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來源?談談中國古代「三教」之一「佛教」

2021-02-19 智慧品人生

中國佛教來源?談談中國古代「三教」之一「佛教」20201011

中國佛教史是指中國佛教發展的歷史。佛教的傳入和發展大約在兩漢之際,佛教開始傳入漢地(約在公元紀元前後)。據文獻記載,佛像可能與此同時傳入。

公元前565年,釋迦牟尼在古印度誕生,35歲開悟後創立了佛教。目的是引導眾生了知宇宙人生的真相、苦樂的真諦,以及離苦得樂的方法,給人類以和平、幸福和智慧。

關於佛教何時傳入中國,眾說紛紜,歷史上有很多種說法,但具體哪種可以考證,我們無從得知。

最初傳1653入時,是在很少數人中奉行,並沒有引起官府之間的注意,公元前二年,史書記載在我國甘肅一個強盛的少數民族中,有個弟子前來傳授。這是中國史書上關於佛教傳入中國的最早的記錄。

大多數人認同的還是,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傳入中國。但是不能查出在眾多史書中,佛教的出現比這些要早的多。參考《魏書。釋老志》、《洛陽伽藍記》等史書記載,也是公元前60年左右,但是通過一些其他使數來看,佛教的傳入比這要早些。

我們歷史上佛教,應該是從印度那邊傳過來,就像我們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玄學在現代的話已經不在被正式列為宗教,但在那時卻是極為風行的。

佛教也一樣,在剛開始時,我們中國古代一直有道教的存在,然而知道佛教出現,其實還是和我們中國人本身,他的信仰有關,在古代,我們中國人一直都有祭拜天帝,信奉土地神山神河神一類的信仰,而佛教就是給中國人一個心靈上的慰藉,並且也是一種寄託的方法。

佛教也一樣,在剛開始時,我們中國古代一直有道教的存在,然而知道佛教出現,其實還是和我們中國人本身,他的信仰有關,在古代,我們中國人一直都有祭拜天帝,信奉土地神山神河神一類的信仰,而佛教就是給中國人一個心靈上的慰藉,並且也是一種寄託的方法。

    印度佛教經魏晉南北朝的發展,無論在思想上和經濟上都為隋唐時期創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創造了條件。隋文帝統一南北朝後,即下詔在五嶽勝地修建寺院

漢中發現隋唐佛教造像龕各一座,並恢復了在北周禁佛時期所破壞的寺佛像。在首都大興城(漢長安城東南)建立了執行佛教政策的國家寺院——大興善寺。仁壽(601~604)年間在全國建立了111座舍利塔,並廣置譯場,羅致中外譯師、名僧進行翻譯、疏解佛教經典。煬帝繼文帝的保護佛教政策,在揚州建立了著名的慧日道場等,作為傳播佛教的據點,並繼續發展前代的譯經事業,佛教十分興盛。仁壽年間,全國有重要寺院3792所,度僧23萬人,寫經46藏328616卷,修理舊經3853部,營造大小石像尊修復舊像1508940尊。

隋唐佛教義學蓬勃發展,促成大乘各宗派的建立。重要的有智顗創立的天台宗;吉藏創立的三論宗;玄奘和窺基創立的法相宗;道宣、法礪和懷素分別創立的律宗,有南山、相部和東塔三家;由北魏曇鸞開創,隋代道綽相繼,而由唐代善導集成的淨土宗;弘忍的弟子神秀和惠能分別創立的禪宗,有北宗和南宗,在唐中葉後又陸續出現「禪門五家」,即溈仰、臨濟、曹洞、雲門和法眼五派;法藏創立的華嚴宗;由印度僧人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和惠果所奠定的密宗。這些宗派創立後,隨著隋唐中國對外交通的開拓,不久即傳播海外。隋唐的佛教藝術,有了明顯的轉變,形成了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一個新階段。這一時期出現的各種佛教造像,在風格上已擺脫了以前的那種呆滯、平板的表清和神秘氣氛的寵罩。開始出現一種新的,顯得溫和圓潤、生動柔和的風格。人物造型也從南北朝時的清瘦飄逸轉向豐滿端麗。

當代佛教:以1919年的「五四」運動為界,歷史上的中國佛教,處於第二次宗教融匯運動中,表現為儒佛道三教間的衝突和融合。而當代中國佛教,則處於更大範圍的第三次宗教融匯運動中。原來制約著中國佛教發展的政教、儒佛、教俗三重關係,以及由此使佛教付出的負面代價,今天都已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這種變化為佛教在當代的復興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中國歷史上的儒佛道三教關係,主要表現為儒佛二教關係。佛教在中國發展的時空不平衡性,背後機制端在儒教。隨著封建社會的解體,儒教已從政教合一的國教地位退出,恢復了儒學的人文主義思想原貌,這為佛教真正自由的發展掃清了障礙。隨著科學技術,特別是在交通和通訊領域的異乎尋常的發展,地理差距已大體上被克服,沒有一個國家能脫離世界其他部分而孤立存在。現在東西方宗教打破各自局限,互相對話、相互滲透的時代已經開始,因為「『世界』這一概念的含義以及人的地位和人的精神需求,現在正處於根本變化中。」大乘佛教連結了印度文化和中國文化,成為東方文明的代表。

佛教是迷信嗎?你有沒有迷信它?


佛教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但它並不是在中國土生土長的,而是由印度傳入的。
 
其後,在中國獨立發展出四個本土宗派。其中又以禪宗最具獨特性,其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在我國本土受眾範圍廣,影響深遠。
 
很多人說,信佛是迷信,是宗教信仰,也有很多信佛的人,根本不清楚自己到底如何信。

我們通過5個問答,分享下關於信佛那些事兒……

希望曾教授智慧開示,可以為你指點迷津。


1、迷信佛教反而沒有功德,為什麼?

南朝梁武帝篤信佛教,當他迷上佛教以後,開始對朝政感到厭惡,喜歡穿著僧衣,為僧尼講解佛經;不殺生,因而廢棄了死刑。 

地方官吏任意侵害百姓,公然貪汙納賄。王公貴族驕橫淫暴,狂妄至極。亡命之徒當街殺人,官吏也不敢管。 

有人向梁武帝報告這些亂象,梁武帝只是跪在佛前,口念:「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最後導致梁朝日趨衰亡,可謂是自食其果。 

釋迦牟尼佛祖創立佛教,本意是要求僧人過著簡單、樸實的生活。沿門託缽時,施主給什麼,就吃什麼。不管是葷是素,誠心接受就是。 梁武帝慈悲為懷,每天只吃一餐極差的菜蔬。後來乾脆規定僧人斷食酒肉,中國僧尼吃素,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 

梁武帝建佛寺、寫佛經、度僧人,做了這些功德反而沒有功德呢? 

原來,達摩祖師爺認為這些所謂的功德都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雖然有一些貢獻,卻全是虛的,並不實在。
換句話說:不是真功德。那麼,什麼才是真功德呢? 

達摩祖師爺說:不要老想著自己成佛。有所求而做的事,都是虛妄不真的。無所求的奉獻,才是實在的功德。 

《易經》中的鹹卦,「鹹」和「感」字,只差一個心。
無心之感叫「鹹」,才能感動人心;有心想感動別人,動機已經不純正,經常感動不了任何人。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達摩祖師爺本想當頭棒喝,喚醒梁武帝,這樣由上而下,使佛教的真面目得以顯現。 然而,事與願違,此路不通,那就改成不言不語的心傳方式了。   

2、信佛,到底是不是迷信?

迷信佛教不好,那麼,信佛到底是不是迷信呢?當然不是。 

然而有些人非要迷信,也就是信到著迷的地步,我們也拿他沒辦法,比如前面講到的梁武帝。 

我們看「佛」這個字,是「人」字旁,已然表明「佛」原本就是人。 

「弗」的意思是「不」。不是一般的人,所以才叫作「佛」。
一般人口頭上說自覺,卻始終不能覺悟,所以不是「佛」。 

梵語的「佛」,是「佛陀」的簡稱,翻譯成中文,應當是「覺者」,也就是「覺行圓滿的大聖人」。 

所以,我們拜祖先、拜聖人,當然也可以信佛拜佛。但是,無論拜什麼,拜到差不多就好,自然不會迷信。 

 

3、佛與禪,與《易經》有什麼淵源?
 

傳說,釋迦牟尼佛祖在靈山法會拈花微笑,摩訶迦葉尊者立刻把握了微笑中所透露的真意,而當下了悟,就是這樣,禪便流傳下來了。
 禪,由一朵金婆羅花、一個微笑開始,一直演化下來,也極其自然。
 禪由自然孕育而出,可以說是佛法的一部分,也可以說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
因為佛法如果離開生活,或者生活如果離開自然,那就不是真正的禪了,離不開生活,離開生活就沒有禪。 

生活也離不開禪,一言一笑、一舉手一投足,都在透露禪的契機。
所以,禪和日常生活既是一,又是二。 

一而二、二而一,是《易經》的思維方式,對中華民族的影響十分深遠。 

「一分為二,二合為一」,構成《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原則。但是,我們並沒有認為佛祖是「一分為二」,而應該說是「一內含二」。 

佛法是一,內含「語言文字相傳」和「非語言文字相傳」兩種方式。 

如果透過文字傳教是「陽」,那麼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便是「陰」。
禪宗所傳,不離佛法,只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而已。

 

 

4、宗教為什麼會變成迷信?

宗教的起源,是超越生命的能人,頓悟生命的實相,透過言語的教化才出現的。 

宗教本身當然沒有什麼不好,只是作為信仰者的人自己不好,才弄出很多弊端。 這種情形,同樣發生在《易經》,還有「天道」,以及「因果」之中。 

《易經》這部千年無字天書本身並不是迷信,但是,很多人卻把《易經》搞成了迷信。 

不是好不好的問題,合適或不合適才是我們應該探討的重點。 現代人過分「自信」,以致忽視「天道」,甚至把「天道」和迷信畫上等號,造成很多禍害。而這些人自己還渾然不知,豈不可憐?! 

其實,「自信」和「信天」,必須同等重視,兼顧並重,才是天人合一的表現。 

「因果」難道不是迷信嗎?當然不是。 

「因果」是科學。熱脹冷縮、火炎上水就下,從來就沒有例外。 

「因果」變成迷信,同樣是被人誤用的惡果。 

綜上,所謂宗教迷信,迷信因果,迷信天道,迷信《易經》等等迷信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宗教、因果、天道以及《易經》本身,而是在於使用這些方式的人。 

這些使用人的動機是否純正,才是迷信問題的真相所在。當然最後的結果就是自作自受。 

其實,自作自受也並不是一種威脅恐嚇,只不過是一種善意的提醒。
當我們每個人都謹言慎行,每個人心中都有慎始善終的因果律。那麼,自作自受就是十分有益於人的修練的。

 

5、中國人敬天信神跟西方人宗教信仰有何不同?

中華民族有信仰,卻沒有宗教的特性,這是十分明顯的。
拿道教和佛教來比較,佛教的宗教氣氛要濃厚得多。 

佛家傳入中土,深知中華民族是以道德為最高信仰,歷來只有利害衝突,並沒有信仰的不同。因此,避談政治而致力於去妄。 中華民族敬天信神,與西方宗教信仰大不相同。
西方人敬上帝,目的在通過最後審判,能夠進入天堂。
我們中華民族祭祀天神,則是出於敬愛,目的在報效恩德。 

「求福避禍」那是後人因為世事多變,感覺自己力量薄弱,才產生出來的一種偏差心態。 

人的可貴,在於具有自主性和創造力,如果凡事但求趨吉避兇,如此一來,和投機取巧又有什麼不同呢? 我們隨機應變,目的在求得好死。

慎始善終必須是自力更生,天神只能佑助,無法代勞。 

總而言之,儒家教我們求生,道家使我們得以保生,而禪宗的真正功能,則在樂生。
儒道釋融合而成的生生不息的中華文化,則是源自於易道廣大、無所不包的《易經》。 

如果我們能夠固本培元,從《易經》的觀點,來了解、體驗儒道釋三家的要旨,應該可以圓融無礙,達到一以貫之的理想,獲得當下自在的生活智慧。

@@@@@@@@@@@@@@@@@@@@@

聲明:文章整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分享此文章一切功德

★致無可替代的你,在看是了解,點讚是態度,分享是美德,點亮星標不走散,獨一無二的【智慧品人生】★

由於微信修改了推送規則,沒有經常留言或點「在看」的,會慢慢的收不到推送!如果你還想每天看到我們的推送,請將加為星標或每次看完後點擊一下頁面下端的「在看」!

★【分享】 「最自私的行為是無私」 「分享也是一種修行」。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親,動動手指,掃描以下微信公眾號——》點擊關注公眾號——》設為星標

相關焦點

  • 揭秘:中國佛教八大宗派的來源!
    中國佛教文化源遠流長、佛教歷史更是綿延兩千多年,在其漫長的傳播與發展過程當中,根據對佛教經典理解與修行方法的不同,慢慢地分裂出不同的流派。這些流派大多是自古有之,更甚者就來源於古代佛教外籍僧人的傳播,直到今天在漢傳佛教中,影響力或者說名氣比較大的,有八大門派:三論宗、法相宗、天台宗、華嚴宗、禪宗、淨土宗、律宗、密宗。
  • 三教合一促進了佛教的中國化——範俊波
    一、佛、道與三教合一(一)三教合一圖中國佛教是對古印度佛教的模仿,而不是複製。在少林寺有「三教合一碑」即是「混元三教九流圖贊碑」。此圖從整體上看是一位和尚的圖像,也就是佛教的代表,即正面是釋迦牟尼。左側頭戴方巾者為儒教的代表,即孔子。右側頭後挽個髮髻的則是道教的圖像,即老子。
  • 南哲思享|洪修平:中國特色佛教文化的歷史與未來——「三教關係...
    事實上,產生於古代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後,經過與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長期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表明,中國人根據中華文化發展了外來的佛教思想,形成了中華獨特的佛教理論。
  • 佛教中國化的回顧與思考--中國古代佛教的三個問題之二
    回顧佛教在印度的起源和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的傳播發展歷史,對此會有具體的認識。佛教傳入中國,開始只在移民和社會上層一部分人當中流行,直到兩晉時期才在南北方廣泛傳播。這與當時統治者的支持是分不開的。在儒家學說佔據正統的古代中國,蔑稱少數民族為〞夷狄〞,他們不僅不能入主中原,甚至連遷徙內地也不允許。
  • 中國歷史上為什麼針對佛教的運動時有發生,而而道教的卻很少?
    並且在中國古代,寺廟道觀以及裡面的和尚和道士都是不需要繳納賦稅和服徭役的,既不能為社會創造財富也不能為國家做出貢獻,佛教還那麼高調的宣傳自己的宗教,統治者對此當然是懷有強烈不滿的。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來談談:
  • 佛教雖然最初來自印度,不過,佛教也是屬於中國的佛教
    要討論佛教與印度教的關係,就必須首先承認,印度教比佛教古老,佛教是從印度教中分化出來的「異端」(在這裡的意思非貶義)。為了鞏固自己的神權地位,也為了區分不同來源的、不同姓氏的和不同職業的族群,印度的種姓制度就產生了。我們知道,印度的種姓,從高到低,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種姓的高低,不完全取決於膚色。也就是說,膚色與種姓高低,沒有必然的聯繫。
  • 佛教都傳入中國,為何強勢的印度教沒有東傳?佛教更適合我國嗎?
    關於我國的古代,主要有三種,一個是土生土長的道教,起源於漢朝,對中國影響深遠;一個同樣是漢代傳入的佛教;還有一個是明朝時期傳入的基督教,這三個宗教中,屬佛教佔據的影響較大,道教次之,基督教最少。在東漢的時候,佛教屬於第一次傳入,這次可是原汁原味的佛教教義,但是在程度上卻有點缺憾,所以在我國開始的時候卻並沒有得到廣大的發展。直到五胡亂華的時候,佛教再次東傳,國家政府的推廣,佛教開始在中國大肆傳播,一時間中國成為了佛教重地。
  • 揭秘:中國佛教八大宗派的來源!
    中國佛教文化源遠流長、佛教歷史更是綿延兩千多年,在其漫長的傳播與發展過程當中,根據對佛教經典理解與修行方法的不同,慢慢地分裂出不同的流派。這些流派大多是自古有之,更甚者就來源於古代佛教外籍僧人的傳播,直到今天在漢傳佛教中,影響力或者說名氣比較大的,有八大門派:三論宗、法相宗、天台宗、華嚴宗、禪宗、淨土宗、律宗、密宗。
  • 判教與佛教的中國化
    判教與佛教的中國化 2019年06月25日 08:3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韓煥忠 字號 內容摘要:判教,又稱教相判釋、教相、教判等。
  • 三教合一促進了佛教的中國化——範俊波
    一、佛、道與三教合一(一)三教合一圖中國佛教是對古印度佛教的模仿,而不是複製。在少林寺有「三教合一碑」即是「混元三教九流圖贊碑」。此圖從整體上看是一位和尚的圖像,也就是佛教的代表,即正面是釋迦牟尼。左側頭戴方巾者為儒教的代表,即孔子。右側頭後挽個髮髻的則是道教的圖像,即老子。
  •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它是「世界佛教五大聖地」之一,你去過嗎
    印度自古傳入中國後,中國經歷了這麼長的發展時期,現在已經形成規模,目前,中國仍有許多人信仰佛教,在中國這麼多的四川名山中,四大名山也是著名的佛教聖地,其中之一是「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之一,你去過那裡嗎?山西五臺山這座山位於山西省,它是供奉文殊菩薩的,這座山上不僅有青色的寺廟,還有黃色的寺廟,五臺山是全國唯一藏傳佛教和漢族佛教並存的佛教聖地,作為國家5A級自然文化遺產和「世界佛教五大聖地」之一,自古以來就有無數遊客和信徒來此遊覽。
  • 中國佛教的四大名山,供奉四大菩薩
    旅行是為了離開,旅行是對庸常生活的一次越獄文章類型|旅行見聞文章字數|751,閱讀約2分鐘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中國有很多名山。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一下中國的四大佛教名山。先說普陀山。這是國家5A級景區,位於浙江舟山。既是佛教聖地,又是海島景區。在中國很少見。站在山上,從任何角度看海都很美。在古代,這裡的寺廟數量達到近百座。除了一些佛教文化雕塑,這裡還能看到一些僧人。山上主要有三座寺廟,分別是法雨、惠濟和普濟。
  • 佛教在港臺:臺灣居士佛教觀感
    居士佛教是當代臺灣佛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代臺灣佛教的興盛,是與臺灣居士佛教的興盛分不開的。據臺灣學者的研究,臺灣當代居士佛教的歷史源頭主要有兩個: 其一,是臺灣本土居士佛教的悠久傳統。早在明代鄭成功據臺時期,就有沈光文、李茂春、林英等開臺灣在家學佛之先河。進入清代以後,原來流傳於大陸的齋教也傳到臺灣。傳入臺灣的齋教有龍華派、金幢派、先天派等三派。
  • 太虛判教與中國佛教的現代化——韓煥忠
    蘇州大學哲學系教授韓煥忠(圖片來源:資料圖)引  言中國佛教的判教,或稱教判、教相、教相判釋等,具有三個方面的含義:其一,就是將佛教的各種說法判定高下淺深和先後次序,組織成一個有機的體系,並做出合理的解釋;其二,就是以這個體系為標準,對某部經典或某種說法進行分判和解釋,從而界定其在全部佛教中的地位和作用
  • 南哲思享|洪修平:中國特色佛教文化的歷史與未來——「三教關係...
    事實上,產生於古代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後,經過與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長期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表明,中國人根據中華文化發展了外來的佛教思想,形成了中華獨特的佛教理論。
  • 古代世界的形成(下)——佛教中國化
    (圖片來源:IC Photo)【文化的江山】劉剛/文佛教中國濫觴佛教何時傳入中國?有認為,在秦漢之前,春秋戰國之時。王嘉《拾遺記》說,燕昭王七年,沐胥之國即印度,有術士來朝,「五年乃至燕都」,俞樾《茶香室叢鈔·卷十三》說是「佛法入中國之始」。
  • 《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楊曾文先生七秩賀壽文集》
    楊先生治佛教已經40餘年,正如書中採訪人所記,他的成果涵括了中日佛教的大部分領域。這本匯集66篇論文的論文集,是一本中外學術界合作的精品。本書分為三大塊內容:第一塊是關於楊曾文先生的生平事跡與著作介紹;第二塊是有關禪宗的研究;第三塊是有關佛教史的研究。這三大塊內容,與楊曾文先生的研究成果是吻合的,由此可以作為楊先生七十壽誕的最好賀禮之一。
  • 中國佛教的八大宗派、地位及佛教觀點,一起來長知識
    大家好,歡迎來到娟寶穿什麼,今天小編跟大家分享一下佛教的故事。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 佛教起源於印度。圖一八大宗派在隋唐正式形成,開創了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天台宗: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成立的佛教宗派。
  • 佛教,影響中國的三大宗教之一
    佛像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紀至前5世紀,釋迦牟尼創建於古印度。以後廣泛傳播於亞洲及世界各地,對許多國家的社會政治和文化生活產生過重大影響。得道成佛(佛陀,意譯覺者)後,在印度恆河流域中部地區向大眾宣傳自己證悟的真理,擁有越來越多的信徒,從而組織教團,形成佛教。佛教創立後,在印度幾經演變。佛陀及其直傳弟子所宣揚的佛教,稱為根本佛教。約在佛滅後100年,佛教分裂為上座部、大眾部兩大派,稱根本二部。此後100餘年間續有分裂,先後分成十八部或二十部,稱枝末部派。
  • 堅持佛教中國化方向:佛教中國化的回顧與展望
    基於此精神,今特作《堅持佛教中國化方向:佛教中國化的回顧與展望》此文,從如下三個方向談些自己學習與實踐的初淺認識和感悟:黨與政府對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提出很高的要求與寄予很大的希望,習總書記連續三年強調要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回顧佛教中國化的歷史經驗與教訓,可以得知,中國化是佛教入華後成功融入中國國情與文化的最重要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