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衣,道家骨,佛家心,三教合一的中國人

2020-12-25 酒歌說文

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這是已經仙逝的國學大師南懷瑾說過的一句話。通俗易懂,振聾發聵。短短幾句話總結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這三句話總結了人身最重要的三大部分,心、骨、皮,心意味著精神寄託,骨是精神的支撐,而皮是外在的形象。「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中國人以儒家懂禮尚仁作為行為準則,希望道家淡然灑脫生活,內心又渴望佛陀般的善心,幫助自己化災厄消苦難。

中國人活得要比其他文明更加艱辛,擔負著太多的責任和義務。所有的一切從自己,衍生到家庭,乃至社會。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員,如同一滴水投入到滾滾黃河長江之中,成就為博大光濟的胸懷。

「學得文武藝,報於帝王家」是大多數人的想法,從古至今,人們都說「學而優則仕」,當官從個人而言,是數十年寒窗苦讀的收穫,往社會層面而言,則是立功建業,儒家的積極在於永不停歇的的進取精神和入世兼濟天下的人生態度。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所作為,積極進取。

然而效仿儒家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來實現,約束人的本性追求道德的完美。所以閒暇的時候,中國也渴望超脫禮教束縛,追求精神上的超世自由,但這種修行與佛家出世不同,是天人合一,回歸自然的境界。忘掉所有的煩惱,拋棄所有的是是非非,相忘於江湖。

而佛為心,則是一种放下的人生態度,與道教相似的是放下欲望,無欲無求,超脫外物,追求無我之境,不同的是不僅僅修自己,還要尊重生命,心中有大愛,從大愛出發的慈悲之心普度眾生。

嚴格的說,中國的文化歷史不僅僅有儒道佛,戰國時期還有諸子百家,但到唐宋以後,逐漸形成了以儒家為社會根基的文化思想體系,這三家影響著中國文化的進程,一直到現在還在作用。即便是之後幾次運動,都沒能真正推翻儒家的權威,死而復燃。成為如今的國學。

有人形象地將佛學比喻為百貨大樓,有錢有時間可以可去逛逛,買可以不買也可以,並非人人必須都要在百貨大樓購物,但社會必須這種存在。

而道家如同藥店,它包括了各種五花八門的東西,不管你是肚子疼,還是頭暈乏力,甚至精神絕望,都能從這裡找到治病的藥物。

而儒家是飯館,你可以不生病不買奢侈品,但飯要是天天吃,要在社會生存下去,就得服從社會的遊戲規則,遵循儒家那套上上下下,尊卑有別的體系。

儒家講入世,講究的是不折不撓,立功建業,而佛家講出世,是空非空,非空即空,萬法有緣無常;而道家以出世之心行世間天下,行雲流水,順其自然生活。

作一個中國人,大多數都活著很累,希望當官和發財,又希望能有更多的自由。所有在中國,三種不同的學說能相安無事並存,也有客觀的原因。物質追求是目的,但希望個人自由,蔭福後人。把自己的安命交給道家,把家人的平安健康交給佛祖。

所謂一家溫飽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有了錢也就會產生業力,誠心拜佛能消除厄運這種說法在中國特別有市場,中國人從始至終沒有形成真正的信仰,所謂的誠心都是建立在在現實的述求,和對幸福的希冀。

一句話總結,中國人實用主義,決定了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一切從根本利益出發,追求精神上的自由,神靈的膜拜程度歸根到底取決於「靈驗」與否。

原創不容易,更多資訊請關注「酒歌說文」,為您提供更多有趣的人文知識以及傳統文化。反正不要錢,多少學一點。

相關焦點

  • 張三丰「三教合一」理論和道家「逆」的修身工程
    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千方百計請他出山擔任國師,覓之不得。永樂年間﹐成祖遣使屢訪皆不遇。張三丰隱居山林,終身不士,天順三年(1459年)被詔封通微顯化真人。 我認為,張三丰對中國道學最大的貢獻有三:其一:以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理論,遏制了道教在元末的頹勢。
  • 儒家,道家,佛家,儒釋道三家算是嗎
    靠的就是儒釋(佛)道三家的傳統思想文化。其中儒家和道家是我們,土生土長的思想文化。佛家的思想文化,大概是在兩漢之際,逐漸傳入我們國家的。這裡要插一個題外話,據某些考古學家的最新研究。說佛家的思想文化創始人釋迦牟尼佛,也就是喬達摩悉達多太子,其實也是我們中國人。
  • 儒家入世,拿得起;道家出世,放得下;佛家救世,想得開
    儒家、佛家、道家三家的處世方式不同,具體養生方法也不同。儒家入世,拿得起;道家出世,放得下;佛家救世,想得開。單憑這一點,就值得三家兼修。回顧歷史,中國歷代成功的皇帝,雖然分別有崇尚儒家、道家、佛家,但在養生方面,大都集三家所長,共冶一爐。最佳例子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他以儒家治世,以佛家治心,以道家治身,享高壽89歲,在位60年後,讓位給嘉慶仍幕後訓政三年多,成為歷史上壽命最長,掌權最長的皇帝。
  • 佛家「出世」,儒家「入世」,道家「忘我」
    老子,作為中國哲學之道學的開篇人,植根於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場地之中,以深刻的憂患意識反思和批判了春秋戰國時期的仁義觀、禮學觀、忠孝觀等,構築了專屬於道家的一套人文體系。從哲學的本體論、價值論角度出現,他認為作為「本體」的世間萬物擁有一個共同的衡量標準價值,即「道」。
  • 道家的自然,儒家的自強,佛家的自證,都在說明這一個指向
    中國人在兩個對立矛盾之間,沒有「第三力」作為第一推動力,就不是一種真正的能動性,沒有說清楚,為什麼會「自動」,自動的第一動力源在哪裡。黑格爾辯證邏輯三個原則是分層展開,由表入裡的,最核心當然是否定之否定、自否定的「創造原則」,但是對立統一、質量互變在黑格爾那裡依然是內在自我否定的一種「表現」,是對著「推動原則」來說的,對立統一和質量互變還是一種「自否定」的內在運動進行時。中國文化就其創造力本原來講,屬於真正的「自否定」發動文化。
  • 佛家和道家以及儒家這三者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呢?你來說說看!
    長期以來,我們佛道兩門之間,總有很多的修學者會有這樣一個疑問,那就是佛家和道家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當然,也有很多大德高人做出過許多的開示。諸如佛道是一家之說;還有佛道接近之說;甚至歷史上還有所謂的「老子化胡」之說;……還有明清之際的「三教一家」之說。歷史流延到這裡,人們就不止拉扯佛道兩家了,大家把孔夫子也「提溜」出來,捆綁一處。
  • 三教合一促進了佛教的中國化——範俊波
    這成了促成三教合一的重要社會條件。三教合一概念及其相呼應的宗教形態在明代的出現既跟社會演變相關,也跟儒家學說的發展有關。林兆恩的「三一教」也好,其它形形色色的類似民間宗教也好,它們的社會道德取向卻來自於儒家的價值觀,可以說是宋明理學發展出來的一個副產品。
  • 劍來雜談之三教合一
    今生今世之人心向善,前生來世之因果業障,道法人心之高遠幽微。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何處去。都是相當大的問題。據說大體都有了答案。輸則遲早末法,贏則人心向天。不由得想起陳平安在書簡湖畫出的那個圓。把現有的情況綜合一下,三教所求,似乎就是合一。一個大圓,分做六份,簡單概括如下。善惡相對,牽動人心。純善。純善者,本心赤誠且堅定。各家學問只需憑其心性,任其自學。因為這類人原因聽道理,願意坐而論道,更願意起而行之,在他人眼中心中大放光明。
  • 儒道佛人生三境界:少年讀儒家,中年讀道家,老年讀佛家
    而這三個階段就如同儒道佛三家所揭示的人生感悟一樣各不相同。少年讀儒家,格物致知;中年讀道家,上善若水;老年讀佛家,風輕雲淡。每一段旅程,都有不同的智慧在支撐著我們。①人之少年,領悟儒家的經世之道。所以,少年讀儒家,讀的不僅僅是文化知識,更需要汲取儒家的價值營養,那關於安身立命、處世之道、責任擔當和家國情懷的價值觀。而儒學,就如同一盞生生不息的燈火,照亮你前行的路,指引著人生的方向。②人之中年,領悟道家的無為之義。
  • 三教合一?透過詩詞解讀《西遊記》宗教本色!
    妙演三乘教,精微萬法全。慢搖塵尾噴珠玉,響振雷霆動九天。說一會道,講一會禪,三家配合本如然。開明一字皈誠理,指引無生了性玄」來說明《西遊記》己經具有「三教合一」思想。其實,用「三教合一」來闡明《西遊記》中宗教內涵有些欠妥,應對三者之間的主次關係作進一步分析。一言以蔽之,《西遊記》中的三教關係為:「儒為立本,道為入門,釋為極則。」
  • 全真道龍門派是正宗道家,為何明朝時期提倡三教合一?
    在佛教的催化之下,中國本土道教在宋朝時期,逐漸產生了全真教和正以教,南方是正一教,北方是全真道,也算是南北對峙之下的別樣景觀,因為元朝的統一,全真道一家獨大。元朝末年,因為佛教泛濫,明朝開始對此有了糾正,而尊儒之下也更加奠定了儒家的正統地位,在這樣朝廷推崇儒家,抑制佛教的情況下,道教雖然衰弱,但是依然有足夠的生命力。
  • 儒家衣道家骨佛家心,一個字總結中華文化,精闢
    在中國,這種情況是不存在,源遠流長的五千年文明,讓華夏大地既誕生了儒家、道家這種土生土長的哲學宗教流派,也吸納改進了佛教這樣外來宗教。歷經千年,這三教雖有著不同的學說思想,有過一些爭議,但這種爭議也僅僅停留在哲學範疇,並未上升為矛盾衝突。
  • 哪吒:三教合一的代表人物,三頭六臂、風火輪、乾坤圈說明了什麼
    主要是道家、佛家的護法神,託塔天王之子,太乙真人的徒弟,如來佛為義父,元始天尊為師祖; 三是英雄少年。俗稱哪吒三太子,為英武、俊俏、可愛的少年模樣,加上各種傳說、小說、國畫、年畫、漫畫、影視等描繪,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在民間喜聞樂見,非常討喜。
  • 同樣強調天人合一,儒家和道家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中國哲學有一個共同點,都講天人合一。儒家和道家其實是同源的,都講天人合一,但為何還要區分儒家和道家呢?因為儒道思想重點不同,儒家的重點在人,道家重點在天,儒家和道家論道的重點是不一樣的。儒家把論道的重點放在人上面,孔子說「人能弘道」,意思是人應當努力,不是道弘人,而是人弘道。人要去體會什麼是我們的本性?本性搞清楚了,按照人對自己的本性的認識來建立典章制度,因為人的本性是天命規定的,所謂「人命之謂性」,所以我們把人性充分的發揮了,天道也就得到了弘揚。
  • 青城派掌門劉綏濱普照寺講道受質疑:提王重陽儒釋道三教合一遭批
    原來,道家傳人到佛家聖地講道,且劉綏濱先生還提出了「儒釋道三教合一」,因此引發了爭議與批評。王重陽祖師什麼時候提出過三教合一???王重陽祖師提出的是三教圓融,跟三教合一完全不是一個意思,看樣你就是個假道士,這麼低級的錯誤都犯!
  • 儒家思想到底是什麼?它的理論核心是仁者愛人還是天人合一?
    在中國的人間社會,對中國人的社會發展和人的價值觀產生深刻影響的,就是儒家道家和佛家。其中,儒家是綿延了中國數千年以來的主流思想。中國的社會制度、治理方式以及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方法論,都是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而道家和佛家,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只是扮演著配角的角色,所以說,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最主要的特徵。那麼 ,到底什麼是儒家思想?
  • 《劍來》:末法時代,三教如何自立
    沒有更新的一天,小編想到一個問題,如果末法時代真的發生,那麼三教將如何自立?如果從這一個角度來看,或許對於《劍來》中一些問題能得到解惑。在佛教中有一種說法,佛教發展經歷三個時期: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末法時期,這三個時期表明佛教由盛轉衰,當末法時期時,「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佛法被毀謗,信徒減少,真正修行並且得成正果的更少,佛教走向衰亡。那麼如果末法時代真的發生,在《劍來》世界中,三教將如何呢?
  • 孔子三次問道老子!儒家道家思想誰更高一籌,為啥官方多崇儒學?
    儒佛道三家,中國傳統文化為何非要分開來說呢?我們都去學習,都去研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難道不香嗎?為何非要分個你,我,他呢?為何非要比個高下呢?要知道,最早的時候沒有所謂的儒家,或者道家之說。孔子向老子學習過,就說明儒家思想沒有道家思想高明嗎?顯然不是這樣的。我們假設說如果沒有孔子,就沒有人刪詩書,定禮樂。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良歷史傳統,很可能就傳承不下來。老子道家的思想呢,主張無為,主張道法自然。如果真是沒有孔子,儒家思想的積極向上的狀態。
  • 雜論西遊(六)之三教合一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前面探討過,《西遊記》不是成書於一時,也不是成書於一人,《西遊記》的成書過程是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在成書過程中,有人可以挑起矛盾,就導致了經常發生的道家的人看到老君被猴子「摔了個倒栽蔥」就說《西遊記》是佛家的人寫的,而佛家的人看到極樂尊者給取經人要人事,看到老君說自己「化胡為佛」就說《西遊記》是道家的人寫的,而看到佛祖在玉帝面前自稱「老僧」,道祖進凌霄寶殿要稱面君,煉化幾葫蘆金丹叫
  • 三教合一,促進了儒家思想的轉變,對明後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三教合流,又稱「三教合一」。其中「三教」即指儒教、道教、佛教。「三教合流」大意指宋明時期儒教、道教、佛教三家思想相互影響,融會貫通。在本文中主要是指儒佛道三教中,以儒家思想為主,儒家思想注入了佛教、道教的思想,而更具時代意義。三教合流在明代晚期標誌著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三教合流」的進一步加深為晚明《中庸》學注入了思想方面的新鮮血液。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思想起源於隋朝。三教講論,雖然肇始於北周武帝時期,然而直至隋唐始以儒、佛、道三教名流論很難被人們所接受而成為風尚並漸漸趨於融匯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