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務為治」為目標,道家視角中的儒、道思想的理論區別

2020-12-13 醬知兒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各種思想迸發的時代,也是中國人形成民族精神的萌芽期。一大批思想家誕生在這個時代,各家著眼於「周文疲弊」這個社會環境。其思想普遍面向於「務為治」的目的,這些思想不論是禮、愛、為、不為,都是成體系的政治思想。在這些思想中,道家的思想是獨特的一支,不僅因為其在中國政治思想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也因為道家思想含有中國式的辯證思維,以及在後世道家發展向宗教轉變的過程中出現的神秘主義。

這些條件導致了道家思想不容易被後世正確理解,而且一不小心就會被誤解。那么正確的理解道家思想,對於了解中國政治思想的發展和演變有重要的作用。任何思想的形成與傳播都是一個時間積累與內容漸變的過程,理清道家政治思想的正確脈絡和中心精神,對於很多現實問題都有積極有效的借鑑意義。

道家思想的出現與演變

道家,先秦時期的一個思想派別。其主張思想多而雜。道家這個稱呼最早見於司馬談的《論六家之要旨》:

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

這裡的道德家就是道家的最初稱呼。道家之所以被稱為道德家,與道家經典《道德經》有很大關係。老子、楊朱、莊子,及其他道家人物(惠施被劃為名家,但是其思想也包含一定道家因素。《管子》被認為是法家著作,但是有些篇章卻是道家思想)被歸為道家這一體系,是因為他們擁有相同的世界觀和哲學思維。

簡單地說,道家的哲學是運動和辯證的,而這種觀念則是起源和依託於「道」這個觀念。

《道德經》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德經》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這種滿與缺,直與曲的對立與統一,互為條件的存在,在運動中轉化等等的辯證關係,就是「道」在具體事物上的體現。道家思想中「道」的含義被擴大化又具象化,深含道家辯證法的精髓。擴大化指:人不能總窺「道」的全貌,就是說人無法完全理解道,雖然無法完全理解,但是萬事萬物都在道中,都要遵循一個統一的「道」。這是一種本體論的論點。

具象化則指:道又是萬事萬物所遵循的規律。上到日月星辰,下至春秋寒暑。他們都有自己運行的方式,這些獨特的運行方式雖然不同,但是他們在不同的運行中卻含有相通的內在規律。這是典型的老子辯證法,也是道家各個思想家所共同遵循的哲學思想之一。

道家思想的發展與演變就如他們自己的學說一樣耐人琢磨。道家思想發展並非儒墨一路:先有開山宗師,再由後世慢慢傳承、歸納、總結。道家思想一開始就呈現出一種大開大闔齊頭並進的勢頭。老子、楊朱、莊子,其思想雖然互有影響,但並非傳承關係。他們在不同方向上著力。這種多點開花的方式也符合道家不為形式所累的飄逸思維方式。

在經歷了漢初黃老思想的高峰後,道家主體思想與其他諸子思想經過改造化入儒家思想,慢慢形成中國正統思想。而道家思想中的貴生、重己觀念發展成養生思想後,在漢末慢慢形成了另外一種文化。

先秦道家的政治思想很特別,因為其哲學思辨的跳躍和著作文字的描述隱晦,使得道家政治思想很難被把握。但是在經過分析後,我們會發現許多道家政治思想的光輝。比如其返古無為的政治傾向被認為是消極逃避的世界觀,但是結合「道」的辨證邏輯解讀就會得出一種新認識:越是描述的簡單,其內涵就越複雜。越是過去的形態就越是顯出現代的影子。(基於時代和客觀限制,老子這種「弱國寡民」思想並非是描繪具體的社會生產形式,而是描繪一種社會狀態和心理)

所以在理解道家政治思想的時候,我們不能只用現代語境與思維方法去推理其精神,這是不科學不嚴謹的。正確的方法是需要將「道」的辯證思維與現代唯物辯證法結合起來分析,這樣得出的結論才客觀與公正。我們清楚了道家的起源和演變,現在對比

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的異同

道家、儒家、墨家都著眼於「周文疲弊」這個社會環境。其思想普遍面向於「務為治」這個目的。三家思想有共通處,但是在實現其各自理想的過程中所遵循的方法不同,導致各個思想之間的競爭關係。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

楊朱利己,是無君也。墨子兼愛,是無父也。無君無父,是禽獸也。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

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

從孟子激烈的言辭可以看出三家之間的矛盾尖銳。

道家之無為、儒家之仁禮、墨家之兼愛。從學術思想上看,三家有相同,有分歧。從對後世的影響著手,儒家思想則是惟一的勝利者,雖然儒家思想在自我完善的過程中其主題思想沒有改變,但卻吸收了道墨兩家思想,豐富了自己的體系。在一些問題的考察上,儒道之別比道墨之別更具代表性。所以,這裡只作儒道思想的對比。從政治思想上分析,可以認為道家學說為一派,儒家思想為一派。簡言之,道家思想崇尚平等,追求自治;而儒家崇尚秩序,追求君主專制。

道家平等和自治的觀點

《莊子·秋水》:

以道觀之,物無貴賤。

《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對萬物一視同仁。「道」的這種普遍存在並沒有因為人類觀念中的高低貴賤而失效。龍鳳固然有道,但是麻雀烏鴉不會因為羽毛和個體大小的劣勢而沒有道。天地是「道」的一種意象,天地沒有道德觀念,在天地看來,無論人或者鳥獸,種種萬物都是草扎的狗。

天地並沒有貴賤等級觀念。這種萬物平等的觀點深深的紮根於道家思想深處。推及人類社會,王侯雖然重要,但是百姓也同樣重要。不能因為百姓的出身就否認百姓的價值。這就是一種原始平等思想。《道德經》第八十章: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提倡小社會小政府,社會管理手段越少越好,百姓自治足以過好生活。過多的外部幹涉,反而容易畫蛇添足。

儒家秩序和君主專制的觀點

孔子思想的核心則是仁禮。仁禮理論作為儒家完整的政治學說表現為:仁是抽象的政治倫理觀點。而禮則是具體的政治制度。為國以禮是孔子國家觀念的核心思想,禮就是一套在等級觀念支配下的整個社會行為規範。這種思想就為君主專制帶來了理論基礎。這套仁禮思想就成了維護秩序的工具。因為在仁的這層道德幕布遮掩下,禮就可以名正言順將社會劃分層次,君民之間有明確分野。

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種關係定位。儒家要求社會各部分各安其位,不能僭越。這就保證了君主專制的穩定性。「天無二日,民無二王」「禮樂徵伐自天子出」則賦予了君主專制的合法性和特權。以上觀之,則儒家這種仁禮思想認為秩序將帶來穩定。因為其承認了禮的等級劃分,那麼在禮的頂峰上的君主就會失去制衡,為了防止出現桀紂式的暴君,儒家提倡臣子的規勸和「仁」的自律。

理念岔路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由於缺乏對君主的制度化約束,儒家只能把社會秩序穩定寄托在某個人的自省之上,這無疑是一種權宜之計,在這種不穩定的結構中去尋求「務為治」,肯定不會達到目的的。期盼臣民對於君主的告誡,或者盼望明君在仁的體系內自我反省。這只是儒家政治觀點的美好願望,沒有現實操作性。

道家從老子到莊子,萬物平等的思想貫穿其中,因為在道面前,人類社會不是特殊存在,自然界眾生平等,那麼人與人之間亦是平等的,這便不存在君主與臣民這種不平等的社會定位。在道家觀點中,社會在一種自然狀態下運行,這種自然狀態不是原始的,而是在道的支配下運作。

簡單來說,道家學說和儒家學說都瞄準了「務為治」這個課題,因為他們所處的年代是春秋時期,中國正處於急速的社會轉型期,中國如何由「亂」變「治」?怎樣在全中國建立一個新的大社會?這都是儒道兩家思想的錨點和著眼點,儒家希望回到周朝的制度,而道家則更進一步,希望回到周朝更早之前的制度,因為目標不同,實現路徑不同,儒、道兩家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分別給與了理論上的回答。這就為中國哲學的產生,提供了政治方面的語境基礎。

參考書籍:

《道德經》

《論語》

《莊子》

《列子》

《呂氏春秋》

相關焦點

  • 從學術態度和思想宗旨,分析儒墨道法家流派的治世之道?天下一統
    導語:儒墨道法家流派治世之道有哪些?從學術態度和思想宗旨,分析儒墨道法家流派的治世之道?儒墨道法家,治世途徑以儒、墨、道、法四家流派為代表的先秦諸子百家思想有很多共性,例如,統一社會思想,泛政治的思維方式,君主專制制度,平治天下的責任感與救世情懷,學術態度和宗旨的獨斷性等等;他們的學術態度,他們的思想宗旨,直接影響著他們的治世途徑,本篇文章我們重點分析一下,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學術態度和思想宗旨,他們是如何治世的
  • 漫談:中國「書品」理論中蘊含的道家思想
    如果說《易》學提供了「書品」理論的思維方式,儒家思想提出了「書品」理論的社會道德標準,那麼道家思想對「書品」理論的影響已經完全進入了書法的審美感知和藝術風格中去。道家以無為、虛靜的人生狀態看待一切存在之「物」,從「物」的身上又領會到了人生過程擁有的自然進程與微妙變化道家思想的精神世界中,一切外在條件都是為了「體悟」人生精神的真諦而存在,他們把這種精神稱為「道」,把感悟和享受這種「道」的過程看成是一種藝術經歷,由這種藝術精神迸發出的美實在是既清晰又模糊。
  • 美國總統裡根懂得「治大國若烹小鮮」,為什麼儒家是正統思想而道家...
    唐太宗李世民在貞觀十一年(637)所發布的《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詔》中指出「天下大定,亦賴無為之功」,還提出「尊祖之風,貽諸萬葉」。唐玄宗李隆基在《天寶元年南郊制》中,對他在開元年間實行道家政治就表述得更清楚:「朕粵自君臨,載弘道教」。於是我們看到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可見道家治國的魅力。
  • 「佛」、「道」、「儒」的核心思想與「我」的修行
    不知朋友們看過筆者寫的《世界本來的層次結構》沒有,裡面已經描述過「佛」、「道」、「儒」的核心思想。「陰陽作用變化著,心物交感幻化著,情智關係文化著,也就是剎那生滅著,亦因緣流轉著。」其中「佛」的核心講的是「心物」,「道」講的是「陰陽」,「儒」講的是「情智」。下面依次談談它們與「我」的修行關係。道之陰陽作用,核心為「無」,《易經》講「無極而極」,談的是物質世界的哲理,《道德經》說「無為而為」,是生而為人的處世之道,西方科學談及物質,不離客觀規律或真理。咱們用形象的理氣代替陰陽,以免談起來過於抽象、飄渺又混沌難解。
  • 看完這三句話,你就明白「儒、道、佛」的區別了,悟三教明人生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其中,儒、道、佛三家各自發展,各有傳承,衍生出眾多支派,開枝散葉,並成為華夏顯學,統貫著學術與文化的命脈。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終在看似矛盾鬥爭中融合發展,猶如三枝奇葩,相互輝映。後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這種文化氛圍中修身立人,做著出世入世的事業。
  • 道家都有哪些代表人物?道教與道家思想有什麼區別與聯繫
    一、道家思想代表人物1、老子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形成了完整系統的理論,標誌著道家思想正式成型,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等影響深遠。創立了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莊子在哲學上,繼承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認為道是客觀真實的存在,把道視為宇宙萬物的本源。他認為道是無限的、自本子根、無所不在的,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
  • 儒家,道家,佛家,儒釋道三家算是嗎
    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在於國學,國學裡面的重點在於儒釋(佛)道三家。所以我們很容易能得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點在於,以儒釋(佛)道三家為代表的傳統思想文化上。靠的就是儒釋(佛)道三家的傳統思想文化。其中儒家和道家是我們,土生土長的思想文化。佛家的思想文化,大概是在兩漢之際,逐漸傳入我們國家的。這裡要插一個題外話,據某些考古學家的最新研究。說佛家的思想文化創始人釋迦牟尼佛,也就是喬達摩悉達多太子,其實也是我們中國人。
  • 儒、釋、道三家中華傳統文化的之別
    儒家講天理、道家講論道、佛家講如法儒家講入世、道家講出世、佛家講救世儒家講天命、道家講自然、佛家講解脫儒家求君子、道家求逍遙、佛家求自在>儒家棄小人、道家棄造作、佛家棄煩惱儒家表於禮、道家表於真、佛家表於戒三家雖別,但卻共同構成我們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 佛教高僧大能我們耳熟能詳,漸漸凋零的道家學派是為哪般
    漢傳佛教已經融合了中國傳統的儒,道文化在裡面,融合的的過程三教之間彼此取之精華,棄之糟粕。這也是為什麼儒釋道三教能在華夏大地流傳這麼久歲月的緣故。作為我國本土宗教的道教自古以來在信眾人數上是遠遠低於佛教,為什麼呢?
  • 思想文化:中華文明的核心
    老子以「道」為最高範疇,將道視為天地萬物的本原、本體及其運行的總規律,提出:道生萬物、執一統眾、順應自然、無為而治、物極必反、和諧有度、儉嗇寡慾、保樸守真、柔弱處下、貴柔重雌等思想與主張。莊子,今河南民權人,他集道家思想之大成,將道家的人生學說與精神境界推到了頂峰,莊子思想體現在《莊子》中,其思想的中心是要追求人的精神自由。
  • 愛智者必看:儒、釋、道,三家文化的區別和共通!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由此也孕育和包容了三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群體,即儒、釋、道。這三家文化在中華大地雖並行並存,但還是有不少差別的,在某些核心點上存有著很大的互補,為了更好更深的認識這些,哲學詩畫把這些差異和共通整理了下,一起來探討,精進。
  • 「無為而無不為」 道家所追求的,不過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道家」與「道教」二詞,常被不加區別地使用,實際上道教是吸收和兼容各家學派思想所形成的宗教,但其根本的基礎還是道家思想。道家是先秦時期創立的思想流派,主要從事的是學術活動和其他政治文化活動。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黃帝時期。
  • 隋唐儒佛道三教關係及其學術影響——洪修平
    作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主流與基礎的儒家思想在這方面表現得最為突出,而道家與道教也從不同的角度豐富了這種充滿現實主義情懷的人生論。外來的佛教正是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重現世現生的人文精神的影響下充分拓展了其本身蘊涵卻又被整個思想體系窒息的對人和人生的肯定,並以此為契機而與儒、道融合互補,以其獨特的人生哲學與儒、道一起入世發揮著作用。
  • 政策的背後是儒、佛、道三教思想
    所以宋朝也自然少不了宗教的參與,對於宗教,宋統治者採取了禮遇的政策,特別是佛教,雖然在最初佛教並沒有得到大部分讀書人的認可,但隨著儒、佛、道三家合流的局面逐漸成為定勢,人們逐漸接受了佛教的思想,這為宋朝後來出臺的多種政策奠定了基礎。
  • 浩渺隨筆:對儒、墨、道、法的總結
    最近,讀了諸子百家,有所體會,特總結如下:儒、墨、道、法一、儒、墨、道、法的階級價值觀儒家:職業官員的價值觀墨家:平民的價值觀道家:隱士的價值觀法家:執政者的價值觀二、儒墨道法在技術上的不同儒家:中庸之道,克己復禮,知其不為而為之道家:尚柔尚虛,以靜制動、以柔克剛法家:暴力強制
  • 中國哲學簡史:談三教九流,道家與道教的區別
    中國上下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儒家思想的仁義道德影響至今,而春秋到先秦時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而我們常聽到的「三教九流」最早就源自於此,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九流:儒、墨、道、名、法、雜、農、陰陽、縱橫等學術流派。儒教?
  • 自然法師|「大道」為釋、道、儒,以「釋」為體
    講到大道,用到體、相、用來講,一定是「釋、道、儒」。心中一定能夠隨緣開解處,是根本大覺心體的最初,所以他才能夠成為萬法之首,念念流出。萬法之首就是「道」,一個首一個走。因為念念流出,所以他能夠入到世間,形成一切教法、一切教育,所以叫「儒」。
  • 佛、道、儒不同的理解,體現三教理念的衝突
    《金剛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種世界為虛的理論也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之一。而四大,指的就是組成世界的核心物質元素,即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四大皆空,就是說把一切外物都看做虛幻,摒棄一切外物對自己的影響,這是一種典型的唯心主義的思想。
  • 傳統文化中,不生病的2點大智慧,一定要謹記,涵蓋儒釋道精髓
    長壽的原因,黃帝歸功於岐伯,孫思邈精通道家典籍,張三丰則是在道家基礎上融合了儒、釋、道三家學派的精髓,虛雲禪師自然是得益於佛學。孫思邈從表面上看,道家講究性命雙修,也就是說修身、修心雙管齊下,儒家獨講修身,而佛家只講修心。但如果深入學習儒、釋、道三家的學說,則會發現,其實三家對於身心的修養都非常重視。
  • 老子莊子提出的,無為而治道家思想,竟被後人誤解千年
    漢初文景之治採用的應該是老子的無為而治,順應民生。幾千年前古人講天人合一,到了近代被當成笑話,經歷無數災難我們才發現還是那些古代智者說的對。 道家老子莊子主張無為而治,只是他們的思想言論於我們的社會不符合,所以很多人誤解他們。老子的辯證法還是厲害的,確實有其哲學深意。中國道家文化才是精華,佛教是外教從唐至今並沒有給中國帶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