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哪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儒家,道家,佛家,儒釋道三家算是嗎

2020-12-15 李淵回

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在於國學,國學裡面的重點在於儒釋(佛)道三家。

所以我們很容易能得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點在於,以儒釋(佛)道三家為代表的傳統思想文化上。

中華傳統文化能夠歷經千年,飽經風霜而沒有斷絕。靠的就是儒釋(佛)道三家的傳統思想文化。

其中儒家和道家是我們,土生土長的思想文化。佛家的思想文化,大概是在兩漢之際,逐漸傳入我們國家的。

這裡要插一個題外話,據某些考古學家的最新研究。說佛家的思想文化創始人釋迦牟尼佛,也就是喬達摩悉達多太子,其實也是我們中國人。

佛陀當年的主要活動,地方在尼泊爾境內靠近喜馬拉雅山的地方。而這個地方在古代其實並不屬於印度,佛陀出生乃至於活動的大部分地方還是瘦,我們中華文明的影響更大一些的。這樣說來,佛陀是我們中國人的血統的,佛家的思想文化其實也是屬於我們的傳統化思想。

這個研究有很多,確切的證據。大家可以找來去看。不過,在世界上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意見。

無論如何吧!

佛家的思想文化在兩漢之際開始傳入我們內地。經過漫長歷史長河,不斷衝刷和洗禮,佛家的思想文化已經完全本土化了,完全融入了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

這裡還要,我們不能小氣。有些人學道,學儒,就非常反感佛家的文化。事實上,同屬於我們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都應該繼承,都應該弘揚,都應該學習,都應該發揚。

中國優秀傳統化的精華就在於儒釋(佛)道三家。

雖然三家差異性比較大,但是根本上來說是殊途同歸的。

就比如,儒家的精進利生,推己及人,治國平臺下。最終,要達到一個世界大同的境界。

這其實和佛家的,或者是道家的思想文化的目標是一致的。道家和佛家都會去慈悲救世,自度度他,最終也是為了整個人類社會變得更好,變得更偉大。

不同的地方,就是儒家是積極入世的。而道家和佛家是出世的,他們雖然出事,但是用著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業。也非常的偉大!

儒釋(佛)道三家,就是我們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就是其中精髓之所在。

@李淵回深淵之靜水,回流而勇進。我是李淵回,為保衛傳統文化而戰!持續輸出儒釋道傳統文化等相關內容,歡迎大家關注。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這些內容有幫助的話,歡迎點讚,收藏,轉發。讓有限的內容發揮無限的作用,去幫助更多的人吧!李淵回,合十!

相關焦點

  • 儒、釋、道三家中華傳統文化的之別
    儒家講天理、道家講論道、佛家講如法儒家講入世、道家講出世、佛家講救世儒家講天命、道家講自然、佛家講解脫儒家求君子、道家求逍遙、佛家求自在>儒家棄小人、道家棄造作、佛家棄煩惱儒家表於禮、道家表於真、佛家表於戒三家雖別,但卻共同構成我們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 中華文化之儒釋道簡識
    用一個字概括中華文化?道!兩個字概括中華文化?陰陽!三個字概括中華文化?儒釋道!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補,終因儒釋道融合而趨向圓滿。但作為中國文化的三大精髓,儒釋道三家各有側重。南師曰,儒家是糧店,道家是藥店,佛家是百貨店。佛學像百貨店,有錢有閒,可去逛逛;道家像藥店,一個國家、民族生病,非去藥店不可;儒家是糧店,是天天要吃的。
  • 祖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主要都含在儒釋道三家文化當中
    祖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主要都含在儒釋道三家文化當中。有人說,佛教是由古印度傳入的,算不得是我國的傳統文化。其實這種論調是站不住腳的,因為佛教傳入我國後,經過與漢文化的激烈碰撞,發生了根本性的改造,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與原始佛教有極大的區別,因此,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必然包含釋家文化,這是毫無疑問的。
  • 孔子三次問道老子!儒家道家思想誰更高一籌,為啥官方多崇儒學?
    同屬於中國傳統文化,為何一定要分家呢?儒佛道三家,中國傳統文化為何非要分開來說呢?我們都去學習,都去研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難道不香嗎?要知道,最早的時候沒有所謂的儒家,或者道家之說。分家只是後來的事情,這些同屬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都應該傳承,都應該學習,都應該發揚光大。淵回認為:個別人就是喜歡帶節奏,非常的小氣。度量非常的小。老子當時是做過國家圖書館的圖書管理員的。
  • 從「道根儒莖佛葉花」談起,儒釋道文化到底有何不同?
    釋道為古代中國最早的世界文化視野範圍觀,以釋為代表的印度文化圈,是大中華文化圈範圍外眾多外來文化中離中華最近,接觸最早的文化,道根儒莖佛葉花,三教本來是一家。儒、釋、道三家文化同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在
  • 為什麼「和」是茶道的核心靈魂,與儒釋道有什麼內在聯繫?
    茶道是我國古代哲學思想和民族傳統美德的結晶。雖然與茶藝幾乎同時產生、但是茶道卻與茶藝有很大的不同,它除了講究形式之外,更注重精神上的追求。而「和」就是茶道的核心靈魂。「和」是我國古代哲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 儒釋道中只有佛法把六道輪迴、十二因緣、跳出輪迴及成佛講清楚
    儒釋道中只有佛法把六道輪迴、十二因緣、跳出輪迴及成佛講清楚省庵大師:《儒》此方正教在儒宗,但盡今形後世空。(摘自省庵大師淨土詩)【略解】儒釋道構成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國人乃至全世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我50歲以前不信佛,42歲創辦企業後,曾經花了四五年的時間學習儒家與道家文化。熟讀過《論語》《大學》《中庸》,背誦過《道德經》。
  • 中華傳統文化三大基石 儒釋道 李雙林
    3.對傳統文化感興趣,尤其是道家文化,沒事就翻翻相關書籍打發時間,上善若水任方圓,據說這輩子跟什麼有緣是因為上輩子修過,以後啊,如果條件允許,料理完俗事盡了自己的責任,就想出世四處雲遊尋道,那我適合研究易學道學這方面嗎?老師能給一些意見嗎? 4.我八字比劫重重,會不會對父親有些影響,需要保持下距離嗎?
  • 傳統文化中,不生病的2點大智慧,一定要謹記,涵蓋儒釋道精髓
    長壽的原因,黃帝歸功於岐伯,孫思邈精通道家典籍,張三丰則是在道家基礎上融合了儒、釋、道三家學派的精髓,虛雲禪師自然是得益於佛學。孫思邈從表面上看,道家講究性命雙修,也就是說修身、修心雙管齊下,儒家獨講修身,而佛家只講修心。但如果深入學習儒、釋、道三家的學說,則會發現,其實三家對於身心的修養都非常重視。
  • 佛家「出世」,儒家「入世」,道家「忘我」
    老子,作為中國哲學之道學的開篇人,植根於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場地之中,以深刻的憂患意識反思和批判了春秋戰國時期的仁義觀、禮學觀、忠孝觀等,構築了專屬於道家的一套人文體系。從哲學的本體論、價值論角度出現,他認為作為「本體」的世間萬物擁有一個共同的衡量標準價值,即「道」。
  • 儒家衣,道家骨,佛家心,三教合一的中國人
    這三句話總結了人身最重要的三大部分,心、骨、皮,心意味著精神寄託,骨是精神的支撐,而皮是外在的形象。「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中國人以儒家懂禮尚仁作為行為準則,希望道家淡然灑脫生活,內心又渴望佛陀般的善心,幫助自己化災厄消苦難。中國人活得要比其他文明更加艱辛,擔負著太多的責任和義務。
  • 拋開門戶偏見看道家對佛家的影響
    上古時期,中土是黃帝思想的天下,經過春秋戰國期間老子的傳承,形成了黃老道家思想(黃老之術),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的根基。公元前四世紀老子選擇在中土的中心之地(陝西關中)終老。在經過孔子「燒書斷史」曲筆諱史、秦始皇「焚書坑儒」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三個歷史事件之後,中國形成了儒家一家獨大的局面。然而好景不長,漢明帝時引入了佛教。魏晉南北朝長期的混亂格局,使儒家威風掃地。佛教學說與莊子道家玄學、儒學逐漸融合,形成了流派眾多的佛家思想(大乘佛教)。
  • 儒家入世,拿得起;道家出世,放得下;佛家救世,想得開
    儒家、佛家、道家三家的處世方式不同,具體養生方法也不同。儒家入世,拿得起;道家出世,放得下;佛家救世,想得開。單憑這一點,就值得三家兼修。回顧歷史,中國歷代成功的皇帝,雖然分別有崇尚儒家、道家、佛家,但在養生方面,大都集三家所長,共冶一爐。最佳例子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他以儒家治世,以佛家治心,以道家治身,享高壽89歲,在位60年後,讓位給嘉慶仍幕後訓政三年多,成為歷史上壽命最長,掌權最長的皇帝。
  • 佛家和道家以及儒家這三者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呢?你來說說看!
    長期以來,我們佛道兩門之間,總有很多的修學者會有這樣一個疑問,那就是佛家和道家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當然,也有很多大德高人做出過許多的開示。諸如佛道是一家之說;還有佛道接近之說;甚至歷史上還有所謂的「老子化胡」之說;……還有明清之際的「三教一家」之說。歷史流延到這裡,人們就不止拉扯佛道兩家了,大家把孔夫子也「提溜」出來,捆綁一處。
  • 兼容並蓄,傳承發展——談中華儒釋(佛)道傳統文化與中國精神!
    讓我們簡單地回顧一下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歷史,遠古有軒轅黃帝、大禹治水等傳說,古時有《論語》、《道德經》、《金剛經》等傳世之作,近代有毛澤東、胡適、魯迅、李大釗等傑出作家,現代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的中國精神。從中,我們不難發現,中華傳統文化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裡不斷發展、不斷創新、不斷傳承,從而奠定了21世紀中華民族必然振興崛起的新時代。
  • 愛智者必看:儒、釋、道,三家文化的區別和共通!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由此也孕育和包容了三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群體,即儒、釋、道。這三家文化在中華大地雖並行並存,但還是有不少差別的,在某些核心點上存有著很大的互補,為了更好更深的認識這些,哲學詩畫把這些差異和共通整理了下,一起來探討,精進。
  • 儒釋道三教論道:弘揚"和"文化 還世界太平
    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繼禹道長、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學誠法師、臺灣學者林安梧教授分別代表中國古老的道、釋、儒三教參加了這場論道活動。三教和諧何以實現?在南嶽衡山,儒釋道共居一山、共處一廟的景觀堪稱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奇,因此,在衡山腳下舉辦三教論道也顯出一種特別的意義。已故國學大師任繼愈先生曾指出,儒釋道是中國文化的三大支柱。
  • 儒釋道文化中,兼容三者的精髓文化是什麼?
    儒釋道的區別,但本質有共通處:首先,這個心找到內在的覺,最深刻的就是佛家,內在從自己的心找到那個覺,這個就是佛家,當然佛家也有對大自然,也有重視實踐,但是它最精彩的在這裡要幫儒家、道家澄清一下,這兩家在《易經》根本不分,最重要的是兩個字,一個道一個德,兩家都同意。比較重要的是,儒家在哪裡?難怪大家都不要它,因為它什麼都要,什麼都要面對,天跟人、內跟外,都得面對才是儒家,儒家說什麼就是要德行,就是在(位)這裡。讀了道家的東西,人容易天馬行空,儒家讓你腳踏實地,知道你這麼強烈的心要如何入手,實踐力落點在哪裡?
  • 養生文化產品智能網——儒釋道思想文化和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滋養慰藉著朝朝代代。從「盤古開天地」、「倉頡造字」的半神文化;到「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到「仁,義,禮,智,信」的儒家思想;到「善惡因果」、「輪迴轉世」的佛家思想,儒、釋、道三家思想交相輝映,貫穿中華五千年長河。中國文化教會人們懼怕自然,了解命運,追隨自然,強調美德和行善。
  • 儒釋道文化與鹿的淵源,看了再也不喝鹿茸酒了
    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鹿文化,鹿在中國通常被視為道家文化中的一個吉祥物,道教神仙南極仙翁的坐騎就是一隻白鹿,而事實上,不只在道家,鹿與我國傳統的儒釋道文化都具有深厚的淵源。一、鹿與儒家文化在儒家文化中,鹿是帝王仁德的象徵,白鹿的隱現常常被附會為檢驗帝王德政的好壞和上天意志的表徵。漢陸賈《新語》:「鹿鳴以仁求其群」,「鹿鳴」是讀書人的精神支柱。「鹿鳴」一詞遂有科舉及第、科場得意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