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子長鐘山石窟 領略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

2020-12-25 浙江在線
子長鐘山石窟(西部網網友:盧劍利)
子長鐘山石窟(西部網網友:盧劍利)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七女秀陝西》)這裡是古絲綢之路北線的必經之道,聞名天下的鐘山石窟被人們譽為第二個敦煌,豔麗色彩千年不褪。《七女秀陝西》帶各位展開子長魅力之旅。

  子長縣在延安市以北120公裡處,如果從西安出發自駕遊,最好在早上7點前就出發,沿包茂高速向北280公裡到延安後,再沿205省道向北行駛就可以到達子長,車程約5個小時左右。

  今天首先到距離子長縣城15公裡處的石宮寺區看看,這裡的鐘山石窟非常有名,被譽為中國的第二敦煌。(出服務信息:距離縣城15公裡,門票30元,窟內禁止拍照,上香)

  神秘的鐘山石窟

  記者:「現在我也是來到了鐘山石窟,您知道嗎這裡也是被專家們譽為第二個敦煌,那麼剛來到這裡我就看到了一塊牌坊,這上面寫的是鷲嶺飛來,我們知道鷲嶺是在尼泊爾境內,而相傳釋迦摩尼是在鷲嶺下面的一棵菩提樹下成的佛。而在這裡之所以寫著鷲嶺飛來就說明,釋迦摩尼來到了這裡。來到這個牌坊的背面我們是看到了三教聖人幾個字,這也是說明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

  穿過寺門便來到的這座千年古剎之中,沿路上的樹木枝繁葉茂,只為前去石窟的道路留出了一條小徑。而鐘山石窟因其所靠大山形似一口金鐘而得名,石窟最早名叫萬佛洞。

  在主窟的外壁上,記者還發現了三教合一的一個佐證。在這面牆壁上不僅可以看到象徵佛教的千手觀音,在左右兩邊還分別雕刻有代表道教和儒教的關帝和孔子的造像。相傳在明代萬曆年間,人們在石窟原有的基礎上又精雕了道教老子及關帝的造像。而到了清代,儒教盛行,又將孔子的造像補雕其上,歷史上稱為三教聖人,這些佛、道、儒三教合一的歷史產物,讓這座珍貴的藝術寶庫更加豐富完整。

  記者:「剛一進鐘山石窟的主窟就會被眼前的大佛小佛震撼了,讓人感覺到了什麼叫做無時不有佛,無處不有佛。」

  雖然很多年過去了,但在這裡每一個佛像還是刻畫的栩栩如生,剛進主窟首先引入眼帘的就是釋迦摩尼的三世佛,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而在他的兩旁是站著他的弟子迦葉和阿南。首先看到的是他的過去世,這個時候他和他的(三位)弟子,也都還年輕,他們都是面容清秀,而釋迦摩尼也是雙腳踩在蓮花上,這也寓意著釋迦摩尼開始出門修行的整個經過,而到了這邊我們看到的是釋迦摩尼的現在世,這個時候他和他的弟子都已經邁入了中年,我們看到這個時候他的髮型也有所改變,整個面容讓我們覺得雍容大度,兩耳垂肩。這個時候他也是已經成佛,他雙腳是坐在蓮花上,但是這個時候呢,蓮花並沒有盛開。到了他的未來世,這個時候釋迦摩尼已經修成了正果,他是端坐在蓮花上,而蓮花也已經盛開了,我們再看到他的弟子迦葉和阿南,我覺得古代工匠對這兩位人物的內心世界的刻畫簡直是惟妙惟肖,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我們看到他的弟子阿南,他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三尊的造像當中,一直是溫順文靜聰明睿智,始終保持一種平靜的神態,我們看到他雙手合十作祈禱,變現了他一心向佛。而我們看到在未來世中的迦葉,他是老成持重,臉上的鬍鬚也是線條分明,感覺他雖然是力不從心,但仍然忠貞不二的侍奉著主人,也是把這位高僧,忍飢挨餓歷盡艱辛,飽經滄桑的苦行生涯變現的淋漓盡致。

  子長在歷史上為古絲綢之路北線的必經之道,鐘山石窟始建於晉太和年間,總共有十八窟,而現在僅發掘五窟。據史料記載,這裡原有金剛殿、萬佛樓、觀音閣等多座建築,可惜毀於戰亂,盡成廢墟。目前供遊人參觀的是保存最為完整的中窟,其內有大小佛像一萬多尊,人稱萬佛巖。

  那麼在鐘山石窟的主窟中這裡有萬餘座佛像,記者發現這每一座佛像都是神態各異,也是刻畫的惟妙惟肖,非常逼真。而且這其中也是穿插著一些故事,比如說這個太子涅槃圖,這個圖就是說釋迦摩尼圓寂了,他的頭頂也是化作了一團青雲,佛端坐雲頭表示他升天了,而在床頭他有位弟子是沉痛哀思,而在床位他的一位弟子是半躺在地上,哭成了淚人,而在後面的一些弟子中有人哭有人笑,哭是因為他們再也見不到師傅了,笑是因為釋迦摩尼終於修成正果升天了。

  涅槃後的釋迦牟尼,側身而臥,進入了不生不死的超凡境界。那份恬靜、安詳和超然被雕刻的惟妙惟肖,永存在那神秘的嘴角邊。這樣一座座形象生動的浮雕,也不得不讓人對於千年之前的石刻工藝嘆為觀止。

  記者:那麼在主窟大門的兩側,我看到了羅漢的雕塑,確實非常的精美,那剛剛我也是數了一下,在這裡一共有16個羅漢,那麼我們平時不是說18羅漢嗎,怎麼就剩16個了呢,這是因為在唐代之前都是16羅漢,這也說明了我們鐘山石窟歷史確實是非常的久遠,那麼在這16羅漢當中我們看到有的羅漢是老態橫秋,有的是低頭沉思,有的微笑嬉戲,在這裡是又一個羅漢吸引了我的注意,我們看到他懷抱著一個幼獅,這幼獅正在撕扯他的耳朵,似乎他(羅漢)感覺非常的痛苦,眼歪嘴斜,但他還是懷抱著幼獅,任幼獅在他懷裡撒嬌,這也是說明了佛祖慈悲為懷。

  這16尊羅漢造像,神態各異,個性鮮明,氣韻生動。透過這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我仿佛看到在昏暗的油燈下,一代代的雕刻大師用汗水和青春,雕刻著這一尊尊佛像,他們在這些雕刻中寄託著自己對美好的理想和寄託,也為後人留下這巧奪天工的驚世之作。

  而在這裡,最讓人感到驚奇的就是這些佛像上的色彩保留千年而經久不變,令人稱絕。我們甚至可以想像在鐘山石窟剛剛鑿建完成時,這其中又會是怎樣的一種金碧輝煌,璀璨奪目的景致。而在這其中又以一塊浮雕的顏色最為鮮豔,乍一看,感覺這塊浮雕的顏色就像是剛剛塗抹上去一樣。

  十尊站立的實立菩薩,上千年過去了,他的顏色仍然保存的是非常鮮豔,這麼多年也有許多專家學者來到這裡,為他顏色鮮豔的程度嘆為觀止,究竟當時用了什麼樣的材料才能使他達到如此的效果呢,至今還一個謎。

  在石窟內的回型走廊裡慢慢品味這一尊尊形態各異的佛像,讓我的心也在不知不覺間沉靜了下來,此刻耳邊仿佛有位高僧在低語著經文,洗滌著這凡世間的塵埃。也讓我的心靈得到了那份久違的安寧。

  在鐘山石窟中,除了這裡每一尊佛像的顏色造型生態都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外,其實這裡和別的石窟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這裡的三尊主佛像和旁邊的八根柱子,大家看到了嗎他們都是渾然一體的,也就是說他們是在整塊巖石中所雕刻而成的。

  而鐘山石窟的神奇還不僅於此,聽同行的魏所長說在民間關於這座石窟的傳說有很多,相傳這座石窟有三次都在即將遭到滅頂之災的時候,突降祥瑞而化險為夷。而講到這座石窟最神奇的地方,還得從1989年的那個秋天說起。

  子長縣文物保護所副所長魏丙瑞:我們鐘山石窟發生了好多神奇的故事,我們走到這抬頭看,上面這是1989年的9月18日,凌晨兩點鐘,掉下來一塊石頭,這塊石頭大約有3噸多重,按理說它要砸中過去世,弟子阿南這尊佛像,但是這塊石頭很神奇,既沒有砸中這尊佛像,連這個臺階的邊沿都沒有沾上,剛好掉落在這個巷道中間,這也許是鐘山石窟的又一個神奇的故事。

  菩提樹

  而在石窟外面的一個角落裡,還有一個意外的發現。這就是鐘山石窟另外一個獨特的神奇——菩提樹,菩提樹一般是生長在四季如春的地方,那為什麼在咱們這黃土高原也有菩提樹呢。

  子長縣文物保護所副所長魏丙瑞:對呀,我們這的菩提樹你看不但是自生自長,而且完全是生長在這石頭縫上,菩提樹它是一個南方熱帶樹種,在北方這個嚴寒的氣候下,就是有也不可能生長,但我們這個菩提樹就生長的很旺盛,而且不但有菩提樹,我們這個角落還有杜仲樹,杜仲樹是秦嶺以南的樹種,杜仲樹是一個名貴的藥材樹,你像它的皮,它的葉都是名貴的藥材,但是這個菩提和杜仲,都同時在它不可能生長的地方出現了,這個專家也是不太好解釋,這個老百姓說那就是普度眾生吧。

相關焦點

  • 三教合一促進了佛教的中國化——範俊波
    一、佛、道與三教合一(一)三教合一圖中國佛教是對古印度佛教的模仿,而不是複製。在少林寺有「三教合一碑」即是「混元三教九流圖贊碑」。此圖從整體上看是一位和尚的圖像,也就是佛教的代表,即正面是釋迦牟尼。左側頭戴方巾者為儒教的代表,即孔子。右側頭後挽個髮髻的則是道教的圖像,即老子。
  • 對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的思考 作者:小沙師姐
    期待真正的三教合一中國文化中的「儒釋道」為什麼會從最初的激烈衝突發展到今天的和而不同,眾說紛紜。弟子以為,表面看政治因素是三教合一的推手,卻也與佛教傳入後千方百計與本土教義相融不無關係。大乘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圓寂兩百多年後,由大眾部壯大僧團、集結「佛教經典」發展而來。由於婆羅門教徒趁機帶入咒術和荒誕的神秘主義,大乘佛教已與佛陀初衷相悖。
  • 陝西石窟:佛教在古中國的「西方極樂世界」
    佛教在中國的傳承已久,從東漢時期開始就已經有佛教石窟出現,而在大家熟知的石窟有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但是在陝西有著大小石窟350餘處,這裡才是中原北方石窟聚集中心。這是存在於東方的「西方佛家世界」。
  • 以佛教、道教、儒教社會地位看,為何東晉、南宋與南明結局不一?
    而在東晉、南宋、南明時期,佛教、道教以及儒教又有著何種的社會地位呢?又會對各自的社會環境產生何種影響呢?三教合一東晉時期的佛教、道教以及儒教在東漢漢明帝時期,佛教傳入中國。而伊始,佛教的傳播並不廣泛只存在於王宮貴族之間。
  • 中國最古老石窟 藝術價值媲美維納斯 被譽「第二敦煌」卻少有遊客
    鐘山石窟始建於晉太和年間(366-370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整個石窟群依山勢而建,現存十八座洞窟,是中國西北佛教傳播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目前鐘山石窟僅發掘出五座洞窟,萬餘尊大小佛像雖歷經千年,色彩仍鮮豔依舊,被譽為「陝西四大石窟」之首。
  • 由整塊巖石雕刻的中國最早石窟 被譽「第二敦煌」如今卻面臨消失
    始建於晉太和年間(366-370年)的鐘山石窟,位於陝西省子長縣城西15公裡處的鐘山南麓,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整個石窟依山勢而建,周圍古塔林立,氣勢壯觀,是中國西北佛教傳播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因山的形狀如覆鍾,故名「鐘山石窟」。
  • 三教合一,促進了儒家思想的轉變,對明後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三教合流,又稱「三教合一」。其中「三教」即指儒教、道教、佛教。「三教合流」大意指宋明時期儒教、道教、佛教三家思想相互影響,融會貫通。在本文中主要是指儒佛道三教中,以儒家思想為主,儒家思想注入了佛教、道教的思想,而更具時代意義。三教合流在明代晚期標誌著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三教合流」的進一步加深為晚明《中庸》學注入了思想方面的新鮮血液。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思想起源於隋朝。三教講論,雖然肇始於北周武帝時期,然而直至隋唐始以儒、佛、道三教名流論很難被人們所接受而成為風尚並漸漸趨於融匯調和。
  • 三教中佛教是佛祖,道教是玉帝,儒教最高神卻不是孔子而是他?
    導讀:三教中佛教是佛祖,道教是玉帝,儒教卻不是孔子而是無名的他?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有著無數的文化和思想,這其中不乏一些集大成者,就像現在的三教一樣,他們憑藉自己多年的苦心經營成了一個擁有很多信眾的組織,三教中有佛教、儒教、道教,對於現代人來講三教我們常知道的是佛教和道教,而儒教很多人都極少聽過,本次小李就帶大家來看看:三教中佛教是佛祖,道教是玉帝,儒教卻不是孔子而是無名的他?
  • 道教的是玉帝,佛教的是如來,儒教的竟然不是孔聖人
    道教的是玉帝,佛教的是如來,儒教的竟然不是孔聖人文|飛魚講壇我們平常說的求神拜佛,其實就是同時跪拜兩個宗教,一個是道教神仙,一個是佛教聖佛。平常我們看的神話類電視劇,一般都是道教的,當然其中也摻雜了佛教,因為,一般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之類的跟天庭有關的就是道教,跟佛教有關的就是如來,觀音和靈山了。但是,你不要忘了,自古以來,我們中華民族是有三大宗教的,它們分別是:儒、釋、道。道教和佛教分別有玉帝和如來坐鎮,那麼儒教有誰來坐鎮呢?
  • 陝西「最低調」的石窟,裡有上萬多座佛像,被譽為「第二敦煌」
    在陝西省有個低調的子長市,這個地方可能很多人聽都沒聽說過,但是這裡卻是中國民族的發祥地之一,遺留了很多的古文物,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子長市附近的鐘山石窟,其是陝北四大石窟之一。鐘山石窟是陝西四大石窟之一,其他三個分別是石泓寺石窟、萬安禪院石窟、清涼山石窟,而鐘山石窟便是位居這四大之首,鐘山石窟的特別之處在於
  • 道教講「承負」,佛教講「因果」,儒教講什麼?
    三教同源柱道教首先,我們來看看道教,道教講「承負」即佛教中的「因果」,但又不同於「因果」。佛教佛教講因果,所以佛說:「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一切存在著的事物叫諸法。儒教儒教是講「忠恕」的,天主教和耶穌教他們是講「愛」,他們就「博愛」。這個「博」字也是個豎心旁,這個「愛」字也有個心,在那個愛的中間,在心裡頭。道教是講「承負」,它雖然說「清淨、無為」,要修自然之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道德經》上說的。
  • 「三教合一」在我國發展的過程、特點及其對周邊國家的影響...
    在北宋期間,道教進入了全盛時期,北宋幾位統治者(真宗、徽宗)都自稱為教主道君皇帝,採取了一系列崇道措施,因此,道眾倍增,宮觀規模日益擴大,神仙系列也更為蕪雜。由於道教經論日益增加,開始編纂了「道藏」,南渡後出現了不少新的道派,這些教派都主張「三教合一」。至元朝時期,道教正式分為全真、正一兩個重大派別,盛極一時。這些派別也從自己教派的立場出發,高舉「三教合一」旗幟。
  • 「三教合一」:「中國宗教」的信仰模式
    其中的佛教與道教,今天的讀者自然不會陌生,但明清以來「儒教」的傳統,則已不太為人所知。今日的民間社會中,還活躍著一系列傳統信仰方式,因其下層、迷信、怪誕的特質,尚不能位列「三教」敘述之中。它們最早被稱為「迷信」,抑或「異教」「偶像崇拜」,也被稱作比較中性的「祭祀」,後來逐漸約定俗成為「民間宗教」,它與本土「三教」間的相關話題,自明清之際的傳教士們關注到之後,便一直都是學界的熱門領域。
  • 永新高士山,集道教佛教儒教於一體的有神秘感的山!
    鳴谷山,顧名思義,這裡的山谷深邃,頗具靈性,能傳出響亮回音,乃山鳴谷應之意,是我國古代360座道教名山之一,也是一座有千年曆石的集道教、佛教和儒教三教合一的千年名山。山頂建有高士壇庵,正殿為佛教的「集真寶殿」和「觀音大士閣」,右為道教的「萬壽宮」,均氣勢恢宏。高士山的香火千年不斷,朝拜者遍布湘贛兩省八縣市。
  • 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名字卻不叫石窟
    世界遺產,石窟的謝幕之作大足石刻,乍聽起來名氣似乎沒有中國四大石窟的大,但是這裡可是實打實的世界文化遺產。而且規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保存完整,是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說起大足石刻,就不得不說中國的佛教石窟文化。佛教石窟,從印度沿著絲綢之路一路傳入中國。
  • 道家有三清,佛教有佛祖,儒教最高神是誰?當然不是孔子
    我們常說,三教九流,泛指各行各業的人,九流我們可能具體說不上來,本身也有爭議,三教是哪三教?這個就很容易和明確了,三教即儒教、道教和佛教。是中國自古影響力最大的三大宗教,歷史悠久。其中道教和佛教,我們都很熟悉,沒什麼疑問,但是儒教是怎麼回事?不就是儒家嗎?儒家是宗教嗎?其實就像道家和道教的關係,儒家和儒教也是兩回事,儒家是一個學術階層,而儒教是一個宗教信仰,所謂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儒教,簡單的說,就是以儒家思想為指導,尊孔子為先師教主的一個宗教信仰。
  • 青城派掌門劉綏濱普照寺講道受質疑:提王重陽儒釋道三教合一遭批
    「其實,這些都是緣於質疑者對佛道文化的了解不夠,道教全真派王重陽祖師創教,即提出儒釋道三教合一;少林寺有一古碑,也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碑,說明古代的高道高僧大德高士,是沒有宗教隔閡的,但後來有些信眾在執行過程中,沒能理解先賢用心,出現了分別
  • 陝西延安唯一的縣級市,因紀念英雄而得名,擁有鐘山石窟景區
    ,在以前,這裡曾叫安定縣,1942年為紀念民族英雄謝子長改名為子長縣,縣城由安定鎮遷至瓦窯堡鎮。子長是延安北部的副中心城市,曾是紅軍萬裡長徵的落腳點和抗日東徵的出發地,還是革命老根據地之一,素有「紅都」和「將軍縣」的美譽。子長常住人口雖然只有二十多萬,但是它的城鎮化率高達60%以上,位列陝西轄縣第四名。眾多跡象表面,子長是有資格撤縣設市的。
  • 重慶大足石刻與四大石窟齊名,只因為名字不叫石窟被大家忽視
    中國佛教文化源遠流長,也孕育出了獨特的石窟藝術。最為大家所知的就是龍門石窟、雲岡石窟、莫高窟、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作為佛教和政治聯姻的重要產物,中國的石窟數量不在少數,除了我們所知的四大石窟之外,還有一個非常有名的石窟,但是因為實在是太低調了,鮮少為大家所知。
  • 山西人氣排名很高的景區,第一是大同古城,最後是三教合一的寺院
    雲岡石窟中國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裡的武周山南麓雲岡石窟依山被挖掘,東西持續1公裡, 主要洞穴45個,大小洞穴床252個,石雕雕像51000餘體,是中國最大規模的古代石垣群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 是全國第一個重點文物保護機構,國家5A級旅遊勝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