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世界的形成(下)——佛教中國化

2021-01-12 經濟觀察報

(圖片來源:IC Photo)

【文化的江山】

劉剛/文

佛教中國濫觴

佛教何時傳入中國?有認為,在秦漢之前,春秋戰國之時。

王嘉《拾遺記》說,燕昭王七年,沐胥之國即印度,有術士來朝,「五年乃至燕都」,俞樾《茶香室叢鈔·卷十三》說是「佛法入中國之始」。《列子﹒仲尼篇》有「丘聞西方有聖人焉」,唐人道宣便在《感應記》中得出「孔子深知佛為大聖」的結論,可經考證,今本《列子》是晉人的偽作。

據隋朝《歷代三寶紀》記載,秦始皇四年,曾有沙門十八賢者攜經來傳教,被始皇囚禁,半夜,金剛破獄,十八沙門皆逃。貌似荒誕,但梁啓超在《佛教之初輸入》中指出,秦始皇與阿育王同時,阿育王曾派遣宣教師到各地傳教,那時,中印之間已有海路交通,所以派遣的教師也許有至中國的。不過,來者命運也不會比被坑之儒的好,唯有逃生而已。佛教於始皇時傳入,有可能先在民間流傳,秦因其蠱惑亂法而囚之以監獄,但囚不了佛法的種子。

佛法的種子,有可能就混跡於神仙術中生長,潛移默化,到了漢代,便悄悄發芽,漢武帝時,雖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但遊仙之心常在,漢人對佛,大概多以神仙視之。佛像出現於希臘化之後,阿育王時期佛教傳入中國,似乎未帶佛像來,有可能是來自恆河流域的原始佛教,若從海上來,則為南傳一路。

後來的漢傳佛教,從西域來,為北傳一路,由恆河北上,從南亞往中亞,從興都庫什山抵天山,從犍陀羅至敦煌,伴隨佛教,將希臘化世界同中國式天下連接起來,以中國絲綢、印度佛教還有希臘化貨幣為紐帶,維繫著東西方橫跨歐亞的一個世界格局,有全球一體化趨勢,經過希臘化和中國化以後,世界歷史的統一性就用佛法表達。

中國引入佛法,就是對世界歷史統一性的追求和表達,由天下觀走向全球一體化,此固然與漢唐時期通西域的歷史活動有關,帶有明顯的王朝地緣政治意圖,但從根本上來說,還是跟中國傳統文化的抱負有關,對於世界歷史的統一性,有一種使命感和民族性的訴求推動。

中國文化對於佛法的追求,是從中國皇帝的一個夢開始的。

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天夜裡,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金人。身高六丈,後腦發光,從空中飛來。明帝說給大臣們解夢,有人說:所夢者,即天竺聖人。明帝趕緊遣使,從洛陽出發,前往天竺,去求佛法。漢使過天山越蔥嶺,輾轉至大月氏,遇僧人攝摩騰和竺法蘭,於是,白馬馱經,與使者東返,在洛陽城正西門外,依據天竺舊式,建造白馬寺。

此前,中國人與佛教雖也有過接觸,如張騫通西域時,已知天竺與中國有交通,還有漢哀帝時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但這些,均非中國主動獲取,而是被告知被傳入,第一次西天取經,就從漢明帝開始,取來的第一部經書,便是《四十二章經》,此經,由攝摩騰和竺法蘭二人合作,在中國第一寺——白馬寺譯出。

為傳教方便,二人從編譯入手,選佛陀語錄,以一段話為一章,共四十二段,即《佛說四十二章經》,然後描繪佛像供養,由是,東土佛法僧三寶具足。

中國佛教的歷史由此開端,有了第一個寺院,第一部經書,二僧居中國,傳佛法,住洛陽白馬寺中,並逝於中土。

《佛說四十二章經》語錄,形式上頗似《論語》,是二僧因勢利導,面對儒生有意為之,還是無心插柳,儒佛相通?總之,梵文譯成漢語,就被漢化了。

《佛說四十二章經》題目七個字,佛是人,四十二章經是法。佛說為經,「說」,悅也,即悅所懷也,就是將自己的心喜道出。

其實《佛說四十二章經》並非小乘家言,來自西域的佛法,無論其希臘化,還是中國化,都是但求統一,無分大小,因此,漢傳佛教所謂「大」,是大乘與小乘合流,並非將二者區分開來。

王權分裂佛教

以漢傳佛教為大乘者,是包含了小乘在內的。實際上,被認定為「小乘教」者,從來就不肯承認自己為「小乘」,單方面指定,是「大乘教」對其他派佛教的歧視和貶稱。

正如孔子死後,儒分為八,佛亦如此。佛陀時代,以佛為師,稱為「根本佛教」,其律制,乃「尊上座而重大眾」,以長老居上座,但開會時,則依大眾決議。

佛寂後,大迦葉在王舍城集結,優婆離誦出律藏,阿難誦出經藏,而無法參與此次結集的大眾,卻在附近二十餘裡處,發起萬人大結集,稱為界外結集。

佛教各部派,都記載了佛教僧團的此次分裂,成為部派佛教的開端。若僅為僧團內部分裂,還好彌合,大迦葉號召「第一次結集」後,至佛滅百年,「第二次結集」時,佛教僧團已分為傳承經法的阿難系僧團和傳承律戒的優波離系僧團。阿難系僧團傳傳教於北方;優波離系僧團傳教化於東方和西方。兩大師承,三大僧團,共承佛陀教法與律戒。

王權介入,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參與進來,使得僧團「根本分裂」。當時,孔雀王朝首都華氏城,阿育王在城內建雞園寺,供養十方僧眾。

三大僧團共居一寺,產生分歧,優波離系僧團大天,升座說戒,詆毀阿羅漢,與阿難系僧團起了爭執,阿育王聞之,問大天:孰非?誰是?我等今者當何選擇?大天回答:聽大多數僧人的意見,就會消弭爭端。阿育王遂分二部,令眾僧自選,分別居住,年高位高者擇居一處,人數少,是為上座部;年少者位卑,但人數多。

阿育王聽從大天的建議,論是非,斷對錯,從眾不從賢,倒有那麼點少數服從多數的意思。然而,在一個需要思想與信仰的領域,是追隨賢者,還是發動群眾?值得一問。

追隨賢者,說明你對真理還有謙卑的意願,對宗教應不乏信仰,反之,走群眾路線,則是王權的一種本能,而阿育王正是這樣。王權對於宗教,往往別有懷抱,總不離政教合一,他派人去數了數人頭,就像裁判那樣做出決定,宣判孰是孰非誰對誰錯。

賢者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群眾成為英雄,群眾背後,王權才是贏家,先是作為調停人,繼而作為仲裁者,他把那說多長就有多長的手腕伸到人性的薄弱處,去揣摩宗教的命門和軟肋,有時也會在歷史的幽暗處拋下權力之錨,讓宗教的破船行駛血帳。

阿育王竟然真這樣做了。諸賢被群眾反對,便要離開雞園寺,阿育王便下旨:要將賢者們引到恆河邊,用破船載他們,中流墜溺,來檢驗賢者們究竟是聖人還是凡人。

果然船沉,賢者們在大河中央,各起神通,竟然也有種種奇蹟發生……據說,阿育王深生愧悔,氣悶而絕,昏倒在地,被水潑後,才甦醒過來,趕緊派人去尋諸賢所在,使者還報,說諸賢已至迦溼彌羅,即犍陀羅。

阿育王想請他們回來,被他們回絕了,這故事,出自《大毗婆沙論》卷九十九。什麼叫「毗婆沙」?佛學中,對於經的注釋稱優婆提舍,對於律及論的注釋稱毘婆沙。在迦膩色迦王時,結集造《大毗婆沙論》的,是五百羅漢。

在恆河流域崛起的孔雀王朝,對於佛教,有一種民族性的鄉愁。它在同希臘化世界的對抗中興起,所以,沒讓佛教跟著希臘化走。

它讓佛教說著摩揭陀國的方言——巴利語,散發出恆河流域那一方水土固有的鄉愁,那是亞歷山大大帝從未能徵服過的鄉愁,那是未被希臘化汙染過的鄉愁,它曾經用武力把佛教帶到那個繽紛的希臘化世界,卻不肯使之脫離原始佛教的恆河鄉愁。

阿育王沒被希臘化,所以,他倡導的佛教很難進入希臘化世界,因而將傳教的重點,從中亞轉向東南亞,開闢出南傳佛教一路,這一路,最遠來到了中國。秦始皇帝時,有關佛教傳教士的傳言並非空穴來風,但傳教士很快就從中原匿跡了,只留了個受迫害的傳說在那邊,最後落腳處,就在滇傣間,未能發展出來。

為什麼南傳佛教在中國未能進入漢傳佛教的主流?根源就在阿育王第三次結集時,那一場未遂的謀殺。北歸的阿難系僧團的倖存者,對此念念不忘,以至於過了三百多年以後,到迦膩色迦第四次結集時,還將此次罹難寫入《大毗婆沙論》中,而此時的孔雀王朝,早已灰飛煙滅,退出了歷史舞臺,與之對立者,唯有南傳佛教,故不往來。

佛教世界觀——大乘

新的王權又介入了佛教,那是大月氏人建立的貴霜王朝,鼎盛期與漢朝、羅馬、安息並稱四大帝國。

迦膩色伽王使貴霜帝國達到鼎盛期,他第四次結集,對上座部佛教作了總結,確立了一切有部對於佛教的主導地位。但新王權的目標未止於此,對於佛法和世界歷史有更高的追求,正是這一追求,推動了大乘佛教的興起,形成了第一個以思想觀念連接世界的世界性組織和世界觀體系。而此前,東西方分離,天各一方,中國思想和希臘思想分別發展,孔子和蘇格拉底,還有佛陀,他們各說各的,誰也不知道誰,柏拉圖學園與稷下學宮,各自存在,互不影響。

可第四次結集以後,世界就改變了,希臘化世界和中國式天下通過佛教世界觀走到一起來了,希臘思想以佛法的形式,希臘藝術以佛像的樣式,潛移默化,都進入了中國,對中國的思想和藝術產生影響。如果說絲綢以物質文明的樣式把世界聯繫起來,那麼佛教則以精神文明的思想的方式把世界統一起來,形成新的佛教世界觀和世界體系。

對於世界歷史統一性的追求,或者叫全球一體化,東西方早就開始了,在西方是古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東方是中國的秦始皇帝,他們都是靠著武力徵服,各自徵服了半個世界。

亞歷山大大帝,自西往東,所向披靡,但終究未能越過帕米爾高原進入東亞,甚至連恆河流域也未到達,就在人心思歸的怨聲中,調轉馬頭回去了,亞歷山大大帝一死,帝國便解體,留下個四分五裂的希臘化世界。秦始皇帝也如此,他兼併六國,統一天下,也是自西往東,再往東,到了渤海邊,就到天盡頭了,於是,也調轉馬頭,也死在回去的路上。他一死,帝國也崩潰了。但有所不同的是,中國並未解體,秦朝很快就被漢朝取代。

在印度,與秦朝大約同時,孔雀王朝也統一了印度,並從恆河流域出發,通過弘揚佛法,開始了對世界歷史統一性的追求,可阿育王死後,孔雀王朝就分裂了。

看來,真正能表達世界歷史統一性的,不是這三大帝國中的哪一個帝國,而是從恆河流域興起的佛教,三大帝國消亡後,佛教還在,婆羅門在印度本土教復闢了,佛教就往南去,向北走,形成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兩條路線,徹底走向世界了。對於佛教而言,這兩條路線都是成功的,但相比之下,北傳一路,由於希臘化世界與中國式天下的加持,而有了更為深邃而遼闊的世界性,要將這世界性表達出來,傳統佛教無論上座部還是大眾部,都顯得捉襟見肘,均落入小乘範疇,要使一切有部化有為空,世界歷史的統一性惟大乘可求。

大乘,是對世界歷史統一性的表達,它對於人類的擔當,要有菩薩。而菩薩就是能夠成佛,可以解脫,卻偏要留在人間以擔當人類的罪與罰而普度眾生者。

衡量菩薩,要用歷史觀,而不是宇宙觀,要以歷史尺度,從歷史的進程中去尋找真人,而不是用宇宙尺度,從華嚴大數和無量大數中去推算輪迴與轉世的劫數。

王者迦膩色伽,就是佛教思想轉型的推動者,他從自己的歷史活動中,找到了一位菩薩,就是那位對一切有部經藏作了總結,並執筆綜述由五百羅漢集思的《大毗婆沙論》,且從有入空寫了《大乘起信論》的佛教詩人、思想者馬鳴菩薩,這位菩薩,是王權之間交易的產物,是戰勝國貴霜王朝向戰敗國印度勒索的戰利品。

那時的馬鳴,以辯才比丘聞名,據說,他運思如電,辯舌如劍,辯風所及,無不披靡。可有一天,來了一位脅尊者,僅用了一句話,便將他擊倒。

尊者說了什麼?他說:應該讓天下太平,大王長壽,國土豐樂,無災無患。放在入世的中國文化裡,這句話其實很平常,無非家國天下,儒家老這麼說,道家也這麼講,可在印度就不太一樣,對於習慣於出世想法的印度人來說,那是一種新思維。

印度人活在世上,卻充滿了出世思想,用宇宙觀表現神性思維。而中國思想,則以歷史觀出場,於通古今之變中表現家國情懷,對此,馬鳴居然無言以對。

這話是個契機!習慣於出家的印度思想,怎會有家國情懷?以出世為歸依,追求長壽還有何意義?這是個中國問題,卻要佛教來解答,佛教的中國化,以此一問緣起。

馬鳴從此追隨脅尊者,由外道入佛教,開始了對中國問題的思考。

與其說他是來傳教的,毋寧說是來搞宗教改革的,而改革的契機,是因為中國,中國需要佛教,佛教也需要中國,漢傳佛教,成為了佛教發展的新目標。

新目標,決定了新方向,新方向產生新佛教,以中國為參考,對佛教有了一個新的劃分,能回答中國問題、使佛教中國化的是大乘教,不能回答的便是小乘。他的新思維,要有個新世界來懷抱,在原教旨的大本營裡,根本用不著點燃新思維的火苗。

剛好,貴霜王帶著軍隊到恆河流域來了,將中天竺王城圍住,要求三個億的戰爭賠償。天啦!我們哪有三個億的金錢?可你們有兩件寶貝,可以抵兩億。問:哪兩件?曰:佛缽與馬鳴,各抵一億。就這樣,馬鳴作為戰利品,被帶回貴霜王朝。

憑這兩件佛寶,迦膩色伽搞定了佛教,一件是佛祖遺物佛缽,為各派所宗。另一件是個活人,能繼往——為佛教集大成,能開來——開創世界歷史性的新佛教。

所以,當第四次結集時,馬鳴出手了。據說,《大毗婆沙論》就由馬鳴執筆而成,因為《大毗婆沙論》中的偈頌,多與馬鳴之詩《佛索行贊》相同。

若謂《大毗婆沙論》還是繼往,那麼《大乘起信論》就是開來。「起信」,是建立信仰,「大乘起信」,就是建立「大乘」信仰。信仰的源頭,當然還是在佛陀那裡,要像佛那樣為了全人類的命運而思考。

馬鳴的思想,就是回到佛的思想起點上,從頭開始講,不是作為傳教者來講,而是作為開創者來講,發出大宗師關注人類命運的光芒。

他要像佛陀那樣,在自我的覺悟中,把個體性與人類性統一起來,經由普度眾生,達到自我解放,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終解放自己。於是,在絲綢之路上,在世界歷史的統一性裡,出現了與佛教有關的兩個最世俗化的形象,一個是在希臘化世界的金幣的兩面上出現的佛陀與迦膩色迦王的形象,還有一個就是在絲綢之路上被中國民眾奉為蠶神的馬鳴的形象,它們體現了佛教對於世界歷史統一性的的擔當。

(作者近作《文化的江山》第五卷(與李冬君合著),中信出版社)

相關焦點

  • 古代世界的形成(上):佛教希臘化
    在印度,軸心期的理性之光,反映在沙門諸子的思想中,佛陀為之代表,沙門思潮被佛教採納,但佛教卻並沒有在印度發揚光大。佛教再度興起,有待於一個新機遇。一個國家太小了,佛教需要一個世界。佛陀涅槃後,又過了兩個世紀,終於等到亞歷山大來了,給它帶來了希臘化世界,它便在這個世界裡發枝散葉。
  • 午間閱讀 | 古代世界的形成(上)——佛教希臘化
    那是希臘化世界一塊藝術與信仰的飛地,像個思想啟蒙的逗號一樣,勾引著叛逆的佛教到此稍息,接受希臘化洗禮。佛教東傳,傳的是希臘化佛教,希臘化的一個顯著標誌,就是城市化,佛教在印度本土,以鄉村為基礎,到犍陀羅時,便向城市文明轉型,走出鄉村社會,走向城市文明;走出種姓制度,走向眾生平等;走出宗教信仰,走向思想共和。
  • 第五屆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選編 | 班班多傑:試論詮釋學與佛教中國化
    編者按:2018年10月28日至30日,以「交流互鑑、中道圓融」為主題的第五屆世界佛教論壇將於福建省莆田市舉辦。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班班多傑 向本次論壇提交論文《試論詮釋學與佛教中國化》 。
  • 第五屆黃寺論壇論點摘編:藏傳佛教建築看佛教中國化
    本屆論壇以「從寺廟建築看佛教中國化」為主題,旨在從寺廟建築具象視角與歷史發展緯度,進一步研究佛教文化藝術與中國文化的內在關係與交流融合特點,闡述其在佛教中國化方面所產生的社會影響與現實意義,並將其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審美觀念、道德準則、教義思想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結合,促進新時代佛教健康傳承。當今世界佛教體系按照語系主要劃分為: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
  • 禪宗與佛教中國化研討會全過程
    ,稱其為奠禪宗五葉之根基,開佛教中國化之徵程也不為過。楊曾文教授對禪宗所奉二祖慧可法師的生平和禪法做比較系統的考述;黃夏年教授從三點講述了二祖文化與頂層設計的主要內容:一、二祖文化是佛教中國化的代表之一;二、二祖文化與當代中國化的建設;三、二祖文化與頂層設計。
  • 「宗教中國化」系列之六十 佛教中國化的歷史經驗 ——以《大智度...
    眾所周知,印度沒有類似中國的宗派佛教。佛陀涅槃後,印度佛教只是在傳承的歷史上大致形成部派佛教、中觀佛教、唯識佛教以及秘密佛教各個時期。對於佛教經典,特別是在後期大乘佛教成為主流之後,各個時期的佛教都沒有過多的偏倚。在印度,佛教就是遵奉佛陀教法的學說,並沒有在內部形成相對獨立化的「宗旨」。
  • 中國佛教來源?談談中國古代「三教」之一「佛教」
    中國佛教來源?談談中國古代「三教」之一「佛教」20201011中國佛教史是指中國佛教發展的歷史。
  • 新昌佛教與佛教中國化座談會順利舉辦
    (中華網佛教頻道訊)2019年10月26日晚,新昌佛教與佛教中國化座談會順利舉行,數十位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佛學學者與多位中國人民大學年輕的博士研究生參加了會議與學術討論。新昌與中國的佛教文化淵源甚深。早在東晉永和初年,新昌大佛寺便在此地開山立寺,彼時,佛教傳入中國還不過150年,東晉十八高僧與名士在此星集,研究佛學。東晉般若學的「六家七宗」,除了道安法師的「本無宗」以外,其中「六家六宗」的創立者都在同時期聚集在新昌(古稱剡東)。新昌是東晉時期佛教般若學研究和修習的中心,新昌的這些成果使佛教得以普及與深化,是佛教中國化的重要標誌,新昌也成為了佛教中國化過程中的重要發祥地。
  • 陳紅兵:從佛教中國化看生活禪的思想淵源
    通過生活禪在繼承禪宗佛教中國化及太虛法師人間佛教之佛教現代化基礎上形成。中華禪、近現代人間佛教是淨慧法師生活禪的兩個方面主要思想淵源。得出了生活禪思想直承六祖慧能開創的中華禪、唐代河北趙州禪、臨濟禪,以及近現代虛雲和尚的禪宗思想;而太虛法師倡導的人間佛教思想以及趙樸初的人間佛教理念則為生活禪的提出提供了現代思想背景。論文節選內容如下:
  • 浙江新昌:海內外專家學者齊聚新昌共探「佛教中國化」之路
    國內專家學者將齊聚新昌,共同探討新昌在佛教中國化史上的作用與地位,還原中國佛教在社會、文化層面所做的貢獻。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後,經過上千年的碰撞與融合,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堅持我國宗教的中國化方向,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重要思想,此次研討會將進一步探究佛教中國化進程,還原佛教中國化之路。
  • 明生大和尚:天台宗與佛教中國化
    明生大和尚根據近日天台宗系列活動展開「天台宗與佛教的中國化」主題演講,為現場人員作慈悲開示。台州市統戰部副部長、市民宗局局長陳仁偉主持此次講座。在近期召開的十九大會議中,習總書記非常重視文化傳承,尤其是要求我們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總書記站在世界文化發展新形勢的大局上,高瞻遠矚地為我們做好各項宗教工作指明了方向。今天能在天台聖地與各位共同學習,可謂因緣殊勝,衷心感謝大家成就此次機緣。
  • 東漢白馬馱經,佛教傳入中國?很有可能秦始皇時就傳入中國了
    在西方世界,宗教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能將物質的建築推向一個精神的高峰,例如埃及的金字塔、希臘的帕特農神廟等,都是西方宗教驅使下的產物。但與西方相比,中國人對宗教的認識卻有著很大的不同。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神權從未凌駕於王權之上,所以中國宗教觀念較西方而言會淡薄許多,中國古代的宗教建築缺少西方建築那樣富麗堂皇的格調,但卻表現出了更多謙卑與不張揚的內斂氣質。
  • 中國佛教:農禪並重,是如何形成的
    佛教本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但是在中國得到了發展,並且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文化。中國的佛教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農禪並重」。有一首詩偈就是說中國佛教「農禪並重」這一特點: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這首出自布袋和尚之手的詩偈一直流傳到現今,法師在田中插秧,逐漸悟得「退即是進」,這就是禪宗所說的「寓禪於農,農中悟禪」。
  • 【民族團結共進步】新時代積極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
    為此,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有其根本的前提和基礎,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藏傳佛教是佛教中國化的具體產物,是根植於中國西藏的歷史產物。藏傳佛教作為佛教在中國的具體化,是歷史上佛教傳入中國西藏後,與西藏地區的自然地理、風俗習慣、本土宗教相結合併在長期歷史和社會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和演變而來。
  • 王作安:擔當推進佛教中國化重大使命,續寫我國佛教健康傳承新篇章
    第九次全國代表會議以來,中國佛教協會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宗教工作重要論述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努力推進佛教中國化,切實解決佛教領域突出問題,制定完善重要教規制度,指導開展各項教務活動,為推動佛教事業健康傳承做了大量工作。開展「助力新時代、共築中國夢」愛國主義主題學習教育,倡導「四進」寺廟活動,佛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政治上不斷進步。
  • [對話]本如法師:戒律與清規——佛教中國化之流衍
    近日,本報記者深入終南山律宗祖庭淨業寺,就清規戒律作為佛教之本的獨特性,採訪了其住持本如法師。  「道宣創律宗 馬祖建叢林 百丈立清規」  清規是中國化戒律  《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佛教擁有漢語系、藏語系、巴利語系三大語系,其悠久歷史、博大胸懷和精深義理,使之成為世界性佛教。
  • 淨旻法師在宗教界主題協商座談會的發言:佛教中國化的當代課題
    浙江天台山螺溪傳教院淨旻法師以《佛教中國化的當代課題》為題作了發言(下面為部分摘錄內容),就新時代佛教教義教規中國化的核心內涵,從「守住傳統根基」、「紮實本土傳承」和「切合時代精神(以螺溪四大宗旨為例)」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分享佛教中國化的天台經驗,並回答了領導的提問。
  • "法華信仰與佛教中國化"學術研討會在湖州法華寺開幕
    本次研討會由湖州市民宗局指導,湖州市佛教協會主辦,湖州白雀山法華寺承辦。開幕式上,湖州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市民宗局局長沈火江,副局長鄭峻,民宗處處長沈林華蒞會指導。研討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雜誌社社長黃夏年主持。廈門南普陀寺弘來法師南京天隆寺慧中法師出席開幕會。湖州市佛教協會副會長、法華寺監院印可法師首先致歡迎詞。
  • 佛教:智顗在玉泉寺度化關羽父子,佛教從此多了一位護寺伽藍神
    在古代時,智顗大師在天台山佛隴峰建修禪寺,定為修禪之地。隋煬帝又為智顗建天台山寺,大業元年賜額「國清寺」,天台山自此成為了天台宗的根本道場,歷代天台大師灌頂、智越、普明、智威、玄朗、湛然等人皆駐錫於此。天台宗是中國佛教最早創立的宗派。
  • 學案 | 《中外歷史綱要下》第2課 古代世界大帝國
    二、古代世界的帝國帝國建立統治概況波斯帝國公元前6世紀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比較完善的官僚體系和稅收系統亞歷山大帝國公元前4世紀末將政治、軍事等大權集於一身;地方實行行省制;推廣希臘文化孔雀帝國公元前3世紀佛教得到廣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