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道與三教合一
(一)三教合一圖
中國佛教是對古印度佛教的模仿,而不是複製。在少林寺有「三教合一碑」即是「混元三教九流圖贊碑」。此圖從整體上看是一位和尚的圖像,也就是佛教的代表,即正面是釋迦牟尼。左側頭戴方巾者為儒教的代表,即孔子。右側頭後挽個髮髻的則是道教的圖像,即老子。三教共存一碑,一片圓融。這三個頭像合在一起,加上合肩、合上身,渾成一體,兩手捧「九流混元圖」,構成佛、儒、道三教及「九流」的「混元三教九流圖」。碑文曰:佛教見性,道教保命,儒教明倫,綱常是正。農流務本,墨流備世,名流責實,法流輔制,縱橫應對,小說諮詢,陰陽順天,醫流原人,雜流兼通,述而不作。博者難精,精者未博。日月三光,金玉五穀,心身皮膚,鼻口耳目。為善殊途,鹹歸於治。曲士偏執,黨同排異。毋患多歧,各有所施。要在圓融,一以貫之。
(二)王重陽推崇三教合一
關於三教,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論證三教一致。他們都強調三教聖人沒什麼不同,成仙、成佛、成聖,根本上都是一致的。另外,三教在思想上、理論上也是可以會通的,他們在強調三教一致時,往往還會利用中國語言中「道」這個概念的豐富性、複雜性與可變性。所以佛教、道教、儒教他們往往會講:佛道,是佛之道;道教,說的本來就是道;儒道,則是孔孟儒家之道。他們都可以把思想在「道」這一基點上統一起來。這正好反映了「道」這個概念,本身容量很大。
道教是中國的國教,是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重陽全真開化輔極帝君王嘉提出過:「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經過道教全真道王重陽,馬鈺,邱處機,尹志平,李志常等幾代掌教的宣傳,以及當時金、元兩個朝代的推崇;雖然當中有過被限制發展的歷程,但在三教合一的歷史推崇做法中,幾代全真道士,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直至明清時代,道教衰落,但其對於歷史三教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成就,是應該為後人所記住,不能抹殺。 道教祖師王重陽詩云: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紅蓮白藕青荷葉,三教原來是一家。三教合一是指道教、佛教、儒教三個教派的融和。 道、佛、儒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三教的分合是貫穿近二千年中國思想文化史中一股重要的流,對中國文化乃至中國社會的變遷產生巨大影響。對於此種現象,學者多以三教合一統而論之。然而,從三教並立到三教合一,則有一個過程。元明間「三教合一」一詞的出現可以說是三教間關係已經具有內質的演變。
(三)三教合一思想的形成
在先秦以前,我國已經形成了一個以崇拜天帝、祖先為主要特徵的宗法性宗教,這是儒教的前身。在先秦時期,儒學則是一種以政治、倫理為主的學說,它缺乏哲學的內涵,疏於思維和論證的方法,因此在戰國分立時代的百家爭鳴中沒有佔居主導地位。漢初統治者推崇黃老之說,漢武帝定儒教於一尊后,出現了兩漢經學,經學是對儒學的第一次改造。他們在解釋儒學經典中提出了一套以「三綱五常」為基本法度,以道家思想為基礎並附以陰陽五行學說等等的思想體系,經學家們在他們的儒學中引進了神學的內涵,儒學開始儒教化,他們對至聖先師進行祭祀,使孔子祭禮成為和天地百神、祖先崇拜並列的三大祭祀系統之一。在東漢時,張陵在四川奉老子為教主,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同時吸收某些原始宗教信仰、巫術和神仙方術等創立了道教。在公元前,外來的印度佛教開始傳入漢地,當時人們只把它看成神仙方術的一種,佛教為了求得自己的生存和發展,不能不向當時佔有支配地位的儒家靠攏,並在哲學思想上依附於「老」「莊」和玄學。三國時期,大批印度和西域僧人來華,從事譯經、傳教的工作,這為以後佛教在魏晉南北朝的廣泛傳播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南北朝時,由於佛教受到帝王的信仰和重視,印度佛教經過改造以後適應中國社會的需要,逐漸在民間紮下根來,並取得重要的發展,至隋唐時代達到了鼎盛,形成了許多具有民族特點的中國佛教的宗派和學派,並傳播到了我國鄰近的國家。佛教在建立中國民族化的宗派和理論體系時攝取了大量的儒、道的思想;另一方面又與儒、道進行了喋喋不休、震動全國上下的爭論乃至流血鬥爭,道、佛、儒形成了鼎足之勢。佛教在唐末,由於戰亂頻仍,社會動蕩,日益呈現衰頹之勢,在宋初一度復甦。北宋初期,朝廷對佛教採取保護政策,普度大批僧人,重編大藏經;南宋偏安一隅,江南佛教雖然保持了一定的繁榮,但佛教總的趨勢在衰落。在此期間,佛教與儒、道結合,「三教合一」呈現出發展趨勢。在北宋期間,道教進入了全盛時期,北宋幾位統治者(真宗、徽宗)都自稱為教主道君皇帝,採取了一系列崇道措施,因此,道眾倍增,宮觀規模日益擴大,神仙系列也更為蕪雜。由於道教經論日益增加,開始編纂了「道藏」,南渡後出現了不少新的道派,這些教派都主張「三教合一」。至元朝時期,道教正式分為全真、正一兩個重大派別,盛極一時。這些派別也從自己教派的立場出發,高舉「三教合一」旗幟。元明以後,佛教與道教衰落,理學勃興。理學以孔子的倫理思想為核心,攝取了佛、道的大量哲學思想、思維形式和修持方法,使三者密切起來,難解難分。入清以後,道、佛、儒教沒有重大的變化,影響及今。
二、 三教合一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一)三教概念的發展
三教,指的是道、佛、儒教。魏晉南北朝是最初的第一個階段,雖然有三教的連稱,不過彼此是獨立的,當然相互間都有影響,道、佛、儒三者之所以相提並論,則是偏重於它們社會功能的互補。唐宋是第二階段,是在繼續第一階段三教功能互補的基礎上更添新內容,主要在於彼此內在意識上的流通融合,逐步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就其主流而言,依然各樹一幟。元明清是第三個階段,三教發展到這個階段,才出現了真正宗教形態上的三教合一;此階段亦是在前二個階段的底子上再演化出來「三教合一」的新成份,這也反映了三教合流的趨勢越來越大。
三教在社會上的客觀存在是三教概念出現的基礎,不過三教概念的提出卻是社會意識發展變化的結果。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形成是在兩漢之間,雖然「佛教傳來以後的中國宗教史,是道、佛、儒三教的交涉史」,但三教概念的出現和被社會所廣泛接受,卻是在魏晉南北朝時率先由佛教表現出來的,三國之前人們的論著中是沒有「三教」一詞的。《廣弘明集》卷一載有《吳主孫權論述佛道三宗》一文,同時提及儒、道、釋三家。以及「牟子作《理惑論》,論儒佛思想之一致;道安以《老子》語解《般若經》;這些可以說是三教一致的最初意見」。以後「暨梁武之世,三教連衡」,三教一詞出現在文獻上的頻率也越來越高了。在兩晉南北朝時期,道教和佛教作為強大的社會存在已經無可置疑。時人於佛儒、佛道、儒道之間的互補共通之處,分別有很多的建議論述,尤其是「南朝人士偏於談理,故常見三教調和之說」。如孫綽在《喻道論》中云:「周孔救極弊,佛教明其本耳,共為首尾,其致不殊」。明僧紹則認為「佛開三世,故圓應無窮;老止生形,則教極澆淳」,所以「周孔老莊誠帝王之師」而「釋迦發窮源之真唱,以明神道主所通」。王治心先生就張融、顧歡等人「道同器殊」思想闡述道:「在形而上方面的道,本來是一;惟在形而下的器方面,方有釋教道教之分。……這些都是六朝三教同源的意見,這種意見,影響於後世亦非常之大」。此外,作為體現此類理念的人物在當時也大量出現,著名的如道士陶弘景既著「《孝經》、《論語》集注」,又「詣鄮縣阿育王塔自誓,受五大戒」。還如沙門曇度「善三藏及《春秋》、《莊》、《老》、《易》。宋世祖、太宗並加欽賞」等等,當時諸如此類的人物是很多的。存在決定意識,「這種情況的產生,是由於三教所依附的社會基礎和所發揮的社會作用是相同或一致的」。在這樣的基礎上,就出現了「三教」的概念。
(二)三教合一的含義,比三教更進一步
從統合的角度看,關鍵在於對「合一」的理解。如果將「合一」視作道、佛、儒三家的內在義理上,特別是在道德標準取向上走向融合的一種趨勢,當然可以,但此至少在明代之前是稱為「三教合流」或「三教歸一」的。其實一般現在的學術著作中在說三教合一時,也就是這個意思。 或許正是對三教合一之稱在理解上的模糊,古人極少用三教合一這個詞,至少是明代以前基本上沒有人使用過此詞。
三教合一概念在明代的提出,必定是當時的社會中已經有了合三教為一教的某種實際形態存在,哪怕是一種模糊的存在。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社會上確存在三教形態上的共一。如到了明代,三教共同崇拜的神祗日益流行,其中最盛的是關帝信仰,約成書於明中期的《三界伏魔關聖帝君忠孝忠義真經》稱關羽君臨三界,「掌儒釋道教之權,管天地人才之柄」。再如晚明的林兆恩甚至創立以儒為主體的三教合一的宗教「三一教」,宣稱要通過「煉心」、「崇禮」、「救濟」等手段,「以三教歸儒之說,三綱復古之旨,而思易天下後世」,甚至「立廟塑三教之像:釋迦居中,老子居左,以吾夫子為儒童菩薩塑西像,而處其末座。縉紳名家亦安然信之奉之」。實行了三教在信仰崇拜體系上的合一。從而使三教合一概念的內涵有了質的飛躍。
(三)從三教到三教合一觀念的社會變化
首先,自唐以後,無論是從外在的政治統一,還是內在的專制集權程度,都甚於以往的朝代,而且是一代甚於一代。這種專制集權的大一統社會政治體制的不斷加強,愈來愈需要更為一致的含有宗教形態在內的社會意識形態,於是三教合一的呼聲也越加強烈,包括象明太祖朱元璋這樣統治者的極力提倡。其次,鑑於自春秋至秦漢思想趨向一致所形成的傳統,三教在長期並存的過程中,內質上通過交流,彼此的認同越來越加深,隨著時間的推移,三教的真正合一就有了更充要的條件。如餘英時先生指出:「唐宋以來中國宗教倫理發展的整個趨勢,這一長期發展最後匯歸於明代的『三教合一』,可以說是事有必至的」。又如元代全真教主王哲(重陽)在山東等地組織「三教玉華會」、「三教平等會」、「三教七寶會」等等,表明在新道教的內部,三教合一的因子更為成熟,「大量儒釋思想被融入道教,已成為入明以後道教的一大特色」。這種現象也在當時上層建築中各個領域內泛現,如「『三教聖人』在元代戲劇及其它著作中就突然出現了」。再次,由於十三世紀以後佛教在印度的瓦解,使中國佛教再也難以吸收與中國文化異質的東西,這對加速與其它二家的同化,反而成了有利因素。最後,中國民眾在宗教上一向是兼容並收的,儒、道、佛諸家的內容都早已司空見慣,三教合一把這些他們最熟悉的東西調和起來,推陳出新,民眾是樂於其成的。這成了促成三教合一的重要社會條件。
三教合一概念及其相呼應的宗教形態在明代的出現既跟社會演變相關,也跟儒家學說的發展有關。林兆恩的「三一教」也好,其它形形色色的類似民間宗教也好,它們的社會道德取向卻來自於儒家的價值觀,可以說是宋明理學發展出來的一個副產品。宋明理學,正如很多學者所已經指出的那樣,它的形成,是吸收了不少佛、道二家思想的結果,也強化了它的宗教氣息,「尤其是理學家的修養功夫,無論主誠主敬主靜主寡慾主返觀內心主致良知主敬以直內義以方外……等等,莫不含有宗教上祈禱面目」。「元明以後,佛教與道教衰落,理學勃興。理學以孔子的倫理思想為核心,攝取了釋、道的大量哲學思想、思維形式和修持方法,使三者密切起來,難解難分」。甚至可以說,宋明理學作為「新儒家比道家、佛家更為一貫地堅持道家、佛家的基本觀念。他們比道家還要道家,比佛家還要佛家」,故可以說其本身就體現著三教合一。如此一來,就同時產生了下面三點複雜的情況:第一,宋明的新儒學由於種種原因成為一頭獨大的社會統治意識,完全改變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三教格局。第二,佛、道二家逐漸在「三教」中淪為配角的地位,這也降低了它們作為宗教在社會上的影響力。第三,在儒家內部,三教合一的思潮發展也愈來愈強烈。「三教合一」一詞開始出現在《四庫全書》的明代書文中,並且為數不少,正是此種情況的反映,因為《四庫全書》中所收的宋以後的書籍文獻,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為基調的。於是,一方面作為社會意識上層的儒家思想在三教合一的理論上已經得到了很大發展並趨向於完備,但此儒家仍並非是宗教,依然缺乏諸如在生死問題上給人以終極關懷那樣的宗教基本特徵。周予同先生謂:「朱熹的祭祀論,不能於理論方面多無發揮,而復返於宗教的解釋,實為宋儒哲學思想退化之一證」。這既說明儒家有過適應宗教化的動向,也說明單靠儒家是宗教化不起來的,朱熹的「退化」也僅此而已。另一方面,雖然佛、道二家在此期間也大力發展了三教合一說,但和社會主流意識依然存在著差距,而且它們二家中任何一家的宗教影響力都在減弱。由此說明: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主流意識和宗教需求間有著矛盾和缺口。 有社會需求是人類社會發展與發明的源泉,將儒家思想為主的三教思想合一而宗教化,是解決這種矛盾與缺口的辦法之一。
三、三教合一詮釋中國武學
(一)三教與武術
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組成部分,在它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受到了中國傳統哲學的深刻影響。
無論是武術的運動形式、技術要領、訓練過程,還是拳理、拳法、武術道德規範,都反映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光輝。
佛、道、儒教的目的不同,所以運用不同;過程體現有所不同;越往上越相同,最好的都差不多;越往下越不同,最差的都千奇百怪。 佛者出世也,道者在出世與入世間遊世也,儒者入世也。雖然目的有所不同,但本質始終如一,無非人之圓覺,天之虛中,地之誠一,終不離究極之變化也。佛教大乘中觀之不生不滅,與道家還虛中黃直透本源無甚異也。佛者眾生之心,道者萬物之體,一體兩面猶如人之身心,陰極陽生,輕者意動身出,達者心物一元,究竟者自可化生萬千,何來兩面,一也,歸中也。小乘者,舍滅也,達上一層,舍滅下一層。大乘者,中也,達上一層不舍下一層,乃至極限,命完焚身時,超脫萬千無所謂命也。出世無所謂後天粗命,僅需證悟圓覺之極,一切之心極也,陽極則命自了,曰不生不滅。遊世需殘命,道者,合留也,達上一層不舍下一層,乃至極限,各取之一瓢與此合也,豎極恆長合留也。然最終之極限,直至兩者沒有毫釐之差。
(二)同一本源
1、「道」與「氣」
古典哲學用「道」字來表示宇宙萬物的本源,中華武術汲取這一思想,認為「道」也是武術的最根本的本質特徵。《老子》雲。「道者,萬物之奧」,「似萬物之宗」。又云:「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即是「道」。太極拳理論的「無極」一詞,即源自《老子》。王宗嶽《太極拳論》說:「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太極拳原理是由無極而太極,進而才有動靜、陰陽等千變萬化。《太極拳論》又說:「雖變化萬端,而理惟一貫」。在萬千變化中貫穿著一個「理」,這個「理」就是武術的本體,也就是「道」。《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太極拳的根本思想亦認為根本的「理」,生出了陰陽、動靜、剛柔、虛實等等相反相成、互為因果的千變萬化。古典哲學還用「氣」代表宇宙萬物的根本。「氣」即「道」的體現,《莊子》說:「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通天下一氣耳。」在武術理論中,「氣」佔有重要地位,「氣」被視為武術的原力與本根,是武術生命的精微所在。武術的功能、神韻等等,都是「氣」的演化與體現。太極拳、少林拳、形意拳、萇家拳等許多拳種的文獻中都有不少有關「氣」的論述,指出「氣」是中華武術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