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的思考 作者:小沙師姐

2020-12-25 騰訊網

一.判斷是否被邪靈附體

感恩恩師南海古佛開示我們,如何判斷自己身上是否有附體。人體這一道器的寶貴之處,在於其丹田能夠煉神還虛,因此備受靈界覬覦。外靈的入侵有兩條通路,一是趁人練功放鬆之際直接潛入,二是等人的心魔與之相應時,自行打開身體的通道。

人一旦為邪靈(妖魔鬼怪、魑魅魍魎)所控,便只得任其予取予求,直至利用完畢。精、氣、神乃人之三寶,掏空之後,人就如行屍走肉,命不久矣。如果飲食、作息規律,體檢無異常,卻常感疲憊、衰老較快,則需警惕是否已被外靈附體。然而從古至今,邪不勝正,修道人當使內心充滿浩然正氣,才能控制心魔,抵擋外魔。

感恩地母娘娘開示,可以在溫暖的地方赤著腳,踏著大地以獲取地氣,踩踩樹根以排出病氣。天在上,屬陽;地在下,屬陰;人在其間,秉受天地之氣。麗日當空,地面吸收了陽氣,就像太極圖一樣,呈現出能量的陰陽平衡。赤腳走在大地上,吸收著天地宇宙之氣,人體將更加健康。

二.修行中的「80/20法則」

我們是生命共同體,每個人修行的好壞都會對團體產生影響。根據著名的「帕累託法則」(80/20法則)可知,20%的骨幹力量影響和決定了80%的結果,即20%的部分產生80%的作用力。一個團隊20%的積極因素,是保持內部能量平衡、狀態穩步向前的關鍵。

神聖仙佛的授課、開示,仿佛為我們搭好了高樓大廈的整體框架,奠定了修行中20%的核心部分。我們還需自己去開闢餘下的那80%的縱向領域,進一步擴大空間,提升容量,完善和豐富門窗、內部裝飾等細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課程由一周三節減少到兩節,也是神聖仙佛希望我們有更多時間沉澱下來,深入思維,積極實踐,知行合一。

三.易經命理的趨吉避兇之道

人從出生一刻,當所吸下的第一口天地之氣進入全身,一生就落入了命盤格局,在流年氣場的影響下,命運因此起落浮沉。然而,單純用五術「趨吉避兇」只能在某一階段暫時改變因果。天地間,充斥著無數苦主的怨氣交織出的雜駁氣場,如果未遇真法,不以大量真實功果做後盾,看似一時避開了苦主大德的討報,實際卻是提前調取了福報,只會醞釀出更大的禍患。

每個人的生辰八字都是一組生命密碼,一旦為人掌握,就猶如將氣運交付他人之手。因此,切莫隨意透露自己的八字,以免給邪師操控靈體、竊取福報的機會。想要改變命運,最根本的還是償還業債。這才是究竟的趨吉避兇之道。否則再好的風水布局、奇門遁甲,一個業債纏身、無福無德之人,也終難消受。

四.通過修正內相分,正確影響外相分

為什麼說我們是活在內相分,活在自己內心的投影中? 大致上是因為我們習慣用內相分去評判外部世界。

例如,一個人在潛意識裡有多疑的習氣,就容易認為外界有侵犯性,於是從嚴戒備,甚至出現主動攻擊的傾向。在與外部世界的互動中,這一判斷被不斷「印證」,習氣也被一再強化。如果表意識具有正知正見,潛意識也在日復一日的教導中被逐步修正,多疑的習氣就能得到根本遏制,人際關係也將發生轉變。

感恩神聖仙佛放光加持,不斷提升我們內心的光明力量,讓頑固的潛意識得以扭轉。但因我們打破內相分的主動性還不夠,習氣依然深重。只有通過持續、循序漸進的觀行和砍除習氣,才能修正內相分對於外部世界的應激反應,形成正確的行為。就像細胞在進化途中,不斷地改變結構和功能,以適應外界的變化,我們也應打破和超越過去那個固化的自我。

五. 期待真正的三教合一

中國文化中的「儒釋道」為什麼會從最初的激烈衝突發展到今天的和而不同,眾說紛紜。弟子以為,表面看政治因素是三教合一的推手,卻也與佛教傳入後千方百計與本土教義相融不無關係。

大乘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圓寂兩百多年後,由大眾部壯大僧團、集結「佛教經典」發展而來。由於婆羅門教徒趁機帶入咒術和荒誕的神秘主義,大乘佛教已與佛陀初衷相悖。

大乘佛教傳入中原後,為了鞏固地位,更利傳播,吸收了儒家和道家之長為己所用,用本土思想加以詮釋。於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各種思潮和理論體系在這片沃土上愈見繁盛,也湧現出許多大修行人。然而滿園錦繡,儘是無根之花。償還業債的根本問題未能解決,又談何究竟圓滿呢?

由於佛教被多個朝代統治者推崇,令儒、道不可避免地受到壓制和衝擊,不得不做出調整和改變。儒家原本注重入世、治世,關注社會人倫秩序,由於援佛入儒,佛教的心性論對儒家產生了很大影響,出現了宋明理學,後期又出現了陽明心學,主張心外無物,更由此開創了三教合一的鼎盛時期。

東漢時期,張道陵奉老子為教主創立了道教,主張無為而為。然而,道教在後來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原始宗教信仰、巫術、神仙方術、佛教義理和戒律,而以張伯端、王重陽兩位祖師為首的全真道南宗、北宗,同樣大力倡導三教合一。

然而真正的「合一」,絕不是各教以自己為中心的「本末會通」。正本清源,方顯「大道」。靈芝師姐開示「佛教講明心見性,萬法歸一;道教講修心煉性,抱元守一;儒家講存心養性,執中貫一。」何為一?《說文解字》云:「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

從一演天地,萬物不離宗。唯有建立在真法之上的三教會融,才能從此消弭宗派之見、高下之爭,實現完全意義上的融會貫通;也唯有如此,才能帶領眾生真正邁入解脫之途。

而這,才是未來最值得期待與嚮往的。

(感謝語山師姐、玥彤師姐對本文編輯、配圖。)

(轉自靈芝師姐微博)

相關焦點

  • 走進子長鐘山石窟 領略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
    來到這個牌坊的背面我們是看到了三教聖人幾個字,這也是說明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  穿過寺門便來到的這座千年古剎之中,沿路上的樹木枝繁葉茂,只為前去石窟的道路留出了一條小徑。而鐘山石窟因其所靠大山形似一口金鐘而得名,石窟最早名叫萬佛洞。  在主窟的外壁上,記者還發現了三教合一的一個佐證。
  • 以佛教、道教、儒教社會地位看,為何東晉、南宋與南明結局不一?
    而在東晉、南宋、南明時期,佛教、道教以及儒教又有著何種的社會地位呢?又會對各自的社會環境產生何種影響呢?三教合一東晉時期的佛教、道教以及儒教在東漢漢明帝時期,佛教傳入中國。而伊始,佛教的傳播並不廣泛只存在於王宮貴族之間。
  • 三教合一促進了佛教的中國化——範俊波
    一、佛、道與三教合一(一)三教合一圖中國佛教是對古印度佛教的模仿,而不是複製。在少林寺有「三教合一碑」即是「混元三教九流圖贊碑」。此圖從整體上看是一位和尚的圖像,也就是佛教的代表,即正面是釋迦牟尼。左側頭戴方巾者為儒教的代表,即孔子。右側頭後挽個髮髻的則是道教的圖像,即老子。
  • 三教合一,促進了儒家思想的轉變,對明後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三教合流,又稱「三教合一」。其中「三教」即指儒教、道教、佛教。「三教合流」大意指宋明時期儒教、道教、佛教三家思想相互影響,融會貫通。在本文中主要是指儒佛道三教中,以儒家思想為主,儒家思想注入了佛教、道教的思想,而更具時代意義。三教合流在明代晚期標誌著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三教合流」的進一步加深為晚明《中庸》學注入了思想方面的新鮮血液。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思想起源於隋朝。三教講論,雖然肇始於北周武帝時期,然而直至隋唐始以儒、佛、道三教名流論很難被人們所接受而成為風尚並漸漸趨於融匯調和。
  • 三教中佛教是佛祖,道教是玉帝,儒教最高神卻不是孔子而是他?
    導讀:三教中佛教是佛祖,道教是玉帝,儒教卻不是孔子而是無名的他?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有著無數的文化和思想,這其中不乏一些集大成者,就像現在的三教一樣,他們憑藉自己多年的苦心經營成了一個擁有很多信眾的組織,三教中有佛教、儒教、道教,對於現代人來講三教我們常知道的是佛教和道教,而儒教很多人都極少聽過,本次小李就帶大家來看看:三教中佛教是佛祖,道教是玉帝,儒教卻不是孔子而是無名的他?
  • 道教的是玉帝,佛教的是如來,儒教的竟然不是孔聖人
    道教的是玉帝,佛教的是如來,儒教的竟然不是孔聖人文|飛魚講壇我們平常說的求神拜佛,其實就是同時跪拜兩個宗教,一個是道教神仙,一個是佛教聖佛。平常我們看的神話類電視劇,一般都是道教的,當然其中也摻雜了佛教,因為,一般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之類的跟天庭有關的就是道教,跟佛教有關的就是如來,觀音和靈山了。但是,你不要忘了,自古以來,我們中華民族是有三大宗教的,它們分別是:儒、釋、道。道教和佛教分別有玉帝和如來坐鎮,那麼儒教有誰來坐鎮呢?
  • 「三教合一」在我國發展的過程、特點及其對周邊國家的影響...
    元明以後,佛教與道教衰落,理學勃興。理學以孔子的倫理思想為核心,攝取了釋、道的大量哲學思想、思維形式和修持方法,使三者密切起來,難解難分。入清以後,儒、釋、道沒有重大的變化,影響及今。二、「三教一致」——「三教鼎立」——「三教合一」「三教合一」除了有著深刻的社會政治、經濟原因外,還有著自身理論的種種特點。
  • 道教講「承負」,佛教講「因果」,儒教講什麼?
    三教同源柱道教首先,我們來看看道教,道教講「承負」即佛教中的「因果」,但又不同於「因果」。佛教佛教講因果,所以佛說:「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一切存在著的事物叫諸法。儒教儒教是講「忠恕」的,天主教和耶穌教他們是講「愛」,他們就「博愛」。這個「博」字也是個豎心旁,這個「愛」字也有個心,在那個愛的中間,在心裡頭。道教是講「承負」,它雖然說「清淨、無為」,要修自然之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道德經》上說的。
  • 「三教合一」:「中國宗教」的信仰模式
    其中的佛教與道教,今天的讀者自然不會陌生,但明清以來「儒教」的傳統,則已不太為人所知。今日的民間社會中,還活躍著一系列傳統信仰方式,因其下層、迷信、怪誕的特質,尚不能位列「三教」敘述之中。它們最早被稱為「迷信」,抑或「異教」「偶像崇拜」,也被稱作比較中性的「祭祀」,後來逐漸約定俗成為「民間宗教」,它與本土「三教」間的相關話題,自明清之際的傳教士們關注到之後,便一直都是學界的熱門領域。
  • 永新高士山,集道教佛教儒教於一體的有神秘感的山!
    鳴谷山,顧名思義,這裡的山谷深邃,頗具靈性,能傳出響亮回音,乃山鳴谷應之意,是我國古代360座道教名山之一,也是一座有千年曆石的集道教、佛教和儒教三教合一的千年名山。山頂建有高士壇庵,正殿為佛教的「集真寶殿」和「觀音大士閣」,右為道教的「萬壽宮」,均氣勢恢宏。高士山的香火千年不斷,朝拜者遍布湘贛兩省八縣市。
  • 道家有三清,佛教有佛祖,儒教最高神是誰?當然不是孔子
    我們常說,三教九流,泛指各行各業的人,九流我們可能具體說不上來,本身也有爭議,三教是哪三教?這個就很容易和明確了,三教即儒教、道教和佛教。是中國自古影響力最大的三大宗教,歷史悠久。其中道教和佛教,我們都很熟悉,沒什麼疑問,但是儒教是怎麼回事?不就是儒家嗎?儒家是宗教嗎?其實就像道家和道教的關係,儒家和儒教也是兩回事,儒家是一個學術階層,而儒教是一個宗教信仰,所謂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儒教,簡單的說,就是以儒家思想為指導,尊孔子為先師教主的一個宗教信仰。
  • 青城派掌門劉綏濱普照寺講道受質疑:提王重陽儒釋道三教合一遭批
    「其實,這些都是緣於質疑者對佛道文化的了解不夠,道教全真派王重陽祖師創教,即提出儒釋道三教合一;少林寺有一古碑,也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碑,說明古代的高道高僧大德高士,是沒有宗教隔閡的,但後來有些信眾在執行過程中,沒能理解先賢用心,出現了分別
  • 淺談「三教合一」思想的形成
    從歷史發展來看,「三教合一」的思想,主要來源於三個角度,第一是宗教傳播,第二是政治需求,第三是民間流傳。而「三教合一」的思想淵源,也是在我國本土宗教——道教,「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呂氏春秋·下賢》)大道包容的思想影響下形成。以至於,在道教內部形成了不同的思想發展,尤其對當今社會道教的發展,更是形成了較大的影響,乃至一些道士佛道不分,奉神不清,淫祀廣布。
  • 儒釋道三家中的儒教是否存在?
    首先儒釋道三家文化在中華源遠流長,這個我們沒有爭議。道教成型是在東漢年間佛教入侵中原之時,太平道,五鬥米教見勢而起,利用中國的神仙文化,拉來老子,尊他為太上老君,形成了本土第一大教。其實老子的「無為」的思想與道教煉丹畫符,建立道教體系組織是相悖的,不過信眾不管那麼多。重點說儒教。儒家文化自周而起,孔子時大成,流傳下來幾千年,到底有沒有形成儒教?
  • 「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寺廟,比少林寺還悠久,如今因挖煤被破壞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寺廟,比少林寺還悠久,如今因挖煤被破壞!眾所周知,我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歷史上也有非常多是教派,同時也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建築,很多人都知道我國有著最多的喪教派,那就是儒教、佛教、道教這三大教派,可是在山西大同就有一個比較神奇的寺廟,設立在峭壁之上,「儒釋道」三教合一,佛祖、老子、孔子共處一室,寺廟的名字還寓意深刻,叫做懸空寺。
  • 儒、釋、道三教,全息大對比
    三教面對的世況:儒教,俗世;佛教,濁世;道教,塵世;儒教,凡世;佛教,惡世;道教,鬧世。三教面世的態度:儒教,入世;佛教,醒世;道教,出世;儒教,處世;佛教,救世;道教,避世。三教面對的使命:儒教,成人;佛教,渡人;道教,化人;儒教,互渡;佛教,他渡;道教,自渡。
  • 中國八大懸空寺:一座是女媧造人之地 有兩座還是三教合一 厲害了
    我國大部分人都是比較信仰佛教的,一直以來保存很多在大小不一樣的寺廟,今天給大家聊聊我國修建在懸空中寺廟,最讓人驚嘆的八個吧!第一個,福慶寺橋樓殿。最厲害的是這個寺廟分別由儒教科、佛教、道教三教合一組成的寺廟。第三個,朝陽寺。處於在河南省朝陽山的半腰上,依靠著山群修建成。寺廟外形高端大氣又精美,修建的風格則是樓閣。周邊還有著片片樹木圍繞著,夏天來到的時候,完全不會覺得酷熱。第四個,甘露巖寺。
  • 哪吒如何由佛教神演變為道教神?蘊藏作者隱晦思想?否定程朱理學
    導語:哪吒如何由佛教護法神演變為道教神?其形象改變,蘊藏作者多少隱晦思想,否定程朱理學動畫片《哪吒之魔童降世》,掀起了一陣哪吒熱,那麼你知道哪吒的最初身份嗎?其形象是如何演變的呢?《封神演義》成書於明代,其實大約在宋代,哪吒就已經由佛教神袛變成了道教神袛,在佛教傳入中原之前,道教則是本土宗教,在佛教傳入、發展、壯大的過程中與道教既有激烈衝突,也有彼此相互融合吸收,最後過渡到互相借鑑和影響。
  • 三教合一?透過詩詞解讀《西遊記》宗教本色!
    妙演三乘教,精微萬法全。慢搖塵尾噴珠玉,響振雷霆動九天。說一會道,講一會禪,三家配合本如然。開明一字皈誠理,指引無生了性玄」來說明《西遊記》己經具有「三教合一」思想。其實,用「三教合一」來闡明《西遊記》中宗教內涵有些欠妥,應對三者之間的主次關係作進一步分析。一言以蔽之,《西遊記》中的三教關係為:「儒為立本,道為入門,釋為極則。」
  • 這個國內罕見的儒道佛三教合一寺廟,常年不斷有人來「摸娃娃」
    這裡是儒、道、佛三教合一,五層依山的殿堂,主要修建有三祖殿、救苦天尊殿、藥王殿、聖母宮。八寶宮,始建於清初,是由華山派二十三世和龍門派二十四世合資所建,因其修建時期五龍宮向八寶宮分配裡8個元寶,而得名「八寶宮」。八寶宮創建者道士高本質,乃全真教華山派第十五代傳人。