隱士們普遍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大都是道德高深,見識深遠之人。

一大群社會上的知識分子優遊山林,他們無法參與道國家大政中來,只能把精力放在自我修身養性上,從而產生了很多玄學上的概念,為道家學說宗教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另一方面,中國古代的「方士」或者說「練氣士」傳統,一直不曾斷絕。出於人類對於死亡的恐懼,很多人試圖尋求長生之道。而兩漢以後專注於修身養性的道家學說,正好也有很多追求超脫與長生的觀念,兩者一拍即合,形成了最早的道家學說與神仙方術的合流。

道家著作《老子》中有這樣的記載:

「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是謂深根固柢,長視久生之道。」

所以說,道家對「修身養性」和「長生久視」的追求,與傳統的神仙方術結合,產生出許多神話傳奇故事,為道家學說宗教化提供了素材。

有了道家學說之中的玄學觀念作為基礎,有了道家與神仙方術合流形成的素材,道家學說宗教化,就只差一個契機了。而這個契機,也正是在漢朝出現的。

東漢時期,原產自印度的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為道家從政治哲學轉向宗教提供了契機。

簡單一點說,原本國內研究神仙,長生之類玄學概念的,本來就只有比較散漫的道家學說,可是佛教的出現,為世人提供了一個不同的選擇。這個時候,那些本來研究道家玄學的人,就出現了競爭者。為了能夠讓道家玄學的概念延續下去,只能仿照佛教的基礎之上,形成一個統一的宗教來與之對抗。

由此,基礎,素材,契機三者皆備,道家學說從政治哲學轉向宗教,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道家學說宗教化的過程,是其主動從廟堂之高下沉到江湖之遠的過程,不僅推廣了道家在民間的認知,還未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性,補上了重要的一筆

道教作為一個本土完整的宗教體系,在中國歷史上的正式成型,應該還要更晚一些,一直到了兩晉時期葛洪的《抱樸子》等道教典籍的出現,道教才算是徹底具備了宗教的屬性。其後隋唐兩代各種道教神仙傳說的豐富,則為道家在國內的普及,起到了推動的作用。

從道家本身的角度來看,道家轉變為宗教,其實是道家思想在與儒家思想碰撞,爭奪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主流的道路上,不得不做的事情。

任何一種思想,從它產生開始,就有需要普及的訴求。而隨著漢武帝獨尊儒術,將儒家當成是國家的官學,其他學說在有政府支持的儒家面前,就失去了競爭力。

在此現實之上,道家為了讓自己的思想延續和普及開來,只能將觸角轉向民間。但學問和思想的傳播,是個很枯燥的過程,除了專門研究這些之外的知識分子,大多數的普通人不能,也沒工夫去理解什麼「清靜無為」「水利萬物而不爭」的哲學概念,想要讓普通百姓接受某種思想,就必須用他們喜聞樂見,可以理解的方式去表達。而宗教,就是一個很好的傳播渠道。

事實上在中國傳統的文化啟蒙之中,墨家,法家等都在大一統的王朝推行儒家學說的現實之上,要麼被收編,要麼被消亡。只有道家,因為其轉移戰線,以宗教的方式從民間入手,不但流傳發展了下來,而且還反過來影響到儒家,成為構成中國傳統文人最重要的兩個維度之一。

儒家,是傳統文人與外界聯繫的處事方法。

而道家,演變成了文人士大夫們與自己融洽相處的處世哲學。

東晉葛洪的《抱樸子》中說:

「夫玄道者,得之乎內,守之者外,用之者神,忘之者器,此思玄道之要言也。得之者貴,不待黃鉞之威。體之者富,不須難得之貨。」

筆者認為,儒家就好比是陽剛,是鋼鐵,道家則好比是陰柔,是清水。如果說儒家文化給中國傳統文化以陽剛進取的話,那麼道家則給中國傳統文化以柔韌,以迂迴。這兩者,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的根基。

結語

綜上,漢代以前,道家學說與儒家一樣,都是一種政治哲學,本身跟宗教沒有聯繫。但隨著漢武帝以後,儒家在文化之中逐漸佔據強勢的地位,再加上道家思想本身與神仙方術的親和,使其在兩漢以後,逐漸宗教化。

從這個角度上講,「無為而治」到「神仙方術」,是道家思想在面臨一家獨大的儒家思想的時候,為了延續和發展,主動下沉到民間,以宗教的方式存在和發展的應變手法。

這種轉變不管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還是對道家思想本身來說,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一方面它使的傳統文化在儒家的陽剛和進取之外,多了柔韌和迂迴的特性,另一方面又為國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個溫和的,本土的精神寄託,可謂是功莫大焉。

思想文化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開闊人們的思想視野,道家宗教化的轉變,無疑是符合這一初衷的,也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與魅力。

參考文獻:

《道德經》

《抱樸子》

《老子》

相關焦點

  • 老子莊子提出的,無為而治道家思想,竟被後人誤解千年
    漢初文景之治採用的應該是老子的無為而治,順應民生。幾千年前古人講天人合一,到了近代被當成笑話,經歷無數災難我們才發現還是那些古代智者說的對。 道家老子莊子主張無為而治,只是他們的思想言論於我們的社會不符合,所以很多人誤解他們。老子的辯證法還是厲害的,確實有其哲學深意。中國道家文化才是精華,佛教是外教從唐至今並沒有給中國帶來什麼。
  • 道家:無為而治與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但論及處於核心地位的,當屬道家思想。道家向來研究人與之然的關係,認為人應順應自然規律,讓一切事物按照其原有的發展方向發展,不可多做幹預,即無為而治,這是其一。無為並非不作為,而是不妄為。若遵循客觀規律,便可「無所不為」,此其二也。
  • 這幾個是中國最傳統的宗教院落,彰顯著中華文化
    十方院道觀,這個道觀又叫作金闕宮,地理位置就在今天的河北省,這是一座四進院式的古代建築群體,非常有中華本土的色彩,無數國外的人都到過這裡,為的是親自感受一下東方最神秘的文化。而且這裡風景依然很美,看得見綠草如茵的模樣,也有花園滿園的秀麗,而且還有一顆兩百歲的臘梅樹。
  • 道家哲學和基本觀點
    道家哲學和基本觀點古代道家是一種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上古時代,道家用「道」來探究自然、社會、人生之間的關係。道家提倡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與自然和諧相處;道家思想是無所不能、永恆不滅,有辯證法因素和無神論傾向。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統理論,標誌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
  • 道家學說具體都是什麼學說?真的只是道教嗎?
    如果要問哪個學派囊括了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的精華,我想道家學派是排行第一的。對老子的生平和事跡的史料,現存不多。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年楚國苦縣人,曾任周朝掌管藏書的史官,相當於現代的國家圖書館館長。晚年「莫知其所終」,騎著青牛,悠然出關。至於為何稱他為老子,有人認為是他年齡大;有人認為他生下來就滿頭白髮。
  • 為什麼說傳統文化 的根祇在道家,一個思想兩件事,影響了五千年
    道家探索的是「大道」,從日常生活中反思,得出「道」是宇宙本體存在與變化的規律;「德」是人類順應自然,社會客觀規律去做事。兩個字放在一起就是「道德」,以本心善惡為標準,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建立的一種個人與社會行動。
  • 道家精髓:無為而治的真正內涵,其實就是這5個字,如何理解?
    在《老子》一書中,」無為而治「算是最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概念之一。同時,它也是道家思想的精髓,也是後世學者研究和解讀最多概念之一。那麼,」無為而治「是什麼?或者說」無為而治「的真正內涵是什麼?其實就是這5個字:無為無不為。如何理解這5個字呢?「無為」並非就是無所作為的意思,而是看似不為。
  • 無為而治的含義:制其機先,因勢利導
    文/炳睿目前,在我國文化復興剛剛開始之際,許多人對中國傳統文化所知甚少,甚淺!比如說道家黃老之術的一個重要思想「無為而治」,有一個朋友覺得這是古代的思想,現在根本沒有價值了。這不禁令人啞然失笑……我們的傳統文化核心是儒釋道,是全人類最高智慧,是宇宙法則,亙古長新,怎麼會過時了?就拿「無為而治」來談一談,可以窺一斑而知全豹。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妙在「無為而無不為」,絕對不是什麼都不做。具體地說,無為而治就是制其機先,因勢利導,達於成功。所以,無為而治首先是以靜制動,先不去妄為,而是密切觀察事物發展的趨勢,做到「知幾」。
  • 黃帝與炎帝戰於坂泉究竟為何,或是黃老之道與無為而治的較量
    字面意思行大道,落實到具體處,就是去做大道指導下具體的正確的事。古代有學者認為,炎帝和黃帝的指導思想不同,導致他們在涿鹿大戰。有的網友可能會認為指導思想有什麼大不了的,會導致兩者相爭?以現代來看,就是我們常說的意識形態之爭。不同意識形態下的人做事不一樣,互相之間多有衝突。從歷史來看,指導思想多有變化和爭鬥。
  • 為什麼日本學不了道家思想?背後原因令人唏噓
    日本四面環海日本為何抵制道家?道家思想可追溯到老子,推崇無為而治。這一點,尤其從近代日本史便能看出,日本決不甘心偏安一隅,天皇節衣縮食,全民募捐,為的就是向外進取,染指中華,也便是「賭國運」的行為。近日新冠疫情下,日本還揚言絕不放棄奧運會舉辦,這也是「賭國運」的充分體現。
  • 宗教改革後的德國教育如何會從傳統教會壟斷轉變為現代科學研究?
    馬丁路德從維滕貝格大學畢業,是一位信仰堅定的青年學者,他著作的宗教讀物以及作品雖然被視為優秀讀物,但他的思想極具鬥爭性,沒有確立完善體系。為了維護貴族與城市秩序,梅蘭西頓為宗教提供思想支持並使用更加理性的方式進行表述,路德的作品難以有進行引用的部分,而傳統聖經與自然理性哲學成為完善新教自然神學體系的重要內容。
  • 玄古子:道家「離俗絕塵」思想對符咒的影響 科學無法解釋玄妙
    道家符的出現是和當時的社會情況相符的。那個時候的人們備受封建社會統治者的壓迫,所以希望解脫。而道教的出現給這些勞苦大眾帶來了精神解脫的方法。道家符就是其中一種,例如道家符中的平安符、姻緣符都給這些受壓迫的人帶來了希望。雖然道家符並沒有真正解放這些勞苦大眾但是卻給他們的精神尋求了寄託,這一點也是道家文化的具體體現。道家文化遵循天地萬物皆有常理,所以符也正是遵循了這個法則。
  • 漢代初期為何採用道家思想治國,漢武帝又為何轉用儒家思想?
    而在漢朝初期,則採用的是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無為而治」的思想反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那為什麼漢朝初期會採用道家思想,到了武帝時期又轉用儒家思想呢? 採用老子的「無為而治」的思想。於民休息,不胡亂進行改革,讓人民可以安心發展自身。因此可以說,漢代初期國家採用道家思想是根據國家形勢制定的,因此在此時使用道家思想會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到了武帝時期,國力已經強盛,國家重新需要儒家的大一統思想。因此這時又改變了統治思想。
  • 「無為而治」,到底對不對?
    ,無為駕馭在有為之上。這就是無為而治的境界。國內一位「著名企業的不著名老闆」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習慣:不論身處國內外任何地方,他每天只有下午三點半到五點之間的一個半小時會開通自己的手機,一天之中的其它時間都是完全不接聽手機的。面對很多人的質疑,此人的解釋是:第一,一家企業有多少起火冒煙的突發性事件?機率很低,當然不值得為如此之低的機率而令老闆做信息的奴隸。
  • 以「務為治」為目標,道家視角中的儒、道思想的理論區別
    其思想普遍面向於「務為治」的目的,這些思想不論是禮、愛、為、不為,都是成體系的政治思想。在這些思想中,道家的思想是獨特的一支,不僅因為其在中國政治思想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也因為道家思想含有中國式的辯證思維,以及在後世道家發展向宗教轉變的過程中出現的神秘主義。這些條件導致了道家思想不容易被後世正確理解,而且一不小心就會被誤解。
  • 莊子和老子同樣是先秦的道家人物!莊子和老子有哪些不同觀點?
    莊子和老子同樣是先秦的道家人物!莊子和老子有哪些不同觀點?我們今天總說「老莊」,將老子與莊子並列,作為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但是在漢代,人們提起道家就說「黃老」,直到魏晉時期人們重視莊子,才將老子與莊子並稱為老莊。
  • 千年前,戰火紛飛的年代,為何百家爭鳴會在書寫濃墨重彩的一筆?
    但是大家知道為什麼百家爭鳴會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麼?那麼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探討吧!百家爭鳴能夠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當然有歷史的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孔孟之道,道家的無為而治,亦或是被統一全國的秦朝所採納的法家思想,還有縱橫家,兵家等等,皆是百家爭鳴時期湧現的各種思想。作者認為,百家爭鳴局面的誕生和春秋戰國時期特殊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以及社會背景有著密切的關係。
  • 道家都有哪些代表人物?道教與道家思想有什麼區別與聯繫
    一、道家思想代表人物1、老子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形成了完整系統的理論,標誌著道家思想正式成型,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等影響深遠。2、列子列子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傑出代表人物,周朝鄭國圃田人(今河南鄭州市),對後世哲學、美學、文學、科技、養生、樂曲、宗教影響非常深遠。列子學說本於黃帝與老子,是介於老子與莊子之間道家學派承前啟後的重要傳承人物。
  • 從「君子不器」與「無為而治」,來解讀《論語.侍坐》篇
    孔子先說自己老了,沒人用了;再說你們和我不一樣,很年輕,還有被賞識的機會,假如有 了這樣的機會,你們會有何想法。「毋吾以也」中的「以」,意為「任用」;兩個「知」,意為「賞識」。這句話其實就是孔子在啟發、激勵學生談為政理想。
  • 法國和瑞士的宗教改革:茨溫利的學說以及加爾文主義
    當馬丁·路德在德國進行改革時,瑞士人茨溫利(1484 ~ 1531年)也宣揚相似的學說。茨溫利是教士及滿腹經綸的人文主義者,崇拜柏拉圖和伊拉斯謨。他的理論的主要點在於自由解釋聖經和否定教會的權威。他認為在聖體聖事中沒有基督,主張天恩是無償的,神只將它給予預定得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