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這是已經仙逝的國學大師南懷瑾說過的一句話。通俗易懂,振聾發聵。短短幾句話總結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這三句話總結了人身最重要的三大部分,心、骨、皮,心意味著精神寄託,骨是精神的支撐,而皮是外在的形象。「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中國人以儒家懂禮尚仁作為行為準則,希望道家淡然灑脫生活,內心又渴望佛陀般的善心,幫助自己化災厄消苦難。
中國人活得要比其他文明更加艱辛,擔負著太多的責任和義務。所有的一切從自己,衍生到家庭,乃至社會。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員,如同一滴水投入到滾滾黃河長江之中,成就為博大光濟的胸懷。
「學得文武藝,報於帝王家」是大多數人的想法,從古至今,人們都說「學而優則仕」,當官從個人而言,是數十年寒窗苦讀的收穫,往社會層面而言,則是立功建業,儒家的積極在於永不停歇的的進取精神和入世兼濟天下的人生態度。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所作為,積極進取。
然而效仿儒家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來實現,約束人的本性追求道德的完美。所以閒暇的時候,中國也渴望超脫禮教束縛,追求精神上的超世自由,但這種修行與佛家出世不同,是天人合一,回歸自然的境界。忘掉所有的煩惱,拋棄所有的是是非非,相忘於江湖。
而佛為心,則是一种放下的人生態度,與道教相似的是放下欲望,無欲無求,超脫外物,追求無我之境,不同的是不僅僅修自己,還要尊重生命,心中有大愛,從大愛出發的慈悲之心普度眾生。
嚴格的說,中國的文化歷史不僅僅有儒道佛,戰國時期還有諸子百家,但到唐宋以後,逐漸形成了以儒家為社會根基的文化思想體系,這三家影響著中國文化的進程,一直到現在還在作用。即便是之後幾次運動,都沒能真正推翻儒家的權威,死而復燃。成為如今的國學。
有人形象地將佛學比喻為百貨大樓,有錢有時間可以可去逛逛,買可以不買也可以,並非人人必須都要在百貨大樓購物,但社會必須這種存在。
而道家如同藥店,它包括了各種五花八門的東西,不管你是肚子疼,還是頭暈乏力,甚至精神絕望,都能從這裡找到治病的藥物。
而儒家是飯館,你可以不生病不買奢侈品,但飯要是天天吃,要在社會生存下去,就得服從社會的遊戲規則,遵循儒家那套上上下下,尊卑有別的體系。
儒家講入世,講究的是不折不撓,立功建業,而佛家講出世,是空非空,非空即空,萬法有緣無常;而道家以出世之心行世間天下,行雲流水,順其自然生活。
作一個中國人,大多數都活著很累,希望當官和發財,又希望能有更多的自由。所有在中國,三種不同的學說能相安無事並存,也有客觀的原因。物質追求是目的,但希望個人自由,蔭福後人。把自己的安命交給道家,把家人的平安健康交給佛祖。
所謂一家溫飽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有了錢也就會產生業力,誠心拜佛能消除厄運這種說法在中國特別有市場,中國人從始至終沒有形成真正的信仰,所謂的誠心都是建立在在現實的述求,和對幸福的希冀。
一句話總結,中國人實用主義,決定了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一切從根本利益出發,追求精神上的自由,神靈的膜拜程度歸根到底取決於「靈驗」與否。
原創不容易,更多資訊請關注「酒歌說文」,為您提供更多有趣的人文知識以及傳統文化。反正不要錢,多少學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